不少市民追求新口味和養生,將野菜“捧”為蔬菜市場裡的“人氣王”,不過食用野菜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尤其是自己去采摘不認識的野菜。那麼吃野菜時應該註意什麼?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吃野菜時需要註意什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問必答網專傢是怎麼說的吧,希望這些知識能夠對你們的生活有所幫助。

不宜隨意采食野菜

野菜性“野”,采野菜要有選擇,不能盲目采食。

野菜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等,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野菜普遍含有豐富的野生粗纖維,它對去除體內污染物質、治療便秘和防止結腸癌有特效。但野菜性“野”,采野菜要有選擇,不能盲目采食。

不宜隨意采食野菜。生長在山區路邊、田邊等地的野菜,由於自然生長未經人工栽培,不使用化肥,沒有農藥污染,但這些地方也容易受到汽車排放的有毒氣體和生活廢氣的污染,不宜采食。

不宜過食野菜。有些地方空氣污染嚴重,土壤中汞、鉛等重金屬含量明顯提高。在自然環境中生長的野菜很容易把汞、鉛等重金屬吸收,人們服食不慎或服食過多容易造成重金屬蓄積中毒。

過敏體質者不宜食用。平常易發生過敏者,采食野菜應慎重。首次應少量食用,食後如出現周身發癢、浮腫、皮疹或皮下出血等過敏或中毒癥狀,應停食野菜,並到醫院診治。另外,許多野菜,如野莧菜、柳樹芽、野苜蓿和臭椿等,食用前必須用開水燙,再用清水漂洗幾次,瀝去苦水,方可燒煮食用;野菜不宜久存,要現買現吃,吃新鮮為好。

吃野菜要註意哪些事項

吃野菜要註意哪些

1、不認識的野菜不要吃。容易發生誤認的野菜不要食,以免中毒。

2、野菜取材要新鮮。洗切和下鍋烹調的時間不宜間隔過長,避免造成維生素及無機鹽的損失。

3、野菜要註意烹飪方法。野菜的烹飪註重保持其“野味”,可炒食、涼拌、做餡,亦可熘、燴、燒、煮。還可做湯或生食,關鍵在於根據野菜不同的特點選擇不同的烹調方法。

4、野菜不可多吃。野菜一般較少受到污染,也確實別有風味,可謂天然食物,但凡事講究適度,過量進食野菜,因多數野菜性涼致寒,易造成脾寒胃虛等病。

5、苦味野菜不宜多食。苦味野菜性味苦涼,有解毒敗火之效,但過量食用,損傷脾胃。

6、久放的野菜不能吃。野菜最好是現采現吃,久放的野菜不但不新鮮,而且營養成分減少,味道很差。

7、受污染的野菜不要吃。郊外化工廠等附近的空氣不佳,所生野菜容易吸收鉛等化合物,廢水邊的野菜也常含有毒素,均不宜食用。

8、需要浸泡的野菜:山藥菜、山蒜等一些野菜有微毒,不經浸泡,食後周身不適。這類野菜在煮食前,務必在清水裡浸泡兩小時以上進行解毒處理。

關於野菜你知道些什麼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意識的更新,膳食營養平衡、合理已深入人心。

人們已經不滿足於人工栽培蔬菜的供給,而把目光轉向房前屋後、田埂地邊、樹林裡、山坡上到處都生長的野菜。不少人認為,野菜生於自然,沒有施化肥、農藥,應該是最安全、最“綠色”的食品。野菜果真一點污染也沒有嗎?野菜到底是天然綠色食品嗎?相信不少人也很關心這個問題。那就請跟隨我們一起探究野菜的奧秘世界。

野菜不等於“綠色”

近年來,野菜逐漸受到廣大市民的青睞。分析原因有三:一是野菜營養較豐富,如含有人體必要的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食用纖維等;二是野菜普遍帶有特殊的清香,口感頗好;三是綠色、健康,順應瞭人們回歸大自然和減肥瘦身的消費潮流。但它並非人們所真正想象的那樣綠色、健康。由於綠色植物對大氣具有凈化作用,不但能吸附空氣中的塵埃和固體懸浮物,而且對空氣和土壤中的有害氣體,化學成分具有過濾作用。如果這些野菜生長在污染地帶,受污染就是很自然的事,並且污染物還較難清洗幹凈。故此,將野菜等同於綠色食品,是不科學的。

溫馨提示:切忌到公路邊,工礦區,污水渠旁,醫院附近采摘野菜食用。

野菜的營養價值

民間千百年來就有食用野菜的習俗。現代的一些商傢和飯店也開發出眾多的野菜產品和菜肴。消費者也非常愛吃。野菜營養豐富,據說在大城市野菜做的菜肴,都與山珍海味並列,且價格不菲。經營養分析測定,許多野菜中均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和多種維生素,其含量一般均高於栽培蔬菜,與栽培蔬菜比較,野菜的蛋白質含量要高20%。野菜還含有各種礦物質,如鈣、鐵、鋅、磷、鎂、銅等微量元素。

食用野菜的方法

據瞭解,我國的野菜資源比較豐富,品種約有6000餘種,常被零星采食的也達到100多種。然而,我國目前對野生植物的開發利用量隻有其蘊藏量的5%左右,大量的山野菜資源仍處於待開發利用狀態。

隨著食用“綠色消費”觀念的興起,喜歡吃野菜的人越來越多,市民們不但在集市上購買,還親自到郊外去采摘。民間習俗中野菜的吃法很多,主要有涼拌、炒吃、燒湯、做餡料等幾種。野菜最好是現采現吃,久放的野菜不但不新鮮,而且營養成分減少,味道很差。此外,為瞭安全起見,在食用野菜前,最好在清水裡浸泡兩小時以上進行解毒後再食用。

溫馨提示:不要不懂裝懂,胡亂采摘野外植物當作野菜食用。

食用不當的危害

野菜之所以是野菜,是因為它具有較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為瞭適應惡劣的環境,植物(包括野菜)在長期的生長繁衍過程中,會產生某些毒性物質,以抵禦外來侵害。

雖然野菜營養豐富,但並非所有野菜都可以食用。貿然食用可能導致食物中毒,輕者腹痛、惡心、嘔吐,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心力衰竭、意識障礙,甚至死亡。

溫馨提示:不吃很少食用或人們沒有食用過的野生植物,最好選食經過民間百年流傳下來,經過食用證實無毒、健康的野菜,食用時先將其熱水煮,再用涼水漂浸然後烹調。

野菜營養豐富,雖然民間食用野菜已有很久的歷史。但同樣的野菜,不同的生長環境地域都會給野菜食用的安全性帶來疑問。食用野菜是一門學問,相信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科普知識的普及,人們將會更為明智地選擇野菜。

春天常見的4種野菜

每年三四月份是野菜生長旺盛的季節,抓一把綠油油的野菜,經過簡單烹制就能變成滿口綠意與清香。應時吃些野菜對健康也有好處。本文請營養專傢介紹春季常見的幾種野菜,並傳授給你最養生的吃法。

薺菜

薺菜是春季最有代表性的野菜,它有平肝明目、清熱止瀉、利尿消腫等作用。薺菜因含有多種氨基酸,味道非常鮮美。

從營養學角度看,薺菜蛋白質含量在蔬菜中居上乘,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鈣含量也很豐富。

百姓最常用薺菜和餡做成春餅、春卷、包子、餃子等,湖北江漢平原地區還有將薺菜做蒸菜食用的習慣。

馬齒莧

馬齒莧又稱五行草,鮮食、幹食皆可。

馬齒莧除含有蛋白質、脂肪、糖、粗纖維及鈣、磷、鐵等營養成分外,其中含有豐富的鉀鹽和多不飽和脂肪酸也有降壓及保護心臟等作用。 馬齒莧吃法很多,除瞭做餡,焯過的馬齒莧還可炒、涼拌等。

蕨菜

蕨菜又叫龍頭菜,在山區很常見。蕨菜富含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等。

蕨菜中的粗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減少腸胃對脂肪的吸收,起到下氣通便、消食減肥的作用。

蕨菜中的蕨菜素對細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殺菌清炎功效。

常見的吃法有涼拌蕨菜、蕨菜炒肉絲等。但要註意,蕨菜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

香椿

香椿氣味特殊,在我國分佈廣泛。

香椿中富含鈣、磷、鉀、鈉等成分,其中含有的香椿素等有機物,能健脾開胃,增強食欲;維生素C、胡蘿卜素等有助增強人體免疫力。

香椿炒雞蛋、香椿拌豆腐等都是常見做法,但中醫認為,香椿為發物,吃太多可能誘發原有的慢性病,因此有慢病的人群盡量少吃。

盡管野菜有一定營養價值,但一般野菜多性寒涼,有清熱解毒的效果,因此脾胃虛弱的人要少吃。

此外,野菜中馬齒莧、榆錢等都含有致敏物,吃後皮膚在太陽下暴露,極易誘發日光性皮炎,因此易過敏人群要少吃或不吃。

專傢還提示,野菜不要大量食用,千萬別隨便吃,吃之前要用大量清水洗幹凈,並盡量過水焯一下,盡可能去除一些毒素。不能確定的野菜最好別吃,一旦出現過敏反應,要及時就醫。

常吃野菜小心加重心包疾病

隨著天氣漸熱,野菜逐漸上市,有關人士提醒市民,野菜雖營養豐富,但食用時需謹慎,以防中毒。

近日,香椿、山苜楂等野菜成瞭許多市民菜籃子裡的“常客”。一些市民認為,野菜沒有污染,營養豐富,清新可口,經常食用對身體有好處。然而,記者從榮成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瞭解到,天然野菜雖然可口,但是采摘野菜的地點應有所選擇,山區、荒野等地的野菜,不易受到化肥、農藥污染,可以采食。而生長在化工廠附近、公路邊、人口稠密地區及城市垃圾堆或被污染的河道附近的野菜則容易造成食物中毒。

常吃野菜小心加重心包疾病

專傢提醒,“五一”過後,野芹菜、野蔥、灰菜、馬齒莧、野生小蒜等會大量出現,這些野菜都含有導致過敏的物質,容易在某些特殊體質的人身上引起過敏反應。另外,多數野菜性寒味苦,能敗火,但多吃會傷及脾胃,引發胃痛、惡心、嘔吐等輕微中毒癥狀。比如,野生薺菜吃多瞭,會導致脾胃虛弱、血淤氣滯。因此,不管是什麼野菜,嘗嘗新鮮就可以瞭,不要長期、大量食用。吃野菜後,一旦出現周身發癢、浮腫、皮疹或皮下出血等癥狀,應立即停止食用,馬上到醫院診治。

平時生活中有很多可以保護我們健康的方法,但是也有很多可以危害我們的因素,我們要避開這些致病因素,找出保護我們健康的方法。任何疾病都有保健的方法,能夠使患者在治療後有一個恢復的過程,患者必須知道這種方法,不然治療效果就會打折扣。這種疾病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疾病,對人們的健康威脅已經很大,所以我們要做好疾病的保健與治療,幫助患者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