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宮頸發生病變之後,需要進行手術、化療、放療等,在進行這些治療手段的時候,女性在飲食方面註意些什麼才能讓手術效果更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專傢給出瞭幾個宮頸病變飲食方面的原則。

宮頸病變的概括

原名宮頸糜爛,是由於宮頸鱗狀上皮脫落,脫落面被柱狀上皮及不成熟化生的鱗狀上皮所覆蓋。因柱狀上皮菲薄,其下間質透出,呈現紅色的假性糜爛。國外已於上世紀80年代取消瞭“宮頸糜爛”這一術語,改稱為宮頸柱狀上皮外移或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宮頸糜爛僅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上皮脫落的真性糜爛。

宮頸糜爛

臨床表現:白帶增多:由於病原菌的不同,白帶的顏色、量也有所不同。白帶可為粘稠的或膿性的,有時可帶有血絲或少量血液,也可有接觸性出血。下腹腰骶酸脹墜痛,盆腔部下墜痛或痛經,月經期、排便或性交時加重。

治療:對於宮頸柱狀上皮外移患者,宮頸細胞學正常,病原體檢查(-),可以定期隨訪,無需治療。如需治療,原則上使病變部位的柱狀上皮壞死、脫落,使新生的鱗狀上皮覆蓋,恢復正常狀態即可,以局部治療為主。

宮頸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

HPV感染屬於常見的性傳播感染,有70%~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會有至少一次的HPV感染。

分型:已知HPV有120多種亞型,其中6、11、42、43、44亞型屬低危型,一般不誘發癌變;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3、82亞型屬高危型,26、53、66亞型屬疑似高危型,高危型病毒可導致細胞周期控制失常發生癌變。

臨床表現:低危型引起:外生殖器疣、復發性呼吸道多發性乳頭瘤病、宮頸細胞學檢查異常;高危型引起:平疣、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等。

處理:單純的HPV感染可以定期隨訪觀察。外生殖器疣:冰凍治療、手術切除、電烙術和透熱療法、激光療法等;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處理:手術和放療為主、化療為輔的綜合治理方案。定期觀察HPV轉陰情況,或使用能促使HPV轉陰的藥物。

宮頸上皮內瘤變(CIN)

宮頸上皮內瘤變是與宮頸浸潤癌密切相關的一組癌前病變,它反映宮頸癌發生發展中的連續過程,常發生於25~35歲婦女。CIN具有2種不同結局:一是病變自然消退,很少發展為浸潤癌;二是病變具有癌變潛能,可能發展為浸潤癌。

病因:與性活躍、HPV感染、吸煙、性生活過早(﹤16歲)、性傳播疾病、經濟狀況低下、口服避孕藥和免疫制劑有關。

病理分級:CIN可分為3級:Ⅰ級為輕度不典型增生;Ⅱ級為中度不典型增生;Ⅲ級為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臨床表現:無特殊癥狀。偶有陰道排液增多,伴或不伴臭味。也可在性生活或婦科檢查後發生接觸性出血。

治療:60%~85%CINⅠ會自然消退,每6個月復查一次,若隨訪過程中病變發展或持續存在2年,應進行冷凍和激光治療等;CIN Ⅱ和CINⅢ均需治療,較好的治療方法是宮頸環形電切除術(LEEP)。妊娠期CIN可觀察,產後復查後處理。

宮頸癌(CC)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原位癌高發年齡為30~35歲,浸潤癌為50~55歲。近40年由於宮頸細胞學篩查的普遍應用,使宮頸癌和癌前病變得以早期發現和治療,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明顯下降。

病因:病因尚未完全明瞭,可能與一下因素有關:性行為及分娩次數、高危型HPV感染和其他

臨床表現:早期多為接觸性出血,晚期為不規則陰道出血;多數患者陰道有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樣或米泔狀、有腥臭排液;晚期根據癌灶累及范圍出現不同的繼發性癥狀。

處理:以手術和放療為主、化療為輔的綜合治理方案。

宮頸病變的飲食原則

手術後——補氣養血

女性宮頸病變手術之後,飲食調養以補氣養血,生精填精之膳食,如山藥、桂圓、桑椹、枸杞、豬肝、甲魚、芝麻、驢皮膠等,這些食物都有助於女性氣血充足。

化療時——健脾補腎

在做化療時,經常會出現消化道的一些反應,如惡心、嘔吐、食欲不振,這時候應該以健脾和胃的膳食為主,可以食用蔗汁、薑汁、烏梅、香蕉、金橘等;而且應加強健脾補腎,多食用山藥粉、苡米粥、動物肝、胎盤、阿膠、甲魚、木耳、枸杞、蓮藕,香蕉等食物。

放療時——養血滋陰

放療期間,飲食調養以養血滋陰為主,可食用牛肉、豬肝、蓮藕、木耳、菠菜、芹菜、石榴、菱角等;若因放療而出現放射性膀胱炎和放射性直腸炎時,則應給予清熱利濕,滋陰解毒作用的膳食,如西瓜、薏苡仁、赤小豆、荸薺、蓮藕、菠菜等。

病變晚期——首選高蛋白、高熱量

如果女性宮頸病變到晚期時,食物應以高蛋白、高熱量食物為主,如牛奶、雞蛋、牛肉、甲魚、赤小豆、綠豆、鮮藕、菠菜、冬瓜、蘋果等。

宮頸病變的主要癥狀包括哪些

⑴復層鱗狀上皮

子宮頸陰道部分覆蓋著非角化、復層鱗狀上皮,與陰道粘膜鱗狀上皮相似。光學顯微鏡下由深至淺分為:

基底層,又稱生發層或圓柱形層,通過半橋粒固定於基底膜之上,由單層低柱形細胞組成,稱為基底細胞。細胞核長卵形,深染,細胞漿較少,核的長軸與基底膜垂直。其產生上皮細胞。

旁基底層。在基底層之上,由2~3層細胞組成。泡狀細胞核占細胞直徑一半的小細胞組成

中間層,細胞較大,含不同數量的糖原。由深層至淺層,細胞體積逐漸增大,細胞漿糖原含量增加。

淺表層,細胞大而扁平、多角,細胞核固縮,含大量胞漿。

以上逐漸過渡,並無截然分界。不同學者對其分層和命名不盡相同。

子宮頸鱗狀上皮與基底膜相連處平直,與陰道鱗狀上皮不同,其無上皮釘腳。

(2)柱狀上皮

子宮頸管腔面為單層柱狀上皮。子宮頸陰道上部的單層柱狀上皮沿粘膜皺襞陷入間質並分支形成腺樣隱窩。如果腺樣隱窩開口處堵塞,腔內充滿分泌物而擴張呈囊狀稱納囊。

柱狀上皮由分泌細胞、纖毛細胞和儲備細胞組成。分泌細胞胞漿透明,核大,深染,位於底部,排列整齊呈柵欄狀。細胞分泌粘液,在排卵期,分泌粘液多,稀薄,粘性低,有利於精子通過。纖毛細胞數量少,成群或單個位於分泌細胞之間,表面有典型的動纖毛,纖毛向子宮頸方向擺動,幫助粘液流動向陰道。

儲備細胞位於子宮頸管及腺樣隱窩的柱狀上皮細胞與基膜之間,散在分佈,細胞小,圓形或橢圓形,胞核大,核膜有凹陷,染色質呈細顆粒狀。儲備細胞分化較低,有較強的分裂能力,在柱狀上皮受損傷時可增生修復,其具有雙向分化能力,既可分化為柱狀上皮,也可分化為鱗狀上皮。在某些情況下,如慢性炎癥時儲備細胞增殖分化為復層鱗狀上皮樣細胞,上皮出現鱗狀化生。儲備細胞在增生過程中也可發生癌變。

(3)子宮頸間質

由纖維組織、彈力纖維和平滑肌構成,其中纖維結締組織是主要成分。子宮頸表面被覆的上皮可襯托出間質毛細血管的變化和結構,這與陰道鏡的應用密切相關。當鱗狀上皮較薄隻有3~4層,可觀察到間質中毛細血管襻及其之間的距離、血管的走向。正常血管襻之間距離是0.1~0.2cm。血管正常是斜行或放射狀走向表面。

(4)子宮頸移行帶

子宮頸外口,柱狀上皮與復層鱗狀上皮移行處分界清晰,此交界的解剖位置在不同的人和一個婦女一生中是有變化的,隨年齡、內分泌、病理狀態等不同。轉化過程開始於月經初潮。兩種上皮交界處的變動主要取決於柱狀上皮生長能力的優勢,而上皮的生長受激素的影響。在年輕婦女可見鱗柱交界的部位多位於解剖學外口以下,絕經後婦女中,移行帶內移,通常是在子宮頸管的高處。移行帶是子宮頸上皮內瘤變和癌的好發部位,因此細胞學檢查必須包括這一部位,陰道鏡檢查的原則之一就是要瞭解移行帶的情況。

柱狀上皮轉化為鱗狀上皮存在兩種不同轉化機制,即鱗狀上皮化和鱗狀上皮化生。鱗狀上皮化是指成熟的鱗狀上皮直接向鄰近的柱狀上皮內生長,是成熟的鱗狀上皮保護層取代子宮頸管細胞;鱗狀上皮化生是指從子宮頸管基底膜上面具有雙向功能的儲備細胞增生而來。一旦受到刺激,這些細胞開始分層和分化,最後分化為成熟的鱗狀上皮,這種分化而來的鱗狀上皮與子宮頸原來的鱗狀上皮無區別。

診斷宮頸病變時應註意哪些問題

(1)首先是宮頸/陰道細胞學的篩查

所有有性活動或年齡超過18歲的婦女,都應每年或者至少兩年進行一次宮頸細胞學抹片檢查。當連續3次或3次以上檢查均獲得滿意且正常的結果,則可由醫生決定對低度危險者減少檢查次數。由於我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經濟文化和醫療衛生均處於發展階段,難以做到上述的普查規劃,但醫生和婦女均應樹立篩查意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完善和實施篩查工作。對經濟情況許可的婦女,推薦采納上述檢查建議。對有前述宮頸病變的危險因素者,應采取細胞學篩查和隨診。

(2)細胞學檢查或篩查的結果不是宮頸病變的最後診斷

宮頸細胞學檢查結果正常,定期隨診,並重復細胞學檢查。對異常的患者,如ASCUS和AGCUS者,在兩年內每4-6個月重復進行一次宮頸細胞學檢查,若發現問題,應行陰道鏡檢及直接活檢,或者進行宮頸管診刮。陰道鏡檢查的目的是從視覺和組織學上確定宮頸和下生殖道的狀況,全面觀察鱗狀細胞交界(SCJ)和移行帶(TZ),評定病變,確定並采取活體組織,做出組織學診斷,為進一步處理提供依據。

(3)宮頸活檢、頸管診刮和宮頸錐切都有重要的組織學診斷價值

宮頸活檢應在陰道鏡下進行。事先作碘試驗,選擇病變最重的部位取材;由於病變是多象限的,主張做多點活檢;咬取的組織應有一定深度,包括上皮及足夠間質。頸管診刮用於評估宮頸管內看不到的區域,以明確其有無病變或癌瘤是否累及頸管。宮頸錐切是宮頸病變和早期宮頸癌診治過程中重要手術,不能被陰道鏡指導下的多點活檢取代。

(4)有條件的地區應將人類乳頭樣瘤病毒(HPV)感染作為檢查內容

上述細胞學、陰道鏡檢和組織學檢查既是診斷方法,亦是依次進行的三階梯診斷程序,一般不逾越。細胞學是初始檢查,是其他兩項的基礎。

宮頸病變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1、子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

這是發現宮頸癌前期病變和早期宮頸癌的主要方法。宮頸暴露在陰道頂端,易於觀察和取材,所以目前在臨床對凡已婚婦女,婦科檢查或防癌普查時,都常規進行宮頸細胞刮片檢查,作為篩查手段。使宮頸早期癌的診斷陽性率大大提高,可達90%以上。為瞭提高塗片診斷的準確率,特別註意要從宮頸癌好發部位即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交界處取材。因此應結合臨床情況,並定期檢查,以此方法作篩選。

2、碘試驗。

正常宮頸或陰道鱗狀上皮含有豐富的糖原,可被碘液染為棕色,而宮頸管柱狀上皮,宮頸糜爛及異常鱗狀上皮區(包括鱗狀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潤癌區)均無糖原存在,故不著色。臨床上用陰道窺器暴露宮頸後,擦去表面粘液將濃度為2%的碘溶液直接塗在子宮頸和陰道粘膜上,不著色處為陽性,如發現不正常碘陰性區即可在此區處取活檢送病理檢查。

3、宮頸和宮頸管活體組織檢查。

宮頸在臨床所進行的各項檢查都是診斷的重要環節,但是活檢是診斷宮頸癌最可靠的依據。在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為Ⅲ~Ⅳ級以上塗片,但宮頸活檢為陰性時,應在宮頸鱗一柱交界部的6、9、12和3點處取四點活檢,或在碘試驗不著色區及可疑癌變部位,取多處組織,並進行切片檢查,或應用小刮匙搔刮宮頸管,將刮出物送病理檢查。

4、陰道鏡檢查。

陰道鏡不能直接診斷癌瘤,但可協助選擇活檢的部位進行宮頸活檢。據統計,如能在陰道鏡檢查的協助下取活檢,早期宮頸癌的診斷準確率可達到98%左右。陰道顯微鏡檢查 能放大100~300倍,宮頸塗以1%甲苯胺藍染色,可以觀察細胞結構,根據細胞的形態、排列、大小和核的大小、形態、著色深淺及毛細血管圖象等進行分類診斷。但陰道鏡檢查不能代替刮片細胞學檢查及活體組織檢查,因為不能發現鱗柱交界或延伸宮頸管內病變。

5、宮頸錐形切除術。

在活體組織檢查不能肯定有無浸潤癌時,可進行宮頸錐形切除術。當宮頸細胞刮片檢查多次為陽性,而多點活檢及頸管刮術陰性,或已證明為原位癌,不能排除浸潤癌者,可進行宮頸錐切術並送病理。因錐切術後有不同程度的並發癥,目前在臨床多不采用,如果作為治療手術可以全子宮切除術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