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小毛病,通過簡單的自我按摩就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這裡就教大傢幾個常見穴位的自我按壓法,一般選用拇指或中指,以指腹按壓穴位,以自覺稍痛為度。下面小編為大傢詳細介紹下自我按摩三大穴位可緩解腸胃病。一起來學習下吧。

腸胃病有哪些形成原因

(1)應激:如果應激作為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因子,則20世紀初西方國傢工業化和城市化開始時潰瘍發病率的增加則可能與此有關。同時也可以解釋一些地區如香港,腸胃病穿孔的增加,而這些地區止痛劑的服用總的來說較少。它也可解釋腸胃病患病率的季節差異,男女性別比的地區和時間差異,以及不同地區腸胃病與消化道潰瘍比例的差別,也與臥床休息能治愈潰瘍相符合。

(2)飲食纖維:以大米為主食的中國南方和印度南部地區的腸胃病發病率高於以面粉為主食的北部地區,提示飲食纖維是腸胃病的病因因子。在印度孟買,腸胃病愈合後繼續食用大米者,潰瘍5年復發率為14%,將飲食改為旁遮普邦(含有未很好加工的麥子)者,潰瘍5年復發率達81%。提示腸胃病復發亦與食物纖維含量有關。然而,最近在英國進行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發現,盡管蔬菜纖維與潰瘍有些聯系,但飲食總纖維與腸胃病並無聯系。

(3)飲食亞油酸:一些西方國傢近30年來消化性潰瘍發病率的下降,Hollander和Tarnawski推測這一下降可能與亞油酸的攝入增加有關,亞油酸是食物中一個重要的前列腺素E的前體。他們測定瞭腸胃病與對照組脂肪組織的脂肪酸譜,顯示脂肪組織的亞油酸在潰瘍病患者明顯降低。而脂肪組織的脂肪酸譜又能很好地反映飲食攝入亞油酸的量。這一發現支持亞油酸與消化性潰瘍關系的假說。

腸胃小毛病自我按摩就可緩解

首先是中脘穴。中脘穴是治療胃腸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於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央,大約在肚臍往上一掌處。指壓時仰臥,放松肌肉,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指頭用力下壓,6秒鐘時將手離開,重復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適。在胃痛時采用中脘指壓法效果更佳。

其次是天樞穴。此穴位於肚臍左右兩拇指寬處。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間三個手指下壓、按摩此處約2分鐘。天樞穴的主治病癥包括消化不良、惡心想吐、胃脹、腹瀉、腹痛等。

接下來是足三裡。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在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連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裡穴。按壓6秒鐘將手離開一次,重復10次,就可促進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還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最後要采用摩腹療法,采用坐或臥式,雙手疊掌置臍下腹部,以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按摩,約3—5分鐘,起身散步片刻,一般宜在飯後半小時進行。

腸胃病的癥狀有什麼表現

腸胃病的癥狀有很多,腸胃專傢指出說:飯後出現泛酸、燒心、噯氣、胸骨後痛(平臥或身體前屈或腹壓增加時更明顯),要考慮胃食管反流病。飯後上腹痛,或有惡心、嘔吐、積食感。癥狀持續多年,常在秋季發作,疼痛可能有節律性,如受涼、生氣,或吃瞭刺激性食物後誘發,可能是胃潰瘍。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人群,男性高於女性。我國屬幽門螺桿菌(HP)高感染率國傢,估計人群中HP感染率在40%~70%左右。人是目前唯一被確認的HP傳染源。60%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HP感染→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胃腸病,這一發展途徑已得到臨床驗證。很多患者在胃炎無癥狀期間忽視病情。在胃炎癥狀凸顯時隨便買點胃藥緩解病情。專傢指出這樣做的危害性極大,隨便用藥,不僅不能控制病情,甚至還會使病情惡化,引發胃出血、貧血、胃潰瘍等並發癥,嚴重的還會導致胃腸病,威脅人類生命。

上述是對腸胃病的癥狀做出的分析,現在社會患有胃腸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到胃腸專科醫院接受檢查治療的人也越來越多,然而有些患者得到瞭治愈,有些患者卻沒有得到治愈,反而病情更加嚴重,有的患者反復發作.

腸胃病治療的誤區

1、濫用或亂用藥物。有的患者病急亂投醫,今天西藥,明天中藥。輕信非專業醫生開出的治療方法,用藥不當、劑量不對、以及因個體差異的原因,都會造成藥品使用不對癥,引起病情的變化,甚至會加重患者的病情。

2、輕信虛假廣告,一些非法醫療機構,及沒有醫治能力的醫院,打出治療胃腸疾病的招牌,但如果患者不用心甄別仔細選擇,不管真實與否,就盲目服用或醫治,結果可想而知,經濟浪費,延誤病情,給患者雪上加霜。這就是胃腸疾病治療的典型彎路。

3、輕視專科醫院科學檢查,自查自判。胃腸病治療中,科學、系統、準確的檢查是胃腸病治療的基礎,權威、有效的療法是胃腸康復的保障,而許多患者在治療中,都犯瞭“輕檢查重治療”的錯誤,錯誤的診斷必然導致錯誤的治療,使胃腸成為“久治久病”。

腸胃病的調理方法有哪些

按中醫進行辯證論治,對癥下藥。中醫認為,慢性腹瀉一般分為四型:脾胃虛寒型、脾胃虛弱型、中氣下陷型、脾腎陽虛型。不管屬於何型,都可以使用健脾益氣的方法,兼顧其它方法。根據辯證的結果有所則重,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健脾益氣的藥物有人參、黨參、白術、山藥、扁豆、茯苓、黃芪、甘草、蓮仁、芡實等;在補益的同時,配以理氣和胃的藥物,如陳皮、砂仁、大棗,效果會更好。如果覺得吃中藥太麻煩,可以到商店購一些保健品,但前題必須是真品。如蓮子紅棗粉、八珍粉等,宜長期服用,但效果不如中藥效果好。對那些診斷清楚、病情較嚴重者,單用中藥補品還不行,必須中西藥同時治療,效果會更顯著。

要適時掌握時機。根據古代醫傢的經驗,進補一般選擇在“三九”前後。在這段時間裡要盡量預防腹瀉,註意休息,保持精神愉快。吃一些易於消化的食物,進食時要細嚼慢咽,避免吃對腸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咖啡、煙酒、香料、生薑、胡椒等。對一些難於消化的食物,如芹菜、韭菜、幹菜、紅薯等盡量少吃或不吃。對於有潤腸通便、導瀉功效的食品,暫時也不要食用,如芝麻、核桃、蜂蜜等滋補品。有一些滋膩和導瀉的中藥,也不能放在滋補品中煎煮同喝,如阿膠、龜板、鱉甲、龍骨、牡蠣、大黃、芒硝等。這屬於進補前期的準備工作,是萬萬不能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