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我國的國粹,中醫在調理、預防以及治療疾病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中醫養生保健的方法也非常多,而且特別的是不同體質人的中醫養生保健方法也是不一樣的。那麼,中醫教你如何健康養生保養?詳細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傢。

中醫教你如何健康養生保養

1.靜神養生

中醫提倡“以靜制動”,尤其在炎炎夏日,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安心靜氣,可以使我們形成一種良好情緒,從而找到健康力量的關鍵。

2.運動養生

運動可以強身健體,這是大傢都知道的道理,但是需要註意的是,一口氣吃不成胖子,運動不足或者勞累過度,都可能造成“勞傷”,使身體不能達到一個良好平衡狀態,更別說強身健體瞭。

3.飲食養生

飲食養生估計是每個愛吃的人都喜歡的一種養生方式瞭,但是要做到葷素搭配、合理飲食、五味調和、均勻的攝取食物中的營養,吃飯的時候也不要吃的太快太飽,也不要接觸太多的寒涼類的食物。

4.進補養生

通過一定的滋補藥物也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作用,比如現在市面上大受歡迎的“祝你幸福”養生酒,這是一種以多種純中藥為原料經過現代技術釀造而成的養生酒,能夠清除體內毒素,增強體質,尤其對於前列腺及中老年夜尿頻多有顯著效果。

像這種中醫養生藥酒,需要的朋友可以每天適當飲用,滋養精氣。

5.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佈人體的一個網絡系統,中醫上通過刺激、按摩、針灸等方法來把各個穴位打通,以達到疏通經絡、調節人體內分泌,增強血液循環的作用。

6.順時養生

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中醫非常講究每個節氣的養生方,老百姓非常習慣每個節氣吃不一樣的食物,做不一樣的事情,這就是“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的調節自己的生活習慣,學會遵循萬物生長的統一規律。

中醫養生發展史

養生學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華夏祖先開始認識疾病,用中醫藥治療疾病時,養生學就應運而生。

如果追溯到有文字記載,大概從甲骨文時代起就已經產生瞭。甲骨文曾記載有疾首、疾腹、疾胸等胸腹一類的疾病。據考證,這些疾病多由飲食不潔、酗酒等原因造成,人們已經開始註意到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一些不良因素。當時的養生學還有些封建迷信色彩,人們把生老病死的這種新陳代謝和自然規律歸咎於天譴神罰,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祈禱神靈保佑,以求吉祥平安,表達人們向往健康、向往長壽的良好願望。這算是早期養生學的萌芽。

到瞭西周時期,人們對養生有瞭較深的認識,《周禮》一書有記載:“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疾,冬時有嗽上氣疾”等等,認識到不同季節產生不同疾病並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為瞭采取措施防治疾病,提高人們健康水平,朝廷設置瞭“庶民掌除毒盅”、“壺琢氏掌除水蟲”的環境衛生官吏。認識到蚊蟲、毒蟲及水源清潔與疾病的傳播有很大關系,這比商王朝又有瞭一定的進步。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健康養生不斷進行新的探求。孔子曾經指出:“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之也。夫寢處不適,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這些都是造成身體損害、不善養生的原因。老子也認為:精神與健康長壽也有密切關系,如欲望太過也能損壽。當時有些學者提出:“淫生六疾”、“過則為災”,特別提出瞭註意節制房事,“近女室,不節不時”,“淫則生內熱惑盅之疾”等。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養生方》更是一個有力的論證。該書有記載非常詳細,提出瞭養生保健功,即房中導引功,在做此功時,要註意飲食、呼吸吐納等等。“合男女必有則”,達到“善用八益去七損,耳目聰明,身體輕利,陰氣益強,延年益壽,居處樂長”的目的。不僅如此,《養生方》還提出瞭一套比較完整的養生理論,對現在的臨床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p#副標題#e#

戰國末期思想傢荀況提出瞭“唯聖人為不求知天”、“制天命而用”的思想,反對封建迷信思想,反對祈禱神靈。健康和壽命的長短,決定於能否保持身心愉快、飲食適度、房事節制等因素,人的生死與長壽,並非“天命”所註定。把養生學引向瞭一個健康發展的軌道,為養生學奠定瞭良好的基礎。當時《呂氏春秋》是一部極其重要的史學著作,其中在養生學方面也發表過一些獨到見解,論述瞭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人與運動的關系。認為人要順應人體生理的自然規律,在房事方面,縱欲和禁欲都不利於健康,聲色厚味能引起早夭和疾病。西漢時期還有一個叫枚乘的人寫過一篇《七發》的文章,文中論述說“縱耳目之欲,恣支體之安者,傷血脈之和。且夫出輿入輦,命曰抬蹶之機;洞房清宮,命曰寒熱之媒;皓齒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膿,命曰腐腸之藥”。他舉出瞭很多對健康不利的因素,形成瞭比較完整的理論。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先秦時期養生學的主要觀點是順應自然,清靜養神,少思寡欲,動以養形。

到瞭漢唐時期,由於長時期戰事少,國泰民安,中醫養生學又有瞭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出版瞭很多專著,如漢王充的《論衡·氣壽》,唐名醫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房中補益》,嵇康的《養生論》,葛洪的《抱樸子》,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等著作相繼問世,這些都是有影響的養生學代表作。

到瞭宋元明清時期,養生學又提出瞭一些新的觀點。如“保養氣血”、“省約儉育”、“保養陰精”及道德修養、藥食調養等觀點,還有各種流派的氣功。與此同時,相繼出現瞭一大批養生學專著和一些養生學傢。具有代表性的有金元時期的四大傢劉河澗、李東垣、朱丹溪、張子和。他們在當時可說是紅極一時的醫學、養生傢。還有如陳直、鄒鉉、邱處機、王窪等,當世名聲顯赫。其中比較有影響的《養老奉親書》、《保生要錄》、《攝生消息論》、《泰定主生養論》等,繼承和發展瞭《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使中國養生學日臻完善。明清時期,養生學的理論不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更突出的是這些理論在廣大民眾中逐漸得到普及和應用,全民健身運動從此開始,這對於促進人們的健康長壽、對炎黃子孫的繁衍昌盛、素質的提高,無疑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清以前,養生主要是一些皇傢貴族、達官貴人。所以明清時期,養生在民眾中得到普及是養生學的發展和進步。這個時期出現瞭很多有價值的著作和一流的名醫。在眾多的姣姣者中,首推張景嶽的《傳忠錄》,該著作概述瞭很多養生理論;還有李時珍的藥學專著《本草綱目》,主要是發展和豐富瞭飲食調養的論述。

清朝和民國時期,由於戰爭頻繁,國難深重,民不聊生,醫傢和養生學傢自然無心議論“養生”之事,所以這一時期養生著作寥寥無幾,僅有任廷芳的《延壽新書》、胡宣明的《攝生論》及一些氣功類書籍,多為平平之作,難以作為名流巨著。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黨和政府對中藥醫事業的重視和關懷,養生學也得到瞭極大的發展,社會穩定,國泰民安,人們普遍關心健康和長壽,現在一個修身養性健身的運動正在神州大地上蓬蓬勃勃的展開,人們壽命也普遍增長。中醫養生學日益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越發顯示出其光彩和魅力。

中醫養生的智慧

中醫專治生病的人“人” 中西醫最大的區別就是,中醫治的是生病的“人”,而西攻治療的是人生的“病”。中醫講究整體觀,西醫註重疾病本身。對於一些慢性疾病及疑難雜癥與西醫手術後的康復、調養都非常適合中醫。

中醫擅長“治未病” 現代很多人都有亞健康狀態,這多與生活、心態、飲食不協調有關。中醫會根據不同的體質開方用藥,並就日常保養與患者進行心理溝通。

“不求醫”不現實 瞭解一些必要的養生常識是有好處的,但不求是不現實的。中醫治病有“辯證施治”的原則,根據體質、年齡、性別、生活習慣、居住環境等進行分析,分別用藥。

不要迷信小驗方 用中醫的方法進行養生與保健,不切輕信一些小驗方。對於古代醫書中的方子,關鍵是辯證,不僅要看體質,還要看多方面的情況,施以不同的藥物劑量,不可一概而論。

好情緒才是關鍵 中醫認為,不良情緒會造成氣流不通暢,從而影響血液運行。因此,良好的情緒是保健養生的關鍵。

中醫養生隻需記住8個字

1、童心

即擁有一顆兒童之心。“人之初性本善”,古人就認識到瞭兒童的心靈是最純潔最美麗的,童心代表著天真無邪、充滿快樂、思想單純,並且沒有成人的惡習,整天生活得無憂無慮。他們觀察周圍的世界,一切都是美妙和奇幻的,對未來總是充滿瞭期待。保持童心,能使人脫離雜念,保持樂觀、開朗的性格,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首要條件。童心其實每個人都有,但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童心就容易被現實的社會慢慢耗盡,保持童心就是讓大腦處於一種放松狀態並得以休息。

2、猴行

說的是要堅持鍛煉身體。猴子多動,所以身手也最為敏捷。多動是猴子的天性,人當學之。老年養生學猴行,是指要盡量保持身體各部位的靈活機敏,不能老態龍鐘、老氣橫秋。要勤於思考、勤於鍛煉,隨時活動筋骨。運動是健康之本,但要做到猴行,必須註意要有健康的心臟、良好的體力和無憂無慮、歡樂天真的童心。有瞭這些基本條件,放下年齡包袱,輕裝上陣,就會擁有不老的身心。

3、蟻性

就是指人不要孤僻,並且吃飯要細嚼慢咽。螞蟻是自然界中同類交流頻繁的一種動物,雖然不能發聲,但並不妨礙它們用觸角相互傳遞信息。在螞蟻看來,再大的工程,隻要齊心協力都能完成,可見同類之間的交往有多麼重要。另外,螞蟻的食物非常不固定,往往就地取食、不分精粗,並且螞蟻一般飲少食微、細嚼慢咽,而它們的生命力卻十分頑強。獨木難成林,人在社會中生存,過於孤僻會傷身;如果與人交往,就能排憂解困。此外,中醫講究“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語也強調瞭暴飲暴食的危害。因此,人們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可過度節食或大吃大喝。

4、龜柔

指的是與人和藹相處,不因小事動怒。烏龜被養生學傢視為吉祥物,因其壽命長而被奉為祥瑞的象征。雖然在大是大非面前,我們絕不能做縮頭烏龜,但在一般問題上,應該像烏龜那樣,有與世無爭的胸襟、不求奢華的淡泊、寬懷大度的節操,一靜制百動,以不變應萬變。人到老年,唯有健康和傢庭最為重要,名利、地位都是身外之物,完全不必較真,更不要去奢求,盡量少與他人爭論,多讓步,少爭先,要像烏龜那樣保持平靜的心態。

古代中醫養生秘笈大全

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欲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瞭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