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理論對於痛經發病的認識可歸納為不通則痛。也就是說,痛經是由經期及經期前後的生理狀態在外界致病因素作用下,子宮胞脈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臨床辨證以氣滯血瘀、寒凝血瘀為最常見類型。采用中藥外敷法治療,簡便易行,止痛效果立竿見影。下面為大傢介紹一下中醫熱敷治療痛經方法。

痛經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次髎、關元、地機、至陰、血海(雙)、中極、足三裡(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穴每次懸起灸10~15分鐘,或實按灸7~10次。每日或隔日1次,3~5次為一個療程。②艾炷隔薑灸,每穴每次灸治7~10壯,艾炷如棗核大小。每日1次3~5次為一個療程。③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

主治:經行不暢,少腹脹痛拒按,經色紫紅夾有血塊,經後脹痛緩解。

技術二

艾灸穴位:次髎(雙)、關元、神闕、至陰、子宮、脾俞(雙)、腎俞(雙)、命門(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穴每次懸起灸10~15分鐘,或實按灸7~10次。每日或隔日1次,3~5次為一個療稈。②艾炷隔薑灸:每穴每次灸治7~10壯,艾炷如棗核大小。每日1次,3~5次為一個療程。③艾炷隔附子灸:取適量生附子,切成約0.3cm厚的薄片,放罝於中極穴或關元穴上,上放置棗核大的艾炷施灸,艾炷燃盡再換新灶,灸至皮膚紅暈直待5cm以上為止,外蓋紗佈,膠佈固定。數小時後即起皰,直徑可以達到1~2cm。局部起皰者,按常規處理,此法宜在月經來潮前5~7天使用。④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

主治: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清長,而色晦暗,舌淡,苔薄,脈沉細。

技術三

艾灸穴位:關元、氣海、中極、水道(雙)、地機(雙)。

操作規程:①溫針瀉法:中極、水道可用2~2.5寸毫針,行呼吸補瀉之瀉法(吸進呼出,一進三退深入淺出),後再將艾條一寸置於毫針針柄上,點著後急吹速燃,燒完後待針涼,再行開合瀉法出針。②隔物灸:以薑片或附子餅均可,或將溫灸器置於穴上,艾炷隔物灸,每穴10壯,體壯脈實若可酌情加3~5壯。③艾條懸灸:以雷火神針灸條為佳,可以崔啄懸灸法,逐穴施用,直至痛止。

主治: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暗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脈沉緊。

技術四

艾灸穴位:次髎(雙)、地機(雙)、陰陵泉(雙)。

操作規程:①毫針刺瀉法:次髎穴以2.5寸針為宜,找準第2對骶骨孔,順其解剖部位其孔道外斜方向進針令針感傳至會陰,腰骶為佳。此穴準確施治,可立見止痛的功效。陰陵泉、地機采用2寸毫針行迎隨瀉法,重刺激,以利濕熱蘊毒盡快從下竅而除。②艾條懸灸:以雀啄瀉法施於穴上,或在針刺後稍行溫通,或雲熱者禁忌。

主治: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拒按,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最多,黃稠臭移,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中醫熱敷治療痛經方法

寒凝血瘀證

主要表現為月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痛感遇熱(熱敷)後有所緩解,月經顏色暗,或夾有血塊,身體怕冷,雙手或腳時常感覺到冷。

敷藥方案:用吳茱萸藥包熱敷於下腹部。先將吳茱萸(150~300克)研成細末,以瓶封裝備用。痛經發作時,取藥末約30克,與適量凡士林一同放入微波爐或其他可加熱器皿內加熱,待凡士林熔化後,將吳茱萸粉末與凡士林充分攪拌混勻成膏狀。然後取兩塊適當大小的衛生紗佈,將混勻的吳茱萸凡士林藥膏夾於兩塊紗佈中,做成夾心面包狀,外以塑料袋或保鮮膜包裝。待吳茱萸藥包溫度適宜後,敷於小腹部,以疼痛最明顯處效果尤佳。熱敷時間以疼痛有所緩解為適度。另外,也可以用幹薑粉或艾葉粉制成藥包外敷,制作及熱敷方法同上。

氣滯血瘀證

主要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血塊,還可伴有抑鬱或易怒等情緒癥狀。

敷藥方案:雲南白藥膏貼臍治療。取適量的雲南白藥粉劑,用白酒調為稀糊狀,填在肚臍處,再用敷料包紮,膠佈固定敷料,敷料上加放熱水袋,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每日一換,連續3~5天。此法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中醫看痛經有四種類型

氣滯血淤:

經前或行經期間出現小腹脹痛、乳頭觸痛、心煩易怒,經量少或行經不暢等。應服具有舒肝理氣、化淤止痛作用的藥物。食療可以用益母草煮雞蛋。

氣血虛弱:

經期小腹綿綿作痛,月經量少,色淡質薄,神疲乏力,面色蠟黃,食欲不佳,大便溏瀉等。應服具有益氣補血止痛作用的藥物,如烏雞白鳳丸,還可多吃羊肉。

肝腎虛損:

月經幹凈後1—2日出現腰酸腿軟,小腹隱痛不適,或有潮熱,頭暈耳鳴等。應服具有益腎養肝止痛作用的藥物。或是多吃點川芎丹參煲雞蛋。

陽虛內寒:

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月經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軟,手足不溫,小便清長等。應服有溫經散寒,養血止痛作用的藥物。比如紅糖薑湯,對寒性痛經就非常有效。紅糖具有補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薑有補中散寒、緩解痛經的功效。二藥合用,能補氣養血,溫經活血。

中醫穴位按摩快速緩解痛經

太沖穴:

揉太沖(具有明顯疏肝止痛的作用。不僅可以治療痛經,還可以治療一切婦科疾病)位置: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沖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鐘後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沖穴1分鐘。

三陰交穴

按揉三陰交(具有交通心腎,引火下行的作用,對所有婦科疾病疼痛均有緩解作用)位置: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三陰交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鐘後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三陰交1分鐘。

血海穴:

揉按血海穴(具有引血歸經,治療血分諸病的作用,按壓血海穴能夠緩解月經期的小腹疼痛。)位置: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

按摩方法:兩個大拇指重疊按壓這個穴位,痛經的時候通常左腿也會一起痛,多刺激左腿。要是在腰上放一個暖水袋效果會更好。

子宮穴:

點揉子宮穴(刺激子宮穴是直接針對女性生殖器的調理手法,療效顯著,具有活血化淤、理氣止痛的作用)位置:子宮穴位於下腹部,臍下一橫掌處(臍下4寸)正中。左右旁開四橫指(旁開正中線3寸)的距離各有一點即是此穴。按摩方法:用雙手食指、中指按壓住兩旁子宮穴,稍加壓力,緩緩點揉,以酸脹為度,操作5分鐘,以腹腔內有熱感為最佳。

女性痛經和這幾個原因有關

1、子宮頸管狹窄主要是月經外流受阻,引起痛經。

2、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發育不佳容易合並血液供應異常,造成子宮缺血、缺氧而引起痛經。

3、子宮位置異常若婦女子宮位置極度後屈或前屈,可影響經血通暢而致痛經。

4、精神、神經因素部分婦女對疼痛過分敏感。

5、遺傳因素女兒發生痛經與母親痛經有一定的關系。

6、內分泌因素月經期腹痛與黃體期孕酮升高有關。

7、子宮內膜以及月經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升高,前列腺素E2(PGE2)有作用於子宮肌纖維使之收縮引起痛經。經患者子宮內膜組織中前列腺素含量正常婦女明顯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