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義上說,資優生是指具有某種技能或特長的學生和學生群體;從狹義上說,資優生是指資質特別優秀的學生或學生群體。一般來說,資優生群體,其共同特征是:智商較高、學習成績優秀、思維活躍、具有潛在優秀特質的在校生群體。那麼,關於資優生的相關問題可能大傢還不是太瞭解的,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資優生的定義

習慣上都認為的好學生是指思想品德、學習成績等表現優秀的學生,這其實是屬於肯定性評價。而資優生作為資質優秀的學生,它所強調的是具有發展成優秀學生的可能性,是屬於發展性評價,因此它不同於“優秀生”,也不同於“績優生”、“特長生”和“智優生”。國內外許多專傢和學者主要從資優生特質、測試指標、鑒別選拔等方面進行論述。如著名學者克拉克認為認知特質、情意特質、感官特質、直覺特質、社會特質優異的為資優生。美國聯邦教育署1972年也對資優生作瞭定義:將普通智能、特殊學術傾向、創造性思維、領導能力、視覺與表演藝術、技能六項展示成就或潛力的高度表現者,稱之為資優生或特殊才能者。中國港澳臺地區的教育機構從培養未來“精英”人群的高度,分別制訂瞭資優生教育計劃。我國大陸地區極少使用資優生這一概念,而多用特長生、質優生、智優生、績優生、超常生等概念來表示。

關於資優生的影響因素

(1)個人方面

資優生具有追求真理、不受拘束、獨立思考及對知識有強烈的好奇心等異於普通兒童的特質,其個別的人格、角色壓力、多樣的性向與興趣、完美主義等都將對其生涯發展歷程有所影響。

1. 人格特質:包括自尊心、幽默感、自我概念、自我瞭解、自我效能、價值觀及社會化的程度等。

2. 性向和興趣:資優生都偏向多才多藝,興趣廣泛,造成生涯難以抉擇。

3. 認知和發展:對成長歷程、工作世界的看法,進而影響其生涯準備與生涯期許。

4. 高度抱負水準:強迫性的完美主義者往往造成期望過高;害怕失敗的動機或逃避成功的行為,也可能造成自我期望的過低。

5. 教育程度:大學的主修領域對事業的抉擇有很大的影響。

6. 工作價值:事業往往是資優者自我表達的主要方式,不僅是個工作而已。

7. 工作經驗:包括生涯準備度,是生涯決策的訊息來源之一。

8. 婚姻狀態:影響情緒的成熟度、生活的滿意度等。

(2) 傢庭方面

傢庭是影響個人生涯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父母透過角色模范的扮演,對兒童自我概念、職業動機及工作訊息來源的影響,以及身為兒童發展環境的提供者等種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兒童的生涯發展。尤其是對資優者的生涯發展歷程而言,傢庭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

1. 父母的因素,父母的教育程度、期望、在傢庭中所扮演的角色等。

2. 社會地位,傢庭的社經環境、父母的職業。

3. 手足同胞,兄弟姊妹間的感情、相處方式、成就表現等。

(3) 學校方面

學校生活是莘莘學子生活的另一個重心,以往的研究若著眼於學校時,常常忽略瞭學校生活層面的交互影響。據研究顯示,學校的師長、同儕常是影響資優者生涯抉擇的重要因素之一。

1. 老師:對學生的期望、態度、對應方式等。

2. 同學:人際關系、互動方式、同儕影響等。

3. 教育措施:安置方式、設備、制度、學習氣氛等。

(4) 社會方面

由於人無法離群而索居,且資優者背負高度的社會期望與資優標記,因此屬於社會面向的影響因素,對資優者的生涯發展歷程,益發突顯其重要性。

1. 角色模式:認同的對象。

2. 性別角色的沖突:尤其是資優女性面對傢庭與事業的沖突。

3. 他人的期望:資優的標記。

4. 社會的傳統:價值體系的差異。

5. 良師典范(mentors):良師典范制度乃在協助學生為未來而做準備,可藉此瞭解及欣賞自己的潛能。良師的責任包括:倡導、示范、掌握時機、運用計畫、架構、探索、引導經驗、實際贊賞進步、增加任務的復雜化與多元化、訓練學生的專職、維持創造性的緊張以及實施間接教學等。因此,良師可以提供角色楷模的任務,並為有意義的生涯探索提供指引。

資優生的德育培養

由於資優生今天是學校的“天之驕子”,明天是影響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國之棟梁”,因此,對資優生的德育教育尤為重要,社會各界都應該給予更多關註。專傢們紛紛表示,對資優生的培養不僅是智力上的,更重要的應該是德育的培養。專傢也認為,對資優生的培養有傢庭社會環境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問題,教育必須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在具體做法上,專傢提出首先要註重學生的需求,瞭解他們在想些什麼、渴求什麼、困惑什麼。還要探索德育的內容,如到底要教給他們什麼。此外還應講究教育的互動,讓他們自己通過體驗得出的結論可能比一味地灌輸更為有效。專傢特別強調,開展資優生德育工作應力求潛移默化,即德育內容需內化,德育目標隱性化。

專傢指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傢庭與自身的高期望帶來的高壓力所造成的。由於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學校、傢庭往往過分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瞭學生能力和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的培養,現實流行的“成功導向”,使得許多學生非常看重成功的結果。越是優秀的學生,給自己的定位也就越高,就越有可能脫離實際。於是在造就一個個學習尖子的同時,也造就瞭一批心理脆弱、過分追求完美的“好學生”。

教師應把德育教育和課程建設相結合,通過課堂教學,使資優生思想道德建設融入其中。教師要嚴格要求、客觀評價資優生。就是要正視資優生的缺點和錯誤,不可遷就,一視同仁,以避免資優生孤立和疏遠群體。要讓資優生多面臨一些挫折,讓他們能忍受批評甚至是嚴厲的批評或處分,以培養他們良好的耐挫力。

教師要增強實踐活動,培養資優生的集體榮譽感。由於學習優秀的學生多埋頭於學習,很少和其他學生交流溝通,不會與人交往,因此教師應適當減少學生的作業量,讓資優生從“逼迫”逐步到“自覺自願”地參加班集體活動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體驗和領悟民族精神,讓他們在活動中運用知識,開闊視野,增長才幹,“優”則更優。

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自主發展,並給予他們展示的空間。有關專傢也提出,教師應該對學生多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以及生命教育,從中培養他們志存高遠的信念。教師也不應把關註點集中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而應更多關註學生的內在心理。此外,學校可以開設專門的講座或建立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欄目,有針對性地介紹和分析一些心理案例,指導學生的自我教育,促進資優生良好心理品質的發展。

資優生的心理狀態

上海市教科院於近期對本市7所市重點中學的學生進行瞭一次關於“資優生學習與生長現狀”的調研,其中就反映出瞭資優生德育教育的一些情況,結果令人堪憂。調查表明,高中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耐挫折能力明顯偏低,采用過激和極端行為方式的傾向較嚴重。學習動機與前途考慮較現實,但境界欠高,社會理想發展較遲緩。雖然正義感居於上風,愛國熱情與民族尊嚴較強,但道德成熟度不高,道德判斷能力發展較滯後。值得註意的是,當前資優生群體的客觀存在,是通過現有辦學和招生體制所確認的,相應的在德育方面,並沒有形成與之相匹配的資優生德育機制。這些經選拔形成的資優生群體,主要是對其學習情況的考核和選拔,但在德育方面則缺乏如同智育那樣嚴格的考核和評價。

資優生存在著不少問題,包括奉獻精神、社會責任感不夠;實踐與行動水平有待進一步磨練;優越感比較強,團隊合作精神比較弱;自尊心強,害怕被人超越;註重個人專長,輕公益活動和體力活;心理脆弱,經得起表揚卻受不起批評;人格有多變性等。

調查數據和研究結果顯示,資優生在思想和心理上與一般學生相比存在著明顯不同。一方面他們批判性思維發達,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成才意識,價值標準吸收力和理解力明顯較強。但另一方面他們中的很多人缺乏合作精神,不願助人,拒絕參加不喜歡的活動,在得不到承認時情緒往往容易波動。

如何縮短優生與差生之間的距離

1.樹立正確的觀念 同一班級裡的學生,有的品學兼優,有的學生成績差,有的思想品德差,有的品學兼差,這是客觀事實。然而,有些教師往往把學生間的差異歸因於學生本身,認為在外部條件相同時,學生學習成績或思想品德理所當然是學生天資或者自我教育決定的。其實並非如此。科學傢對人的腦量及智能研究表明:除瞭極少數人有超常智能或大腦缺陷,絕大多數維持在較為接近的水平線,特別是中小學生更是這樣。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學習好的學生和學習差的學生最明顯的差異不是在智力上,而是在學習積極性和努力程度上,學生思想品德主要靠用教育的有效手段來誘導和強化。 可見,差生的學習和思想品德差應主要用教育教學的藝術手段來解決。 2.實施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的關鍵是用‚肯定的評定‛,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傢貝蒙所竭力倡導的,他認為,如果經常使用‚否定的評定‛就會逐漸轉變學生用一種否定的方式評判自己:‚我的品質不好‛,‚我不聰明,搞不好學習‛等。隨之他們的態度行為就可能與這種否定的自我知覺支配下的行為方式趨於一致,即產生不良行為。‚肯定的評定‛則可把學生的自我知覺態度、行為引向正確的方面。其次,根據‚歸因效應‛如果我們隻用斥責、批評、數落、埋怨、說教、壓服等教育方式,即使是改變瞭學生的行為,學生也會把這種‘改變’歸因於被說服。‚教師要我改正‛,‚你們要我搞好學習‛,而不會歸因於是自己主動那樣做的。這樣,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內驅力,因而產生的新行為是難以持久的。 轉變差生的鼓勵性教育可下述幾方面著手: (1)給學生以‚肯定‛的榜樣,教師以身作則。如要學生改變打罵人的惡習,養成對人有禮貌的習慣,我們就須努力做到對人和藹可親,不用簡單粗暴的行為對待他們,以好學生為楷模,暗示差生什麼是好品質,好行為。 (2)細察和及時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強化其‚肯定‛行為,並漸次擴大、‚擠掉‛否定行為。 (3)用‚肯定的評定‛式的鼓勵語言與學生對話。我們不應為批評差生才找他們談話或談話總是對面,主客分明。可以在勞動中、玩樂中、漫步中用肯定的言語平等地、自然地與學生談心,‚我覺得你在„„瞭不起‛‚你正在改正欺負小同學的行為,

這很好‛‚你學習„„學科真努力等‛。把一些批評,勸說的意思化為肯定的評定語言。‚潤物細無聲‛似的啟發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4)引導學生正確歸因。他們的品德行為或學習成績哪怕是有點滴進步,我們都要充分肯定並使其意識到‚進步‛是主觀認識的改變或發奮努力的結果,而非偶然發生或外部條件的變化造成的。 3.激勵差生的自尊感和自信心 由於差生在學習方面不及優生,品德方面又自慚形穢,所以他們缺乏自信心,極易於自我貶低。許多教師卻意識不到這一點,因而總是傾向於對差生表示出很低的期望,這就挫傷瞭差生極脆弱的自尊感。 我們應當象蘇霍姆林斯基那樣‚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裡抬起頭來走路。‛這就更需要我們教師善於發現差生的稟性、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讓他們感到自己暫時的落後並不是‚一種不幸‛,不是‚低人一等‛,而是自己從教師幫助,激勵下所取得的進步中看到希望,充滿信心,從自己細微的進步中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蘇聯著名教育傢馬卡連柯在這方面堪為典范。有一次,他把偷竊成性,放浪不羈的謝苗叫到跟前,交給他一份證明和一支手槍,讓他獨自到遠離教養院的地方去取回500盧佈。謝苗當時竟驚奇的說不出話來,但他立即動身,圓滿地完成瞭任務。馬卡連柯接著又讓他去取回2000盧佈,這讓謝苗大為震動,第一次感到

瞭自己的尊嚴和自我的價值,他從此改掉瞭惡習。這說明,隻要我們對差生抱著熱切的期望,充分尊重學生,即使不用多少口舌之勞,也可以使差生轉變。 綜上所述,差生是相對的,隻要我們在思想上不棄‚阿留‛,在方法上因人因事相機誘導,以真誠深摯的愛喚起差生的自尊,自強,就會獲得轉化差生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