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美容,就是運用針刺、艾灸的方法,補益臟腑,消腫散結,調理氣血,從而減輕或消除影響容貌的某些生理或病理性疾患,進而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美容養顏的目的。針灸美容可分為針刺和艾灸兩大類。針刺常用毫針、耳針和梅花針,而艾灸則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直接灸是用艾條在離皮膚有一定距離(約1—3cm)處灸,間接灸則多用隔薑灸法。請看下面介紹。

針灸哪些穴位可以美容養顏

針灸美容,就是運用針刺、艾灸的方法,補益臟腑,消腫散結,調理氣血,從而減輕或消除影響容貌的某些生理或病理性疾患,進而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美容養顏的目的。

針灸美容的原則

針灸美容可分為針刺和艾灸兩大類。針刺常用毫針、耳針和梅花針,而艾灸則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直接灸是用艾條在離皮膚有一定距離(約1—3cm)處灸,間接灸則多用隔薑灸法。

(1)取穴配穴由於針刺美容的最大特點是在於全身調整,因此,必須局部與全身取穴相結合,方有較好療效。局部取穴可以通過活絡,改善循環,促進表皮細胞新陳代謝以消除斑點、斑疵,並能增強肌肉彈性,而全身取穴則著重於平衡臟腑,調節各系統的功能以達到美容的目的。單穴與組穴:臨床證實可選用單穴,亦可用幾個穴位為一組進行,若增強某一方面機能者,可用單穴,以突出其效用;與調理整體機能者,可選用一組穴位,以增強效果。

近穴與遠穴:近穴,即進端取穴,是指選用帶改善皮膚的局部來美容的取穴方法。遠端取穴是指選取遠離顏面部位的穴位方法,不僅能防治局部病癥,而且能防治本經循環所涉及的距離較遠的部位的組織器官和臟腑的病癥,有的甚至有影響全身的作用。

(2)用針要領美容保健,施針宜和緩,刺激強度宜適中,不宜過力。一般來說,留針不宜過久,得氣後即可出針,針刺深度也應因人而宜,對年老體衰者,進針不宜過深;形體肥胖者則可適當深刺。

美容穴位禁忌:

禁忌凡遇過饑、過飽、醉酒、大怒、大驚、勞累過度等情況,不宜針刺,孕婦產婦不宜針刺。

除皺防皺的穴位主穴:絲竹空、攢竹、太陽、巨、迎香、頰車、翳風。

配穴:中脘、合谷、曲池、足三裡。

針法:主穴每次3個,配穴每次1-2個,前者用瀉法,後者用補法。

說明:本組穴位配伍特點是近端取穴與遠端取穴相結合。即從局部角度出發,在易出現皺紋處就近取穴,又從臟腑氣穴整體調理著眼,選取陽明經穴,兩者配合,相得益彰。

1、湧泉穴

在腳掌的黃金分割點上。它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是腎經的首穴。湧泉穴意為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各處,尤其對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失眠乏力效果顯著。按摩湧泉時,註意稍稍用力推搓,以局部出現微熱感為宜,也可用艾灸的方法。

2、氣海穴

也就是常說的下丹田,位於腳底到頭頂的黃金分割點,具體在肚臍正下方1.5寸(將食指與中指並攏,其寬度即為1.5寸)。氣海是針灸保健的要穴,自古就有“氣海一穴暖全身”的說法,有溫養益氣、強壯全身的作用,可雙手搓熱按摩此穴。陽氣不足、虛證患者,則可用艾灸氣海,效果更佳。

3、百會穴

位於頭頂至後腦的黃金分割點。百會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百會穴很好找,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可用手掌按摩頭頂中央的百會穴,每次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對心悸、頭暈、失眠、健忘等均有效果。

4、膻中穴

在人體軀幹的黃金分割點上。膻中穴的具體位置為人體前正中線與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是臟腑之氣匯聚的地方,按摩膻中穴可以擴張血管,調整心臟功能,還可治療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咳嗽、呃逆等癥。按摩時一般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力度以稍有疼痛感為宜。每次按摩10來秒即可,6次為1遍,一般每天按摩3—5遍。

5、勞宮穴

在手掌上的黃金分割點上。握拳,中指尖所指處即是勞宮穴。勞宮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用於治療失眠、神經衰弱等癥,還有強壯心臟的作用。按摩可左右手拇指交叉進行,也可將兩手頂於桌角上按勞宮穴,時間自由掌握,每天2—3次。

有哪些針灸保健穴位

(1)手太陰肺經上的保健穴。

中府;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本穴功能宣肺理氣、清泄心肺之熱、平喘止咳,對增強肺臟功能有一定保健作用。針刺時向外斜刺或平刺、深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肺臟。

列缺: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本穴能宣肺理氣、利咽寬胸、通經活絡,可防治咽喉腫痛、口眼喎邪、半身不遂、牙痛、咳嗽、氣喘。針刺時向上斜刺0.3~0.5寸。

少商:在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本穴能清熱、利咽、開竅,是急救穴之一,對發熱、昏迷、休克、咽喉腫痛、癲狂、鼻衄有較好防治作用。針刺時應淺刺0.1寸,或淺刺出血。

太淵:在掌後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本穴能清肺利咽、通暢經絡,故可防治肺部、咽喉疾病,又能防治無脈癥。針刺時要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

(2)手陽明大腸經上的保健穴。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本穴是重要的保健穴之一,時常按摩或針刺,可長壽。其功能醒腦開竅、疏風清熱、鎮痛通絡。可防治頭面五官疾患。熱癤、無汗、自汗、盜汗、經閉、滯產、昏迷、癲癇、痹癥。直刺0.5~1寸。

曲池:位於肘外輔骨,曲肘,肘橫紋盡頭便是此穴。本穴功能清熱利濕、裕風解表、調和營衛,對上肢不遂、高血壓、咽喉腫痛有較好療效。實驗表明,此穴具有調整血壓。固齒、防止老人視力衰退的功效。可直刺1~1.5寸。

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當鼻唇溝中。本穴功能清熱散風、通鼻竅。對鼻塞、鼻衄、口喎、膽道蛔蟲有較好防治作用。可斜刺或平刺0.3~0.5寸。

(3)足陽明胃經上的保健穴。

足三裡:位於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大筋內。本穴為全身性強壯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氣增力、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和抗病機能。在國外,對足三裡的作用也很強調,特別在日本,有人提出:“每月有十日灸足三裡,壽可至200餘歲。”日本滿平先生一傢5口人,均活百歲以上,自認為其原因系祖傳“三裡灸”所致。針刺本穴對胃痛、腹脹、嘔吐、瀉泄、便秘、高血壓、神經衰弱,以及下肢痿痹癥均有較好防治作用,可直刺1~2寸。

地倉:在口角外側旁開0.4寸。本穴能疏風通絡,可防治口咽、流涎、眼瞼瞤動,能斜刺或平刺0.5~0.8寸。

(4)足太陰脾經上的保健穴。

三陰交:位於足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此穴對增強腹腔諸臟器,特別是生殖系統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腸鳴腹脹、泄瀉、月經不調、帶下、陽痿遺精、遺尿、失眠、疝氣、不孕等。可直刺1~1.5寸,針刺得氣時,即出針;體弱者,可留針5~10分鐘。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血海: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本穴調和氣血、祛風勝濕,可防治月經不調、崩漏、經閉、濕疹、膝失節痛。能直刺0.5~1寸。

(5)手少陰心經上的保健穴。

神門:在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本穴能養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煩、健忘、失眠、驚悸怔忡、癲狂。能直刺0.3~0.4寸。

通裡:在神門穴上一寸處。本穴安神寧心、通竅活絡,對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腫痛、暴暗、舌強不語、失眠、腕臂痛有較好的防治作用。可直刺0.5~0.8寸。

(6)手太陽小腸經上的保健穴。

後溪: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後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本穴寧心安神、舒筋活絡、散風清熱,能防治急性腰扭傷、落枕、頭項強痛、耳痛、咽喉腫痛、牙痛、癲狂等癥。可直刺0.5~1寸。

聽宮:在耳屏前、下頜髁狀突的後緣、張口呈凹陷處。此穴寧神志、宣通耳竅,故對耳聾、耳鳴、中耳炎、牙痛、癲狂等有較好的防治作用。針刺時宜張口,直刺1~1.5寸。

(7)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保健穴。

至陰:在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能清頭目、通血脈、理氣機,對頭痛目眩、鼻塞、胎位不正有防治作用。能淺刺0.1 寸,但孕婦禁針。 三焦俞:在第一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能健脾利濕。通利三焦,可防治水腫、腰背濕痛、水谷不化、瀉泄、腸脹。針刺可直刺0.5~1寸。

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此穴有補腎益精、壯腰利濕作用,對陽痿、遺精、月經不調、耳鳴耳聾、水腫、腰痛有較好防治作用。可直刺0.5~1寸。

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本穴和胃理氣、化濕消滯、是增強後天之本--胃氣的保健穴,對胃痛納少、腹脹腸嗚、嘔吐、脾胃虛弱療效較好。可斜刺0.5~0.8寸。

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是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功能健脾利濕和胃降逆,能防治肢體乏力、背痛、腹脹腹瀉等癥。宜斜刺0.5~0.8寸。

肝俞:在第九胸椎棘下旁開1.5寸處。是肝的保健穴,能舒肝利膽、養血明目。可斜刺0.5~0.8寸。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本穴寧心安神、寬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對心痛、心煩、驚悸、健忘、胸悶、夢遺、盜汗、癲狂有較好防治作用。不宜深刺,可斜刺,直刺0.5~0.8寸。

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是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氣,對肺功能失調引起的病癥有防治作用。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8)足少陰腎經上的保健穴。

湧泉:在足底前1/3與後2/3交界處,蜷足時凹陷中。本穴能寧神、開竅、清熱,亦是常用的保健穴之一。對頭痛、頭昏、中風昏迷、休克、小兒驚風、小便不利、大便難有較好的防治作用。可直刺0.5~1寸。

頸椎病的針灸穴位主要選哪些

①神經根型頸椎病,多選取落枕穴,後溪,手三裡,尺澤,小海,華佗夾背穴。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為主。

②脊髓型:多選取絕骨,昆侖,足三裡,陽陵泉,次,腎俞,大杼等穴位。以補骨填髓,益腎填精為主。

③交感型和椎動脈型:多選取安眠1.2,內關,神門,三陰交,太溪,陰維,陽維等穴位。以滋補腎陰,調和陰陽為主。

穴位針灸治失眠效果好

針灸治失眠效果明顯,這一點,中醫專傢和經歷過針灸治療的失眠患者體會頗深。其之所以能夠在不用藥物控制的前提下達到治療目的,是蘊含著深奧的醫學理論在其中的。中醫專傢總結說,我們的身體共有幾百個穴位,他們通過經絡和體內的各個臟腑相貫通。當外界刺激到這些穴位時,與其相對應的臟腑的功能狀態就能得到調整,進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療疾病的目的。

具體到針灸治失眠方面,中醫認為,失眠主要的病因在於心、脾、腎的功能失調,所以通過穴位進行針灸治療時應以心經的神門、脾腎兩經都經過的三陰交、頭部四神聰為主治區域。

1、因心脾兩虛導致失眠的患者常常感到頭昏目眩、心悸怔忡、容易出汗,治療時,在原有穴位基礎上加心俞、脾俞、足裡三穴。

2、腎虛失眠者表現為頭昏耳鳴、腰酸、舌紅、脈細數,治療時,在原有穴位基礎上加腎俞、太溪。

3、抑鬱導致心神不安影響睡眠的,治療時,在原有穴位基礎上加太沖和靈道。

4、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造成失眠的,表現為脘悶不舒、暖腐吞酸、舌苔厚膩,治療時,在原有穴位基礎上加足三裡、中脘二穴。

另外,獨穴也可以通過針灸方法實現失眠治療目的,這些穴位包括百會、神門、申脈、心俞、足三裡、湧泉等。穴位針灸治失眠的同時如果能與心理、行為治療相結合,效果還會更明顯。

針灸治療面癱穴位詳解

面癱是一種神經性疾病,很多的患者在都是老年人,但是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年輕人也會有面癱的風險,因此,掌握面癱的治療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中醫的針灸治療面癱是不錯的,主要是通過穴位的針灸來治療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針灸治療面癱確實很有效果,我們也積累瞭相當多的經驗。針灸取穴,還是從中醫理論來著手:面癱是風邪侵襲經絡,所以治療重點是把經絡的“風”驅除掉。中醫分陰陽,取穴的時候一般以頭面部陽經穴位為主,般在面癱局部(半邊臉)上要用到10個以上的穴位,以淺刺、斜刺、透刺手法為主,除瞭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後、手上取穴。針灸治療面癱的取穴,大概就是這樣的原則。

各個穴位詳解:

印堂穴:位於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頭痛、通血絡等功效。

陽白穴:位於面部,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二厘米處。一般 配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等。

太陽穴: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在兩眉梢後凹陷處。太陽穴的主治病癥為: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

迎香穴:位於人體的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此穴的主治疾病為:鼻炎、鼻塞、鼻竇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壓此穴可止牙痛,還有通便功能。

頰車穴:人體頰車穴位於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治療面癱一般向地倉穴透刺。

顴髎穴:位於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瞤動,目赤,目黃,齒痛,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翳風穴:耳垂後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後緣間凹陷處。治面癱時可向下頜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穴道,是一個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顏面上的病,項牙痛、頭痛、發熱、口幹、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療效。但要註意的是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的刺激,孕婦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