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養生法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針刺和艾灸等方法通過作用於機體的經絡腧穴系統,激發經氣、調整臟腑而產生防治疾病、養生保健的方法,是中醫養生法的特色之一。那麼,中醫針灸哪些穴位可以抗衰老呢?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

中醫針灸的起源

針灸醫學最早見於二千年多前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瞭九針的形制,並大量記述瞭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並傳播到瞭世界。而針灸的出現,則更早。

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瞭身體表面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

老祖宗被石頭碰瞭一下碰出大發明。

300多個穴位,用針紮紮就可以治病,咱老祖宗是怎麼想到這個神奇的療法?

針灸分兩部分,一是針具,一是灸法。在新石器時代,受傷的人偶然被一些堅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碰到身體某個部位,會出現身體疼痛減輕的現象。於是,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鋒利的石塊來刺激這些身體部位,這就是最早的針具——砭石。灸法是伴隨著火的使用而形成的。我們的祖先在用火中,發現軀體的某些病痛,受到火的熏烤或灼燒後有所緩解,在得到這樣的啟示後逐漸發明瞭灸法。

在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中,已形成瞭人體完整的經絡系統,並對針灸方法、針刺適應證等做瞭詳細論述。

到瞭宋代,著名針灸學傢王惟一編撰瞭《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瞭354個穴位。他還鑄造瞭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穴位,內置臟腑,作為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

公元6世紀,針灸就傳到瞭朝鮮、日本等國,如今已走向世界。

中醫針灸七穴位能抗衰老

1、印堂穴。

印堂穴是經外奇穴之一,位於人體的面部,兩眉頭連線中點。取定穴位時,患者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臥姿勢、印堂穴位於人體的面部,兩眉頭連線中點即是。中醫認可的主要功用是清頭明目,通鼻開竅。針刺印堂穴,可推動督脈氣血的運行,有安神益智定驚熄風之功。

2、健康長壽穴為主,百會、關元、內關為備用穴。

健康長壽穴位置在鼻下人中溝的上端;百會穴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內關穴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3、人迎穴。

人迎穴位於頸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因其連通腦與心,通過調理心腦,實際可以治療全身的各種不適癥狀,且同時達到去皺、美白、抗衰老的多種目的,可謂是兼具一舉多得的效果。

4、委中。

委中穴位置位於人體的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委中穴在膕窩正中,有膕筋膜,在腓腸肌內、外頭之間;佈有膕動、靜脈;有股後皮神經、脛神經分佈。委中穴具有舒筋通絡、散瘀活血、清熱解毒之功效,能夠祛除疲勞感。

5、三陰交。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針灸三陰交可以保養子宮、卵巢,緊致面部肌肉,使臉部肌肉不下垂,也可以調月經、祛斑、去皺、祛痘。針灸三陰交等穴,能促進胃腸道更好地吸收微量元素,它們是延年益壽的物質基礎。微量元素鋅、錳對人體免疫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鋅對人體健康和防衰老關系密切。

6、合谷穴。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掌骨間隙之中點處,或第2掌指關節與陽溪穴之間的中點處,稍靠近食指側。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疏風止痛,通絡開竅之功。中醫認為,合谷穴能夠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堅持按揉刺激該穴,可以獲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

除瞭針灸之外,我們平時也可以自己按摩合谷穴。用對側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處皮膚,隨時隨地都可以操作。力量可以大些,沒有副作用和危險。以感到酸脹且能夠忍受為度。

7、足三裡。

足三裡位於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定位臍上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足三裡穴是胃經的要穴。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食物隻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器臟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

所以,胃部消化情況的好壞,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而足三裡則能擔此重任。每晚以指關節按壓足三裡,不但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還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

中醫針灸有什麼特點

針灸療法的特點是治病不靠吃藥,隻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達到刺瀲神經並引起局部反應,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種稱作針法,後一種稱作灸法,統稱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針灸療法具有很多優點:第一,有廣泛的適應癥,可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第二,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靜、鎮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簡便易行;第四,醫療費用經濟;第五,沒有或極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協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這些也都是它始終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原因。

針灸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形成由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和孫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以及361個腧穴以及經外奇穴等腧穴與腧穴主病的知識,發現瞭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特定聯系的規律,創造瞭經絡學說,並由此產生瞭一套治療疾病的方法體系。

中醫針灸有什麼功效

扶正祛邪

長期患有體虛易感、過敏性鼻炎、哮喘、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往往容易在冬季發病,這是因為這些病人平素正氣不足,到冬天氣溫偏低,病邪力量較強的時候,體內的正氣不足以與病邪相抗爭從而發病,故而冬天宜治標為主,盡可能減輕癥狀。而夏天正是扶正祛邪的好時機,這時候影響發病的氣候因素比較少,癥狀相對較輕,這個時候扶正固本,可以提高肌體的免疫能力,更好的透邪外出。

培補脾胃

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人體消化功能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體的能量供給。脾臟喜燥惡濕,濕邪最易困脾,影響我們的消化功能,夏季培補脾胃,可以健脾化濕,使我們遠離腹脹、腹痛、腹瀉的困擾。夏季陽浮於外,過食寒涼也會引起諸多消化系統問題,如胃痛、腹痛、腹瀉等,所以夏季固護脾胃尤為重要。

助陽散寒

在冬季除瞭呼吸系統病高發以外,還有一類疾病的發病率也不容小覷,那就是陽虛證和頸肩腰腿痛。和呼吸系統疾病一樣,在冬季寒氣盛的時候,人們感受瞭寒邪而產生的疾病,在冬季不能夠從根本上消除,隻有到瞭盛夏季節,人體本身的陽氣充盛瞭,才可以更好地驅散體內的寒邪。而夏至節氣針灸正是這樣一種可以激發人體經氣,防病治病的好方法。

中醫針灸治病偏方

1、感冒:取大椎、合谷、風池,都用針法,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

2、嘔吐:主穴取內關、中脘、足三裡、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

3、失眠:取神門、內關、三陰交,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50分鐘,每日針一次。

4、關節痛:腰脊痛取腎俞、昆侖;膝關節痛取足三裡、陽陵泉、懸鐘,先針刺,用瀉法,留針20分鐘,再艾灸20分鐘。

5、痛經:經前或經期腹痛取中極、三陰交、內庭,先刺內庭,再針三陰交、後針中極、三陰交。均用瀉法,留針20分鐘。

6、經後腹痛:取氣海、關元、三陰交,均用補法,針後加灸,留針30分鐘。

7、牙痛:上牙痛取下關、內庭,下牙痛取頰車、合谷,針刺,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

8、便秘:取支溝、天樞、長強,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

9、落枕:取落枕、大椎、後溪,針刺。落枕用瀉法,大椎、後溪,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

10、月經不調:1.月經先期:取中極、血海、三陰交、太沖,均針刺、用瀉法,留針20分鐘。2.月經後期:取命門、腎俞、關元,用補法,針後加灸,留針30分鐘。

11、腰痛:取腎俞、委中、腰陽關,針刺,用瀉法,留針30分鐘,如是腰痛日久不愈的,加艾條灸命門20分鐘。

12、痢疾:針治痢疾,有較好的療效。取中脘、天樞、足三裡,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天一次。如有發熱的,加刺曲池;頭痛的加剌風池、百會;不發熱而下痢過久的,可艾條灸關元10分鐘,或隔鹽灸神闕。

13、哮喘:針灸有緩解防止發作的作用。取膻中、肺俞、天突、豐隆。如吐出的痰稀白,用艾條灸20分鐘;如痰色發黃時,針剌,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如果平時常灸肺俞、氣海,可以防止發作。

14、頭痛:頭痛有正頭痛、偏頭痛、頭頂痛、頭項痛等區別。針灸治療,是按頭痛的部位來取穴的。正頭痛:取上星、合谷,攢竹,針剌,用瀉法,留針30分鐘。偏頭痛:取太陽、頭維、外關。針剌,用瀉法,留針20分鐘。頭頂痛:取百會、太沖、後溪,針剌,用瀉法,留針20分鐘。頭項痛:取風池、列缺,針剌,用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或隔日針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