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運動鍛煉,應註意保暖防凍。冬天天氣寒冷,人們胃口大增,大多數人為瞭保暖反而減少瞭運動,這使得冬天身材更加肥胖。專傢說冬天運動,應該選擇動作幅度較小、熱量消耗較大的有氧運動。冬季運動要註意什麼?下面一起來詳細瞭解一下。

運動後多久喝水

由於運動會導致大汗淋漓,所以很多的人就有在運動後喝水的情況,其實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是會影響到身體健康的,那運動後多久喝水?

通常來說運動量不大的情況下可以立即補充水分,或5分鐘後一次100ml左 右為宜。每兩次之間至少間隔10分鐘。而劇烈運動之後則不宜立即補充水分,最多隻能漱口或者咽下不超過50ml的水,要做休整運動(比如長跑後的慢走等) 使人體脫離運動狀態,當頸動脈脈速恢復至120次/分鐘(可以自己按住頸動脈掐表測)以下時,方可進行水分補充,仍然是100ml一次為宜,每兩次之見至 少間隔10分鐘。

如何才是運動後正確的喝水方法呢?

一:最好在純凈的食用水(礦泉水或涼白開)內加(0.7%-0.9%)的食用鹽,這樣可以及時補充體內流失的鹽份.

二:在喝水的時候不要喝得過猛,第一口水漱口之後吐出.之後每喝一口水都應該在口腔內輕漱幾秒後再緩慢喝下.這樣做不但可以很快就能解渴,而且能有效地控制自身的飲水量!有效地避免你在運動後喝水的腹漲與疲憊感.

三:在沒有生理鹽水的情況下,也可以喝普通飲料(避免碳酸飲料)喝法同上。

如果在劇烈運動之大量喝水的話,會使血液中的鹽的含量降低,會導致肌肉抽筋等現象,嚴重的話會導致頭痛、嘔吐等現象。所以運動之後不宜馬上喝水。

冬天如何運動才最養生

冬天天氣寒冷,人們胃口大增,大多數人為瞭保暖反而減少瞭運動,這使得冬天身材更加肥胖。專傢說冬天運動,應該選擇動作幅度較小、熱量消耗較大的有氧運動。

冬季運動很有必要

冬天運動是很有道理的,冬天裡運動自身消耗大,出汗少,運動者能更加適應出汗過程,增加運動強度。冬天氣溫低,空氣相對潔凈,呼吸道舒適,更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更能自然地加大運動量,加速熱量的消耗。

冬季運動鍛煉,應註意保暖防凍。晨起室外氣溫低,宜多穿衣,待做好預備活動,身體暖和,再脫去厚重的衣褲進行鍛煉。鍛煉完以後則要及時穿好衣褲,註意保溫,尤其是冬泳後,宜立即用柔軟、幹燥的浴巾迅速擦幹全身,擦紅皮膚,穿衣保暖,避免寒邪入侵。

冬季健身選有氧運動

冬季運動要選擇動作幅度較小、熱量消耗較大的有氧運動。這是因為冬季氣候寒冷,爆發性的無氧運動容易引起身體不適。年輕人可以選擇跑步等高強度的有氧運動,這樣可消耗更多熱量,鍛煉的時間應該比春夏季多出10~15分鐘。

中年人可選擇快走、慢跑、爬樓梯等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中年人身體狀況一般都處於下降趨勢,不要因為忙於工作就放棄健身,否則冬天就是一個“藏病”的季節。

冬季運動不宜過早

冬季鍛煉最好不要過早,健康專傢建議,冬季晨練適宜在日出後進行。而一天中的最佳健身時機則在14時至19時之間,此時,人體自身溫度較高,體力較充沛,容易進入運動狀態,不易損傷,對健康大有裨益。

在冬天,很多人往往由於缺乏激情而堅持不下來,這多是因為缺乏日照導致的情緒紊亂的原因。因此,健身者盡量多參加戶外運動,尤其是在陽光充足的時候。

運動前熱身很重要

在室外鍛煉,首先要做好充分熱身,冬季寒冷,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暢,肌肉和韌帶也較緊,可通過慢跑、徒手操和輕器械的少量練習,使身體發熱微微出汗後,再進行較大強度的運動。

同時,熱身時間應延長,最好控制在15~25分鐘。另外鍛煉間隙要適當縮短,盡量避免長時間處於冷空氣中。如果間隙過久,體溫下降,易使肌肉從興奮狀態疲憊下來,粘滯性增大,再進行下組練習時容易受傷。

冬季應挑選適合自己的運動

青春發育初期:宜選擇廣播體操、跳繩、踢毽子、乒乓球等以鍛煉機體靈敏性、協調性和柔韌性為主的運動項目。

青春發育中期:宜選擇短距離快跑、變速跑、羽毛球等以速度鍛煉為主的運動項目。

青春發育後期:宜選擇中長跑、登山、遊泳、足球、排球、籃球等可增加速度、耐力和力量性練習的運動項目。

中年人:宜選擇慢跑、騎車、健身操、小球類等有氧運動項目。

老年人:宜選擇慢走、交誼舞、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鍛煉。

胖人:應以中等強度、較長時間的有氧運動為主,輔以力量運動及球類運動更佳。就單項運動而言,水中運動(水中行走、水中跑、水中跳躍、水中打球等)是非常有效的減肥方式。

要在安全的強度下運動

所謂安全的運動強度,就是既不過強也不過弱。那衡量的標準該如何定呢?最簡易的方法是用心率去測定,以控制自己的運動強度。運動時心率達到以下適宜心率標準而又沒有出現明顯不適,那麼這個運動的強度就是合適的安全的強度。

最大心率:220—年齡。

運動的適宜心率:健康成人按照60%-85%最大心率的運動強度進行鍛煉,效果較好。

如一個20歲的年輕人,他運動的最大心率就是220-20=200次/分,他運動的適宜心率是200×60%=120次/分(最多不能超過170次/分)。剛恢復鍛煉時應從較小心率水平開始,如無不適再逐漸增加到適宜心率的較高水平。

冬天運動必須要註意這三點

跑步前要做牽拉

很多人會覺得自己在冬天很容易受傷,這是因為冬季氣溫較低,人體四肢受冷僵硬,致使皮膚彈性減弱。如果從安靜狀態下突然進行運動,尤其是跑步這樣劇烈的運動,往往容易出現呼吸困難、心慌無力、動作失調等現象。所以冬跑前一定要充分熱身,從輕微逐漸加大,到全身有微熱、微汗並有輕快、靈活的感覺後,方可以投入運動。

建議大傢在運動之前,先活動手腕和腳踝等關節,“壓壓腿,做一些牽拉運動可以有效的避免傷病。”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博士單威這樣說。

運動時不要喝茶

很多人運動時對飲水不夠重視,有的帶上一壺熱茶水,由於其中茶堿濃度高,而且茶是利尿的,容易代謝出水分,滿足不瞭身體的補水需求。並且中老年人肌糖元儲蓄能力低,建議冬季運動時帶上淡糖水,以補充糖分和水分。

冬天運動穿這些

穿一件抗風防水外套。冬天之所以讓人覺得很冷,主要是因為風在起作用,所以抗風非常重要。並不需要密不透水的外套,同時要有一定防水功能,外套要貼身並且重量要輕。

內衣要有很高的透氣性。最好是技術含量很高的聚酯纖維(滌綸),它可以讓汗迅速地向外排。這類產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防止跑步時過多的汗集結在身體周圍(如果穿棉織品,這種事就會經常發生)。汗在身體周圍積累得過多會在氣溫下降和風速加大的情況下,一旦你速度慢下來或者開始步行恢復,就會感覺很冷。

跑步時要穿防滑運動鞋。冬季地面較滑,人們運動時要選擇軟橡膠底的鞋作為跑鞋,同時鞋底的胎面花紋要寬且深,因為過密的鞋底花紋起不到防滑的作用。過硬的橡膠底會在寒冷的空氣中變得更硬,如此一來就如穿上瞭滑雪板,運動時腳就會不受身體控制,進而發生意外和危險。

運動後肌肉酸痛怎麼辦

如果我們長時間不運動,一旦運動之後,就容易出現肌肉酸痛的現象,那運動後肌肉酸痛怎麼辦?

休息 休息能減緩肌肉酸痛的現象,並可慢慢促進血液循環,能加速代謝產物的排除,並能消除肌肉酸痛部位營養的供給與修復,使之恢復正常。

靜態伸展 牽伸肌肉可加速肌肉的放松和拮抗肌的緩解,有助於痙攣肌肉的恢復。對酸痛局部進行靜態牽張練習,保持伸展狀態2分鐘,然後休息1分鐘,重復進行,每天做幾次這種伸展練習有助緩解痙攣。

拍打按摩 對酸痛局部進行按摩,使肌肉放松,促進肌肉血液循環,有助損傷修復及痙攣緩解。當然也可以進行自我放松治療,一般以頸背、四肢為主,頭部和胸腹為輔,具體手法是:

1. 捶打腰背:雙手握成空拳,輕捶肩背和腰部。也可以使用拍打棒依次交替拍打雙肩、後背、腰部和下肢等部位。拍打時,註意背部宜輕,下肢可偏重。

2. 推拿腿部:從上至下在大腿的前內側及前外側反復推拿。

3. 抖動雙腿:站或坐位,腿部肌肉放松並抖動,同時可進行踝關節的上下左右環形活動。

4. 分推印堂:用雙手拇指從印堂穴(眉心)向左右分推至太陽穴,反復8~10次,每次之間停頓5~10秒鐘,然後五指分開,由前額發際推擦至百會穴5~6次,反復操作30次,每次間隔5~10秒鐘。

5. 按揉胸腹:從上而下依次按揉前胸,反復20次;並從左至右環形推揉腹部,反復做20次。

熱敷 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對酸痛的局部肌肉進行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加速肌肉酸痛的緩解和恢復,尤其是配合輕微的伸展運動或按摩,將更能加速消除延遲性肌肉酸痛,促其恢復正常。

為瞭避免運動後酸痛的現象,大傢在運動前要做熱身運動,要規律性的運動,在做完劇烈運動之後,一定要從事放松運動,還要避免過度的運動。

運動鍛煉後不能吃什麼東西

人類的食物可分為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判斷食物的酸堿性,並非根據人們的味覺,也不是根據食物溶於水中的化學性,而是根據食物進入人體後所生成的最終代謝物的酸堿性而定。酸性食物通常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含有鉀、鈉、鈣、鎂等元素,在體內代謝後生成堿性物質,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面變化。所以,酸味的水果,一般都為堿性食物而不是酸性食物,雞、魚、肉、蛋、糖等味雖不酸,但卻是酸性食物。

美國一位病理學傢經過長期研究指出,隻有體液呈弱堿性,才能保持人體健康。正常人的體液呈弱堿性,人在體育鍛煉後,感到肌肉、關節酸脹和精神疲乏,其主要原因是體內的糖、脂肪和蛋白質被大量分解,在分解過程中,產生乳酸、磷酸等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刺激人體組織器官,使人感到肌肉、關節酸脹和精神疲乏。而此時若單純食用富含酸性物質的肉、蛋、魚等,會使體液更加酸性化,不利於疲勞的解除。而食用蔬菜、甘薯、柑桔和蘋果之類的水果,由於它們的成堿作用,可以消除體內過剩的酸,降低尿的酸度,增加尿酸的溶解度,可減少酸在膀胱中形成結石的可能。

所以,人在體育鍛煉後,應多吃些富含堿性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豆制品等,以利於保持人體內酸堿度的基本平衡,保持人體健康,盡快消除運動帶來的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