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是人生的基礎時期,此時的營養好壞不僅關系著兒童時期的身體健康,也是對今後幾十年的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寶寶的身體是非常脆弱的,特別是對飲食上,稍不註意,就會對寶寶造成身體上的傷害。請看下面介紹。

嬰幼兒喂養該註意啥

小兒與成人營養相同之處在於——小兒和成人都是通過飲食攝取營養物質的,由營養物質轉變能量來維持身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如:呼吸,循環,消化及體格活動等。所獲得的原料還可用來修復組織,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保證儲備以維持人體適應環境。

小兒與成人營養不同之處在於——小兒處在生長發育時期,攝取的營養物質中,除有一部分用來維持身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外,有相當部分要用來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所以對營養的要求相比成年人要多,質量也要高。

小兒時期的生長發育,也並非是以同一速度進行的,分二個時期,即嬰兒期,青春期。

現隻講嬰兒期——年齡越小,生長發育速度越快,營養需求越高,而承擔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的消化系統功能越差,在這種情況下,喂養稍有不當,即易產生消化紊亂,而影響小兒健康成長。因此,嬰幼兒時期,也是小兒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時期,所以,嬰幼兒時期的科學喂養很重要,我們務必給予特殊的關照。如:給寶寶喂已經涼的奶,因為寶寶在吃奶過程中很累(使出吃奶的勁)吃吃停停,肚臍腹部受涼,3-4個月的寶寶容易發生腸絞痛等。

其次,小兒需要哪些營養物質?

小兒的必須營養物質和成人一樣,有:水,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七種,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供給人體熱量,而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及水雖不供給熱量,但調節人體生理功能。

1.水——水為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它的重要僅次於空氣,小兒時期,體內水分相對較成人多,約占體重的70%-80%(形容嬰幼兒水靈靈,水嫩嫩的)

水的功能是構成全身組織的一部分,調節體溫,物質代謝(促進各個系統的新陳代謝)血液循環,排泄過程,充做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運輸及排泄的攜帶體,維持體液正常滲透壓。

水的來源——不僅限於人的液體,還來自固體食物中的水分,以及食物氧化和組織細胞代謝所產生的水分。

小兒需水量相對高於成人,因小兒時期,新陳代謝旺盛,熱能消耗多,一般講,按每日每公斤體重計算,嬰兒120-150ml/kg,按每日每公斤體重計算幼兒 90-120ml/kg。成人僅為40-50ml/kg。另外,小兒活動量、氣溫及食物性質,也影響水的需要量:如牛奶中含蛋白質及礦物質較人乳高,所以牛奶喂養兒需水量就比人乳喂養兒要多,以利於代謝產物及礦物質排出。

2.蛋白質——小兒需要蛋白質較成人相對多,因為他們不但需要蛋白質提供熱能,而且還要用它來增長和合成新組織,年齡越小,生長發育越快,蛋白質的需要量也就越大,按每日每公斤體重計算,蛋白質需要量1歲以內嬰兒可高達 4g,1-3歲為2-3g,6歲2.8g,成人則僅為1.2g,動物蛋白質所含氨基酸較植物蛋白質為優,稱為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比較適合小兒合成新組織需要,而一般植物食品,如:米,面中的蛋白質質量較差。為瞭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優質蛋白質應占總蛋白攝入量的1/3以上,如:小兒膳食中的谷類為主,動物食品,如:乳、蛋、肉類較少,則可增加豆類食品,以提高蛋白質的質量。

蛋白質供給不足——會影響小兒生長發育,或者產生蛋白質營養不良癥。

相反:——蛋白質供給過多,也會對小兒產生不利影響。如: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於腎功能發育不夠成熟,處理蛋白質代謝產物能力較差,如果蛋白質供給過多,將會產生蛋白質中毒癥狀。如:腹瀉,發熱,酸中毒等。又比如:有的母親在嬰兒出生後不久,因母乳不足,就喂不加稀釋的牛奶,或喂過於濃厚的奶粉都是不恰當的,應當避免。舉例:如牛乳中,乳清蛋白占20%酪蛋白占80%。

酪蛋白:——又稱幹酪素,乳酪素。是哺乳動物和人的主要蛋白質,它是一種大型、堅硬、致密、極困難消化分解的凝乳,分子量大,奶瓣較人乳大,對於胃腸功能還沒有發育成熟的嬰幼兒來說,直接吃牛乳不太適合,相比之下,接近人乳的乳清蛋白的配方奶較為合適。

乳清蛋白:——存在於乳清之中,是一些更細小,緊密的球狀蛋白質,乳凝塊小,有較好的水溶性,乳清蛋白的每個分子,即有親水基因,又有疏水基因。更易於與消化酶接觸,更近似母乳,比較酪蛋白更易吸收,更能降低嬰兒分解的代謝負擔,所以,近似母乳的配方奶對於胃腸功能還沒有發育成熟的嬰幼兒來說更為合適。

3. 脂肪:——脂肪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熱能,及脂溶性維生素,和自身不能合成的幾種必需氨基酸,每克脂肪提供的熱能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高一倍多,這一點,對胃容量小,熱能需要又高的嬰幼兒來說,尤為重要。它是保證嬰兒高熱能攝入量的最佳營養素。人乳和牛奶所含的熱能50%是來自脂肪,所以1歲以內的嬰兒絕不應當去喂去脂(脫脂,半脫脂)牛奶,或去脂奶粉,否則會令小兒熱能攝入收到影響。

4.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供給人體大量熱能,食物中常見的碳水化合物有:植物淀粉,糖類(蔗糖,乳糖,葡萄糖等)這些碳水化合物,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如果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不足,總熱能不夠,身體將通過消耗體內的脂肪和蛋白質來滿足需要,因此,碳水化合物有庇護脂肪,蛋白質不被消耗的重要作用,乳糖是嬰兒時期最適用的碳水化合物。人乳和牛奶主要含乳糖,用乳糖喂養嬰兒,有利於腦的發育,減少腹瀉和促進鈣,鎂的吸收。

嬰兒飲食中,碳水化合物供給量的比例過多時,開始增長甚速,繼而發生病態。碳水化合物過多,而蛋白質供給太少,可發生營養不良性水腫,膳食中的纖維是植物食物中的一部分,豆類,蔬菜,水果是食物纖維的主要來源。它可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除糞便,利於防止肥胖,但攝入過多,對營養素吸收不利。

5.維生素:——維生素是人體所必需的一類營養素,它們不在體內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足,故必須由外界供應。

維生素不能供給熱量,它的功能主要是調節人體的生理活動,維生素的種類很多,與嬰幼兒營養關系顯著的有10種: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和葉酸。

乳類,蛋黃,肉類,肝類,魚類,魚肝油,植物油等,都是飲食供給:脂溶性維生素的重要來源,其中魚肝油含A.D最多。植物油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但含維生素A,維生素D較少。因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因有的父母認為維生素A,維生素D是營養藥物,多用無妨,但過量應用,而引起中毒。無論何種維生素用量必須恰當,不宜過量,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6.礦物質與微量元素:——與小兒關系密切的礦物質有10種。其中主要元素有:鈣、磷、鎂、鉀、鈉、氯6種。微量元素有:鐵,碘,鋅,銅4種。各種元素雖不供給人體熱能,但也至關重要,其中:鉀、鈉、氯是維持體液和酸堿平衡的電解質,在正常情況下,不易缺乏。

若小兒患病腹瀉、或嘔吐時,可隨排泄物大量丟失而發生脫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或堿中毒。此時,應在醫生指導下,加以補充。身體內的鈣和磷,大部分構成骨骼和牙齒。VD可促進鈣,磷的吸收,如:VD不足,可使鈣和磷吸收減少,而患佝僂病。如:X型腿,O型腿,雞胸,肋緣外翻,串珠等。

微量元素在體內雖少——但像維生素一樣,作用很大。如:缺乏小兒健康會受到影響,鐵缺乏:是常見的營養缺乏癥之一,主要癥狀是食欲不振,智力減退,面部表情淡漠,貧血,異食癥。如:(喜歡吃泥土,墻皮,紙等)乳類:含鐵量很少,以人乳和牛奶為主食的嬰兒容易缺鐵,所以在4個月以後,及時添加含鐵豐富的蛋黃,豆腐及肉類等輔食,防止缺鐵。

缺鋅:——表現為生長發育厭食,反復感染,輕度貧血,嗜導癥。經補鋅治療後,癥狀均有明顯改善。

含鋅高的食物:牡蠣,蟹肉,肝,肉類,奶酪,花生,豌豆等。

嬰幼兒如何喂養

嬰幼兒喂養

嬰幼兒階段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由食物中獲得。嬰幼兒的生長速度較快,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的需求不同,所需食物性狀不同,各階段的營養行為差別也很大。父母應做到保證兒童各個階段的營養需求,註意食物多樣化、平衡和適量的現代飲食原則,在嬰幼兒不同年齡階段采取不同的喂養行為,註意糾正孩子的不良進食行為,幫助他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根據食物性狀的不同,嬰幼兒食物可以分為:液體食物;泥糊狀食物;幼兒固體食物。

嬰兒液體食物,主要指母乳和配方奶其次是其他奶類。代乳粉以谷類為主,但作為嬰兒早期食物不如奶類。

泥糊狀食物可分為兩大類:工業化泥糊狀食物包括米粉和瓶裝泥糊狀食物;傢庭制作泥糊狀食物。

幼兒固體食物是較之泥糊狀食物更為成型的食物,但與成人固體食物相比更為細軟。

(一)液體食物喂養階段的行為

母親要充滿愛心地哺乳,註意喂養時與嬰兒的眼神交流、足夠的肌膚接觸及給予嬰兒充分的語音刺激。即便是人工喂養的母親也要盡量避免焦慮,減輕無奶的內疚感,用類似母乳喂養的行為來哺喂孩子,這樣做亦可達到母乳喂養的效果。

母乳喂養早期應做到按需哺喂,但母親應盡快地瞭解孩子的需求,分辨出嬰兒哭鬧除饑餓外的其他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理。逐步將喂養規律化。

(二)、泥糊狀食物喂養階段的行為

1、傢長的喂養行為

當孩子出現“恐新”現象時,傢長應給予充分的理解並耐心地少量多次哺喂,直至孩子適應這一新提供的食品為止。提供新食物時要註意奶量的調整。

■恐新:是一種基本的防護本能,這是兒童同環境建立關系時完全正常的表現。一般經過先舔、勉強接受、吐出、再喂、吞咽等,反復5―15次,經過數天才能毫無戒心地享受新的、開始拒吃的食物。傢長不能把開始的拒絕視為不喜歡,不再給吃,這會剝奪孩子學習喜歡吃這種食品的機會。7―8個月後孩子味覺發育瞭,要進一步調整食物色、香、味、形,這是誘發食欲,保持良好食物興奮性的營養心理學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7―9個月要給予需咀嚼的食物,吞咽、咀嚼、消化、吸收等胃腸生理功能均需通過“吃”來培養和提高。從進入換乳期起,傢長要不斷註意食物性狀的變化,以適應其生理功能的不斷成熟。

從進入換乳期開始要註意給孩子提供“自食”的機會,通過手眼協調及精細動作的練習促進孩子智力的發育,該過程還可幫助兒童建立自信和自立。

提供良好的進餐環境和氣氛,不在吃飯時訓斥、打罵兒童,進餐環境避免嘈雜。在進餐過程中,父母應註意自己的語言和行為,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2、孩子的進食行為

學吃是該年齡段兒童要學習的重點技能,包括學習愛吃各種食物、學習進餐的禮節和吃的技能。

應避免邊吃邊玩、不定時間、不定地點、不定量進餐。

​新生兒喂養標準是什麼

新生兒喂養標準是什麼?

奶量:新生兒開始以30毫升為基礎奶量,每天每次在基礎奶量上加10毫升,漸增,但每次不超過200毫升。嬰兒滿月後漸增加奶的稠度。人工喂養要註意奶具的清潔消毒和奶品的質量,奶液的溫度不宜過冷、過熱,以滴在手背上不感到燙為宜。

新生兒的喂養方法:一般產後6-12小時可暫不喂奶,以使小兒和母親都得到適當的休息。為預防低血糖癥,每兩小時可喂少許溫開水,或喂少量淡糖水(或5%的葡萄糖溶液)。低血糖能引起大腦持續的損傷。不足月或體重低於2.5公斤的新生兒,比較容易患低血糖癥,應當較早地供給糖水或喂奶。

對1-3天的新生兒,每4小時喂一次奶,每次喂10-15分鐘。喂奶時間不能過長,因為新生兒出生後同母親一樣,很疲倦,需要休息。

4-15天,每4小時喂一次奶,每次喂15-20分鐘,每次哺乳量30-90毫升,每日平均哺乳量約400毫升。

嬰幼兒喂養常見誤區

對於人工喂養的寶寶,媽媽一定要註意孩子食量,以及飲食的種類。稍微一個不小心,這些食物就可能給寶寶造成傷害,下面盤點嬰幼兒喂養的3大誤區。

果汁代替水果

有些父母圖省事,經常買橙汁、果味露或桔子汁等制品沖給孩子喝,這種做法也不妥。因為新鮮水果不僅含有完善的營養成分,而且在孩子吃水果時,還可鍛煉嘴 嚼肌或牙齒的功能,刺激唾液分泌,促進孩子的食欲,而各類果汁制品都是經過加工制成的,不僅會損失一些營養素,而且還要添加食用香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劑, 嬰幼兒長期過多地飲用會給健康帶來危害。

雞蛋代替主食

有的年輕母親為瞭使孩子長得健壯,幾乎每餐都給孩子吃雞蛋類食品,結果孩子出現消化不良性腹瀉。因為嬰幼兒胃腸道消化功能尚未成熟,各種消化酶分泌較少,過多地吃雞蛋,會增加孩子胃腸負擔,甚至引起消化不良性腹瀉。根據有關資料報告,嬰兒最好隻喂蛋黃,每天不超過1個,1至2歲的幼兒每天或隔天吃1 個雞蛋,2歲以上的幼兒可每天吃1至2個雞蛋。

葡萄糖代替白糖

隻要嬰幼兒食欲正常,就不會缺乏葡萄糖。這是因為,各種食物中的淀粉和所含的糖分,在體內均可轉化為葡萄糖,所以不宜多用葡萄糖,更不可用它來代替白 糖。如果常用葡萄糖代替其他糖類,腸道中的雙糖酶和消化酶就會失去作用,使胃腸懶惰起來,時間長瞭就會造成消化酶分泌功能低下,消化功能減退,影響嬰幼兒 的生長發育。

小提示:人工喂養的孩子要註意及時補充水分,另外切不可圖方便給孩子食用不適合其年齡段的食物。

嬰幼兒科學喂養新主張

目前一些網絡包括部分報紙雜志上刊登的嬰幼兒喂養方案有一些錯誤或仍然遵循20世紀末期的理論,這些理論誤導瞭一部分媽媽,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公佈的《嬰幼兒喂養全球戰略》明確指出:《母乳喂養是為嬰兒健康生長與發育提供理想食品的一種無與倫比的方法。作為一項全球公共衛生建議,在生命的最初6個月應對嬰兒進行純母乳喂養,以實現嬰兒的最佳生長、發育和健康。之後,為滿足其不斷發展的營養需要,嬰兒應獲得安全的營養和食品補充,同時繼續母乳喂養至2歲或2歲以上。》並提出:《兒童有權獲得充足的營養及安全和有營養的食品,兩者對於實現其享受能獲得的最高健康標準至為重要。》

衛生部婦幼司在2007年公佈的《嬰幼兒喂養策略》提出:要保護、促進和支持母乳喂養;及時合理的添加輔助食品。據介紹,嬰幼兒營養不良的發生與不科學的喂養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表明,我國兒童出生體重及6個月內體重的增長與發達國傢兒童相比無明顯差異,而6個月後差距逐漸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傢長缺乏科學喂養知識,使許多嬰兒在6個月後不能及時和合理的添加輔助食品,影響嬰兒生長發育。特別在農村,添加輔食的時間、輔食的營養成分等方面都難以做到及時、合理、安全和符合營養要求。

據世界衛生組織測算:《兒童時期消瘦可導致成年期身高損失1%;兒童時期消瘦可導致智商降低5~11百分點;一個人營養不良將損失他一生中創造的生產力的10% ;營養不良可以造成GDP的損失高達2%~3%。》嬰幼兒時期是人一生發育速度最快的時期,也是大腦發育最迅速的階段,到3歲時大腦的重量應該達到成人的 80%。如果在嬰幼兒期發育不良,以後追加生長是十分困難的。為瞭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人生開端,為此,我通過博客再次刊登出來我的講課稿的部分內容,這是依據衛生部2007年頒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書寫的講課稿,供大傢參考使用:

提請大傢註意科學喂養的新觀念與以往喂養觀念不同的幾點:

⑴ 20 世紀90 年代,認為輔食添加應該從4 個月開始,有些書刊甚至宣傳2個月開始添加。2000年認為應該從4 ~ 6 個月開始。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反復的論證和研究(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傢)後提出,大多數嬰兒的輔食添加應該從滿6 個月時開始比較適宜。因此建議在寶寶滿6 個月時開始添加輔食;但是每個寶寶的生長發育狀況都不一樣,要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是每個孩子的生長發育的狀況不同,因此根據孩子的表現來判斷是否可以開始添加輔食。添加的時間以不能早於4 個月或者不晚於8個月為宜。

⑵ 首先添加的是米粉,最好是強化鐵的米粉而不是蛋黃,因為蛋黃中的鐵不易被嬰兒吸收,而且容易引起過敏。

⑶ 果汁和煮菜水放在6個月時開始添加。

0~6月的喂養:

液體食物:母乳或配方奶(首選0~6月嬰兒配方奶粉)

生後15天開始添加維生素D和鈣劑,早產兒出生後就需要添加,尤其是北方的寒冷冬春季和南方的黴雨季節。

純母乳喂養的嬰兒(尤其是早產兒和低體重兒)適量的補充維生素K。出生後VitK12mg口服,以後1周和1月分別口服5mg、或者出生後肌肉註射1~5mg,連續3天

盡早抱出戶外曬太陽。

6~12月嬰兒喂養指南:

奶類優先,繼續母乳喂養。

母乳不足選擇較大嬰兒配方奶粉,不宜直接喂液態奶和蛋白粉。

及時合理添加輔食。

嘗試多種多樣的食物,少糖、無鹽、不加調味品。

逐漸讓嬰兒自己進食,不強迫進食,嘗試調整食物種類、花色、口味、形狀和搭配,培養良好的進食行為。

定期監測生長發育狀況。

註意飲食衛生:食物新鮮、制作衛生、現做現吃、不吃剩食

6~12月齡嬰兒膳食建議:

6月齡: 母乳或配方奶800毫升。

含鐵米糊、果汁(水果泥)、菜汁(蔬菜泥)、魚泥、蝦泥、肝泥、蛋黃泥。

7~9月齡:母乳或配方奶800毫升。

爛面、軟飯、碎菜、切成薄片的水果、肉末(先吃禽肉後吃畜肉)、全蛋。

10~12月齡:母乳或配方奶600~800毫升。

小餃子、小餛飩、煮爛的蔬菜等固體食物為主的膳食。

單獨制作。

及時添加輔食的重要性

補充母乳中營養素的不足,例如鐵元素。

嬰兒生長發育迅速,活動增多,需要增加能量供應,胃容量相對小,需要增加食物的營養密度。

4~6個月學習和訓練吞咽和咀嚼能力的關鍵期。

增強消化機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量,增強消化酶的活性、增強胃腸蠕動能力、促進牙齒發育。

促進神經系統發育:精神發育、刺激味覺、嗅覺、觸覺發育。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學會使用食具,逐漸停止吸吮的攝食方式走向獨立的重要轉折點。

判斷添加輔食的時機

對大人吃飯感興趣。

喂奶形成規律,喂奶間隔大約4小時,每日喂奶5次左右。

唾液分泌量顯著增加。

頻繁出現孩子咬奶頭或奶嘴現象。

母乳喂養每天8~10次、人工喂養的孩子奶量超過1000毫升仍顯饑餓。

體重是出生時的2倍、低體重兒達到6公斤,給足奶量體重仍不長。

少許幫助可以坐起來。

選擇輔食需要註意的問題

輔食喂養與母乳喂養同等重要;

輔食的質量與數量同等重要;

輔食需要多種多樣,保證每天搭配谷類、蔬菜、動物性食物和水果。

食物的安全性:註意添加劑、色素、香味劑等問題;

區別食物的不耐受和食物過敏;

學會同類食物的交換份法;

傢長學會為孩子制作輔食的烹調技術和營養搭配的科學知識。

添加輔食的原則

從一種到多種;

從少量到多量;

從稀到稠;

從細到粗;

少鹽不甜;

忌油膩;

天氣炎熱、生病、消化不良時延緩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