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換是這樣說的“物極必反”,其實就是說不管做什麼不能要求的太過分,吃東西也是一樣不能說這個好吃我們就光吃這個,多吃多好。那麼具體是哪些食物我們是不能夠多吃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相關的知識。

餐桌上的健康營養搭配學問

一、海鮮、奶制品配蔬菜

海鮮是“高嘌呤”並呈極高酸性的食物,攝入過多會引起代謝紊亂,增加血尿酸濃度,引發痛風。如果吃海鮮時,多吃些蔬菜、喝點牛奶,這些堿性食物就可以中和尿酸鹽濃度,有利於尿酸排出,大大降低得痛風的危險。

能夠中和嘌呤的堿性食物還有:雞蛋、玉米、生菜、冬瓜、芹菜、萵筍、蘿卜等。含嘌呤較少的食物為奶類及其制品、各種主食、蔬菜、水果等。

二、豆腐配海帶

豆腐營養豐富,含皂角苷成分,能抑制脂肪的吸收,促進脂肪分解,阻止動脈硬化的過氧化質產生。但是,皂角苷會造成機體碘的缺乏,而海帶中富含人體必需的碘(每100克海帶含碘24克)。由於海帶含碘多,也可誘發甲狀腺腫大,二者同食,讓豆腐中的皂角苷多排泄一點,可使體內碘元素處於平衡狀態。

但需要註意的是,海帶性寒,脾胃虛寒者忌食。患有甲亢的病人不要吃海帶。孕婦、乳母不宜吃過多海帶,因為海帶中的碘可隨血液循環進入胎(嬰)兒體內,引起胎(嬰)兒甲狀腺功能障礙。

三、玉米配豌豆

玉米中所含的胡蘿卜素,被人體吸收後能轉化為維生素A,具有防癌作用;植物纖維素能加速致癌物質和其他毒物的排出;天然維生素E則有延緩衰老、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皮膚病變的功能,還能減輕動脈硬化和腦功能衰退。此外,多吃玉米還能抑制抗癌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

豌豆味甘,具有調和脾胃、利腸、利水的功效;它還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C,可使皮膚柔嫩光滑;其中的粗纖維還能預防直腸癌

玉米和豌豆搭配在一起,可提高人體對蛋白質的利用價值。因為不同食物中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不同,玉米中賴氨酸含量低,與含賴氨酸高的豌豆混合食用,可以起到蛋白質互補作用,從而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

將玉米與豌豆按3∶1的比例混合,倒入能沒過它們一半的清水,加入少許精鹽、味精、幾粒花椒,小火慢煮即可。也可煮八成熟後,在炒鍋中加入少許植物油、蔥花爆香,放入已準備好的玉米和豌豆,加鹽、味精炒熟即可。

四、魚配豆腐

營養學傢經研究發現,在大豆中含有的脂肪成分具有降低膽固醇作用。而魚脂肪中含有名為二十碳五烯酸的不飽和脂肪酸。這種物質具有使血流更順暢、流動不易凝聚、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另外,魚肉中含有的牛黃酸成分也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因此,豆腐和魚搭配著吃,降低膽固醇的作用被大大強化瞭。

需要提示的是,做魚燒豆腐或魚燉豆腐時,用老豆腐比較好,再放一些蔬菜和香菇,無論風味還是營養都更加誘人。

五、豬肝配柿子椒

對貧血的人群及兒童青少年來說,補血的食物是動物肝臟和瘦肉。動物肝臟中含有豐富的鐵,但是很多膳食因素影響鐵的吸收和利用。鐵的吸收必須由高價鐵轉變為低價鐵的復合物,其過程需要維生素C的作用。

而豬肝搭配柿子椒正是一舉多得,因為柿子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100克柿子椒中維生素C含量為72毫克,是菠菜的2.3倍、西紅柿的4倍。同時柿子椒中的膳食纖維素能促進食物中膽固醇排泄。還有,柿子椒和豬肝同熘炒,其中富含多種脂溶性維生素及β-胡蘿卜素,能夠完全被吸收利用。

膳食的搭配原則以及技巧

一、膳食搭配的原則

1、“食不厭雜”。意在食物要多樣。目的是通過食物多樣化的途徑,實現營養全面性的目標。“雜”主要指的是食物的種類要多,跨度要大,屬性遠,一般人的膳食每日的食物種類應在30種以上(日本人每人每日的食物種類要求35種以上)

2、食物的搭配能起到營養互補的作用或彌補某些缺陷或彌補某些損害。

3、食物搭配一定要避免“相克”的“不宜的”即是安全無毒的。

4、力求搭配的食物具有共同性能增強營養保健作用。

5、將現代營養學理論與中醫養生理論相結合,指導食物的合理搭配和完成搭配的技巧。

二、主食搭配的技巧

1、粗細搭配,糧豆混食。如二米面發糕(標粉、玉米面各二分之一)、綠豆小米粥、芝麻醬花卷、紅薯粥

2、糧蔬、糧果搭配。最常見的是南瓜飯、胡蘿卜飯,如果再配上些果類,如紅棗、蓮子、栗子或果仁,不僅會增加主食中的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又會使主食別有風味。

3、主食與麥的搭配。燕麥、蕎麥、莜麥等中的蛋白質、脂肪、B族維生素、鈣、鋅等營養素含量均高於小麥粉,某些成份又有降脂等保健作用。如蕎麥、玉米粥;大麥、高梁米粥;蕎麥、標準粉的傢常餅等。

4、糧菜搭配。米飯配以素菜好,如油菜飯。

5、米面混吃。日常膳食采用米、面混吃的方法是比較科學的。

6、宴席上的主食搭配

傳統宴席的組成缺陷是主食的比例太小,不能體現主食在膳食中的地位。要改革傳統宴席熱比關系的不合理性。要做到主食的多樣性,花樣多、品種齊,營養互補,美味可口。如可增加以下品種,包子、餃子、餡餅、春餅、春卷等主副食搭配的風味小吃均屬糧菜搭配、主副搭配、菜豆搭配的主食品種。

三、副食搭配的技巧

1、葷素搭配。葷素搭配不隻是口味的互補,在葷素結構上的互補性則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如青菜炒肉絲、鮮筍冬瓜球、土豆燉雞塊等。葷素搭配是重要的原則,也是搭配的關鍵。

2、蔬菜的搭配。如燒三菇、炒合菜、蘑菇燒腐竹等。

3、質地搭配。主料和配料的質地有軟、脆、韌配韌,如蒜苗炒魷魚;嫩配嫩如菜心炒雞片。

4、色澤搭配。主料與配料的色澤搭配主要有順色搭配和異色搭配兩種。順色搭配多采用白色,如醋溜三白、茭白炒肉片等。異色搭配差異大,如木耳炒肉片。色澤協調會引人食欲,反之,如搭配不協調,反而會影響人的胃口。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一、飲食六宜

宜早:人體經一夜睡眠,腸胃空虛,清晨進些飲食,精神才能振作,故早餐宜早。

宜緩:吃飯細嚼慢咽有利於消化,狼吞虎咽,會增加胃的負擔。

宜少:人體需要的營養雖然來自飲食,但飲食過量也會損傷胃腸等消化器官。

宜淡:飲食五味不可偏亢,多吃淡味,於健康大有好處。

宜暖:胃喜暖而惡寒。飲食宜溫,生冷宜少,這有利於胃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宜軟:堅硬之物,最難消化,而半熟之肉,更易傷胃,尤其是胃弱年高之人,極易因此患病。所以煮飲烹食須熟爛方食。

二、飯前喝湯

我國居民用餐習慣一般都是先吃飯、後喝些菜湯。西方人的用餐習慣是先喝點湯,再吃飯(面包等)。這兩種不同的用餐習慣,究竟哪一種科學、合理?從科學衛生的觀點看,先喝點湯再吃飯比較好。因為人在感覺饑餓時馬上吃飯對胃的刺激比較大,日久,容易發生胃病或消化不良。如果吃飯前先喝點湯,就好象運動前做預備活動一樣,可使整個消化器官活動起來,使消化腺分泌足量消化液、為進食作好準備。這樣,就會減輕對空胃的刺激,對胃的保護有一定好處。

三、站著吃飯

醫學傢對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用餐姿勢研究表明,站立位最科學,坐式次之,而下蹲位最不科學。這是因為下蹲時腿部和腹部受壓,血液受阻,回心血量減少,進而影響胃的血液供應。而吃飯時,恰恰是胃最需要新鮮血液的時候,某些胃病可能與下蹲式就餐姿勢有關。人們吃飯時大都采用坐勢,主要是因為工作勞累,而坐勢最感輕松之故。

四、吃飯說話

傳統習慣認為,吃飯時不宜說說笑笑,否則對消化吸收不利。而現在一些保健專傢則認為,吃一頓午飯用30分鐘左右為宜,在此時間裡邊吃邊說,可使一起進餐者交流感情,解除煩惱,使腸胃能正常地消化食物。其原因是,愉快的心情不僅能增進食欲,還可興奮中樞神經,從而促進消化液大量分泌,使胃腸處於最佳消化狀態。

五、喜吃苦食

苦味食物不僅含有無機化合物、生物堿、萜烴類,而且含有一定的糖、氨基酸等。苦味食物中的氨基酸,是人體生長發育、健康長壽的必需物質。苦味還能調節神經系統功能,幫助人們從緊張的心理狀態下松弛下來,緩解由疲勞和煩悶帶來的惡劣情緒。苦瓜、咖啡、苦菜、慈姑、茶葉、巧克力、啤酒等苦味食品含維生素B,有強大的殺傷癌細胞的能力。

六、營養均衡

不挑食,不偏食。水果應在兩餐間食用;湯應在飯前喝;瓜類蔬菜要單獨食用。

七、三餐有別

早吃好,午吃飽,晚餐適量。草率的早中餐、豐盛的晚餐,使人患肥胖的占67%。早餐以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為佳。午餐同樣,因為午餐食用雞或魚等高蛋白可使血液中充滿氨基酸,包括酪氨酸,酪氨酸可通過血腦屏障,在大腦中轉化為使頭腦清醒的化學物質;另一個能通過血腦屏障的關鍵營養物質是膽堿,它存在於魚、肉、蛋黃、大豆制品、燕麥片、米、花生和山桃核中,膽堿是腦神經遞質乙酰膽堿的化學前體,在記憶中起主要作用。晚餐以高碳水化合物為佳。

健腦需七種營養素

脂肪

是腦細胞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在腦的成分中,50%~60%是由脂肪組成,腦需要的必需脂肪中,主要有亞油酸、亞麻酸,也就是不飽和脂肪酸是構成腦的最主要的營養素。

最好的脂肪健腦食物是:魚類及水產品,在自然條件下飼養的動物及產品。各種堅果及植物油、橄欖油都是很好的補腦食物等。

蛋白質

蛋白質是腦細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在腦的成分中,30%~35%是由蛋白質組成,腦中蛋白質的功能是控制腦神經細胞的興奮與抑制,主宰腦的智能活動,幫助記憶與思考。在語言、運動、神經傳導等方面也起主要作用。

最好的蛋白質健腦食物是:非養殖的魚、蝦、貝類,在自然條件下飼養的動物,各種豆及其制品,各種堅果等食物。

又稱碳水化合物,是熱量的能源,也是腦活動的能源,是腦活動的燃料,人從食物中攝取的糖分,進入體內先分解成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被身體吸收,葡萄糖由血液輸送到身體各部位,成為活動時所需要的能源,腦是消耗量最多的器官,也就是消耗葡萄糖最多的器官,腦所消耗的葡萄糖量是全身能量消耗總數的20%。

糖的最好來源是以沒被嚴重污染的土壤、水源、空氣而施有機肥料種植的,又沒經過精加工的糙米、胚芽米及國傢規定的八五面、九二米、小米、黃米、糯米、玉米、高梁、大麥、小麥、蕎麥、燕麥、鋒蜜、山薯、紅糖等。每人每天食入的糧食中糖的分量已經足夠瞭,如過多的補充糖分,會使腦進入過度疲勞狀態,影響腦的功能。在某種意義上說,應限制糖分的食入。

維生素C

能促進腦細胞結構堅固,消除腦細胞結構的松馳或緊縮,起到潤滑油的作用。維生素C在腦內能使腦細胞敏銳地發揮功能,使腦機敏靈活。如維生素C供應不足,會使腦細胞的結構松馳或緊縮,使腦神經細管發生堵塞、變細,導致腦細胞活動能力降低和腦功能低下,影響智商。

含維生素C高又能健腦的食物有:各種蔬菜和水果,以及維生素C補充劑等。 因維生素C很容易氧化,遇高溫也易破壞,在烹調新鮮蔬菜時,一定要做到先洗後切,切後再炒,炒熟就起鍋,否則維生素C就破壞瞭。吃帶皮水果時,也應洗後再削皮,皮削好馬上吃,不能擺放,因去皮後擺放維生素C見光就氧化,損失維生素C。

維生素E

對腦的作用是防止不飽合脂肪酸的過氧化,防止腦陷入酸性狀態。造成腦細胞的脂肪發生氧化狀態以後,腦組織含有多量易於氧化的不飽合脂肪酸,使腦開始衰老,維生素E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防止腦內產生過氧化脂質,預防腦疲勞,延緩腦的衰老。

含維生素E高又能健腦的食物有:谷胚、麥胚、小麥、胚芽油、棉籽油、米糠油、植物油、黃油、禽蛋、粗米、粗面、高梁、玉米、花生、芝麻、大豆、青豆、菠菜、芹菜、青菜、薺菜。

維生素B族

包括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煙酸、泛酸、維生素B12等。它們在腦內的共同作用是幫助蛋白質的代謝。例如,蛋白質代謝過程中,從γ-氨酪酸制造陽性物質時,維生素B1和維生素B12是必不可少的輔酶,而在從氨酪酸制造陰性物質時,維生素B6和泛酸又是不可缺少的。

為瞭使頭腦能同時具有很多陽性物質和陰性物質,除瞭多吃富含谷氨酸的食物之外,還要註意同時攝入富含維生素B族的食物。糧食是維生素B族的最好來源,也可攝入一些維生素B族補充劑。

礦物質

礦物質是構成人體組織和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元素。礦物質作為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每天都需要有一定量的攝入,過高可引起機體中毒,過低可明顯地使人的智力下降。

礦物質最好的來源是各種肉類、骨頭湯,以及各種礦物質補充劑。

年輕人一天最好隻吃半個蛋黃

去健身房健身的人常聽到這樣的話:“補充蛋白質就要多吃蛋清,一天10個,別吃蛋黃。”很多人也照這話去做。而且,吃飯時還要吃蛋白粉,其實這並不科學。

蛋白質的補充,要看兩方面。一是年齡,青年人一天1—2個雞蛋,老年人每周3—4個,並且最好隻吃半個蛋黃。二是運動量,國際上一般認為健康成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0.8克的蛋白質。18—45歲男性,從事極輕體力勞動,每日蛋白質供給量為70克;若從事極重體力勞動,則需要110克。

醫生說,“我們總認為雞蛋營養豐富,可以多吃,這一觀念源自三年自然災害,蛋白質攝入來源極為匱乏”。現在物質豐富瞭,太多的食物能提供蛋白質。比如,2兩牛肉或魚肉含蛋白質約20克,2兩豆腐約含10克,1個雞蛋或一杯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在10克。另外,主食裡,2兩面條也含8—10克蛋白質。一天三頓飯,很容易就達到人體需要量。“以現在的飲食結構,每人一周4—5個雞蛋足夠瞭。

日常不能多吃的12類食物

臭豆腐

臭豆腐發酵過程中極易被微生物感染,它含有大量的揮發性鹽基氮以及硫化氫等,對人體有害。

味精

味精每人每日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過多攝入會使血液中谷氨酸的含量升高,限制瞭必須的二價陽離子鈣和鎂的利用,可造成短時期的頭疼,心跳,惡心等癥狀,對人的生殖系統也有不利影響。

海帶

海帶含碘,而缺碘易患甲狀腺腫大癥,但吃的過多也會引起甲狀腺腫大,還會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出現心跳氣短,脾氣暴躁,食欲大增,手腳震顫等癥狀。

方便面

方便面中含有對人體不利食品色素與防腐劑等,長吃對人體不利。另外方便面還缺乏人體所必須6種營養,長期食用會造成營養不良。 方便面中含有對人體不利食品色素與防腐劑等,長吃對人體不利。另外方便面還缺乏人體所必須6種營養,長期食用會造成營養不良。

葵花子

葵花子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多吃會消耗體內大量膽堿,使體內的脂肪代謝發生障礙,大量脂肪積聚於肝臟,會嚴重影響肝細胞的工能。

菠菜

菠菜營養豐富,但富含草酸,食物中的寶貴元素鋅與鈣會與草酸結合後排除體外,從而引起人體鋅與鈣的缺乏。同理,苦瓜亦不宜多食。

豬肝

一公斤豬肝含膽固醇達400毫克以上,而一個人膽固醇攝入量大,多會導致動脈硬化。因此,豬肝一次不宜吃的過多。

午餐肉

午餐肉在制作過程中加有少量的防腐劑硝酸鈉與亞硝酸鈉,多食會使人體血液中失去運氧能力。

烤牛羊肉

牛羊肉在熏烤過程中會產生如苯並芘這樣的有害物質,這是誘發癌癥的物質。

淹菜

長期食用淹菜可引起鈉,水在體內滯留,從而增加心臟負擔,誘發心臟病。淹菜制的不好,菜內會含有致癌物質亞硝酸鈉。

葡萄糖

長服葡萄糖,腸道正常分泌的雙糖就會退化,不但影響瞭對砂糖的消化,影響瞭其他食物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