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飲食治療,至今尚有爭論。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為補充治療,二為取消治療。所謂補充治療,即補充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體內缺乏或對緩解疾病有益的食物,如魚油和夜櫻草油。所謂取消治療,是指去掉飲食中病人不能耐受的食物。介於這兩方面,骨科專傢與大傢分享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飲食禁忌。

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按摩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臥位,傢長以手掌置於患兒腹部,順時針揉摩2~5分鐘。

(2)以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拿揉四肢部,重點是患病的肢體,並配合四肢關節的屈伸活動。反復操作3~5分鐘。

(3)傢長以拇指指端按揉並彈撥足三裡穴1~3分鐘。

(4)患兒俯臥位,傢長以全掌橫擦患兒肩、背、腰、骶部,以透熱為度。

2.隨證加減

(1)行痹型:癥見肢體關節疼痛,遊走不定,多見於膝、踝、肘、腕關節,屈伸不利,遇風則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常用手法加①按揉曲池、合谷穴各30秒。②拿風池10秒。③以虛掌輕叩背部1分鐘。

(2)痛痹型:癥見關節疼痛比較明顯,痛有定處,屈伸不利,局部發冷,得熱痛減,遇寒加劇,舌質淡,苔白。常用手法加①兩手掌相對用力,橫搓四肢,以局部發熱為度。②直擦背部脊柱,斜擦兩脅,均以透熱為度。③拿肩井3~5次。

(3)著痹型:癥見四肢沉重,肌肉酸痛,關節疼痛,屈伸不利,腰部發涼,雙足浮腫,大便稀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膩。常用手法加①點揉肩井、合谷穴各30秒。②以虛掌拍擊脊柱兩側,自上而下,反復操作,以皮膚微紅為度。③按揉脾俞、胃俞穴各30秒。

(4)熱痹型:癥見關節紅腫熱痛,遇熱則甚,發熱,口幹咽燥,面紅目赤,煩躁不安大便幹,小便黃,舌質紅,苔黃或黃膩。常用手法加①按揉大椎、曲池穴各30秒,②以虛掌自上而下,拍擊脊柱兩側,以局部微熱、微紅為度。③拿肩井3~5次。

按摩方法二

(1)揉背:患盡俯臥位,傢長以掌根按揉脊柱兩側,自上向下反復操作5~8遍,以有酸脹感為宜。

(2)點穴:傢長用拇指按揉大椎、肺俞、風池、風府、肩井、足三裡穴各30秒~1分鐘。

(3)活動關節:根據各個關節的病變程度和活動范圍,采取不同的體位進行活動。如肩關節做前屈、後伸、外展、內收和旋轉等動作,髖關節做屈伸和搖動手法,膝關節做屈伸和引伸手法等。本法在運用時,不要施暴力,要輕揉和緩,逐漸加大強度。

按摩方法三

(1)患兒仰臥位,傢長以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用力,拿揉患兒上肢,自肩部至腕部,同時配合肩、肘,腕關節的被動活動。時間為1~3分鐘。然後,點揉肩隅、曲池、手三裡、合谷穴各半分鐘。

(2)患兒坐位或臥位,傢長以拇指和食指相對用力,捻揉腕部及各掌指和指間關節,剛才配合適度的搖法,時間為1~3鐘。

(3)患兒仰臥位,傢長以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用力,拿揉下肢,自大腿至踝部,同時配合髖、膝關節的屈伸、搖動、引伸等被動活動。時間為1~3分鐘。然後,點揉足三裡、陽陵泉、解溪穴各半分鐘。

(4)傢長以掌根按揉膝關節周圍,同時配合踝關節屈伸及內、外翻活動。再揉捻各足蹠關節,時間為1~3分鐘。

(5)傢長雙手掌相對用力,搓揉患兒四肢部的肌肉組織,時間為1~3分鐘。

類風濕性關節炎飲食禁忌

要少食牛奶、羊奶等奶類和花生、巧克力、小米、幹酪、奶糖等含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食物,因其能產生致關節炎的介質前列腺素、白三烯、酪氨酸激酶自身抗體及抗牛奶IgE抗體等,易致過敏而引起關節炎加重、復發或惡化。

少食肥肉、高動物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因其產生的酮體、酸類、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和炎癥介質等,可抑制T淋巴細胞功能,易引起和加重關節疼痛、腫脹、骨質脫鈣疏松與關節破壞。

少食甜食,因其糖類易致過敏,可加重關節滑膜炎的發展,易引起關節腫脹和疼痛加重。

少飲酒和咖啡、茶等飲料,註意避免被動吸煙,因其都可加劇關節炎惡化。

可適量多食動物血、蛋、魚、蝦、豆類制品、土豆、牛肉、雞肉及牛“腱子”肉等富含組氨酸、精氨酸、核酸和膠原的食物等。

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因是什麼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以周圍關節的慢性、持續性、進行性(反復發作,時輕時重,逐漸加重,加重的程度和速度有明顯的個體差異,疾病可有暫時性緩解)、對稱性、多發性、侵蝕性小關節炎為主要特征,以手、腕、足等關節最常受累,晨僵時間較長,常有皮下類風濕結節。類風濕關節炎70%患者血清中可查到自身抗體,故認為本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誘因:一般說來,各種感染亦可誘發或加重ra,受涼、潮濕、勞累、精神創傷、營養不良、關節扭傷、跌傷、骨折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

前驅癥狀:多先有幾周到幾個月的疲倦無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癥狀。

早期呈現關節疼痛、腫脹、發熱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侵蝕性改變及進行性強直和畸形(滑膜炎的絨毛破壞瞭軟骨和軟骨下的骨質,關節纖維性或骨性強直,肌腱、韌帶受損、肌肉萎縮使關節不能保持在正常位置),並有骨和骨骼肌萎縮,是一種致殘率較高的疾病。

起病:可急性發病(10%~25%)、中間型(數日或數周內起病)。但多數起病緩慢(50%以上),數周或數月內起病,又稱隱匿性起病。

起病時可為單關節性也可為多關節性,可為隻有關節炎癥狀,也可同時有關節外表現,甚或以非關節癥狀如滑囊炎出現,或隻以周身癥狀先出現如無力、厭食、多肌痛和(或)關節痛等。

全身癥狀:全身不適、乏力、低熱、體重下降、食欲下降、偶有全身肌肉酸痛。

類風濕性關節炎對身體的危害

一、關節腫痛

每一位類風濕患者都會出現關節疼痛,這是類風濕發病的典型癥狀表現,有的關節癥狀嚴重的患者,每時每刻都承受著劇烈的疼痛,就連平時一個細微的動作也會造成全身的關節疼痛。類風濕發病范圍廣泛,幾乎任何關節都可受侵犯,連下頜關節也在內,全身關節一動就痛或持續痛苦,一些嚴重的類風濕患者白天不能活動、夜不能寐,如不及時治療,疾病的反復發作將給患者的精神和體力帶來極大的消耗。

二、關節功能限制

因為類風濕主要病變是類風濕滑膜發炎,並產生富有血管的肉芽組織破壞關節軟骨,久之,使上下兩個關節面互相融合在一同,導致關節強直。發病歷程中,因為痛苦悲傷不註意正確的姿態,可發生各種關節畸形。別的,由於關節的腫痛和運動受限,關節附近的肌肉可發生僵硬和萎縮。

三、關節變形殘疾

關節的強直和畸形,肌肉的僵硬和萎縮,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殘廢,終至關節活動度受到限制,以致關節不能活動,不隻影響患者的日常休息,最終使患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而且使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大大降低瞭生活質量,同時也給患者的傢眷帶來諸多不便。

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一)增生性骨關節炎 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無全身疾病。關節局部無紅腫現象,受損關節以負重的膝、脊柱等較常見,無遊走現象,肌肉萎縮和關節畸形邊緣呈唇樣增生或骨疣形成,血沉正常,RF陰性。

(二)風濕性關節炎 本病尤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時相混淆,下列各點可資鑒別:①起病一般急驟,有咽痛、發熱和白細胞增高;②以四肢大關節受累多見,為遊走性關節腫痛,關節癥狀消失後無永久性損害;③常同時發生心臟炎;④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及抗透明質酸酶均為陽性,而RF陰性;⑤水楊酸制劑療效常迅速而顯著。

(三)結核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限於單關節或少數關節時應與本病鑒別。本病可伴有其他部位結核病變,如脊椎結核常有椎旁膿腫,二個以上關節同時發病者較少見。X線檢查早期不易區別,若有骨質局限性破壞或有椎旁膿腫陰影,有助診斷。關節腔滲液作結核菌培養常陽性。抗結核治療有效。

(四)其它結締組織疾病(兼有多發性關節炎者)

1.系統性紅斑狼瘡與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易區別,前者多發生於青年女性,也可發生近端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滑膜炎,但關節癥狀不重,一般無軟骨和骨質破壞,全身癥狀明顯,有多臟器損害。典型者面部出現蝶形或盤狀紅斑。狼瘡細胞、抗ds-DNA抗體、Sm抗體、狼瘡帶試驗陽性均有助予診斷。

2.硬皮病,好發於20~50歲女性,早期水腫階段表現的對稱性手僵硬、指、膝關節疼痛以及關節滑膜炎引起的周圍軟組織腫脹,易與RA混淆。本病早期為自限性,往往數周後突然腫脹消失,出現雷諾氏現象,有利本病診斷。硬化萎縮期表現皮膚硬化,呈“苦笑狀”面容則易鑒別。

3.混合結締組織病臨床癥狀與RA相似,但有高滴定度顆粒型熒光抗核抗體、高滴度抗可溶性核糖核蛋白(RNP)抗體陽性,而Sm抗體陰性。

4.皮肌炎的肌肉疼痛和水腫並不限於關節附近,心、腎病變也多見,而關節病損則少見。ANA(+),抗PM-1抗體,抗Jo-1抗體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