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期是生長發育的旺盛期,健康的乳牙有助於消化和營養的吸收,有利於全身的生長發育(經常牙疼的小孩吃飯吃得少、吃得慢、長得瘦;無牙痛的小孩吃飯狼吞虎咽、身強力壯)。兒童護牙七原則?兒童傷牙習慣有哪些?一起來看下。

寶寶牙齒疾病如何治療

寶寶牙齒有瞭毛病要及時治療。最常見的是齲齒,75%的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齲齒。不要因為是乳牙會替換掉,而耽誤治療。 乳牙是要到7-12歲,才能陸續換掉,而5-6歲時兒童患齲病的高峰期,不及時治療,會使齲洞越壞越大,進一步發展還會疼痛。嚴重時會引發牙髓炎及根尖周的急、慢性炎癥,從而影響孩子的全身健康。

牙齒治療總會給人們一種恐懼的印象。齲洞很小時,即使鉆牙也不會很痛。所以要盡早治療。

一旦發展到牙髓炎、根尖周炎,需要根管治療時,不僅給患兒增加的痛苦,還在經濟上要付出更多的費用。

另一個兒童牙科常見病是牙外傷。

孩子前牙碰傷瞭怎麼辦?

兒童因為好動常發生碰撞或跌倒,容易造成前牙外傷,如有這樣的情況,傢長應及時帶到醫院檢查治療。 6歲前是乳牙階段,乳牙雖然可以被替換,但如有牙外傷不及時治療,會影響繼生恒牙胚的發育和萌出。輕度的牙外傷,暫時看不出有什麼變化,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受傷的牙會出現牙齒變色、甚至有牙齦腫脹或牙齦上起小膿包等情況。這說明牙神經已壞死,出現瞭根尖的炎癥。應及時進行根管治療或拔除受傷的牙。

對恒牙的外傷,無論輕重都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如出現整個牙脫落時,一定要馬上找到脫出的牙齒。有條件時用生理鹽水(或幹凈的水)清洗, 但千萬不要碰或刷洗牙根部。然後把牙保存在生理鹽水中。如沒條件,可將牙齒泡在新鮮的冷牛奶內,或放在嘴裡含在舌下。盡早趕到牙醫那進行再植。

兒童護牙七原則

1.護牙從1歲開始。美國疾控中心一份報告稱,及早展開口腔衛生防護措施,既有益健康又節約醫藥費。與其他孩子相比,1歲時就開始口腔健康保護的孩子,5年後看牙醫的費用降低40%。

2.培養孩子刷牙習慣。從小培養孩子的刷牙習慣非常重要。兒童牙科專傢貝弗利·拉金特博士表示,孩子長出第一顆牙時,就該給他刷牙,甚至在孩子出牙前,父母就可以用紗佈為孩子清潔口腔。長牙後,應選擇軟毛兒童牙刷,每天早晚刷兩次。

3.避免“奶瓶齲齒”。兒科醫生和牙醫一直告誡傢長,不要讓孩子含著奶瓶睡覺。這是因為奶嘴上的糖分會粘在孩子牙齒上,造成口腔細菌,並產生酸性物質,導致齲齒發生。若不及時治療,牙病會對兒童正常發育以及語言學習等方面造成不良影響。如果孩子有含奶瓶睡覺的習慣,奶嘴最好沖洗幹凈,奶瓶中隻倒涼白開。

4.喝飲料少用吸管。很多孩子喜歡用吸管杯喝水和果汁。專傢表示,果汁及其他含糖飲料不利兒童牙齒健康。特別是嬰幼兒長期使用吸管還會導致門牙後部齲齒,因此喝果汁時盡量用廣口杯。

5.兩歲時應告別奶嘴。1歲的孩子含奶嘴有助於防止嬰兒猝死綜合征,但長期使用奶嘴會危害牙齒健康。用力吮吸奶嘴會影響孩子上下牙排列的整齊性,乃至影響嘴形。專傢建議,孩子2歲時,就該扔掉奶嘴。

6.當心不利口腔的藥物。很多小兒藥物中含有糖分,這些成分粘在牙齒上,也會增加齲齒危險。小兒哮喘和心臟病類藥物尤其容易導致齲齒,抗生素及某些哮喘藥物會導致酵母過量生長,引起真菌感染,因此服完藥要漱口。

7.堅持口腔衛生不妥協。很多傢長認為,教嬰幼兒刷牙或使用牙線非常困難,且小題大做。但專傢認為,保持孩子口腔衛生絕非小事,必須嚴格要求,馬虎不得。

兒童傷牙習慣必須改掉

1.吃手指。孩子愛吃手,在嬰兒期屬於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消失。嬰兒3個月以後,就應該慢慢糾正這個習慣。如果孩子到瞭3歲以後還有吮指現象,就會影響到牙齒健康。因為吮指時,拇指放在正在萌出的上下前牙處,容易形成開合(上下牙咬不上)。如果手指長時間頂在上牙床的骨骼上,還會出現反合(俗稱“地包天”)或上頜前突。

2.咬東西。一些孩子喜歡咬繩子、咬鉛筆、啃手指甲或者咬衣角、被角、枕角等,咬這些物體時一般總固定在牙齒的某一個部位,因而容易形成牙齒局部的小開合畸形。

3.用手摸牙。孩子在長牙或換牙時,會有癢或疼痛的感覺,常會用手去摸牙齒及牙齦,這樣易造成牙齒移位、牙頜畸形,以及創口的感染。

4.托腮。有的孩子喜歡用手托著一邊的腮部,或者習慣在睡覺時把手肘、手掌、拳頭等枕在一側臉的下方,這些習慣對於孩子頜面部的正常發育及面部的對稱性都有影響。

5.咬唇。如果經常咬上嘴唇可能造成前牙反合,下頜向前突出。咬下嘴唇則會導致上前牙突出,下頜後縮,上嘴唇會變得厚而短,呈張開狀態,牙齒外露,呈“鳥嘴狀”。

6.剔牙。剔牙會使牙縫慢慢變寬,食物很容易嵌進牙縫裡。另外,牙簽如果不衛生或者用力不當,剔牙時可能造成牙齦被細菌感染。

7.愛用一邊牙咀嚼。孩子出現偏側咀嚼習慣,多是由於乳牙脫落或者乳牙齲壞疼痛,一側牙齒正常的咀嚼功能受到影響,所以隻能用另外一側咀嚼。偏側咀嚼會使下頜向咀嚼側偏斜、導致臉型左右不對稱。而且不常咀嚼的一側因為缺少食物的沖刷更容易堆積牙垢,出現齲齒和牙齦紅腫等牙周疾病。

8.吐舌頭舔牙。多發生在孩子的換牙期。如果常用舌尖舔上下前牙,會導致開合。如果常舔下前牙,會形成下頜向前突的反合。如果舌頭同時舔上下前牙或經常吐出,會使上下頜均向前移位,導致雙頜前突畸形及開合。

9.用嘴呼吸。如果孩子患有鼻炎等疾病,鼻道不通暢,就會形成用嘴呼吸的習慣。長期如此,舌頭和下頜後退,會導致上頜前凸,上牙弓狹窄,牙齒不齊,看上去開唇露齒,上唇短厚,上前牙突出。

10.橫向刷牙。有的孩子沒有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橫著刷牙會導致牙頸部釉質薄弱處過分磨耗,形成楔狀缺損,引起牙齒過敏,繼發齲齒,甚至牙髓暴露或出現牙齦損傷、萎縮。

寶寶護牙3誤區要警惕

誤區一:乳牙齲齒不用治

“很多傢長都覺得‘乳牙齲齒沒關系,反正以後還會換牙。’這其實是一種誤區。孩子乳牙齲齒如果不及時治療,也會對健康產生很不利的影響。”費春艷解釋,乳牙齲壞後,如果沒有及時的控制和治療,齲壞會進一步發展,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

如果是一側發生齲齒,由於疼痛的原因寶寶不自覺地用健康側咀嚼,久而久之,偏側咀嚼就會影響寶寶頜骨的發育,引起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嚴重的會導致兩側面部不對稱。乳牙齲齒如果已經侵犯到牙神經,進一步發展會影響到恒牙胚的健康,繼而影響恒牙的形態或者萌出時間。因此,乳牙若有齲齒應該盡早治療。

誤區二:寶寶含奶瓶睡覺

費春艷介紹,“奶瓶齲”顧名思義,就是由於長時間用奶瓶喂養,尤其是喜歡讓小寶寶含著奶瓶睡覺的做法,致使寶寶在嬰幼兒時期發生特有的乳牙齲病。

“臨床上,很多小寶寶滿口小乳牙發黃、發黑,就是含奶嘴睡覺的毛病。小寶寶在睡眠時唾液分泌減少,無法將口腔內奶液及時稀釋,奶液會有機會長時間停留在口腔內受細菌作用產酸發酵。加上寶寶的乳牙剛萌出不久,牙表面容易受酸的作用而脫礦,使牙齒表面產生缺損而形成齲洞。”費春艷表示,1歲以上的孩子,應減少夜間喂奶的次數,逐步過度到夜間不喂奶。2-2.5歲孩子乳牙基本上完全萌出之後,應適時停用奶瓶,改用杯子喝水和飲奶。

誤區三:補鈣能預防齲齒

“有一部分傢長認為補鈣能預防齲齒,也是不正確的。”費春艷介紹,預防兒童齲齒,窩溝封閉是目前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極大降低兒童與青少年齲病患病水平。

對於窩溝封閉的安全性不少傢長表示出擔憂。費春艷介紹,窩溝封閉是一種無痛、無創傷、安全簡便的防齲技術,一次窩溝封閉可維持數年。“封閉的最佳時機是牙冠完全萌出,齲齒尚未發生的時候,一般乳磨牙在3-5歲,第一恒磨牙在6-8歲,第二恒磨牙在11-13歲時。”

此外,也可以通過窩溝封閉與氟化物的聯合使用,同時預防窩溝齲和光滑面齲,最大限度預防齲病的發生。

寶寶吃什麼對牙齒好

多吃富含礦物質的食品

牙齒、牙槽骨、頜骨都是硬化組織,主要成分是鈣和磷,充足的鈣磷是構成牙齒的基礎,多吃富含礦物質的食品可使牙齒結實。鈣的最好來源是乳類及乳制品,它們非但含量豐富,而且吸收率也高,是孩子最佳的補鈣之源。粗糧、黃豆、海帶、黑木耳等食品,也含有較多的磷、鐵、鋅、氟,有助於牙齒的鈣化。

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品

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對牙齒的構成、發育、鈣化、萌出有著重要的作用。蛋白質的來源極其豐富,有動物性蛋白質類如乳類、魚類、肉類;也有植物性蛋白質如谷物、豆類、幹果類。常常攝取這兩類蛋白質,可增進牙齒的正常發育。要是蛋白質攝取不足,會造成牙齒形態異樣、牙周組織變性、牙齒萌出耽誤,同時使機體對齲病的敏感性增高,容易致使蛀牙的產生。

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品

維生素是調理人體功能的有機化合物,如鈣的吸收與沉積必要維生素D的幫忙,骨膠和造釉器的構成必要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的參與,牙齦組織的健康必要維生素A、維生素C的扶持等。可見,足量的維生素對於牙齒的發育極其重要。維生素A、維生素D來源於乳類及動物肝臟,維生素C普遍存在於各種蔬菜和奇怪瓜果中,而且其中的纖維還有按摩牙齦和幹凈牙齒的作用。要是攝取礦物質過少或維生素A、維生素D不足,維生素比例失調,均會造成牙齒發育不全和鈣化不良。

多吃富含粗纖維的食品

粗纖維不但能增進腸蠕動,增添糞便量,稀釋糞便中的致癌物質,削減致癌物質與腸黏膜的接觸,有預防便秘和年夜腸癌的作用,而且孩子常常食粗纖維能磨煉品味肌,有助於牙齒生長。

適當吃一些脆硬食物

硬脆的食物可以鍛煉寶寶牙齒的咀嚼能力,可以使寶寶牙齒長得更結實、更整齊,為恒齒的萌出做好準備。

節制含糖食品的攝取

多吃糖會生蛀牙已經構成共鳴,實踐也證實,吃糖量和齲病的發生率成正比。父母要讓孩子做到餐前不吃糖,以避免下降食欲,影響正餐時營養物質的攝取;睡前不吃糖,以避免殘留糖液腐蝕牙齒;削減吃糖次數,少吃餅幹、蛋糕、面包之類的黏性甜食;吃糖後要實時刷牙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