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長們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問題,所以不允許孩子出現任何的疾病,那麼預防知識是大傢最想瞭解的,在孩子的身邊小兒麻疹的病發率極高,一旦發病就會嚴重的傷害到患兒的健康,會嚴重的危害到患兒的健康,因此各位傢長朋友需要清楚的認識小兒麻疹的知識,尤其是要進行麻疹的預防工作才行,接下來為大傢介紹一下此病的預防辦法有哪些呢。

麻疹的檢查

1、脫落細胞檢查:

(1)經顯微鏡檢查鼻咽部脫落細胞中的多核巨細胞及包涵體。清潔鼻腔後,以軟柄棉拭子經鼻腔取鼻咽部粘膜的脫落細胞塗在玻片上,酒精固定,姬姆薩染色,普通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多個(1個低倍視野下即可見到5―6個)多核(大多在l0個以上)巨細胞及核內與胞漿內的嗜酸性包涵體。這種多核巨細跑在麻疹前驅期和出疹最初2日內多可找到,患病5―7天後則很快消失。此項檢查方法簡便,40分鐘即可獲結果,陽性率約86%。當鼻咽部的多核巨細胞消失後,用同樣方法檢查尿沉渣中的脫落細胞,有時仍可見同樣改變。

(2)用直接或間接免疫熒光染色法檢查脫落細胞中的麻疹病毒抗原,此法更是一種快速靈敏又具特異性的早期診斷方法,但復雜,不易推廣。

2、病毒分離:取鼻咽拭子、眼拭子、咽部含漱液、血液或尿液接種含有培養液的人胚腎、人羊膜細胞或猴腎細胞上,可分離出麻疹病毒。這種檢查法在前驅期和出疹第―天的陽性率較高。出疹第二天後則很難獲陽性結果。

3、血清抗體測定:通常是用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3種方法測定血清中的麻疹抗體。其中尤以血凝抑制試驗敏感性最高,特異性強,方法簡便,費用較低,因此最為常用。如果恢復期血清與急性期血清相比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則為有臨床意義。

檢測特異性免疫球蛋白M的方法也有幾種。用2―巰基乙醇的方法靈敏度不夠高,病程早期往往難以獲得陽性。首都兒研所用金葡菌cowanI株懸液吸收患者血清,與間接免疫熒光法結合使用,在發病後2―3天血凝抑制抗體還檢測不出來時即可檢出特異性免疫球蛋白M。近數年來將抗體捕捉酶聯免疫吸附法應用於麻疹免疫球蛋白M抗體檢測提高瞭靈敏性,減少瞭血清用量。這種特異性免疫球蛋白M抗體於出疹後10天達高峰,以後漸降,至出疹30天後則難以測出,因此對此項檢測結果進行分析時,應註意采血時間。

怎樣預防寶寶麻疹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傳染性很強。多發生於3個月~7歲的小兒,尤其3歲以下的嬰、幼兒最為多見。麻疹病毒存在於患兒口腔、鼻腔及眼分泌物中,當患兒咳嗽、打噴嚏或呼吸時,病毒隨飛沫散佈到周圍空氣中,沒有出過麻疹又沒有註射過麻疹疫苗的小孩吸進瞭麻疹病毒,90%以上就會被傳染。我國早已普遍實施瞭麻疹疫苗的接種,不僅使麻疹的發病率明顯降低,而且也使其發病後的病情大大減輕。目前發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學齡前兒童、免疫失敗的十幾歲兒童及青年人中多見。而且一旦患瞭麻疹,沒有特效治療,因此本病重在預防。

預防麻疹的具體措施如下:①應首先做好預防接種工作,有計劃地按時接種麻疹疫苗,使機體獲得對麻疹的自動免疫能力。我國規定初種年齡為8個月,不宜過早接種。②對於密切接觸瞭麻疹患兒的易感兒應檢疫觀察3周,應給予註射丙種球蛋白或胎盤球蛋白,使其獲得暫時性保護而不致發生麻疹或僅發生較輕的麻疹。③控制傳染源。早期發現麻疹患兒即應早期隔離,避免其他孩子與之接觸,以阻斷其傳播。麻疹患兒一般要隔離到出疹後6天,如並發肺炎,應延長隔離期至疹後10天。④切斷傳播途徑。患兒衣物應在陽光下爆曬,患兒曾住房間應通風並用紫外線照射消毒。同時應開展麻疹知識宣傳教育,瞭解防治麻疹的常識,提高群眾防病保健的水平,流行季節中易感兒童盡量少去公共場所。

有哪些原因引起瞭麻疹呢

小兒麻疹的病因:

麻疹是急性病毒傳染病中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皮膚病,麻疹在臨床上表現的特征通常為發熱,咳嗽,鼻炎,結膜炎,頰或唇粘膜出現粘膜疹(koplik斑)和皮膚散在的斑丘疹。病因學和發病機制,麻疹由副粘液屬的麻疹病毒引起,麻疹(與水痘相仿)是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疾病,主要通過前驅期和出疹早期病人鼻,咽,口的飛沫傳染,也可通過空氣中的飛沫核傳播。通過未感染的人或物品間接傳染少見。傳染期從出疹前2~4日持續到出疹後2~5日。皮疹消退時病毒已從鼻咽部分泌物中消失。在疹後出現輕度脫屑時,已不再具有傳染性。

非典型麻疹綜合征通常與以前曾接受過麻疹滅活疫苗(現已不再使用)免疫有關。據推測,滅活的麻疹病毒疫苗不能阻止野毒株病毒感染並能使病人致敏,以致臨床表現明顯改變。不過已經知道,使用麻疹減毒活疫苗也會發生非典型麻疹綜合征,這很可能是由於貯藏不當致使滅活不全的結果。流行病學,在廣泛進行計劃免疫接種之前,麻疹每2~3年流行一次,其間伴有地區性小流行。近年來在美國發病的流行病特點變化很大:現在,暴發常見於以前接受過疫苗的十幾歲的少年和青年及未接受過疫苗的學齡前兒童。母親患過麻疹的嬰兒,從母體獲得的被動免疫差不多能維持一年,一年後易感性增高。患一次麻疹後能產生終生免疫。

麻疹的飲食

1、忌吃羊肉。羊肉為溫補食品。《中藥大辭典》中說:凡外感時邪者忌服。麻疹亦應屬外感時邪之疾,為麻疹病毒性傳染病,羊肉性熱助火,故當忌食。

2、忌吃雞蛋。孩子麻疹期間,本當清淡飲食為宜。雞蛋補虛,《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多食動風阻氣。《飲食須知》亦雲:孩子患痘疹者,不惟忌食,禁嗅。所以,麻疹患兒,忌食為妥。

3、忌吃狗肉。狗肉為溫補食品。麻疹期間隻宜清淡飲食,忌吃溫補食物。狗肉性溫,食之易發熱動火,生痰發渴,火熱之癥不宜服食。麻疹患兒必有發熱,《本草綱目》又說:熱病後食之,殺人。所以,無論在麻疹期或麻疹恢復間皆不宜食。

4、忌吃桂皮。桂皮又稱肉桂,是常用的調味佐料。性大熱,味辛甘,有補陽溫裡之功,但又有辛甘大熱助火,燥烈耗陰動血之弊。所以,孩子麻疹發熱期間,切勿服用桂皮之類的調料食品。

5、忌吃丁香。丁香為五香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性溫,味辛,有助熱上火之性。所以,《本草經疏》中指出:一切有火熱癥者忌之。尤其在孩子麻疹發熱期,更不宜食用含有丁香的五香調味品。

6、忌吃人參。人參性溫,味甘苦,為溫補性強壯中藥。孩子出麻疹,隻宜吃清淡之物,或有透發麻疹作用的食品,不宜吃溫補助熱之物,尤其是人參之類性熱助火,耗液傷陰之品,更應忌食。

此外,麻疹患兒還應當忌吃酸石榴、李子、梅子、辣椒、茴香、胡椒、花椒、大蒜、韭菜、洋蔥、馬蘭頭、牛肉、鹿肉、肥肉、豬油、烤鴨、烤鵝、油條、糍粑、糯米飯、年糕、炒花生、炒瓜子、炒黃豆、黃芪、黃精、白芍等。

如何鑒別麻疹

1.風疹 重點應與輕型麻疹相鑒別。風疹特點為:多見於幼兒及學齡前期小兒,成人少見。前驅期短而癥狀輕,無熱或低熱,輕咳、流鼻涕,較少發生眼結膜炎,無科氏斑。起病1~2天後即出疹,迅速見於全身。皮疹為稀疏色淡斑、丘疹,1~2天內即消退,不脫屑、不留痕。同時耳後、枕後、頸部淋巴結腫大。很少並發癥,預後好。測血清特異抗體可助鑒別。

2.幼兒急疹 多見於嬰幼兒,1歲以內為主。驟起高熱,持續3~5天,而突然下降,可伴發高熱驚厥,呼吸道卡他癥狀不明顯。熱退時或熱退後出現皮疹,呈散在玫瑰色斑丘疹,以軀幹為多,1~2天即自動消退,疹退後一般不脫屑或留有色素沉著。發熱時外周血白細胞總數下降,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3.猩紅熱 前驅期發熱咽痛明顯。1~2天後全身出現針頭大小紅疹,疹間皮膚充血,呈現一片猩紅,壓之退色。疹退後可發生大片脫皮,血液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顯著。

4.腸道病毒感染 柯薩奇病毒及埃可病毒等腸道病毒感染時常伴發各種類型皮疹。多發生於夏秋季。出疹前常有呼吸道癥狀,發熱、咳嗽、腹瀉等,偶見黏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結腫大,繼而出疹,也有熱退方出疹者。皮疹多樣,大多為斑丘疹,也可為小皰疹、蕁麻疹樣。皮疹消退後不脫屑、不留痕。外周血象無特殊變化,或可有白細胞輕度增加。

5.其他 如敗血癥、斑疹傷寒、藥物過敏、過敏性皮疹、川崎病(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等亦須與麻疹鑒別。根據流行病學、臨床表現、皮疹特點和實驗室檢查可加以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