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寶寶如何科學進補呢?因為包阿伯的健康是很重要的,所以媽媽們隻有提高瞭幼兒的抵抗力,才能讓寶寶們在寒冷的冬天裡面少得病哦,所以,在越來越冷的冬天,寶寶進補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哦。該怎麼提寶寶進補?一看看吧。

日常10個就餐習慣寶寶更健康

1、樂食

良好的餐前情緒,是兒童增加食欲的重要措施。吃飯時的情緒是否愉快,也是決定孩子是否樂食的關鍵;不要經常逼迫孩子吃飯或是吃飯時斥責小孩,否則會讓他覺得吃飯是一件討厭的事。

2、佳食

烹調技術要檢討:添加副食品後,要多變化樣式、口味,讓孩子每天對食物感到新奇,手藝不佳的媽媽,不妨多買一些幼兒食譜回傢研究。

3、烹食

讓孩子參與制作過程:可以讓孩子自己塗果醬、加鹽巴,因為有參與感,而喜愛自己制作的食物。又如,餐前叫孩子幫著抹桌、端羹、拌佐料,或者介紹即將上桌的菜是其最喜愛者送的,營養和味道如何之類。

4、隔食

大人有時也會因為情緒、氣候而胃口不佳,如果偶爾孩子到瞭吃飯時間,仍不覺得餓,就別硬要求他吃。相對的,隔一段時間讓孩子再次嘗試:如果孩子對某一項食物感到討厭,可能隻是暫時性不喜歡,可以試著隔一段時間再讓他吃吃看。

5、替食

學會替換原則:食物種類雖然不同,但是營養成分卻是可以替換,如果真的不喜歡某些食物,就試著找出可替換的食物。

6、管食

要避免孩子單獨進餐,沒有傢長的管教和指點,一般都會胡挑亂選,自己認為好吃的吃一點,其它的菜肴營養再豐富也不會問津;或者吃一點、玩一陣,有的幹脆把飯菜倒掉一些而謊稱自己吃瞭。

7、雜食

雜食充分體現食物互補的原理,是孩子獲得各種營養素的保證。可先從每天吃10種、15種食物做起。

8、慢食

要教育孩子學會“一口飯嚼30次,一頓飯吃半個小時”的習慣,這種慢食方法有多重效應:健腦、減肥、美容、防癌。

9、素食

原意為“基本吃素”,而不是一點葷也不吃,這也是人類本原的孩子幼嫩消化系統結構所決定的進食原型。素食是防治文明病的核心措施。

10、早食

即三餐皆需早。對於孩子與大人來說,早餐早食是一天的“智力開關”;晚餐早食可預防十餘種疾病。

寶寶到底需要哪些營養素?

蛋白質:

寶寶需要蛋白質來構建自己的健康肌肉以及免疫系統。蛋白質也是寶寶能量的重要來源。對於新生的寶寶來說,蛋白質是沖刺成長階段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

來源:肉、蛋、奶、和豆類食品

脂肪:

脂肪是寶寶飲食中重要的營養物質,也是寶寶成長以及形成磷脂的主要結構物質,神經組織周圍的脂肪體可以更好地促進神經的功能發育。

母乳中的脂肪是寶寶最理想的脂肪攝取來源。

來源:食用油,蛋黃,肉類,奶油制品等

鐵:

鐵是人體內血紅細胞的重要組成物質,血紅細胞是體內氧氣的搬運工。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寶寶每天應攝取0.15-3.0mg/ml的鐵,才能夠健康成長。

早產的寶寶需要的鐵則更特殊一些,因此如果有特殊情況,還是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補鐵。

來源:開始添加輔食的寶寶最先應該食用含鐵的米粉。深綠色的蔬菜、動物肝臟、魚肉和傢禽類食物,特別是紅肉,紅肉中牛肉含鐵最高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寶寶身體發育不可或缺的物質,是寶寶能量的來源。與寶寶從脂肪和蛋白質中獲得能量不同,碳水化合物也可以用來構成寶寶的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等重要功能組織。

來源:糖類、谷物(如水稻、小麥等)、水果(如甘蔗、甜瓜等)、幹果類、幹豆類、根莖蔬菜類(如胡蘿卜、番薯等)等。

維生素A:

維生素A對皮膚和眼睛都有好處。維生素A也叫胡蘿卜素,是預防感染的良好物質。因為它是人們最早發現的維生素,因此命名為A。

通常情況下,母乳中的維生素A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寶寶的需要瞭。

來源:黃色水果如柑桔及黃、綠色蔬菜中均含有β胡蘿卜素,動物脂肪如蛋黃及肝臟中含有一定的維生素A。此外,魚肝油也是維生素A的良好來源。

維生素D:

維生素D可以幫助寶寶形成堅固的骨骼,是骨頭重要的組成元素。具抗佝僂病作用。多曬曬太陽也可以讓身體吸收更多的維生素D。

來源:動物性食品是非強化食品中天然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如含脂肪高的海魚和魚卵、動物肝臟、蛋黃、奶油和奶酪中相對較多,而瘦肉、奶、堅果中含微量的維生素D。

不過通過日光浴可以促進維生素D在體內合成。所以一般寶寶要補充維生素D到兩歲左右。

維生素K:

維生素K對於血液凝固很有幫助。為瞭防止寶寶出生後碰傷出血,新生的寶寶需要補充維生素K。

來源:綠葉蔬菜含量高,其次是奶及肉類,水果及谷類含量低。

牛肝、魚肝油、蛋黃、乳酪、優酪乳、優格、海藻、紫花苜蓿、菠菜、甘藍菜、萵苣、花椰菜,豌豆、香菜、大豆油、螺旋藻、藕中均含有。

如何保證嬰兒營養均衡

1、適時增加輔食 ·種類:嬰兒從出生4個月起應開始添加輔食,6個月起逐步增加輔食的數量、濃度和品種。6個月的嬰兒可以吃軟飯、泥狀和半固體食物,也可以吃一些肉、魚、蛋等動物性食物,並幫助嬰兒補充微量元素;8個月的嬰兒可以吃“手指”食物,如手指餅或其他低糖低鹽餅幹等;12個月的嬰兒就能吃一般傢庭的普通食物瞭。·次數: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輔食喂養的次數,6~8個月每日應喂輔食2~3次,9~11個月增加到每日3~4次,12~23個月時可適當增加一些其他食物,如水果、帶花生醬的餅幹等等,每日1~2次。

2、適時增加硬食有些爸媽生怕嬰兒沒有牙齒,咀嚼能力不強,所以給嬰兒喂一些稀飯、面湯、米粉之類的食物。這些食物對於嬰幼兒來說,不是不能吃,隻是所含水分多、能量低、不含鐵、鋅、鈣等營養素,長期這樣食用,勢必造成嬰兒營養素缺乏。 要為嬰兒提供理想的食物,就必須改進烹調的方式。如:做稀飯時少加水,做面湯時混入固體食物(豆、肉、蛋、菜等),以增加稠度;同時還要盡量保證每日攝取適量的乳制品、深綠色蔬菜、橘紅色蔬菜、水果、植物堅果(豆、芝麻、花生)、脂肪、糖等食物。

3、適當增加動物來源性食物營養學上將食物分為植物來源性食物和動物來源性食物,二者營養成分有所區別,尤其在嬰兒容易缺乏的一些營養素(如鐵、鋅、硒和維生素A、D)含量及其生物利用率方面的差別很大。 雖然植物性食物中也含有較多的鐵、鋅和一些維生素,但因含有較多的植酸、纖維素等,阻礙瞭營養素的吸收利用。比如:菠菜中的草酸,可以與鈣、鐵、鋅結合,生成不易被人體吸收的草酸鈣、草酸鐵、草酸鋅,如若長期食用,容易導致相關營養素缺乏。 因此,應在嬰兒的食物中適當增加動物來源性食物(包括蛋、奶)的攝入量,以預防缺鐵性貧血和其他微營養素缺乏的發生。

4、營造良好的進食環境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有超過25%的傢長會強迫嬰兒進食;超過50%的傢庭在進餐時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邊吃飯邊看電視的居多,大於1歲的嬰兒仍有42%使用奶瓶喂養。 其實,喂養行為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喂食過程,而是喂養人與嬰兒之間的互動,一種精神上的交流。嬰兒需要一個良好的進食環境,和傢人的親切鼓勵,因此,傢長要學會看懂嬰兒的饑餓信號,給嬰兒營造一個沒有幹擾的進食氛圍,用積極的語言或目光鼓勵嬰兒進食,避免強迫的發生。

如果強迫進食,千方百計哄騙進食,鼓勵快速進食,不分時間、場合地給嬰兒食物,都會幹擾嬰兒自身的調節系統,使嬰兒產生不適感,如不知飽餓、對吃飯產生厭惡等,甚至在飯桌上培養出任性、不聽話的性格。 但也不可使用利誘的方式讓嬰兒吃飯,否則,久而久之,便會讓嬰兒以“吃飯”作為交換條件,造成嬰兒錯誤的價值觀。

5、培養嬰兒好胃口肚子餓瞭,便想吃飯,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如果嬰兒真的餓瞭,就不存在不肯吃飯的問題,因此,嬰兒“拒絕吃飯”最常見的理由就是肚子不餓。

冬天寶寶應如何科學進補

首選食補

中醫認為,寶寶是“稚陰稚陽”之體,接受任何藥物都是一種負擔。除非醫生認為寶寶的身體需要某種藥物的補充,否則盡量選擇食補。

免疫力低下、體質虛弱、反復出現病癥的寶寶,調補要在醫師的指導下對“癥”施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媽媽千萬不要自選補品,這樣容易出現進補偏差,反而事與願違。

不宜過多

中醫認為“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這裡的“饑”講的就是不能讓寶寶過飽。另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說的是如果寶寶的腸胃負擔太重,反而會損傷瞭脾。因此,即使是食補,在食物的量與品種上也一定要與寶寶的消化能力相適合。

別忘補充維生素

寶寶冬天的戶外活動相對較少,接受室外陽光照射時間也短,很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這就需要定期給寶寶補充維生素D,每周2~3次,每次400單位。牛奶是鈣質的最好來源,媽媽在結束母乳喂養之前,要培養寶寶飲牛奶的習慣。每天保證飲用一定數量的鮮奶對寶寶的健康非常有益。

寒冷的氣候使人體氧化功能加快瞭,維生素B1、B2的代謝也明顯加快,需要從飲食中及時補充。維生素A能增強耐寒力,維生素C可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並且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因此,在冬天寶寶要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維生素的補充,盡量從蔬菜水果中獲取。

冬天寶寶要慎用的5大取暖神器 

熱水袋

其實,不管是電熱水袋還是普通的熱水袋都要慎用,尤其劣質的電熱水袋,電極和液體直接接觸,可造成短路或引發爆炸。另外,熱水袋的水若不慎流出,易燙傷寶寶或弄濕床鋪,使寶寶感冒。所以,這類取暖工具還是要盡量避免使用。如果要用,一定記得提前放進被窩裡,等寶寶睡覺時再及時取出來。

暖寶寶貼

大多數暖寶寶標示的最高溫度為60攝氏度,且釋放熱量的持續時間在10小時以上,這樣的溫度足夠對皮膚造成傷害。而冬季人體神經反應比較遲鈍,加上寶寶對溫度並不敏感,也不會表達,長期接觸取暖產品,雖然皮膚可能沒感覺到燙,但熱力已經滲透到軟組織,從而形成燙傷。

一般這種燙傷要到有紅斑、水皰或者皮膚發黑癥狀出現時,人們才會意識到。而此時皮下組織已被燙傷,治療時就更難修復瞭。所以,為瞭安全起見,建議不要給寶寶使用暖寶寶。如果非要使用,切記千萬不要直接接觸皮膚,最好隔層衣服。

電熱毯

冬天給小寶寶使用電熱毯易引發“中暑”。因為電熱毯持續供熱,如果此時寶寶全身又捂得很嚴,不易散熱,就會使體溫隨著被窩內的溫度不斷上升,高熱和大量出汗時間一久,會對孩子的循環和神經系統造成損害,從而出現冬季“中暑”現象。

此外,在使用過程中,由於人體水分被蒸發,再加上熱原體本身對皮膚的刺激,會使某些寶寶皮膚發生過敏、瘙癢,或身上出現大小不等的丘疹。電熱毯還有一定的輻射,因此寶寶要慎用。如果要用,可在睡前通電加熱,入睡時關掉電源。

電暖器、暖風機、熱風扇

通常來說,這些取暖工具容易造成室內幹燥,寶寶因此會出現喉嚨幹痛等現象。所以,用這些“神器”取暖時不要對著寶寶,最好放遠一點,背著寶寶吹。如果太幹燥的話,還可以在室內開加濕器或放一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