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骨科臨床引起頸部酸痛、頭暈頭疼的常見疾病,尤其是上瞭年紀的朋友,是頸椎病的主要患病群體,根據不同病因導致的頸椎病,對癥治療才能實現好的效果。那麼,年齡越大頸椎病越多嗎?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

哪些人容易得頸椎病

1.長時間低頭看書、坐辦公室人員:長期保持頭頸部處於單一姿勢位置,導致局部過度活動,損傷局部椎間盤、韌帶等,易發生頸椎病。

2.頭頸部外傷人員:頭頸部外傷並不直接引起頸椎病,但卻往往是頸椎病產生癥狀的加重因素,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膨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造成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外加頸部外傷常誘發癥狀的產生,甚至癱瘓發生。在不適當的頸部按摩也常有癱瘓發生的報道。

3.不良姿勢:如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等;臥車上睡覺,睡著時肌肉保護作用差,剎車時易出現頸部損傷。

4.頸椎結構的發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也是發病基礎。頸椎中央椎管、神經根管狹小者頸椎病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

年齡越大頸椎病越多

年齡是頸椎病的發病因素之一

頸椎病的發病因素有很多,年齡是常見病因的一種,隨著年齡的不但增大,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頸椎發生退行性變,導致椎間盤突出、關節囊松馳、內平衡失調等,如果刺激或壓迫鄰近的椎動脈、頸交感神經等組織就會出現不適癥狀。頸椎病好發於50歲左右的老年人,40歲以下的人群中也不少見,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有低齡化的趨勢,30多歲發生頸椎病的已經很普遍。

長期勞損,會增加中老年頸椎病的發病率

隨著人們生活和工作模式的轉變,頸椎長期過度的屈伸活動及負重損傷等也可能導致頸椎病的發生,這是頸椎退變及發病的外在因素。某些頸部負重過大以及頸部長期固定某一個姿勢的職業,頸椎退變的速度要快一些,出現頸椎疾病的可能性也要大一些。所以,當發現中老年朋友有頸椎病的癥狀,要及時的去專業醫院就診

頸椎病的危害都有哪些呢

1.吞咽障礙

吞咽時有梗阻感、食管內有異物感,少數人有惡心、嘔吐、聲音嘶啞、幹咳、胸悶等癥狀。這是由於頸椎前緣直接壓迫食管後壁而引起食管狹窄,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過速使食管周圍軟組織發生刺激反應所引起。

2.視力障礙

表現為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大小不等,甚至出現視野縮小和視力銳減,個別患者還可發生失明。這與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3.頸心綜合征

表現為心前區疼痛、胸悶、心律失常(如早搏等)及心電圖ST段改變,易被誤診為冠心病。這是頸背神經根受頸椎骨刺的刺激和壓迫所致。

4.高血壓頸椎病

可引起血壓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壓升高為多,稱為“頸性高血壓”。由於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故兩者常常並存。

5.胸部疼痛

表現為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側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檢查時有胸大肌壓痛。這與頸6和頸7神經根受頸椎骨刺壓迫有關。

6.下肢癱瘓

早期表現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時有如踏棉花的感覺,個別患者還可伴有排便、排尿障礙,如尿頻、尿急、排尿不暢或大小便失禁等。這是因為椎體側束受到頸椎骨刺的刺激或壓迫,導致下肢運動和感覺障礙所致。

7.猝倒

常在站立或走路時因突然扭頭出現身體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後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識障礙,亦無後遺癥。此類病人可伴有頭暈、惡心、嘔吐、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這是由於頸椎增生性改變壓迫椎動脈引起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致一時性腦供血不足所致。

頸椎病是怎麼引起的

頸椎間盤變性(25%):

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早期為頸椎間盤變性,髓核的含水量減少和纖維環的纖維腫脹,變粗,繼而發生玻璃樣變性,甚至破裂,頸椎間盤變性後,耐壓性能及耐牽拉性能減低,當受到頭顱的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的作用時,變性的椎間盤可以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間盤間隙變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孔的縱徑變小。

由於椎間盤的耐牽拉力變弱,當頸椎活動時,相鄰椎骨之間的穩定性減小而出現椎骨間不穩,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和使椎體有輕度滑脫,繼而出現後方小關節,鉤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軟骨化和骨化等改變。

頸椎間盤向四周膨隆(15%):

由於頸椎間盤向四周膨隆,可將其周圍組織(如前,後縱韌帶)及椎體骨膜掀起,而在椎體與突出的椎間盤及被掀起的韌帶組織之間形成間隙,稱"韌帶間盤間隙",其中有組織液積聚,再加上微細損傷所形起的出血,使這種血性液體發生機化然後鈣化,骨化,於是形成瞭骨贅。

椎體前後韌帶的松弛,又使頸椎不穩定,更增加瞭受創傷的機會,使骨贅逐漸增大,骨贅連同膨出的纖維環,後縱韌帶和由於創傷反應所引起的水腫或纖維疤痕組織,在相當於椎間盤部位形成一個突向椎管內的混合物,就可能對脊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作用。

鉤椎關節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15%):

鉤椎關節的骨贅可從前向後突入椎間孔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椎體前緣的骨贅一般不會引起癥狀,但文獻上也有這種前骨贅影響吞咽或造成嘶啞的報告,脊髓及神經根受壓後,開始時僅為功能上的改變,如不及時減輕壓力,逐漸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因此如果非手術治療無效,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補充說明:

頸椎病主要因為頸椎間盤和頸椎及其附屬結構的退行性改變引起。

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和腰椎間盤突出癥一樣,不能單純用機械壓迫因素來解釋,還有血管因素和化學因素在起作用,因而引起水腫及炎癥引發或加重瞭神經癥狀。

得瞭頸椎病需要到醫院做哪些檢查

一、頸椎的試驗檢查

頸椎病的試驗檢查即物理檢查,不需借助儀器,它包括:

1.前屈旋頸試驗: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有退行性變。

2.椎間孔擠壓試驗(壓頂試驗):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則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到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厲害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於頭頂,間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癥狀,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或後伸位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3.臂叢牽拉試驗: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4.上肢後伸試驗:檢查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於患者腕部,並使其逐漸向後,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二、頸椎病的X線檢查

正常40歲以上的男性,45歲以上的女性約有90%存在頸椎椎體的骨刺,故有X線平片之改變,不一定有臨床癥狀,現將與頸椎病有關的X線所見分述如後:

正位: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錐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三、側位

1.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

2.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

3.骨贅:椎體前後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

4.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

5.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後,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

6.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四、斜位

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五、頸椎病的肌電圖檢查

頸椎病及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肌電圖是由於不論是頸椎病還是頸椎間盤突出癥都可使神經根長期受壓而發生變性,從而失去對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這樣,失去神經支配的肌纖維,由於體內少量乙酰膽堿的刺激,可產生自發性收縮。

因此,在一側或兩側上肢肌肉中出現纖維電位,偶而出現少數束顫位,小用力收縮時,多相電位正常,不出現巨大電位,大用力收縮時,呈完全於擾相,運動單位電位的平均時限和平均電位正常,振幅為1~2毫伏,頸椎病因椎間盤廣泛變性,引起骨質增生,損害神經根的范圍較廣,出現失神經支配的肌肉也多些。

在病變的晚期和病程較長的患者,在主動自力收縮時,可以出現波數減少和波幅降低,而頸椎間盤突出癥往往為單個椎間盤突出,其改變多為一側上肢,失神經支配的肌肉范圍呈明顯的節段分佈。

六、頸椎病的CT檢查

CT業已用於診斷椎弓閉合不全,骨質增生,椎體暴破性骨折,後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脊髓腫瘤所致的椎管擴大或骨質破壞,測量骨質密度以估計骨質疏松的程度,此外,由於橫斷層圖象可以清晰地見到硬膜鞘內外的軟組織和蛛網膜下腔,故能正確地診斷推間盤突出癥,神經纖維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癥,對於頸椎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