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進補最佳時節。冬天到瞭,“進補”成為人們最關註的話題,對於“管住嘴”的糖尿病患者,冬季是否也適宜進補呢?下面就來看看糖尿病人進補需要註意哪些事情。糖尿病冬季進補三註意,拒絕溫補燥熱的補品。

運動對糖尿病有什麼好處

糖尿病患者運動的好處

一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時,常可能處於胰島素相對不足和胰島素過多之間。在胰島素相對不足時進行運動可使肝葡萄糖輸出增加、血糖升高;在胰島素相對過多時運動使肌肉攝取和利用葡萄糖增加,有可能誘發低血糖反應。故對一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體育運動宜在餐後進行,運動量不宜過大,持續時間不宜過長。

而二型糖尿病患者尤其肥胖患者,適當運動有利於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同時可以加速脂肪分解,減輕體重,改善脂代謝。在眾多運動項目中,走跑交替或者快步走適宜二型糖尿病患者參與,但有如心、腦血管疾病或嚴重微血管病變者,亦應按具體情況作妥善安排。

運動時,如果感覺體力增強、精神飽滿、周身舒適,血糖又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則表明運動療法有效。相反,如果感到疲乏無力加重、精神萎靡、血糖又高低不定或反而升高,則應重新調整運動方案或暫時停止運動。

因此,無論是一型糖尿病還是二型糖尿病,都應進行有規律的合適運動,根據年齡、性別、體力、病情及有無並發癥等不同條件,循序漸進和長期堅持。嚴格遵守規定的運動量和進度,不要過度勞累,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刺激交感神經,引起腎上腺素反應而使血糖升高。運動必須與飲食、藥物治療相結合,合理安排好三吝之間的關系,以獲得最佳療效。

糖尿病冬季進補三註意

黃芪補氣“糖友”可以試

糖尿病患者可以選用補陰或氣陰雙補的藥物來進補,如黃芪等。黃芪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其性微溫、味甘,具有益氣、固表等功效。古今中醫治療糖尿病,大多以黃芪為主藥。近年來,研究發現黃芪可通過多種途徑增加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此外,黃芪還有提高免疫力、強心、利尿、降壓、保肝、擴張血管、改善血液 循環、降低蛋白尿的作用,這對於糖尿病及其並發癥的治療,尤為適宜。

拒絕溫補燥熱的補品

冬季進補,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由於糖尿病為慢性疾病,患者多為陰虛或氣陰兩虛,所以養陰補虛是糖尿病人進補的重要原則,但是補品的選擇上也要因人而異。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在選擇補藥時不宜選擇溫補燥熱之品,諸如含鹿茸、甘草的制劑。這主要是由於鹿茸性熱,屬於溫補藥物,會使糖尿病病情加 重。而且藥理研究表明,鹿茸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可導致血糖升高。近年來對甘草化學成分的分析證明,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這些成分也能使血糖升高。因此,鹿茸、甘草可能對降糖藥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糖尿病患者原則上不宜進補含有它們的制劑。

食補火鍋要適量

此外,冉主任介紹,進補分為“藥補”和“食補”。糖尿病人選擇藥補時應盡量聽從醫生的建議,根據個人情況辯證施方,有針對性的進補,以防矯枉過正,加重病情,若是選擇食補,也不可違背糖尿病飲食熱量控制原則。糖尿病人本來就多食,尤其是冬天,氣溫下降,出汗減少,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旺盛,加上天氣變 冷,喜食火鍋如涮羊肉、燉肉湯等,食物中含高嘌呤類物質增多,出現高尿酸血癥以及痛風性關節炎。因此應在醫生指導下制訂科學的食譜,控制主食如米、面及淀粉類食物,忌食糖及甜糕點,有饑餓感者,可增加副食如豆制品、乳類、肉類等,多吃些新鮮蔬菜,以滿足機體需要。

誘發糖尿病的壞習慣

誘因1:抑鬱

國外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抑鬱癥患者患糖尿病的幾率是正常人的1倍。國內雖然沒有數據統計,但部分臨床醫生證實,年齡在30歲-40歲患糖尿病的白領不少還伴有抑鬱癥。抑鬱癥和糖尿病的發生,與白領長期處於焦慮的生活狀態密不可分。

現代快節奏生活和高強度工作,迫使白領白天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晚上還得熬夜,得不到充分休息,因此絕大多數的白領長期處於“神經緊繃”的狀態,心理壓力非常大。專傢解釋,緊張和焦慮的情緒促使人體長期處於應激狀態,體內大量分泌出“應激激素”,使血糖升高,長此以往,引發糖尿病產生。此外,長期生活於焦慮狀態下,極易誘發抑鬱癥。

誘因2:零食“加餐”

年輕人喜歡用零食“加餐”的習慣,其實是患糖尿病或糖代謝異常的一個很大隱患。專傢指出,像瓜子、核桃、花生米、果脯以及話梅等,過量多吃,隻吃不動,其高熱量、高鹽分等,都可能成為糖尿病的誘因。有些人不認為零食熱量高,其實,“十粒花生米”就相當於“半兩米飯”。經常吃這些零食的人,很容易導致人體肥胖。不僅如此,很多咸味零食中所含的鹽分也相當高。

誘因3:應酬多

大多中青年“應酬族”吃得多、坐得多、動得少,加之平時不註意控制飲食,大吃大喝,容易導致營養過剩,促使胰島每天都在過度工作。久而久之,胰島負擔過重,導致血糖不能正常控制,結果在“應酬族”中糖尿病患者明顯增多。尤其是那些大腹便便的男性,更容易被糖尿病“盯上”。

專傢提醒,“應酬族”在應酬時,可先吃些蔬菜和主食,不要空腹進食高糖分或太油膩的食物,也不要暴飲暴食,避免積聚過多熱量,使身體肥胖。另外,註意營養均衡,多吃高纖維食物,比如蔬菜、水果等,增加運動,堅持定期體檢,有糖尿病的人或糖代謝異常的人,還要定期進行血糖監測。

誘因4:不吃主食者

專傢提醒,“隻吃菜、不吃飯”非但不能瘦身,反而會傷害健康。菜肴中的油和蛋白質的攝入量很高,甚至還可能超過米飯中淀粉的熱量,因此,“隻吃菜、不吃飯”可能會導致熱量攝入超標。

研究表明,1克油中,大約含9卡路裡的熱量;1克蛋白質中,大約含4卡路裡的熱量;相比之下,1克米飯中,也就隻含4卡路裡的熱量。因此,“隻吃菜、不吃飯”會導致飲食中油多、蛋白質多,熱量猛增,容易患上糖尿病。

專傢建議,預防糖尿病的關鍵在於控制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一個60公斤的人,每天吃1顆雞蛋和半兩肉足矣,切忌大魚大肉。

誘因5:通宵熬夜

據外媒報道,瑞典某研究小組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通宵熬夜一晚也很有可能對你的基因產生長期影響。報道稱,該研究指向肌肉和脂肪組織中特定的“生物鐘”基因。研究表明,一夜不睡會擾亂我們的新陳代謝,可能導致罹患肥胖癥和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方面

1、遺傳因素

1 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顯的遺傳異質性。糖尿病存在傢族發病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傢族史。臨床上至少有60種以上的遺傳綜合征可伴有糖尿病。 1型糖尿病有多個DNA位點參與發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點多態性關系最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發現多種明確的基因突變,如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線粒體基因等。

2、環境因素

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導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容易發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統異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薩奇病毒,風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後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破壞胰島素β細胞。

糖尿病日常生活中的來源

1、吃得過飽

吃得過飽易患糖尿病,如果人吃得過飽,肝臟內“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1C”(簡稱SREBP-1C)會增加,導致胰島素作用下降,進而引發糖尿病。

長期進食過飽,會使人體內分泌胰島素的胰島B細胞長期處於“負擔”過重、相對疲勞狀態,造成胰島素分泌功能障礙,特別是有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人群,極易誘發糖尿病。另外長期吃過多飲食對於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血癥等存在胰島素抵抗因素的人群,更容易引起體內的胰島素過量積存,從而造成高胰島素血癥,而高胰島素血癥是導致全身性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

2、水果當飯

天熱的時候,即使可口的飯菜擺在面前,也不容易引起食欲,有些人就以水果和飲料為主食,常常以西瓜、桃子等一大堆水果來應付一頓飯。醫生說,各類瓜果飲料中,很大一部分水果和飲料所含糖分偏高,對一些本來血糖就偏高的中年人來說,不加節制地進食往往容易使血糖直線上升,從而引發糖尿病癥。

3、睡眠不好

睡眠不好或太少的人都容易患糖尿病。瑞典的研究人員在對8000名沒有糖尿病病史的中年瑞典人跟蹤長達10年後發現,這些人當中竟有500多人已不知不覺地患上瞭不同程度的輕微糖尿病,而且這些人患病的一個共同的主要原因是睡眠不好或睡眠太少。

4、每天一罐甜蘇打水

婦女每天喝超過一罐的甜蘇打汽水,不但容易變肥胖,也增加瞭患糖尿病的機會。那些每天至少喝一罐甜飲料的婦女比喝得少的人患上Ⅱ型糖尿病的風險要高85%。除瞭軟飲料中含有過多熱量外,飲用者快速吸收很多糖分也使她們容易肥胖和患糖尿病。這可能不是糖的問題,而是跟糖在液體食品裡有關。所以蘇打汽水和其他提供能量的飲料可能導致攝入能量過多,最後引起超重和肥胖。

5、女性鐵過多

體內蓄積的鐵過多會導致女性罹患成年型糖尿病,因此及早驗血有可能幫助識別有患病危險的人。

鐵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種鐵與蛋白質的配合物,是鐵蓄積量的標志。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把諸如肥胖和其他危險因素,包括糖尿病傢族史、身體活動、飲酒和飲食之類的因素考慮進去之後,在研究之初鐵蛋白含量較高的女性發生糖尿病的危險性也差不多是常人的兩倍。

糖尿病的危害是什麼

1、對心腦血管的危害 心腦血管並發癥是糖尿病致命性並發癥,這是糖尿病的危害。

2、對腎臟的危害 由於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腎小球微循環濾過壓異常升高,促進糖尿腎病發生和發展。早期表現為蛋白尿、浮腫,晚期發生腎功能衰竭,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這也是糖尿病的危害。

3、糖尿病的危害都有:對周圍血管的危害 主要以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為主,糖尿病患者由於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圍血管病變,導致局部組織對損傷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註不足,在外界因素損傷局部組織或局部感染時較一般人更容易發生局部組織潰瘍,這種危險最常見的部位就是足部,故稱為糖尿病足。

4、對神經的危害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並發癥之一,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神經病變以周圍神經病變和植物神經病變最常見,這是糖尿病的危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