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兩者的含量達70%,這兩種糖類在人體內不經消化就能吸收,因此對腦力消耗大的人群以及愈後病人來說,蜂蜜是很好的營養保健品。那麼,蜂蜜不能和哪些食物一起吃呢?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

常見15種蜂蜜的保健功效

1、枸杞蜜:

其性甘平,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潤肺止咳之功效。適合血氣兩虧、高血壓、體質虛弱、視力下降、貧血、慢性肝炎、中毒性或代謝肝病及膽道系統引起的肝功能障礙等的人士服用。特別適用於腎虛腰痛、遺精滑精、工作繁忙的男性食用。

2、葵花蜜:

其性甘淡。因向日葵的花粉中含有槲皮黃甙、三萜皂甙、向日葵皂甙、甾醇等,故具有擴強血管與降壓的作用,並可以增強機體免疫能力。實踐證明,常服葵花蜜對血脂過高者有一定的防治功效。

3、棗花蜜:

其性甘平,具有護脾養胃、潤肺補虛、和陰陽、調營衛之功效,長於補血,是調制中藥的上等蜂蜜,也是婦女、兒童、老年人和體弱患者的理想蜂蜜。

4、蕎麥花蜜:

性平甘寒,有降氣寬腸、清熱解毒的作用。因蕎麥花蜜中含有蘆丁,故有軟化血管、增強血管壁彈性的功效。常服蕎麥花蜜可輔助治療高血壓癥,並對預防腦溢血的發生有積極意義。

5、玉米花蜜:

其性甘平,具有調中開胃、降壓利尿作用;還能促進膽汁分泌,降低血脂,增加肝糖元的貯存,改善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以及提高腎功能,減少蛋白尿的生成等。

6、槐花蜜:

其性清涼,有舒張血管、改善人體血液循環、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長期服用有降壓功效。另外,臨睡前用槐花蜜1湯匙,能降低中樞神經的興奮性,起到催眠作用。

7、梨花蜜:

其性甘涼,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潤肺清熱作用,能養陰潤燥,散結通腸,降火生津。宜用於痰喘氣急、痰熱悶燥的呼吸道病變患者。

8、枇杷蜜:

其性甘涼,有滋陰潤肺、止咳下氣作用,可止煩渴,尤其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病變所引起的咳嗽痰多、咳痰咯血等癥。

9、菜花蜜:

其性甘溫,有清熱潤燥、散血消腫的功效,常服本品對肝膽系統病變患者十分有益,對疔瘡熱癤患者也頗為相宜,脾胃虛弱之人不妨常食之。

10、荔枝蜜:

其性甘溫,具有生津、益血、理氣、之功效,適用於氣虛血虧,小便頻繁、皮膚幹燥等病癥。

11、龍眼蜜:

其性甘平,有補心脾、益氣的作用,對心脾血虛引起的心悸不安,失眠和記憶力減退有一定的幫助。

12、黨參蜜:

其味甘平,有補中、益氣生津作用,對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婦女血崩、貧血有輔助療效,適用於體虛,胃冷、慢性胃炎、貧血者的保健食用。

13、紫雲英蜜:

其性甘平,消化系統疾病和食納不佳病人服之,能消除惡心反胃,緩解胃腸粘膜炎癥病變引起的刺激癥狀,減輕胃部灼熱感,促進潰瘍的愈合。

14、荊條蜜:

其性甘平,有益氣補中、發汗散熱、散寒清目之功效。適用於氣血不足、傷風頭痛、目赤、失眠者。

15、椴樹蜜:

其性甘溫,常服本品有降低中樞神經興奮性的作用,對維護腦細胞的正常功能有利,久服尚能增強體質。

蜂蜜不能和16種食物一起吃

1、櫻桃

含有維生素X的櫻桃與含有銅的蜂蜜同食,容易因氧化而失去營養價值。

2、生蒜

大蒜辛溫小毒,性熱,其所含辣素與蔥相近,其性質亦與蜜相反。

3、孜然

蜂蜜不宜與孜然一起吃,易上火傷肝,眼紅腫。

4、沸水

蜂蜜不能用沸水沖飲。蜂蜜含有豐富的酶、維生素和礦物質,若用沸水沖飲,不僅不能保持其天然的色、香、味,還會不同程度地破壞它的營養成分。因而最好用不超過35℃的溫水沖飲。

5、洋蔥

蜂蜜不能和洋蔥一起吃,兩者同食會傷眼睛。

6、豆腐

蜂蜜與豆腐同食會導致腹瀉。豆腐味甘、咸、性寒、有小毒,能清熱散血,下大腸濁氣。蜂蜜甘涼滑利,且含多種酶類;豆腐中又含有多種礦物質,植物蛋白及有機酸,二者混食易產生不利於人體的生化反應。所以吃瞭豆腐後,不能食用蜂蜜,更不宜同時食用。

7、李子

蜂蜜含有多種酶類,李子與蜂蜜同食,會產生不良的生化反應,有損五臟。

8、大蔥

蔥和蜂蜜不能同食的說法雖未上教材,但民間一直有此說法。古醫書上有蔥與蜂蜜不可同服的記載,古人吳謙在《醫宗金鑒》中說:“蔥蒜皆不可共蜜食。若共食令人利下。”有發現蜂蜜與蔥同食後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胃腸炎癥狀。

9、韭菜

韭菜含維生素C豐富,容易被蜂蜜中的礦物質銅、鐵等離子氧化而失去作用。另外,蜂蜜可通便,韭菜富含纖維素而導瀉,一起吃容易引起腹瀉。

10、豆漿

蜂蜜和豆漿不能沖服,不利於營養吸收。蜂蜜中含有少量的有機酸,當它與豆漿裡的蛋白質結合後,會產生變性沉淀,人體是無法吸收的。蜂蜜正確食用法是以40℃~50℃溫開水沖服。

11、西瓜

西瓜富含維生素C,遇到蜂蜜會加速維生素C的氧化作用,失去對原有營養成分的利用。

12、生薑

蜂蜜不能和生薑一起吃,同時食用容易肚子痛。

13、感冒藥

感冒藥最好不要和蜂蜜一起喝。很多感冒藥,如泰諾、快克、感立克、感冒清等都含有解熱鎮痛藥對乙酰氨基酚,它遇到蜂蜜會形成一種復合物,影響機體的吸收速率,從而減弱退燒作用。另外,凡是含蜂蜜的中成藥,如止咳糖漿、川貝枇杷膏等都不宜和感冒藥同服。專傢提醒,由於蜂蜜成分復雜,最好不要和藥物同時服用。蜂蜜與感冒藥應相隔4~6小時服食。

14、萵苣

萵苣與蜂蜜相克,同食不利腸胃,易致腹瀉。蜂蜜藥性屬涼,富含蠟質,具有潤腸通便作用;萵苣性涼,味甘、微苦。二者皆是涼性食物,若將其同食,不利於腸胃,容易導致腹瀉。

15、大米

蜂蜜不能和大米一起吃,兩者同食會傷胃。

16、鯽魚

蜂蜜不能和鯽魚一起吃,兩者同食會中毒。出現中毒現象要用黑豆和甘草解毒。

經期喝蜂蜜要註意什麼

1、建議購買純天然的蜂蜜,不要迷信功能性蜂蜜。市場上有些新鮮的蜜種,如金銀花蜜、蘆薈蜜,可能是經過調配的,因為這些作物很少有大規模種植的。飲用純天然的野生蜜蜂有很好的的美容作用,涼水沖服潤腸,溫水滋養。

2、不宜用開水沖或高溫蒸煮蜂蜜。不合理的加熱會使蜂蜜中的營養物質嚴重破壞,使蜂蜜中的酶失活,食用時有酸味,而使蜂蜜特有的香味和滋味受到破壞而揮發。高溫還會使蜂蜜的抑菌作用下降,破壞營養價值。因此,蜂蜜最好使用40℃以下的溫開水或涼開水稀釋後食用,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用冷開水沖蜂蜜飲食,能消暑解熱,是很好的清涼保健飲料。

3、蜂蜜不適合所有人飲用,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和容易腹瀉的人。蜂蜜含有大量單糖,飲用後會使人體內血糖波動,可能會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所以血糖偏高的人群應避免喝蜂蜜。同時,蜂蜜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容易腹瀉的人也不宜多喝。

蜂蜜的適用人群

大傢都知道喝蜂蜜有諸多好處,但是蜂蜜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的,有三種人不適合喝蜂:如未滿一歲的嬰兒,糖尿病人和肝硬化患者。

1、未滿一歲的嬰兒不宜吃蜂蜜:

蜂蜜營養豐富,是大眾飲食佳品。許多新媽媽也會在嬰幼兒的輔食中加些蜂蜜來調節口味、增加營養價值。不過專傢指出,1歲以內嬰幼兒不適合食用蜂蜜。蜂蜜在釀造、運輸過程中,容易受到肉毒桿菌的污染,因為蜜蜂在采取花粉過程中有可能把被肉毒桿菌污染的花粉和蜜帶回蜂箱。肉毒桿菌芽孢適應能力很強,在100℃的高溫下仍然可以存活。

由於嬰兒胃腸功能較弱,肝臟的解毒功能又差,尤其是小於6個月的嬰兒,肉毒桿菌容易在腸道中繁殖並產生毒素,從而引起中毒。

中毒癥狀常發生於吃完蜂蜜或含有蜂蜜食品後的8~36小時,癥狀常包括便秘、疲倦、食欲減退。雖然嬰兒發生肉毒桿菌感染的幾率很小,但醫生還是建議:在孩子滿1歲以前,不要給他吃蜂蜜及其制品。此外,專傢還提醒,1歲以上的嬰幼兒喝蜂蜜也要慎重,食用的量與大人相比要適當減少。

2、糖尿病人不能服用蜂蜜:

每百克蜂蜜碳水化合物中葡萄糖約為35克,果糖40克左右,蔗糖約2克,糊精約1克。葡萄糖和果糖均為單糖,進入腸道後無需消化可直接被吸收入血,使血糖升高,蔗糖和糊精略經水解後即可被吸收,因此,蜂蜜的升血糖作用特別明顯。從這一點來看,糖尿病人是不能服用蜂蜜的。

3、肝硬化患者不能喝蜂蜜:

一般來說乙肝患者非常適宜喝蜂蜜,因為蜂蜜提供的單糖不需要肝臟分解合成,可以降低肝臟的負擔,但是肝硬化患者卻不能喝蜂蜜,因為會加重肝臟的纖維化。

蜂蜜治病的10個偏方

1.便秘:

將黑芝麻200克、核桃仁200克搗細,拌入蜂蜜 50克;裝瓶備用。每次3小匙內服,每日早晚各1次,治療津虧腸燥的便秘。

2.咳嗽:

蜂蜜300克,加入川貝末20克拌勻,裝瓶備用。每次1小匙含服,每日3--4次,治療感冒咳嗽、慢性支氣管炎等久咳不愈屬肺燥、肺虛者有良好療效。

3.感冒:

蜂蜜100克,1個檸檬榨汁,與蜂蜜混合服用,治療流行性與普通感冒均有效。

4.解毒:

對烏頭中毒或酒精中毒者,用蜂蜜100克,溫水沖服,嘔吐頻繁者可少量頻服,嘔吐停止後則頓服,有良好的解毒作用。

5.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以甘草50克、陳皮15克的濃煎液配入蜂蜜10克,日服2 次,每次2匙,治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消除炎癥、促進潰瘍面愈合、緩解脘腹疼痛的作用。

6.肝臟病:

服蜂蜜50克,每日早晚各1次,具有保護肝臟細胞、增加肝糖元的儲備、改善肝臟功能的作用。對因肝臟病引起的食欲不佳、肝區疼痛、黃疸等病情可有明顯改善。

7.調節血壓、防止動脈硬化:

每天早晚用蜂蜜60克,溫開水沖服。可增強血管壁的彈性,調節血壓,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如與三七粉同用,效果更佳。

8.咽痛:

綠茶1杯,加蜂蜜1 匙,攪動使蜂蜜溶解,頻頻含服,可減輕咽喉紅腫疼痛。

9.皮膚外傷、燙傷、燒傷:

常規消毒清創後,用蜂蜜外塗患部,早期每日3次,結痂後改為每日1次,有減少滲出液、控制感染、減輕疼痛、促進創面愈合的綜合作用,對於皮膚外傷、燙傷、燒傷輕中度者,有較好的療效。

10.萎縮性鼻炎:

以溫開水清洗鼻腔後用蜂蜜塗擦鼻黏膜。每日早晚各1次,直至鼻黏膜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