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各大醫院兒科門診人滿為患,連給打吊針、補液的孩子、舉桿子的傢長都沒地兒站。很多年輕父母抱著發燒的寶寶,一臉焦慮。低熱是小兒比較常見的一種發熱。小兒低熱一般多發生於每天下午,而且持續時間較長,每當孩子低熱持續時,傢長往往不知如何是好?小兒低熱時應該怎麼辦呢?

寶寶發低燒的原因

一、正常小兒的基礎體溫為36.9℃~37.5℃。一般當體溫超過基礎體溫1℃以上時,可認為發熱。其中,低熱是指體溫波動於38℃左右,高熱時體溫在39℃以上。連續發熱兩個星期以上稱為長期發熱。

上述基礎體溫是指的直腸溫度,即從肛門所測得,一般口腔溫度較其低0.3℃~0.5℃,腋下溫度又較口腔溫度低0.3℃~0.5℃。

二、主要的癥狀及原因有以下:

發燒的同時流鼻涕——感冒(感冒癥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續發燒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遊泳池熱

在高溫場所發高燒的同時,筋疲力盡——中暑癥(日射病)

腮腺腫脹——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緒不穩——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過氣來、呼吸困難——肺炎

牙床發紅、唾液多——口腔炎

嘔吐、抽筋、前囟門凸起——腦膜炎

嘔吐、抽筋、意識不清——肺炎、急性腦病

尿的次數多、血尿——尿道感染

發燒的同時,抽風——熱性抽筋

發燒伴下列情況者應送醫院治療:

(一)註意孩子的精神狀態。如果孩子發燒雖高,但精神尚好,服藥退熱後仍能笑能玩,與平時差不多,表明孩子病情不重,可以放心在傢中調養。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則提示病重,應趕快去醫院。

(二)觀察孩子面色。如果孩子面色如常或者潮紅,可以安心在傢中護理。若面色暗淡、發黃、發青、發紫,眼神發呆,則說明病情嚴重,應送醫院。

(三)觀察孩子有無劇烈、噴射性嘔吐,如有說明有顱腦病變的可能,應去醫院。

(四)查看皮膚有無出疹,若有則提示傳染病或藥物過敏。查看皮膚是否發紫、變涼,若存在則提示循環衰竭。這兩種情況均需再去醫院。

(五)觀察孩子有無腹痛和膿血便,不讓按揉的腹痛提示急腹癥,膿血便提示痢疾等,也必須上醫院。

寶寶長期低熱應該怎麼處理

首先,傢長要認真觀察患兒的體溫並做好記錄,看一看孩子上午和下午的體溫有什麼變化,白天與夜裡有什麼變化。其次,要註意孩子發熱時伴有哪些癥狀。這些都能為診斷提供依據。另外,要及時到醫院請醫生診治,通過各種理化檢查,除外結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同時做好低熱患兒的護理。

對低熱患兒一定要註意多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並要多飲水,飲食也要給清淡、易消化之品。

因為雖然發熱不高,但此時人體組織器官消耗的水分已開始增多,這是肉眼看不到的,所以要補充消耗的水分,多飲水又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以淡糖水、糖鹽水為宜。註意休息有利於體力恢復。保持環境安靜、舒適、空氣流通,不幹燥,多飲水,飲食清淡,以營養較好的高蛋白、高維生素等易於消化、不油膩之物為好。另外,低熱時,一般不用退熱藥,如長期低熱超過1~2周以上者,應就醫查明低熱原因。

寶寶嘔吐低燒的護理方法

1、維持傢中的空氣流通:

若傢有冷氣,維持房間溫度於25~27℃之間。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2、脫掉過多的衣物:

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3、溫水拭浴:

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4、睡冰枕:

有助於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並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5、多喝水:

以助發汗,並防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6、使用退燒藥:

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38.5℃時,可以適度的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

寶寶發燒的中醫退燒方

1、生薑一小塊(約10克),搗成糊狀,敷在手腕處的高骨上,或直接切片貼在高骨處,用醫用紗佈裹住後,貼上膠佈固定,一般40分鐘左右就可以退燒。

2、薄荷15克,水500毫升,燒煮5—8分鐘即可,待水溫涼後,用紗佈蘸取反復擦洗腋窩、前額,大腿根,直到孩子燒退為止。

緊急退燒 人體5個“退燒穴”有奇效

發熱多是機體正氣與外來邪氣相搏鬥,機體免疫力較強的表現,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特殊處理。但高熱(體溫在39℃以上者)時,人體內環境失衡,臟腑功能紊亂,特別是小孩,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易出現驚厥,需要緊急處理。那麼這五個“退燒穴”就是你的假選。

1、曲池、合谷、外關穴

曲肘,橫紋盡處,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為曲池。合谷俗稱“虎口”,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凹陷中。曲池與合谷均屬於手陽明大腸經,既能疏風解表,又能清瀉陽明。外關在腕背橫紋中點往上取兩橫指。外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是解表退熱的要穴。用毫針刺這3個穴,能降體溫。也可按摩這3個穴,同時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向上推向肘部約300次。

2、大椎穴

大椎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是督脈與身體十二正經中所有陽經的交會點,總督一身之陽,是解表退熱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針點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約推100—300次。

3、十宣穴

即十指尖,共10個。十宣穴急救用途較多,民間廣泛應用於熱病、癲癇、小兒驚風等。高熱時,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出血3—5滴為宜。

刮痧療法是人們常用的民間療法之一,對高熱也有奇效。可以選用上述穴位進行刮痧,也可以選背部沿督脈和膀胱經、腋窩、肘窩較大面積處,自上而下,先輕後重,刮至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痧點即可。

孩子發燒額頭也能是涼的

孩子體溫異常升高也就是發燒,與哭鬧後造成的體溫升高是不同的。發熱時不僅體溫增高,還同時存在因疾病引起的其他異常表現,例如面色蒼白、呼吸加速、情緒不穩定、惡心、嘔吐、腹瀉、皮疹等。由於小兒個體差異和導致疾病原因的不同,發熱的表現和過程存在很大的差別。比如同樣是肺炎,有的孩子發熱不高,有的孩子則高熱達39℃~40℃;又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熱可持續2~3天,而敗血癥可持續數周。

孩子發熱的起病有急有緩,有的先有寒戰繼之發熱,有的發熱很高但四肢及額頭發涼。所以,用手觸摸四肢及額頭很難察覺發熱,而觸摸胸腹部就會感覺到小兒發熱。

怎樣才算發燒,確實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除瞭量體溫外,還要仔細觀察孩子的各種表現。正常人體溫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一般腋窩溫度為36℃~37.4℃,體溫超過37.5℃定為發熱(俗稱發燒),如果進一步劃分的話,37.5℃~38℃為低度發熱,38.1℃~39℃為中度發熱、39℃~40.4℃為高熱,超過40.5℃為超高熱。傢長瞭解這些,一方面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可以為醫生提供較可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