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燒是指體溫在37.3℃—38℃。長期低燒是指持續發燒兩周以上,不包括間斷發燒。寶寶低燒怎麼辦?寶寶長期低燒原因?寶寶低燒食療方法?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

怎樣讓寶寶少生病

第一、要防“火”

作為孩子的母親,防“火 ”意識要強,發現火苗,及時熄滅,避免後患。

這裡的“火 ” , 指的就是小孩子容易上的內火。老百姓常說:“小孩子就怕有火,有火才會生病。”兒童屬“純陽之體”,生命力旺,新陳代謝,生長發育迅速,容易出現陰陽失衡,陽盛火旺即“上火”的現象。而“上火”現象不僅容易發生在幹燥的秋冬季,每逢換季或者炎熱的夏季也是寶寶“上火”的高發期,因此這幾個節骨眼兒,孩子也最能折騰傢長。 要是能保證孩子體內沒有火,基本上,當爹媽的也不會經常火急火燎地抱著孩子上醫院瞭! 火,一般不是一下子著起來的,孩子的內火也不是一下子就積成病的,一般都有征兆可以發覺。 那個老中醫教我:每天給孩子洗澡時或哄睡覺前註意觀察孩子的幾個關鍵地方---

1. 肛門:小孩子的肛門正常時是粉紅色的,腸內有熱時,就會呈現紅色,顏色越深,說明體內火越大。

一旦發現是紅色,就要給孩子吃些祛火的蔬菜或水果,比如西紅柿、白菜芯、甘蔗汁、或是喝點淡竹葉水、淡藤茶什麼的。 一般用梨絲、白蘿卜絲、藕絲滴上蜂蜜,沁出汁來給孩子吃瞭、喝瞭就很管用瞭。總之,一定是孩子喜歡的,能接受的,但不要太寒性的食物。

這時,一定記住不要讓孩子吃的過飽,尤其是熱量高的食物,盡量不吃,快餐更是要絕對禁止。

2. 眼角:如果眼角有眼屎出現,說明孩子有肝火瞭,這時的孩子往往容易發脾氣,不聽話。可以給孩子用生的嫩芹菜抹上花生醬和白糖吃,也可以榨些芹菜汁,煮粥喝。

3. 舌頭:小孩子的舌頭、舌邊若是發紅,說明有心火瞭。 這時的孩子通常白天愛口渴,晚上愛折騰,睡不好覺。

祛心火的食物有很多,比如:趕上夏天,可以買鮮蓮子,剝瞭直接給孩子吃。還有茭白和茄子,最好 素炒、蒸,不要用多油。 4. 嘴角:仔細觀察,有些孩子經常口角有“白茬兒”,是口幹引起的,說明有瞭脾火。 可以尋來柿餅上的柿霜給孩子沖水,或是買來楊桃,給孩子吃。

要是口舌生瘡、舌苔發黃,厚膩,那就趕緊給孩子吃點至保定之類的小中藥,趕快把火滅瞭,否則,孩子很快就會給你顏色看看。

5. 大便:每次孩子大便時,傢長都應觀察孩子,是否便得輕松,順利,孩子表情如何。如果孩子很痛苦,很費力才便出來,大便又不是軟黃便,同時還有口臭,那就是有胃火瞭。

盡量給孩子空空胃,少吃點,喝點小米粥、百合粥,荸薺煮水或榨汁,都可以除胃火。

6 .手心:經常牽著孩子小手時,就摸摸孩子手心兒,如果是涼涼的,潮潮的,那就放心瞭。如果是幹熱幹熱的,晚上還出汗,那就是有虛火瞭。這樣的孩子,體質弱,還不能用寒性大的食物,傷著瞭,反而更難辦。

給他捏捏積,搓搓腳心,是個不錯的辦法。一般七八歲以內的孩子,是不需要用藥的,隻需小兒推拿就可解決問題.

第二,防“蔫 ”

小孩子 發燒感冒或生病之前,都有先兆,一般及時處理,多喝點熱水,蓋上被子,平躺休息,就會轉危為安,或是減輕癥狀。 像霜打瞭的花一樣,耷拉瞭,不愛說話瞭,或是莫名的煩躁不安,耍賴,都是身體不適的語言。這些小孩子不會表達,可是大人得從他們的身體語言裡看出來。

還有,判斷孩子發燒是因為玩大發瞭,還是真的生病瞭,也可以從是否“蔫瞭”來判斷,要是沒事兒,孩子不難受,他就該玩玩,該吃吃,沒個不高興的。這個尺子,來判斷幼兒急疹,最有效。

第三,防“旱”

都說孩子水靈靈的,惹人喜愛,那還真是的,因為孩子含水比成人多,大約75%都是水!而且孩子體積總量小,要是缺一點兒水,也是不小的百分比瞭。所以,一般孩子生病,缺水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說,孩子在該喝水的時候,沒有及時喝上水。

一般早晨起來,孩子要喝些溫水,喝點稀的,上午還要吃水果,白天出去玩,也要隨身帶著水,最多隔半個小時就要喝一次水。晚上睡前不敢多喝水,小孩子膀胱小,喝多水就睡不好覺瞭。但是睡前一個小時要喝水,這樣可以把下焦的“毒素”在睡前大部排出去。 “不要等渴瞭再去喝水”,這是媽媽從孩子小時候就要教給孩子的喝水原則,會讓他受用一輩子!因為身體有瞭足夠的水,才能正常運轉,不會出毛病。

我牢牢記住這老中醫的“三字經”,眼尖加手勤,孩子從此也很好帶,不愛生病。

這裡,還要介紹我在做加拿大移民醫生時,碰到的一個新疆康復科女醫生傳授我的經驗:經常給孩子做按摩,不僅長個兒而且不愛生病。

她告訴我的幾個關鍵部位是:

十個手指的側面、手心、腳心:經常搓搓,可以祛火。 膝關節兩側:促進血液循環,關節軟骨養分供給,健脾。

從頭頂正中到尾椎骨末端:這是膀胱經走行之處,促進智力發育。

寶寶生病前有六大征兆

前兆1:食欲下降

健康寶寶吃嘛嘛香,按時進食,食量也較穩定。但是如果你發現寶寶食欲減少或者拒食的話,可能是寶寶患病的前兆哦!如果嬰兒平時吃奶、吃飯很好,現在突然拒奶或無力吸吮,或不肯進食或進食減少,則可能存在感染的情況。

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結核病、肝功能低下、寄生蟲病、蛔蟲病、鉤蟲病等都可能引起食欲不振;缺鋅、維生素A或D中毒也可能引起食欲低下;患流行性腮腺炎的寶寶,在腮腺腫大前的1-2天,會發生發燒、頭痛、嘔吐、食欲不佳等全身不適的癥狀,繼而出現一邊或兩邊耳下的疼痛,也就是腮腺腫大起來;寶寶發燒時,食欲也會隨之下降。

要提醒傢長的是,生病不一定就是食欲下降,有些疾病還會使寶寶食欲增加。最典型的就是兒童糖尿病,多飲多食,吃不飽,即使吃得多,體重也還是不升反降。這也是媽媽需要提高警惕的呢!

前兆2:睡太多或者睡不好

正常的嬰兒一般入睡較快,睡得安穩,睡姿自然,呼吸均勻,表情自如。如果寶寶有睡眠少、易醒、睡不安穩等異常現象出現,則預示著疾病悄然發生。

各種疼痛,如牙痛、頭痛和神經痛等都會使寶寶夜間睡眠不好,瘙癢、腸胃系統疾病或呼吸性疾病也會使寶寶從夜間睡眠中驚醒。

若寶寶睡前煩躁不安、睡眠中踢被子、睡醒後顏面發紅、呼吸急促,這種狀況可能是寶寶發燒瞭;若入睡前愛用手搔抓肛門,可能是患瞭蟯蟲病;若寶寶常在睡眠中啼哭,睡醒後大汗淋漓,平時容易激怒,則可能患瞭佝僂病;睡覺前後不斷咀嚼、磨牙,則可能是睡前過於興奮或有蛔蟲感染。

前兆3:情緒波動大

如果傢長細細觀察,寶寶情緒的變化也能預示寶寶是否生病瞭。健康的寶寶,通常都是氣色好,眼睛有神,不哭不吵不鬧騰,很容易滿足。但生病的寶寶則會表現出不同平常的異樣,如果寶寶有以下表現,爸媽就要多當心瞭!

寶寶發熱的時候,常常表現為煩躁不安、面色發紅、口唇幹燥;目光呆滯、兩眼直視、兩手握拳等情況常常是驚厥的預兆;哭聲無力或一聲不哭往往提示病情嚴重;除明顯征兆外,寶寶還可能表現出萎靡不振、煩躁不安或愛發脾氣。

寶寶情緒不穩定,總是大吵大鬧難以安撫,確實很讓爸媽頭疼。但爸媽這個時候應該給予寶寶更多的寬容和理解,畢竟疾病和情緒是可以相互影響的,寶寶的不良情緒有可能會加重原來的病情哦。

前兆4:面色蒼白

健康的寶寶白白胖胖,臉色紅潤,很讓人歡喜。而如果寶寶臉色蒼白則可能是患病的前兆。比如寶寶患上肺炎時,臉色就會是蒼白的,同時還伴有發熱現象;有心臟病的寶寶的臉色也通常是白色的;寶寶如果身體很虛、多汗的話,臉色也會很差,缺少光澤;貧血或者失血的寶寶除瞭臉色蒼白之外,還常常伴有嘴唇、牙齦的灰白,需要引起爸媽的註意。另外,臉色萎黃、哭鬧不休的寶寶,有可能是敗血癥的前兆。

要提醒媽媽的是,剛剛睡醒的寶寶,通常面色不是太好,神情也是迷迷糊糊的,但這隻是寶寶未睡醒的表現,媽媽要學會區分,不必擔心太多。

前兆5:呼吸不暢

健康的寶寶呼吸通常都是非常均勻、有節奏,不緊不慢的。嬰幼兒呼吸系統處於發育階段,患病時易引起呼吸異常。

若寶寶呼吸變粗、頻率增加或時快時慢,面部發紅則可能是發熱;張口呼吸或常做深呼吸動作是鼻子不通氣的表現;呼吸急促,每分鐘超過50次,鼻翼扇動,口唇周圍青紫,呼吸時肋間肌肉下陷或胸骨上凹陷,很可能是患瞭肺炎、呼吸窘迫癥、先天性橫隔膜疝氣等病,傢長切不可掉以輕心。

而患有過敏性哮喘的寶寶常會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同時伴有喘息聲,寶寶會顯得非常難受,有窒息的表現。

前兆6:大便異常

寶寶的大便情況是瞭解寶寶是否生病的一項重要指標。便秘和腹瀉都預示著寶寶身體不適。95%的便秘屬於功能性原因,這並非身體本身異常,通常給寶寶多吃些蔬菜或其它高纖維食品就可解決這個問題。

病理性腹瀉可從大便的性質來分析腹瀉原因。比如,寶寶排出鮮紅色的血便,那出血位置多半位於下消化道,有可能是大便過於幹硬,便秘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直腸息肉,就是腸管內長出一個或幾個肉疙瘩,大便擦傷其表面,就出現瞭少量或較多量的鮮血;如寶寶攝入的蛋白質較多時,就會導致大便奇臭無比;發生腸炎時,大便會呈水樣或蛋花湯樣;病毒性腸炎的糞便多為白色米湯樣或蛋黃色稀水樣。

腹瀉寶寶要控制食量,以便使腸道得到合理休息。而母乳喂養的孩子要少吃油膩食品,以免消化不良而加重腹瀉。同時,每次便後要用溫水清洗寶寶臀部,並用毛巾擦幹,塗些爽身粉。

引起兒童長期低燒的病癥

低燒是指體溫在38℃以下者,長期低燒是指持續發燒兩周以上,不包括間斷發燒。

長期低燒最常見的為結核感染。結核病在小兒還是比較多見的,除低燒外,小兒尚有性格的改變。原來好動的孩子變得發懶不愛動,原來好靜的孩子性情急躁、愛發脾氣、食欲減退、消瘦、動則汗出或夜間多汗、疲乏無力、面色蒼白、頸部等淺表淋巴結腫大等。為此,應作結核菌素試驗(簡稱OT)或三聯皮拭(PPD—PHA)。如為陽性結果,可作為參考,因孩子接種過卡介苗後也可見陽性反應。另外,過去得過結核病,也可以出現陽性反應。進一步還得檢查血沉,一般在結核病活動時,血沉均可增快。最後還得用X線檢查肺部,是否有結核病灶。假如以上各種檢查均為陰性,則可以排除結核病。

長期低燒還見於病毒感染,主要見於嬰幼兒,多見於咽喉部感染,無全身表現。一般檢查均無明顯異常,也無呼吸道癥狀,多為某次病毒感染高燒後,低燒較長時間不退。年長兒咽部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時,也可表現為長期低燒,可作咽分泌培養,如能找到細菌,即可確診。如為鏈球菌感染,還可取血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簡稱抗“O”),如滴定度高,說明有過鏈球菌感染。如抗“O”增高明顯,還應想到風濕熱的可能,應註意有無關節痛或腫脹,皮膚有無環形紅斑,心臟有無改變,這些都是診斷風濕熱的依據。女孩長期低燒應註意泌尿系感染,可以檢查尿得到確定。

長期低燒也可能與感染無關,而是由其他病或其他原因所致。在血液病方面,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可見長期低燒。

如果孩子還有貧血、出血、黃疸等表現,檢查一下耳血,即可找出是否與其有關。

慢性肝炎也可長期低燒。

還有兩種情況值得註意:一種是在服用抗生素過程中,可以產生藥物熱;另一種是服用魚肝油過量,維生素D中毒時,均可有低燒。

長期低燒也可以是生理性的,即並非有病的表現。這種低燒多為37.2~37.5℃(腋下體溫),孩子精神食欲好,無病癥表現,通過各方面的檢查也沒有發現不正常。在這種情況時最好同時測量肛溫,如肛溫在38℃以下,則不應認為發燒(肛溫較腋下溫度高1℃),對於小兒來講,這種低燒,也算是正常的。因為正常體溫的標準是根據多數人的數值,並非為絕對數值。

當然,在判定為正常體溫前,應先排除各種病因引起的發燒。另外對這樣的孩子還應註意有無新的病癥出現,而且應每半年做一次全面檢查。

寶寶吃藥9誡

吃藥是為瞭治愈疾病,但也有的時候,父母用藥的方式是錯誤的,反而損害瞭孩子的健康。

想想看,當孩子的身體有點不舒服時,比如咳嗽或者肚子痛,你是不是會和其他很多父母一樣,趕快拿出傢裡的小藥箱,找一種對癥的藥給他吃,因為你們自己就經常這樣找藥吃。而且,心裡還在想,既然可以在藥店輕易買到藥,何必費周折去醫院呢,反正是非處方藥,不會有大礙。

如果你們做的一切都很正確沒有差錯還好,可有多少父母是專業醫生呢?這些非專業的“父母醫生”,很可能在給孩子吃藥時因為某種疏忽或錯誤,反而耽誤瞭孩子疾病的治愈速度,甚至加重瞭病情。

下面有幾種常見的錯誤用藥方式,是父母應該避免的:

錯誤一:用茶匙給孩子喂藥

如果父母每次都是用茶匙給孩子喂藥,那麼將冒兩種風險——用藥過量或用藥不足。用藥過量會損害健康,而用藥不足又達不到治療的效果。如果一個茶匙可以量出5毫升的藥,那麼在你給孩子喂

藥時,就可能量出4到9毫升之間的任一劑量。

正確做法:用帶有標準刻量的用具給孩子喂藥。小嬰兒不會吞咽時,可以用喂藥滴管,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喂藥器或專門給孩子用的藥匙。這些東西在藥店可以買到。

錯誤二:沒有遵循“用前搖勻”的指示

如果在藥瓶的標簽上寫著用藥前搖勻,那一定是因為需要在使用前分散有效成分,否則,沒有搖勻就直接服用,最先服用的2/3的藥液會比規定的濃度要淡,藥性不足,而剩下的1/3又太濃,服用後會有損孩子的健康。

正確做法:遵循藥瓶標簽上的指示,每次服用前先搖勻。

錯誤三:不必要地用藥

很多時候,孩子喉嚨痛、流鼻涕或咳嗽是不需要服藥的,即便你給孩子吃瞭非處方藥,它也隻能對付表面的癥狀,卻去不瞭病根。例如孩子因為身體的某個器官感染細菌而發燒,你給他吃退燒藥也隻能讓他身體舒服一點,卻不能治愈感染。

有的非處方藥還會帶來副作用,比如治療感冒的藥物就常常引起孩子磕睡,與其漫無目的地用藥,還不如隻針對困擾孩子的某種癥狀用藥。而且在給孩子同時服用幾種藥物前要仔細閱讀說明,假如他們含有相同的成分,一定要小心不要使孩子因為服用幾種藥物而造成某種成分的過量吸收,這可能帶來身體的傷害。

正確做法:對癥用藥,減少不必要的用藥

錯誤四:沒有按孩子年齡用藥

給嬰兒和給幼兒用的藥物濃度是不同的,比如同樣是撲熱息痛,如果你給幼兒服用嬰兒劑量,孩子服用的藥物有效成分就不足,反之,如果給小嬰兒服用瞭幼兒用劑量,藥物的有效成分就過量瞭。一兩次這樣的錯誤或許問題不大,但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就會帶來肝臟的損害。

正確做法:每次給孩子服藥前,都要非常仔細地檢查瓶貼上的劑量指示,嚴格按照年齡和體重計算服藥量,而且,不要隨便把成人用藥給孩子服用。

錯誤五:給嬰兒服用治療痢疾的藥物

隨便給嬰兒服用治療痢疾的藥物可能又造成便秘,2歲以內的孩子服用此類藥物還可能帶來其他問題,所以要謹慎使用。另外,換一個角度想,腹瀉可以把消化系統內的黴菌排出體外,而治療痢疾的藥物可以對付胃腸感染,卻又可能導致黴菌在體內停留。

正確做法:如果孩子輕微腹瀉,盡量給他吃流食,若有必要也可以服用電解液。在最開始的8到12小時內,先暫停食用奶制品,代之以清淡食物,腹瀉很快就會好轉。

錯誤六:服用過期藥物

有些藥物比其他藥物的有效期要短,更新更快。服用已經過瞭有效期的藥物,很難把握它的作用,也許失效不起作用,也許藥性更強瞭,這都對身體不利。

正確做法:為安全起見,每3個月檢查一次傢裡的藥箱,把那些已經過期或拿不準的藥物及時清理掉。

錯誤七:在孩子睡前使用解充血藥

使用此類藥物的一種副作用是使孩子煩躁不安,不易入睡。

正確做法:如果孩子流清鼻涕,保持屋內濕度或洗一個淋浴都能讓他感到舒服。采用這種物理的而不是藥物的方式就不會帶來副作用。

錯誤八:將藥品放進其他容器內

不要把一種藥放進其他的瓶子或小盒裡,如果在新的容器上你做的標註不清楚,比如名稱、服用劑量、有效期、副作用等等信息寫得不明白,很可能造成在使用的時候犯錯誤。如果你給孩子服錯瞭藥物,或者用量不足或過量,後果是很難預料的。

正確做法:保持藥物原來的包裝。

錯誤九:持續服用不見效的非處方藥

很多父母在扮演醫生的角色時,總是希望孩子吃瞭藥就會好,但如果在給孩子服用瞭一種非處方藥兩三天後還是沒有緩解或好轉,就不要再耽擱瞭,你需要帶孩子去看醫生。還有,孩子發高燒或劇烈腹瀉或嘔吐,都需要及時去醫院,由醫生來診斷並開處方。

正確做法:如果你給孩子服用的非處方藥不能緩解他輕微的癥狀,帶他去看醫生。

寶寶生病先喝水

寶寶一生病,很多年輕父母就開始慌亂,馬上給孩子用藥,生怕用藥晚瞭而耽誤病情的恢復。其實,兒童與大人不同,肝腎以及消化器官還未發育完整,太早用藥可能破壞其正常的機能,也影響自身免疫的發展。

嬰幼兒解毒排毒功能弱

一歲以內的小孩,我們稱之為嬰兒,再將其細分,0-1個月的叫做新生嬰兒,而2-6個月的叫做小嬰兒。

對於新生嬰兒來說,腎臟還未發育成熟,腎皮層的腎單位會繼續發育,使腎小球濾過率逐漸增強。另外,新生嬰兒的許多消化酶還不全面,一些淀粉類的食物尚不能消化,若此時添加米湯、淀粉糊等食物,可能會引起小兒腹瀉。

到瞭嬰幼兒時期,其肝臟解毒功能還很弱,腎臟的排毒功能也差,此時服用藥物,即便劑量很小,也可能造成肝腎損傷。加上嬰幼兒胃中胃酸和酶的分泌量較少,腸壁薄且通透性高,藥物毒素難以消化,還易被腸道吸收。

(孩子生病要多喝水)

生病喝水好處多多

兒童生病的時候,多多少少帶有炎性癥狀,這其實是其免疫系統在與體內的病毒、細菌等外來不良物質作鬥爭。孩子隻要一生病,傢長就給藥,久而久之就阻斷瞭免疫機能的強化,還會使孩子對藥物產生依賴,導致其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降低。

水是人體重要的養分,兒童生病的時候多喝水,可以稀釋體內的毒素,並且能加快新陳代謝,促進機體以自身的能力將毒素排出體外,這同樣對兒童消化和免疫機能的成熟有很大幫助。

傢長可以通過孩子每天的排尿次數、尿量和尿的顏色判斷其飲水量是否足夠。若孩子每天排尿6-8次,尿色呈淡黃無異味,嘴唇不幹燥,則說明飲水充足。

寶寶生病的時候傢長不要著急用藥,不妨讓孩子多喝些水觀察一段時間,若病情未得到好轉,再向醫生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