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癥是指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環,並在血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發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若侵入血流的細菌被人體防禦機能所清除,無明顯毒血癥癥狀時則稱為菌血癥。敗血癥伴有多發性膿腫而病程較長者稱為膿毒血癥。敗血癥如未迅速控制,可以引起感染向身體某一部位發展,稱為轉移性感染。那麼敗血癥的臨床表現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敗血癥的病因

1、侵入人體的細菌是否會引起敗血癥,與入侵菌的毒力、數量和人體防禦免疫功能有密切聯系。以下這些都可能導致敗血病的發生:皮膚、粘膜發生破損和發炎如創傷和傷口感染、大面積燒傷、開放性骨折、癤、癰、感染性腹瀉、化膿性腹膜炎等,細菌易從破損、炎癥處進入淋巴或血循環而引起;各種慢性病如營養不良、血液病(特別伴白細胞缺乏者)、腎病綜合征、肝硬化、糖尿病、惡性腫瘤、先天性免疫球蛋白合成減少、白細胞吞噬作用減弱等,容易誘發細菌感染;擠壓皮膚瘡癤,尤其是在血供豐富的面部時,細菌可大量進入血循環。大面積燒傷患者的廣大創面為細菌入侵敞開門戶,皮膚壞死、血漿滲出、焦痂形成又為細菌繁殖創造良好環境。

2、各種免疫抑制藥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抗代謝藥、抗腫瘤藥以及放射治療等可削弱細胞或體液免疫,某些更可使白細胞減少或抑制炎癥反應而有利於細菌蔓延、擴散。長期應用抗菌藥物易導致耐藥菌株繁殖而增加感染機會。各種檢查或治療措施加內鏡檢查、插管檢查、大隱靜脈插管、留置導尿管、靜脈高營養療法、各種透析術、臟器移植等均可導致細菌進入血循環,或發生感染性血栓而形成敗血癥。

3、致病菌的變遷及常見的敗血癥致病菌:具有致病性或條件致病性的各種細菌均可成為敗血癥的病原體。由於年代的不同,患者的基礎疾病不同,傳入途徑以及年齡段不同等因素的影響,致敗血癥的細菌也不同。1950年以前,敗血癥的病原菌主要是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球菌,占總數的50%以上,葡萄球菌(金葡+表葡)占20%,革蘭陰性桿菌占12%左右。隨著廣譜抗生素、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廣泛應用,敗血癥的病原菌譜也發生瞭變遷。由於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球菌對青黴素等高度敏感,作為敗血癥的病原現已少見。近年來統計,厭氧菌占敗血癥病原8%~26%不等(較多醫院不能做厭氧菌檢測),以脆弱類桿菌和消化鏈球菌為主。在機體防禦功能顯著低下者中還可發生復數菌敗血癥,即在同一份標本中檢測出2種或更多種致病菌,或72h內從數次血或骨髓標本中培養出多種致病菌。一般復數菌敗血癥約占敗血癥總數的10%。

敗血癥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1、起病急驟,發冷寒戰,繼以高熱,常在39℃以上,熱型不一,多為稽留熱型,常伴有脈搏細速、呼吸頻率增快。

2、有其他毒血癥狀:頭痛、出汗、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可出現精神癥狀有:不安、淡漠、神志不清、譫妄甚至昏迷等。

3、部分患者可出現皮疹,以出血性淤點為最多,常分佈於軀幹、四肢及結膜、腔黏膜等處,也有以斑疹形式出現者。

4、有輕度肝脾腫大,常伴有壓痛。

5、關節癥狀,多為單純關節痛,有的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系由細菌或其毒素引起,多見於化膿性球菌敗血癥,而G-桿菌敗血癥少見。

6、感染性休克,多數由G-桿菌引起。

看來,當人患瞭敗血癥之後會有很多臨床表現,所以,為瞭避免患上這種病,建議大傢在平時能夠善於觀察,一旦發現自己有敗血癥的跡象,要及時找醫生進行檢查,待確診之後再進行相應治療。

敗血癥患者四大飲食註意事項

1、供給豐富的優質蛋白質

敗血癥病人體內,蛋白質的消耗遠大於正常人,隻有補充足量的蛋白質,才能維持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另外,體內各種抗體亦由蛋白質構成,具有保護機體,免受細菌和病毒的侵害,增強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的作用。因此,敗血癥病人應攝人高蛋白飲食,尤其是選用一些質量好、消化與吸收率高的動物性蛋白、豆類蛋白,如禽蛋、乳類、魚蝦、瘦肉、動物血、動物內臟、豆腐、豆漿等。

2、多攝入含鐵質豐富的食物

敗血癥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鼓勵病人總是食用一些,富含鐵的食物,如動物肝、血塊、甲魚、豌豆、黑豆、綠色蔬菜、大棗、紅糖、黑木耳、芝麻醬等。

3、多進食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

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與水果,能阻止癌細胞生成擴散、增強機體的局部基質抵抗力、免疫力和全身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控制和治療癌癥的目的。含維生素C,有些豐富的食物有油菜、西紅柿、小白萊、韭萊、山楂、柑桔、鮮棗、獼猴及檸檬等。

4、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則

敗血癥病人在化療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消化系統癥狀,此時可采取少食多餐的進食方法,或在三餐之外,增加一些體積小、熱量高、營養豐富的食品,如糕點、巧克力、面包、鵪鶉蛋、魚松、酸牛奶、鮮蔬汁等,還可調劑些半流食或軟飯如米粥、豆腐腦、小籠蒸包等。

敗血癥的日常護理方法有哪些

1、要註意圍產期保健,積極防治孕婦感染,以防胎兒在宮內感染;在分娩過程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對產房環境、搶救設備、復蘇器械等要嚴格消毒 。

2、對早期破水、產程太長、宮內窒息的新生兒,出生後應進行預防性治療;做新生兒護理工作,應特別註意保護好皮膚、粘膜、臍部免受感染或損傷,並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3、在護理新生兒時,要細心觀察吃、睡、動等方面有無異常表現,盡可能及早發現輕微的感染病兆,及時處理,以免感染擴散。

4、盡量避免皮膚粘膜受損。

5、及時發現和處理感染病灶。

6、各種診療操作應嚴格執行無菌要求。

7、不濫用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

8、對易患敗血癥的高危患者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一旦出現敗血癥征象或疑似病情時要積極檢查果斷處理。

9、對癤、癰等皮膚感染忌用擠壓治療法。

10、留置體內的各種導管如有感染需及時拔除。

11、燒傷病房及血液病患者接受化療或骨髓移植時應采取嚴密隔離。

12、傳染病房住有或曾住過敗血癥患者的病房應加強消毒隔離措施,以防耐藥的金葡菌、綠膿桿菌及真菌等蔓延。

敗血癥的危害具體有哪些呢

1、敗血癥常引起循環功能和呼吸功能衰竭,體內縮血管物質(如某些細胞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內皮素及腺苷等)反應性增加,由此產生血流動力學改變及腎血流量減少是敗血癥並發腎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也有非血流動力學的因素,如細菌隨血液遷徙至腎臟引起腎感染,在敗血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腎活檢發現,在腎間質和腎小管腔內有微小膿腫。

2、敗血癥並發腎功能衰竭,有明顯的嗜中性粒細胞激活,嗜中性粒細胞對急性腎功能衰竭的作用目前尚有爭議。近有人發現,敗血癥時嗜中性粒細胞增多,可加重腎缺血和腎功能不全。其機制是嗜中性粒細胞整合素(integrin)與內皮細胞的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相互作用削弱對腎血管的保護,此外嗜中性粒細胞還可破壞內皮而減少NO合成,促進自由基生成也加重瞭缺血性急性腎衰竭。

3、敗血癥可引起橫紋肌溶解綜合征,其中由革蘭陽性菌引起的占69%,大多都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68.5%)。革蘭陰性細菌引起的敗血癥多不發生該綜合征,但並發多器官衰竭的比例(40%)與革蘭陽性細菌敗血癥(45.7%)相近;說明該綜合征隻是導致腎功能衰竭的因素之一。

經過上述的講解,相信大傢掌握瞭敗血癥疾病的危害的相關知識點。從中我們發現,該疾病和人體的腎臟器官關系非同尋常,因此,人們應該提高警惕性。患病之後應該及早就醫,以免病情加重,從而威脅到我們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