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難免會發生扭傷,尤其是腳踝關節部位,一旦扭到,會感覺到疼痛,甚至會有腫脹或是瘀血的情形。對於這種傷害,人人常常忽略,導致舊疾未愈,新傷復發,成為習慣性反復扭傷,影響運動機能與日常生活。腳踝扭傷後要註意什麼?

扭傷該冷敷還是熱敷

扭傷是人們常見的一種病癥,就連專傢這種經常運動的人也難以避免此種病癥的發生。就在昨天,專傢與小夥伴們一同踢球玩耍時不慎踩空,跌倒瞬間踝關節傳來陣陣疼痛。還好小夥伴們救助及時,送專傢到醫院並施以冰敷處理。雖然專傢腳踝腫脹地像一個飽滿的肉包子,但是疼痛感居然距受傷時有所緩解。摔傷後24小時再使用熱敷,有助於病情恢復。扭傷之後究竟用冷敷還是用熱敷,這裡到底有怎樣的講究?

關節扭傷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系指運動中關節由於用力不當或在外力作用下,發生超常范圍的活動而引起的關節損傷,輕者僅韌帶纖維受傷,重則或會造成關節脫位。當然,關節損傷最常發生在人體四肢關節的幾個部位,如踝關節、膝關節和肘關節等。要想知道關節扭傷後冷敷好還是熱敷好,就要從扭傷部位的病情變化講起瞭。

■扭傷部位為何會出現腫脹?

以踝關節扭傷為例,專傢要仔細分析扭傷的病情變化特征。當踝關節受到外力發生超常范圍的活動時,受損部位發生瞭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其內部受傷部位組織內部大量毛細血管破裂,血液迅速滲出,形成局部淤血,血液越積越多無法排除,就造成瞭踝關節的腫脹。此時,踝關節的毛細血管是開放的,血管通透性是增加的,滲出液體不斷累積,還有可能導致受損部位感染的發生。然而,人體自身對於損傷也有一定的修復能力,所以在24小時後,大部分毛細血管已停止出血,腫脹會逐漸好轉,接下來損傷局部會對瘀血和滲出液進行吸收,直到損傷部位恢復健康。

踝關節扭傷後的註意事項一定要知道

首先要讓傷處休息,不要活動。第二要將傷處適當地包紮起來,這也可以緩解腫脹。第三要把受傷的部位適當抬高,應比心臟部位稍高些,以減少局部血流。當傷處的腫脹得到控制並開始消退時,再進行加溫熱敷,可以擴張局部血管,促進血腫吸收。

切記不要施予不當的推拿和按摩,可能反而加重發炎反應。可考慮暫時使用腋下拐杖,以避免走路時足部不當受力,影響復原或再次扭傷。休息時,盡可能把腳抬高,可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踝部腫脹。

病人也應立即就醫,以排除合並韌帶斷裂、骨折等可能性。而復健治療,對於消除疼痛、腫脹更有相當的療效。

腳踝扭傷的治療,不僅在解決疼痛,更要找出引起傷害的原因及預防再發的方法。

場地、鞋子的不當選擇、甚至足部的異常構造 (如扁平足)都可引起足踝扭傷。而受傷過的足部,更需加強訓練其柔軟度、肌力及本體平衡感,才能防止再次的傷害!

最後,再利用彈性繃帶包住受傷的關節;還有,每天要把受傷的部位抬高,以避免發生腫脹的情形。這種不必花錢又可以自行處理的方式,將對扭傷的關節有很大的幫助呢!

腳扭傷腫瞭可以泡腳嗎

腳扭傷可以泡腳。腳扭傷可以泡腳剛扭傷的24小時以內要冷敷,不然容易腫得很大,24小時以後要熱敷,那樣才會好的快,容易消腫!可以熱敷。但是不要按摩。

踝關節外側的韌帶拉傷,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崴瞭腳;韌帶是連接兩塊骨頭的組織,韌帶拉傷的部位會出現腫脹和淤血,韌帶拉傷是由於外力使關節活動超出正常生理范圍,造成關節周圍的韌帶拉傷、部分斷裂或完全斷裂,這稱作關節韌帶扭傷.關節韌帶扭傷後,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見青紫區.早期正確處理關節韌帶扭傷非常重要.因為韌帶組織不易再生恢復,如果處理不當或誤診而轉成慢性疾病,可能遺留功能障礙,且以後易再次扭傷. 一般來說在扭傷的早期,扭傷部位都會有明顯的出血,淤青和明顯腫脹,這個時候泡腳的話,會導致更多的毛細血管出血和滲出,加重患者的水腫,這時候應用冰塊或者是冷敷,減少滲出,有利於將來的恢復,在扭傷的恢復期,沒有滲出的時候,可以泡腳,促進血腫的吸收和扭傷的愈合!

關節損傷的診斷治療有哪些

一、踝關節扭傷

如外側韌帶損傷較輕、踝關節穩定性正常時,早期可抬高患肢,冷敷,以緩解疼痛和減少出血、腫脹。2~3天後可用理療、封閉、外敷消腫止痛化瘀藥物,適當休息,並註意保護踝部(如穿高統靴等)。如損傷較重,可用5~7條寬約2.5厘米的膠佈從小腿內側下1/3經過內、外踝粘貼於小腿外側中部,膠佈外用繃帶包紮。使足保持外翻位置,使韌帶松弛,以利愈合,固定約3周。如為內側韌帶損傷,包紮固定位置相反。

若癥狀嚴重,或韌帶完全斷裂或有撕脫骨折者,需用短腿石膏靴固定患足,使其保持“矯枉過正”的位置,約4~6周。可在石膏靴底部加橡皮墊或其他耐磨物以便行走。若踝部骨折塊較大,且復位不良,則應切開復位和內固定。陳舊性外側韌帶斷裂或反復扭傷致外側韌帶過度松弛造成關節不穩者,可考慮用腓骨短肌腱重建外側韌帶。關節扭傷後應及時處理,原則是制動和消腫散瘀,使損傷的組織得到良好的修復。關節積血較多者,應在無菌技術下及時抽出,以免後遺關節內粘連。韌帶斷裂或撕脫骨折而影響關節穩定者,需行手術復位修補,以免引起反復扭傷,關節軟骨損傷和創傷性關節炎。

二、關節脫位

1、傷後在麻醉下盡早手法復位,適當固定,以利軟組織修復;及時活動,以恢復關節功能。早期復位容易成功,功能恢復好;復位晚則困難大,效果差。復位中切忌粗暴,要註意防止附加損傷,如骨折、血管和神經損傷等。復位必須達到解剖復位,復位後及時正確的固定是保證軟組織損傷修復和防止再脫位的重要措施。一般固定三周後,早期活動,以利功能恢復。

2、開放復位的適應癥

對手法復位失敗或陳舊性脫位,特別是合並大血管傷者,應行開放復位,如合並有神經傷,在手法復位後觀察1~3個月,大多數可自行恢復,如神經功能無恢復,即應手術探查神經。

3、開放性關節脫位的處理

應爭取在6~8小時內進行清創術,在徹底清創後,將脫位整復,縫合關節囊,修復軟組織,縫合皮膚。橡皮條引流48小時,外有石膏固定於功能位3~4周,並選用適當抗菌素以防感染。

關節損傷為什麼先冷後熱

發生關節扭傷之後,受傷部位會發生炎性反應,主要表現為紅、腫、熱、痛,如果處理得當,受傷組織可以自行修復,恢復運動功能。

一旦扭傷瞭腳,許多人會先用冷敷,以減少傷處的腫脹,很快又改用熱敷或用熱水來促進傷口的愈合。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現代醫學認為,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受傷以後,至少開頭的48小時應當用冷敷而不是用加溫的辦法治療。

傷後24小時內冰敷,可以減少受傷局部的組織液滲出,減緩腫脹,也有減輕疼痛的作用。24小時後塗抹活血化淤類藥品(如紅花油等),可以加速腫脹消除。

除瞭冷敷,受傷初期還要做到三點:首先要讓傷處休息,不要活動。第二要將傷處適當地包紮起來,這也可以緩解腫脹。第三要把受傷的部位適當抬高,應比心臟部位稍高些,以減少局部血流。當傷處的腫脹得到控制並開始消退時,再進行加溫熱敷,可以擴張局部血管,促進血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