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補對健康體強的人有益,久病體虛和外科手術後氣血受損的病人,以及體質虛弱的兒童更需要春補。春天吃什麼食物?春補補哪些食物比較好?很多人覺得春天不用補,其實不然,每個季節都有最適合的食物,以下八種食物春補最適合。

春補不可恣意而行要遵循這7原則

宜溫補陽氣

陽,是指人體陽氣,陽氣與陰精既對立又統一。陽氣泛指人體之功能,陰精泛指人體的物質基礎。中醫認為,“陽氣者,衛外而為固”,意思是說,陽氣對人體起著保衛作用,可以使人體堅固,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氣的侵襲。所謂春季飲食上要養陽,是指要進食一些能夠起到溫補人體陽氣的食物,以使人體陽氣充實,隻有這樣才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抗禦以風邪為主的邪氣對人體的侵襲。明代著名醫學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辣之菜,雜和而食”,除瞭蓼、蒿等野菜現已較少食用外,蔥、蒜、韭可謂是養陽的佳蔬良藥。

因為腎藏之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所以在飲食上養陽,還包含有養腎陽的意思。關於這一點,張志聰在《素問集註》裡說:“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從其根而培養之。”這裡的“從其根”就是養腎陽的意思,因為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春天、夏天人體陽氣充實於體表,而體內陽氣卻顯得不足,故應多吃點培養腎陽的東西,如諺語“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即是指此意。

宜多甜少酸

唐代藥王、養生傢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春季六節氣之際,人們要少吃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東西,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但春為肝氣當令,肝的功能偏亢。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

中醫又認為,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腎等。若多吃酸味食品,能加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會大大傷害脾胃之氣。鑒於此,春季六節氣在飲食上的另一條重要原則,就是要少吃點酸味食物,以防肝氣過於偏亢;同時多食甜味食物,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補益脾氣,如大棗、山藥等。

宜清淡多樣

油膩食品易使人產生飽脹感,妨礙多種營養的攝入,飯後使人出現疲勞、嗜睡、工作效率下降等,它是“春困”的誘因之一。春季飲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膩食品,如肥豬肉、油炸食品等。春季膳食要提倡多樣化,避免專一單調,進行科學合理的搭配,如主食粗細、幹稀的合理搭配,副食葷與素、湯與菜的搭配等,隻有這樣才能從多種食物中獲得較完備的營養,使人精力充沛。

宜多食新鮮蔬菜

人們經過寒冷的冬季之後,普遍會出現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的情況,如冬季常見人們患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癥和某些皮膚病,這是吃新鮮蔬菜較少造成的。因此,在春季六節氣一定要多吃各種新鮮蔬菜,以彌補冬天吃菜少造成的營養不足。

宜補充津液

春季多風,風邪襲人易使腠理疏松,迫使津液外泄,造成口幹、舌燥、皮膚粗糙、幹咳、咽痛等癥。因此,在飲食上宜多吃些能補充人體津液的食物。常見的有柑橘、蜂蜜、甘蔗等,其補充標準以不感口渴為度,不宜過量。因為不少生津食品是酸味的,吃多瞭易使肝氣過亢。

宜清解裡熱

所謂裡熱,即指體內有鬱熱或者痰熱。熱鬱於內,春季,機體被外來風氣鼓動,就會向外發散,輕則導致頭昏、身體煩悶、咳嗽、痰多、四肢重滯;重則形成溫病,甚至侵害內臟。

體內鬱熱的形成是由於在漫長的冬季,人們為瞭躲避嚴寒的侵襲,往往穿起厚厚的棉衣擁坐在旺旺的爐火旁邊;喜歡吃熱氣騰騰的飯菜,熱粥、熱湯,一些上瞭年紀的人還經常喝點酒。這些在冬季看來是必要的,但使人體內積蓄瞭較多的鬱熱。

春補離不開八大食物

春季殺菌吃大蒜

大蒜具有很強的殺菌能力。

提示:但不可空腹生食,也不可與蜂蜜同食。

春季吃蔥補維C

蔥的維生素C含量比蘋果高10倍,比柑橘高2倍。

提示:用蔥白500克,大蒜250克,切碎加水2000毫升煎煮,日服3次,每次一茶杯,可預防流感。

健脾益氣吃山藥

山藥尤宜於春季食用,它營養豐富,健脾益氣,補腎益精。

提示:將大米煮成粥,加入白糖和蒸熟搗爛的山藥泥攪勻,可強身健體。

體弱者吃點大棗

大棗性味甘平,尤宜於春季食用。

提示:對身體虛弱的人,平時可多吃點棗米飯。

韭菜最利陽氣生發

韭菜富含蛋白質、糖、維生素A和維生素C、鈣、磷等。

提示:春天氣候冷暖不一,需要保養陽氣,而韭菜性溫,最宜人體陽氣。

頭暈頭痛者吃點薺菜

薺菜清肝明目、清熱利尿。

提示:高血壓、動脈硬化病人,每日用鮮薺菜60克,加水適量,煮開鍋後,打雞蛋3個、吃雞蛋喝湯,能改善頭暈頭痛的癥狀。

高血壓及便秘者吃菠菜

一個人如每天吃50克菠菜,其維生素A就可滿足人體正常需要。

提示:高血壓、便秘、頭痛、面紅者,可用鮮菠菜洗凈放入開水中燙上三五分鐘,取出切碎,用少許香油、鹽等伴食,一日兩次當菜食用很有療效。

春季補鐵吃萵筍

萵筍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以鐵的含量較豐富。

提示:萵筍葉的營養成分高於萵筍,其中胡蘿卜素高100多倍,維生素C高15倍,因此,不宜拋棄。

春補藥膳有講究

四季五補有講究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人與大地相應”,按照祖國醫學的理論,此時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著名明代大醫學傢張景嶽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

在人們的飲食追求滋補養生的今天,與四時相對應的食養之道,也備受關註。那麼春補吃什麼?如何結合自身條件、健康狀況,合理、科學地吃出營養,中華養生菜的責任創始人,國際養生調理師、中日藥膳研討會金獎得主尚啟成先生說,按照中醫理論,分春、夏、長夏、秋、冬四個季節、五個補法。如:春天萬物復蘇,適合“升補”;夏天在天為熱,適合“清補”;秋天,在天為燥(長夏則濕重),適合“平補”;冬天在天為寒,適合“滋補”。除瞭四季五補,還要因人為膳,即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健康狀況的人,可分別選擇適合自身的菜肴進行調理和滋補。在選料方面,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復之,以補精益氣,講究性味相投。

春補的佳肴良藥

具體到春天的飲食,首先要遵守《黃帝內經》裡提出的“春夏養陽”的原則,也就是說,在飲食方面,宜適當多吃些能溫補陽氣的食物。李時珍《本草綱目》引《風土記》裡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除瞭蓼、蒿等野菜現已較少食用外,蔥、蒜、韭可謂是養陽的佳蔬良藥。其次,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因此春季飲食調養宜多食甜,少食酸。再有就是春天飲食調養要多吃些菜。

尚先生還提出,升補屬溫補,應多選擇一些滋陰清熱的產品,如山野雞、山野菜、食用菌、山藥、白果、鹿肉等。他舉中華養生菜中的幾道:麻仁鹿肉串,主料是鹿通脊、五味子、枸杞子、菟絲子等。其滋補作用為壯陽添精,滋腎益力;玄駒大蝦,主料為鮮大蝦、玄駒(食用螞蟻)等。有祛風濕,強筋骨,抗乙肝之效;童子甲魚盅,小甲魚、靈芝、洋參、枸杞等為主料,能滋陰清熱,養元補肝腎。

春季養生小常識

1、 春季養生小常識:活動四肢

早上睜開眼睛後,應不要立即起來,先躺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可以將雙腿彎曲再伸直,然後雙手抱住膝蓋在胸部維持10秒,最後雙手盡量向後伸直,待四肢活動完後再慢慢起來。這個好習慣不但可以避免因為猛然起身而導致的血壓波動、頭暈等現象,而且可以讓你從迷迷糊糊的狀態中快速清醒。

2、 春季養生小常識:多喝白開水

春季風大,氣候幹燥,水分缺乏,應多喝白開水補充體液。晨起一杯白開水不但可以補充身體代謝失去的水分,在預防便秘的同時還能稀釋血液,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這對於對中老年人尤為重要。多飲水還可以促進腺體,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膽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廢物的排除,減少自身體內代謝物和毒素對肝臟的損害。

3、春季養生小常識:適當鍛煉

春季養生中鍛煉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規律的活動,適當的運動,這是古往今來長壽的秘訣。春季綠色植物增多,空氣中的陰離子倍增,在這樣的環境下鍛煉,不僅能提高生理機能和健康水平,還有利於調節自身情緒。因此,應多做些如做操、慢跑、打球、打太極拳等戶外活動,讓機體吐故納新使筋骨能得到很好的舒展。春季鍛煉還可讓思想變得敏捷且不易疲勞,從而提高辦事效率。

4、春季養生小常識:多吃芹菜等時令蔬菜

春季不但要做好保暖防寒措施,更要講究飲食均衡。春季多食大蒜、韭菜、芹菜等新鮮時令蔬菜,可效預防春季多發性感冒、呼吸道感染、心臟病等疾病的發生。中醫認為,薑、蒜、洋蔥、芹菜這些蔬菜,春季食可疏風散寒,能有效殺菌防病,特別是大蒜,功效更甚。

5、春季養生小常識:晚上泡腳

經過一天的勞累,晚上身體會較為疲累,尤其是肝腎急需得到休息和調養。這時泡腳不僅可緩解疲勞,還有利於睡眠。在泡腳時,通過腳底進入人體全身,水裡的熱量使體內腎經、肝經都得到養護。泡腳可促進新陳代謝,加強體內循環,輸送血液至足部末梢,可減少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等高危險疾病的發生。

春季進補六大誤區

誤區一、認為補品越貴越有功效

高價補品大多是加瞭一些價格昂貴的中藥材,如龜板、鱉甲、藏紅花、蟲草等。然而,沒有針對性的用藥,一般不會顯出特殊效果。況且,補藥中能有幾兩鱉甲?所以說,藥價高低並不完全代表療效的優劣。

誤區二、用進補代替鍛煉

醫學傢對人們提出忠告:“生命需要運動,隻有配以必要的體育鍛煉,營養補劑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因為無論是正常營養的攝取,還是營養補品的吸收和利用,都必須依賴於人體健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功能。有些人缺乏運動,體質虛弱,胃腸消化功能差,代謝利用率低,吃下瞭營養補品,也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甚至會因體質虛弱或進補不當而產生副作用或反作用。

誤區三、不辯證進補

即使你身體虛,也不能盲目進補。身體虛有許多種,每一種虛證,都有針對性的補方補藥,不對證,不但無效無益,有時反有副作用。

老一輩中醫師的用藥是十分嚴謹的,即使是現成的補藥或補膏,也要觀其處方成分然後辨證使用。因此,如何根據各人的身體體質和機能狀況進補、調理,服用哪一類補品更為合適、收效更大,應當在醫生診斷和指導下進行。

誤區四、盲目相信各種產品

現在關於各種補品的“神奇”、“靈驗”“包治百病”功效,往往誇大其詞。

保健品不同於食品,也不同於藥品。在國外,對這類保健品稱為“功能食品”,它既不能針對某一種疾病有效,也不能使你在原有健康的基礎上更加強壯。它僅能使你的亞健康狀態恢復到正常的健康狀態。

誤區五、進補等同於養生保健

隻有身體出現問題的人才需要進補,營養充足、無病無痛的人,就不必吃補藥瞭。這好比衣服殘破要修補,不殘、不短、不破、不洞穿的衣服,無需縫補。過去許多長壽者,居於深山老林,粗茶淡飯,照樣身強體健。反過來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到清代,酷愛進補的短命天子倒不少。

誤區六、用補品代替一日三餐

人體對營養的攝取,主要是靠一日三餐,而絕不能僅僅依靠營養補劑。《皇帝內經》就明確指出:補品隻能用於調養虛弱的體質,機體的營養供給,還得讓位於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飲食。現代營養學證明,隻有一日三餐飲食均衡,才能使你的營養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