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者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聰明。哪些方法可提高孩子智力發育及學習能力呢?孩子發育與什麼有關呢?孩子想要發育好,應該補什麼?媽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註意些什麼呢?美國《時代》雜志網站近日載文,總結出經科學證實的“讓孩子變聰明的9個建議”。

聰明孩子和天才孩子有何區別?

隨著現代教育的觀點越來越開放,人們對孩子的素質教育也越來越重視。這其中,有個詞被反復提到,即“啟發式教學”,通過問問題來推動孩子們打開自己的思維,創造性地回答和解決問題。但是我想說,如果老師隻是機械地問問題,而不聆聽孩子們的答案,並進一步作出引導的話,這種所謂“啟發”也隻是形同虛設。

“書裡說蟋蟀隻有兩個特點”

這要從我在國內一所小學的聽課經歷說起。那是一節語文課,課文名字叫《蟋蟀的住宅》。因為老師知道我要去聽課,準備得很好,課上看起來很活躍——為瞭鼓勵課堂發言,學生每答對一個問題,就能得到一顆糖。

當老師問“蟋蟀有什麼特點”時,所有的孩子都齊刷刷地舉起瞭手,老師挑瞭一個學生。

第一個學生回答“蟋蟀會唱歌”,順利得到一顆糖。接著,老師又挑瞭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答案馬上引起瞭我的興趣——“做窩”,因為我小時候很喜歡抓蟋蟀、逗蟋蟀,正興致勃勃地準備往下聽,沒想到老師隻是點點頭,發瞭顆糖便馬上轉到下一個話題瞭。所有孩子也都很默契地跟著老師的思維走,“做窩”的話題看似剛被挑起,其實已經結束。

下課以後,我找到這位老師,問道,“蟋蟀好像不止這兩個特點吧?”

這位老師看看我,說:“書裡就這兩個特點。”

這場對話和孩子們齊刷刷舉起小手的場景便一直留在我心裡。後來,每次回國參加小學的公開課,我都邀請老師上《蟋蟀的住宅》。終於有一次,我在另一所小學如願以償,結果還是一樣:蟋蟀隻有兩個特點。這一次,我忍不住找到校長。校長聽瞭我“蟋蟀不止兩個特點”的觀點後,笑笑,“黃博士呀,我們也有我們的難處,如果我們說蟋蟀還有個特點是打鬥,孩子考試就不得分。”

“那能不能告訴孩子,蟋蟀還有很多特點,其中就包括打鬥這個特點,考試的時候就讓孩子答唱歌和做窩?我不想讓孩子上完這個課以後,認為蟋蟀隻有兩個特點。”

校長聽瞭又笑一笑,笑得比我還難看。

“數兔子就得兩隻兩隻數”

拋出問題卻不聆聽孩子的另一種極端,是用問題來扼殺孩子們的問題。這裡我要講我旁聽的一節數學課。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乘法,老師的任務是讓孩子們學會“二乘六”。

因為是公開課,這位老師也做瞭十足的準備,他帶瞭一幅很美的畫,畫中有一片綠草地、十二隻小白兔、一棵小樹、一條小河,還有一座小橋。

開始上課瞭,老師舉起這幅圖,問道:“同學們,在這幅圖中,你們看到什麼?”

孩子:“綠草地。”

老師:“怎麼沒看到小白兔,就看到綠草地?你們再看看,看到什麼?

孩子:“小樹。”

老師有點不太耐煩瞭,接著問,“也對,但是你們再看一看,還看到什麼?”孩子又接著回答瞭“小河”、“小橋”,老師便耐著性子,賭氣似的一直問“還看到什麼”,終於有個孩子說,“小白兔”,這個問題才算瞭解。

於是,老師又拋出第二個問題,“你們看一看,這小白兔一共有多少隻?”

孩子:“十二隻。”

老師:“你們怎麼知道是十二隻?”

孩子:“數的唄。”

老師又問“怎麼數”,孩子便回答“一隻隻數”,話還沒說完呢,老師便搶著似的,又問道,“一隻隻數麻不麻煩?”

我都能想到,這位老師正握著藏在講桌下的拳頭,巴不得孩子快點突出“麻煩”二字,好讓他說出“兩隻兩隻數更方便”的臺詞。沒想到,孩子們的答案又“任性”瞭,“不麻煩。”

這下子,老師也沒耐心瞭,直說,“怎麼不麻煩?麻煩!我教你們一個不麻煩的方法,兩隻兩隻數……”

終於,他那“兩隻兩隻數兔子”的方法得以傳授。我想等下一次他講授“三乘四”時,他問孩子的第一個問題,肯定是“兩隻兩隻數麻不麻煩”,然後不由分說地斷定為“麻煩”,好繼續自己下一個“不麻煩”方法的講授。

聰明的孩子輸出答案,智慧的學生不停追問

其實,用問題引發孩子們的思考,進而讓孩子自己提出疑惑,並帶著問題去學習,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方法。比如同上“西安事變”這件歷史課,國內大部分老師會選擇把整個過程講完,然後讓孩子記住時間、地點、歷史人物等等,這個知識點就完瞭,但是美國的老師可能就是八仙過海,各有各的辦法。

聰明孩子都具有的10大特征

有創意的孩子像貓一樣頑皮,他們比較快樂。許多研究發現,聰明的孩子具有下列特質:

(1)比較獨立、自律,有時會反抗權威。

(2)常捉弄別人,表現出小醜般的幽默,惹人開心。

(3)適應環境的能力比較強。

(4)喜歡冒險、挑戰性的遊戲。

(5)對例行公事及令人厭煩的事物,非常沒有耐心。

(6)擴散思考能力強,記憶力廣且會註意細節。

(7)喜歡閱讀,有廣泛的知識背景。

(8)常常需要較多時間思考。

(9)對有興趣的事非常專註。

(10)敏感,好奇,有豐富的想像力,感覺特別靈敏,如聽到某種聲音就想到某種顏色。

孩子眼睛好、聽覺靈敏,觀察力就一定很強?不一定。觀察力並不是如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其實,它是在綜合瞭視覺能力、聽覺能力、觸覺和嗅覺能力、方位和距離知覺能力、圖形辨別能力、認識時間能力等多種能力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

並且它也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和智力發展的基礎。

由此可見,培養孩子的這項能力非常重要,一般父母可按照以下七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從保護感覺器官開始

大腦所獲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過視覺、聽覺輸入大腦的。因此,訓練孩子的觀察力,要從保護感覺器官開始,尤其以眼睛的保護最為重要。如果任由寶寶在電視機前一連呆上幾個小時,對眼睛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步:感覺訓練全方位展開視覺

1、帶寶寶到大自然中多看美麗的風景;

2、把房間佈置得色彩柔和而又漂亮。

1、讓寶寶多聽些動人的音樂;

2、每天父母和寶寶對話多一些。

觸覺

1、給寶寶洗澡時,用不同柔軟度的刷子摩擦寶寶的身體。

2、把寶寶包在床單裡做大搖船的遊戲,會使寶寶的平衡能力、方位和距離知覺能力得到培養。

9招養出聰明孩子

學音樂。有研究表明,學音樂可讓孩子更聰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發現,兒童學音樂可鍛煉右腦思維,提高智商和學習成績。學習音樂時間越長,受益越多。研究還發現,自小學習樂器的孩子反應更敏捷,長大後更聰明。

常運動。德國一項新研究發現,愛運動、身體好的孩子學習能力也更強。運動3個月之後,參試兒童大腦海馬區(負責學習和記憶的大腦區域)血流量增加30%,學習新詞匯的速度快20%。

多閱讀。除瞭給孩子讀睡前故事之外,父母與孩子一起讀書更有利於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研究發現,幼兒學習閱讀可調動大腦各部分機能,有益大腦發育。

吃得好。多項研究表明,與不吃母乳的孩子相比,吃母乳的孩子智商高5%,學習成績也更好。研究也發現,兒童吃好早餐可提高記憶力、註意力和學習成績。另外,孩子學習的時候適當吃點含咖啡因和糖的零食,註意力更集中。當然,兒童飲食應盡量避免高糖、反式脂肪及垃圾食品。這些食品吃多瞭會影響兒童(尤其是2歲前小兒)智力和身體發育。

睡好覺。世界級睡眠專傢阿維·薩德夫博士以77名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發現,缺覺1小時會使兒童大腦認知成熟度及發育水平降兩年,即缺覺會讓六年級學生的大腦降至四年級水平。另一項研究發現,A等生比B等生每晚多睡15分鐘上以上,B等生又比C等生多睡15分鐘。因此,睡眠不足會使孩子“變笨”。

懂自律。賓夕法尼亞大學一項涉及304名初中生的最新研究發現,自我約束能力(自律)對學業成績的影響甚至超過瞭智商。善於自律的學生更少曠課、看電視時間更少、更愛學習,學習效率更高,成績也更好。

好奇心。好奇心是兒童主動學習的關鍵。研究發現,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被動灌輸不利於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培養其探索精神。專傢建議,多鼓勵孩子提問,多教給孩子新技能,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探索,與孩子一起做實驗等,都有助於激發孩子好奇心。

更快樂。快樂的兒童日後成功幾率更高。父母積極樂觀,孩子更可能快樂。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成年後無論是工作還是愛情都更容易成功。工作更好,收入更高。對婚姻更滿意。

添自信。傢長相信自己的孩子更聰明,有助於提高孩子自信心。美國心理學傢羅森塔爾研究發現,被老師認為是“有潛力有前途”的學生,一年後其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平均智商至少增加瞭10個百分點,其中30%的學生至少增加瞭2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老師傢長的肯定評價更能增加孩子自信。

聰明孩子有8種智力

1、語言智力。在理解方面,向寶貝介紹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人(稱呼)、物品、地點、標識牌等名稱及特點,在表達方面,鼓勵寶寶通過指物品等簡單動作來表達自己的選擇,然後逐步使用簡單語言進行表達。

推薦遊戲:繞口令。小一些的寶寶可以說“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這類簡單的繞口令,大一些的寶寶可以增加難度,如“扁擔長、板凳寬……”

2、數學智力。生活中可以多向寶寶傳達數量、大小、排序、分類等概念,比如“我們需要3個碗”、“這個盒子比較大”、“給鞋子排排隊”等。

推薦遊戲:玩盒子。找出傢裡各式各樣的盒子,如月餅盒、鞋盒、藥盒等,按顏色、形狀或是材質,和寶寶一起分類。還可以將盒子一個個套在一起,增加寶寶對大小及空間關系的認知度。

3、身體運動智力。平時可以鼓勵寶寶觸摸、擺弄、拆裝物品,在安全條件下,允許寶寶跳上跳下、攀登或走狹窄的地方。

推薦遊戲:踩影子。帶寶寶到戶外,媽媽來踩爸爸的影子,鼓勵寶寶跟著踩。爸爸則可以通過移動腳步或晃動身體的辦法閃躲,這個遊戲可以增強寶寶對身體的控制能力。

4、空間智力。訓練時,可鼓勵寶寶做多種形式的爬行,多帶寶寶玩積木、泥塑等塑形遊戲以及拼圖、走迷宮等視覺遊戲,讓寶寶有更多的機會塗鴉。

推薦遊戲:媽媽藏,寶寶找。媽媽把一樣玩具藏起來,讓寶寶來找。當寶寶找到時,要求寶寶說出玩具是在哪兒找到的,比如“桌子底下、鋼琴後面”。還可以請爸爸來做裁判,看寶寶說的對不對。

5、自我認知智力。平時要引導寶寶認識自己的性別及外形特征,鼓勵寶寶表達自己的情緒、意願,允許他們自主安排自己的事情。

推薦遊戲:過傢傢。跟寶寶玩過傢傢的遊戲,讓寶寶來分配角色,安排故事情節,父母參與互動並細心觀察,可以瞭解到寶寶如何自我定位,他對事物的態度及行為方式等許多信息。

6、音樂智力。可以為寶寶播放或帶寶寶聽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聲音,允許寶寶自由敲擊物品,帶寶寶聽音樂,並鼓勵他們打節拍或即興舞蹈。

推薦遊戲:小小演奏傢。找些能敲擊的物品,如奶粉桶、板凳、杯子等,讓寶寶用筷子敲擊它們,感受敲擊不同物品的音色,還可以鼓勵寶寶敲擊出節奏。

7、人際交往智力。生活中要教寶寶禮貌地與人打招呼,能夠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物品或公共物品。適時引導寶寶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在出現矛盾時會用協商的辦法解決。

推薦遊戲:生日聚會。在寶寶生日時,邀請寶寶的好朋友帶上自己的玩具一起來傢裡玩。每人向朋友介紹自己的玩具,有興趣的兩人互相交換玩具玩。在過程中,要求寶寶將點心、水果分給大傢吃。

8、自然觀察智力。多帶寶寶去野外遊玩,引導寶寶觀察各個物種的外形、特征,鼓勵寶寶摸摸、聞聞、踩踩、聽聽。

為什麼父母聰明孩子卻不一定聰明?

1、什麼是智力?

事實上智力有無數的定義。學術界通常采用的是源自英國心理學傢查爾斯·斯皮爾曼的“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的概念。

目前實際上“智力因素”可以通過完成不同的任務來測定。其間對大腦的基本能力進行測試,比方說抽象思維、記憶力或者是空間想像力等等。然後從這些結果中計算得出智商(IQ)。值得一提的是,高IQ的人也往往具有更高的創造力並且在藝術領域表現超群。

2、什麼叫做天才?

對足夠多背景差不多的人進行測試,得出的結果總和就是呈鐘形曲線的所謂的正態分佈:大多數人位於中央位置,越往邊際人越少。“鐘”的頂端也就是平均智力根據定義確定為IQ值100。95%以上的接受測試者IQ在71至130之間。這個區間是正常的智力范圍。低於71被視為智力存在障礙,高於131則在統計上屬於天才(但這不能保證他或者她表現也優異)。

3、IQ說明的是什麼?

智力實際上是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成功因素。IQ對職業成就和收入有很大的影響。聰明的人身體更健康、精神更穩定,因此平均而言壽命也更長。令人驚訝的是,IQ是個穩定的特性:兒童時期的IQ在整個人生過程中幾乎是不變的。

與此同時,高IQ在老年還是個額外的優勢,這是認知心理學傢伊恩·迪裡偶然發現的。幾年前他和同事在舊文件櫃裡發現瞭一堆堆塵封的IQ測試。它們是1932至1947年間蘇格蘭精神測試的結果。當時對7萬名學生進行瞭測試。研究者說服瞭其中1500多名目前已經在78歲至93歲之間的測試者重做測試。結果令人震驚:決定高齡者腦力表現的不是教育、身體狀況或者生活方式,而是11歲時的智商。

即便在學校接受測試80年後,這些聰明的孩子在年邁之後IQ也沒有降低,而沒那麼聰明的孩子智力則有所減弱。研究者的結論是:高智商防止瞭年老之後的智力下降。

4、智力遺傳嗎?

基因雖然有巨大影響,但不是由它單獨決定的。但是基因確定瞭智商的上限(和下限)。在這一范圍內,智力取決於營養和環境刺激等其他因素。

5、如何測量基因的比重?

測定遺傳因素最重要的數據來源是對雙胞胎的研究。例如,人們會研究在出生後不久就分開被不同父母收養長大的雙胞胎的思維能力的發展。他們有類似的基因,但環境不同。同樣,也可以比較單卵雙胞胎(有相同基因)與異卵雙胞胎(基因最多隻有50%相同)的智商。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統計得出智力的遺傳程度。

6、基因的影響有多大?

從整個一生來看,大約50%的智商差異可以歸因於遺傳,對於另外50%研究者還知之甚少。基因雖然不完全決定智力,但有相當大的影響。

7、哪些基因令人聰明?

坦白講這個話題令人類基因學傢很不舒服。因為研究人員陷入同樣的困境:他們雖然發現瞭遺傳特征中的很多關鍵部位,但具體每個部位對遺傳的貢獻非常之小。

到目前為止,基因學傢沒有為智商的統計分佈和遺傳提供任何生物學上的解釋。

8、聰明的父母就有聰明的孩子嗎?

答:不一定。更常見的是這樣的矛盾現象:高智商的父母通常生的孩子智商偏低,而低智商的人平均來說後代更聰明。這種效應叫做回歸中央。

它的原因是,智力的遺傳性隻有50%。如果是零的話,父母就沒有影響,孩子的智商平均為100。因此一對智商都為120的聰明的夫婦從統計上來說可以預計他們的孩子智商為110——正好在正常值和父母智商值的中間。相反,智商為80的父母孩子智商平均為90。這些孩子(與同等智商的伴侶)繁衍後代的話,後代的智商就會為95,也就是說接近於正常水平。

因此,擔心物質上和智力上處於弱勢的階層生孩子更多會削弱社會的智力和創造力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