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為小兒常見病,尤以夏季發病率高,由於小兒胃腸功能發育尚未成熟,自身抵抗力又低,所以當喂養不當和病菌感染時均可引起腹瀉。一旦腹瀉,患兒大便次數每天少則5至6次,多則數十次,同時會出現嘔吐、發熱、脫水等,腹瀉一般分為兩大類:感染性腹瀉和功能性腹瀉。 專傢介紹,得瞭小兒腹瀉傢長莫恐慌。

小兒腹瀉

1、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瀉無季節性,由於嬰兒的消化系統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低,喂養不當很容易發生腹瀉。如食物中缺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食物易在腸道內發酵而造成腹瀉。進食過多、過少、不定時的喂養,過早進食大量淀粉類和脂肪類的食品,以及突然更換食物種類,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亂。飲食因素導致的腹瀉不要使用抗生素,隻要適當地調整食物的比例和量,停止吃那些不適宜的食品,多飲水,防止發生脫水,大部分病兒即可自愈。

2、病毒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多發生於秋季,又稱為“秋季腹瀉”,可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起病較急,開始多在咳嗽、流涕、流淚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小兒發燒,體溫可達39-40℃。發病的當日可排出水樣便或蛋花湯樣便,常有粘液,無腥臭味。小兒脫水比較嚴重。這種腹瀉為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藥物是無效的,應給以對癥治療或服用中藥。

3、氣候因素導致的腹瀉。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強;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於口渴又易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這些均易誘發腹瀉。這種腹瀉有明顯的氣候因素,所以在冬季要註意小兒的保暖和衣服增減,尤其到戶外活動要更加註意。夏季小兒的水分蒸發較多,要及時補充足夠的水,不要以奶水,同時要有必要的降溫措施。如果出現這種腹瀉,隻要在飲食和飲水上稍加調理即可痊愈。

4、 細菌性腹瀉:細菌性腹瀉以夏季發病數量高。在人工喂養時,喂養時所用的器皿和食物很容易被污染,如果消毒不好,就有感染的可能。幼兒進食不潔食物及飲料可以導致發病。此外,長期應用大量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也可以引起細菌性腹瀉。由於引起腹瀉的細菌不同,所以臨床表現也不相同。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多在夏季發病,起病比較緩慢,開始輕,逐漸加重。出現嘔吐、低熱及脫水癥狀,大便有腥臭味,可有較多粘粹,亦可有便血情況。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瀉多由於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導致的菌群失調所致。主要特點為不同程度的發燒、腹瀉和嘔吐,大便開始呈黃綠色,3-4天後變成有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便。次數極多,每天可達10-20次,小兒脫水情況嚴重。黴菌引起的腹瀉多並發於其他感染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的病兒。大便每天3-4次,為黃色稀水便,有的像豆腐渣狀,有的呈綠色,泡沫多,帶有粘液。

預防細菌性腹瀉主要是註意嚴格消毒喂養嬰兒用的奶瓶、奶鍋等物。一般奶瓶和奶嘴用水煮30分鐘即可殺死所有的細菌。牛奶要煮沸飲用。禁止給幼兒吃在冰箱內放置時間較長的食品及飲料和不幹凈的食物。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

得瞭小兒腹瀉傢長莫恐慌

小兒發生腹瀉,應及時就診,弄清腹瀉原因。

若為細菌感染性腹瀉,就要使用抗生藥,首選對細菌敏感的抗生藥,慎用有耳毒性的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18歲以下禁用喹諾酮類如氧氟沙星、氟哌酸等。不能頻繁換藥,一般需用藥3天若無效才考慮換藥,也不能稍有好轉就停藥,應待癥狀全部消失後繼續用藥2-3天方可停藥。

病毒感染引起腹瀉,多為自限性疾病,病程7-10天。一般不用抗生素,註意預防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即可,可用簡易口服補液防止脫水。若為功能性腹瀉,應以調整飲食為主,忌食生、冷、硬及辛辣油膩食物,適當補充腸道益生菌,亦可適當用物理療法和服用助消化健脾胃的藥物。

對傢長來講,最為重要的是做好小兒腹瀉的預防。嬰幼兒最好母乳喂養,添加輔食不可過急,由少量到多量,由稀到稠,由細到粗。每次隻添加一種,適應一段時間,如果孩子食欲正常,大便次數及性狀正常,再考慮添加第二種。夏季是病原菌滋生的季節,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特別是加強飲食和飲水衛生對於預防夏季小兒腹瀉是非常重要的。

小兒腹瀉的不同臨床表現

1、一般癥狀因腹瀉輕征而異。

(1)輕型腹瀉:主要是大使次數增多,每日數次至10科次。大使稀,有時有少量水,呈黃色或黃綠色,混有少量粘液。每次量不多,常見白色或淡黃色小塊,系鈣、鎂與脂肪酸化合的皂塊。偶有小量嘔吐或溢乳,食欲減退,體溫正常或偶有低熱。面色稍蒼白,精神尚好,無其他 周身癥狀。體重不增或稍降。體液丟失在50ml/kg以下,臨床脫水癥狀不時顯。預後較好,病程約3~7天。在佝僂病或營養不良患兒,腹瀉雖輕,卻常每日 3~7次,色黃,常有粘液,有惡臭。大便檢可見少量白細胞。大使性狀和次數不穩定。遷延日久,營養情況越惡化,常繼發泌尿道、中耳或其他部位感染。

(2)重型腹瀉:可由輕型加重而成。每日大便十數次至40次。開始轉為重型時,便中水分增多,偶有粘液,呈黃或黃綠色,有腥臭味,呈酸性反應。換尿佈不及時者,常腐蝕臀部皮膚,表皮剝脫而發紅。隨病情加重和攝入食物減少,大便臭味減輕,糞塊消失而呈水樣或蛋花湯 樣,色變淺,主要成分是腸液和小量粘液,呈堿性反應。大便量增至每次10~30ml,多者可達50ml。鏡下見脂肪滴、遊動的細菌、粘液、重癥偶見紅細胞,白細胞可達每高部視野10個左右。患兒食欲低下,常伴嘔吐。多有不規則低熱,重者高熱。體重迅速降低,明顯消瘦。如不及時補液,脫水、酸中毒逐漸加重。少數重癥起急遽,高熱達39~40℃,頻繁地嘔吐、瀉水樣便,迅速出現水和電解質紊亂的癥狀。近十餘年來,由於能提早就診,嚴重的重型腹瀉已明顯減少。

2、水和電解質紊亂癥狀以脫水、酸中毒為主,有時有低鉀、低鈣癥狀。

(1)脫水:患兒較快地消瘦、體重減輕,精神萎靡,皮膚蒼白甚至發灰、彈性差,前囟和眼窩下陷,粘膜幹燥,腹部 凹陷,脈細數,血壓降低和尿量減少。脫水分為輕、中、重三度:①輕度脫水:體液丟失占體重的5%以下。患兒精神稍差,面色略蒼白,皮膚稍幹但彈性尚好,眼窩稍差,面色略蒼白,皮膚稍幹但彈性尚好,眼窩稍陷,小便較平時略少;②中度脫水:體液丟失約占體重的5~10%。患兒萎靡、陣陣煩躁,皮膚蒼白發灰、幹 燥、松弛、彈性差,捏起後不能立即展平。口周發青,前囟和眼窩明顯下陷,唇及粘膜幹燥,心音鈍,腹部凹,四肢發涼,小便明顯減少;③重度脫水:體液丟失占 體重的10~15%。患兒萎靡、淡漠,對周圍環境無反應,皮膚蒼灰,彈性極差,捏起後不易平復。前囟與眼窩深陷,眼不閉,結膜幹澀,哭無淚,角膜無光,口唇發紺,粘膜幹燥、不清、心率速,血壓不易測出。腹深陷。四肢厥冷。尿極少或無尿。

估計脫水程度時,應重視眼窩、前囟凹陷程度。低滲性脫水易出現皮膚彈性減低,而營養不良兒平時平時彈性就差,應予註意。

不同脫水類型臨床癥狀也有差異。

(1)低滲性脫水時因細胞外液丟失多:患兒脫水癥狀出現早且較重,但口渴較輕,而萎靡較重;高滲性脫水時,細胞內液外移,細胞外液相對丟失較少。患兒口渴明顯、發熱、煩躁、肌張力增高,偶有驚厥。眼窩、前囟凹陷較輕,手足較溫,脈搏可及。

(2)酸中毒:主要是精神萎靡,呼吸深長,呈吧息狀。嚴重者呼吸增快,甚至昏迷。新生兒或小嬰兒無或較晚出現呼吸深長,主要表現為嗜睡、蒼白、拒食、衰弱等,估計酸中毒時,要註意患兒年齡。

(3)低鉀血癥:多在水瀉1周以上出現明顯低鉀,原有營養不良者出現較早、較重。一般患兒未輸液前較少有低鉀癥狀,輸入不含鉀液體後,隨脫水酸中毒的糾正,逐漸出現低鉀癥狀:精神萎靡、肌張力低、第一心音鈍。再重則出現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腱反射減弱。如未及 時補鉀,低鉀嚴重時可出現肌肉麻痹甚至呼吸肌麻痹、腸麻痹、膀胱麻痹,腱反射消失,心率減慢、心律不齊、心尖部出現收縮期雜音、心臟擴大,可危及生命。血甭鉀在3.5mmol/l以下多出現低鉀癥狀。

(4)低鈣血癥:原有營養不良、佝僂病或腹瀉日久的患兒,常在輪液後出現煩躁不安、手足搐搦甚至驚厥等低鈣癥狀。檢查可見佛斯特氏和腓反射陽性。

(5)低鎂血癥:少數患兒糾正脫水、酸中毒、補充鈣後出現低鎂性手足搐搦癥。表現為手足震顫、搐搦、哭鬧、易受刺激、不能入睡。個別患兒在額部或皮膚皺摺處出現紅暈。

小兒腹瀉正確的治療方法

兒科專傢介紹說,兒童的這種腹瀉,又叫輪狀病毒腸炎,是4歲以下兒童的常見病,多發生於9月份至來年1月份。由於小兒消化系統沒有完全發育,加上秋季早晚溫差大,寶寶對外界適應能力弱,輪狀病毒就會趁虛而入。如果孩子吃東西不洗手、愛咬手指,也容易感染病毒。秋季腹瀉一般起病急,病初即有嘔吐、腹瀉等癥狀。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呈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帶少量粘液,無腥臭味。一般數日後嘔吐漸停,腹瀉減輕。

諾氟沙星兒童不可用

看到孩子腹瀉,有的傢長馬上給孩子吃諾氟沙星膠囊,這是錯誤的。動物實驗表明,諾氟沙星可影響幼齡動物的軟骨生長,對兒童身高發育不利。另外,秋季腹瀉是病毒引起的,對於免疫功能正常的孩子,不用治療就能好,如果在不合並感染的情況下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調。不過這種腹瀉很容易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不及時治療甚至會威脅生命。所以說及時補液很重要。可以買小兒專用補液鹽(ORS),也可以在傢自制補液鹽。

有兩種自制口服補液鹽的方法:

一是加糖加鹽的小米油:用小米熬湯,熬久一點兒後,隻取最上面的汁——小米油,將米渣全部濾掉。然後,在小米油裡放入少許糖、鹽,入口稍微感覺到一絲甜甜、咸咸即可。

二是加糖加鹽的炒面糊:先將白面放入鐵鍋裡炒一炒,或放入微波爐裡烤,色至金黃時出鍋;然後用開水把面沖成糊狀,再加適量糖和鹽,也是略微甜甜的、咸咸的口感。

如果孩子沒有脫水,仍要積極預防。如果孩子出現精神差、眼窩凹陷、嘴唇發幹、尿量少、眼淚少或無、肢端尚溫暖或稍涼,說明患兒已處於輕到中度脫水狀態,要口服補液及時糾正脫水。

一旦孩子尿量減少、哭而無淚、精神委靡,尤其是超過6小時沒排尿,說明脫水已經相當嚴重,必須立即去醫院靜脈補液。

小兒腹瀉應該做哪些檢查

實驗室檢查

1.糞便檢查糞便性狀呈糊狀、稀便或水樣,量多或具惡臭,糞便中不含黏液、膿血或僅含脂肪時,常提示為小腸性腹瀉或肝、膽、胰腺功能低下性腹瀉;如糞便量少,含黏液、膿血時則多提示為結腸性腹瀉;糞便中發現原蟲、寄生蟲或蟲卵,又能排除其他原因時,可提示為原蟲、寄生蟲性腹瀉;糞便培養可分離出多種致病菌,對診斷有重要價值,但應強調糞便取材要新鮮,送檢應及時,否則會影響診斷。此外,如一次培養陰性時,不能輕易否定感染性腹瀉,還應多次送糞便培養,有時會獲得陽性結果。

2.胰腺外分泌功能試驗如懷疑腹瀉是胰腺疾病所致時,應進行胰腺外分泌功能試驗,如試餐試驗(Lundh試驗)、苯甲酰-酪氨酸-對氨基苯甲酸試驗(PABA試驗)及促胰泌素試驗等。

3.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1)糞便中脂肪球、氮含量、肌纖維和糜蛋白酶含量測定:顯微鏡高倍視野下,脂肪球高達100個以上時(蘇丹Ⅲ染色法),可考慮脂肪吸收不良;糞便中含氮量增加時,考慮系糖類吸收不良;糞便中肌纖維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時,都提示小腸吸收不良。

(2)右旋木糖試驗:小腸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減少。

(3)放射性核素標記維生素B12吸收試驗(Schilling試驗):小腸吸收功能障礙者,尿內放射性核素含量顯著低於正常。

4.呼氣試驗多為14C-三酰甘油呼氣試驗。脂肪吸收不良者口服14C標記的三酰甘油後,由肺內呼出的14C標記的CO2減少,而糞中14C標記的CO2排出量增多。近年來開展較多的13C呼氣試驗可觀察糖類的吸收情況,對乳糖吸收不良亦有重要的診斷價值。此外還有14C甘氨酸呼氣試驗等方法。

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鋇餐或鋇劑灌腸檢查可瞭解胃腸道的功能狀態、蠕動情況等,對小腸吸收不良、腸結核、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淋巴瘤、結腸癌等有重要診斷價值。

2.B超、CT或MRI檢查可觀察肝臟、膽道及胰腺等臟器有無與腹瀉有關的病變,對腸道腫瘤性病變也可提供依據。因此,B超、CT及MRI檢查對消化吸收不良性腹瀉及腫瘤性腹瀉等均有輔助診斷價值。

3.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對回腸末端病變,如腸結核、克羅恩病,其他潰瘍性病變以及大腸病變,如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直腸息肉及癌腫、慢性血吸蟲腸病等均有重要診斷價值。

4.逆行胰膽管造影檢查對膽道及胰腺的病變有重要診斷價值。

5.小腸鏡檢查雖然小腸鏡檢查未能普遍開展(新型小腸鏡即將問世),但其對小腸吸收不良及Whipple病等有較重要診斷意義。小腸鏡直視下可觀察小腸黏膜的情況,活組織病理檢查可判斷微絨毛及腺體的變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