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生腹瀉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情瞭,其實有的時候媽媽們可以根據自己孩子大便的癥狀來判斷孩子接近是什麼類型的腹瀉瞭,這樣在治療的時候是有很多的幫助的,如果孩子發生瞭腹瀉以後我們一定要幫助孩子早發現早治療,不要因為拖延瞭治療的時間或者是陷入治療的誤區帶來太多的危害,一起來瞭解秋季腹瀉有什麼特征?

秋季與普通腹瀉的鑒別

1、 秋季腹瀉是由輪狀病毒所致,因此也稱輪狀病毒性腸炎。

2、 多發生於秋冬季。(即每年的國慶節前後一直能到春節前。每次流行有時長短不太一樣。)

3、 嬰幼兒發病率高,尤其是6個月到二歲的小兒。

4、 起病比較急。常伴有發熱等上呼吸道感染(即感冒)的癥狀。

5、 發病開始時常有嘔吐。

6、 大便呈蛋花湯樣,多是白色水樣,帶有少量粘液,無腥臭味。化驗大便時有少量白細胞。

7、 口喝重、尿量減少,輕微腹脹等,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脫水。

8、 消炎藥治療無效。

9、 病程大約1周左右(5-7天)。

秋季腹瀉有什麼特征

一.臨床表現:

蛋花湯樣大便較具特征性。發熱較常見,病初嘔吐也多見。有一部分小兒,可先出現發熱和嘔吐,如未出現腹瀉癥狀而就診的話,較易誤診。而在嘔吐消失後不久出現蛋花湯樣腹瀉,此時才恍然大悟:秋季腹瀉。對於有這樣發展過程的腹瀉病,不用懷疑,肯定是秋季腹瀉。

二.鑒別診斷:

並不是秋季的腹瀉都是輪狀病毒感染。經常診治秋季腹瀉,不要被經驗和習慣蒙蔽瞭眼睛。秋季腹瀉仍是需要與其他一些有腹癥狀的疾病相鑒別的。

1.嬰糼兒急疹:多見於1歲以下的小兒,6個月以下的小兒更多見,皮疹出現前常有發熱,有些伴有腹瀉,但這種腹瀉經過治療易緩解,皮疹出現後,腹瀉癥狀和發熱一樣,也消失瞭。

2.胃腸型感冒:多見於挑食的小兒,這樣的小兒看上去就是有點消瘦,舌苔也常有地圖舌和花

剝苔,如果仔細問病史,傢長會告訴你,以前發熱感冒都會嘔吐和腹瀉,胃腸型感冒,以嘔吐癥狀較常見,腹瀉較輕,常不被重視。

3.細菌性腸炎:尤其是侵襲性腸炎早期,在膿血便出現之前,可以僅有嘔吐或稀便,有些有輕度發熱,此時就診,極易誤診,常是治療後不久傢長又來找你瞭:小孩又發熱瞭,拉膿血便瞭,有腹痛瞭。總的來說:鑒別診斷也有取巧的辦法:對於鑒別細菌性和病毒性腹瀉,年齡是個關鍵,一般1歲以下的小兒,以母乳和奶粉喂養為主,接觸污染食物的機會不大,所以以病毒性腹瀉多見。而年長兒童,進食種類復雜,較易食入細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夏秋季,以細菌性腹瀉為主。

腹瀉的食療養生

栗子粥

原料:栗子10-15個,粳米或糯米60g。

制作:栗子與米兌水,文火煮成粥即可。或用栗子風幹後磨粉,每次以栗粉30g同粳米60g煮粥亦可。

用法:早晚服食。

功效:補腎強筋,健脾養胃。適用於腎虛腰酸腰痛,腿腳無力,脾虛泄瀉。

宜忌:栗子應煮至爛熟,才好消化,但多食則氣滯難消。

蓮肉粥

原料:蓮子粉15-20g(或用新鮮蓮子30-45g),粳米60g(或用糯米60g)。

制作:取蓮婦粉和粳米(或糯米)同煮,沸後改用文火,煮至粘稠為度。若以新鮮蓮子煮粥更佳。喜好甜食者,可加適量糖調服。

用法:作點心或早晚服用。

功效:養心益腎,補脾止瀉。適用於脾虛泄瀉。

宜忌:有外感實熱癥者不宜服。

菱粉粥

原料:菱粉20-30g,粳米60g,紅糖少許。

制作:先用粳米兌水煮粥,待煮至半熟時,調入菱粉、紅糖適量,同煮為粥。

功效:健脾胃,補氣血。適用於脾虛食少,營養不良,慢性泄瀉。

宜忌:瘧疾、菌痢者忌用。

山藥粥

原料:山藥100-150g,或用幹山藥磨粉60g,每次用白面粉100-150g,蔥、薑適量,紅糖少許。

制作:先將山藥洗凈,刮去外皮,搗爛,或用幹山藥粉,同小麥面調入冷水中煮作粥糊,將熟時加入蔥、薑、紅糖,稍煮沸即成。

功效:養心氣,健脾胃。適用於心氣不足,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久痢。

腹瀉在生活中如何做好護理

一、要合理安排飲食,註意均衡膳食營養。夏季食物應以清淡為主,尤其是那些愛吃肉的孩子,傢長更應註意調節飲食結構,鼓勵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不要貪吃冷飲,每餐不要吃得過飽,避免造成胃腸道機能的損害。

二、要註意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讓孩子從小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三、要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註意居室通風,保持空氣新鮮。要加強身體鍛煉,增強抵禦疾病的能力。註意勞逸結合,合理安排時間,做到學習休息兩不誤。

四、對於嬰幼兒,鼓勵母乳喂養,尤其是出生後的第一個夏季最重要,應避免夏季斷奶。人工喂養時,應註意飲食衛生和水源清潔。無論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都應適時添加輔食,添加過程應循序漸進,不要幾種輔食同時添加。

五、腹瀉應及時治療,尤其是感染性腹瀉患兒,把腹瀉對患兒造成的損害降到最低,同時避免營養不良、多種維生素缺乏及多種感染等並發癥的發生。

腹瀉的常見治療方法是什麼

一:灸法

取關元、神闕、天樞、中脘、足三裡、脾俞穴,按艾炷無瘢痕灸法操作。每次選用2~3個穴位,每穴每次施灸4~5壯,每日1次,5次為1療程,以施灸部倍皮膚紅暈為度。或取神闕穴,按艾炷隔鹽灸法施灸。

二:刮痧

主刮脊柱兩旁,臂內側直至肘窩、天樞、足三裡。嘔吐加刮內關經穴部位,腹脹加刮裡內庭經穴部位,發熱加刮合谷、曲池經穴部位,瀉甚加刮陰陵泉經穴部位。操作方法,輕刮以上各經穴部位3分鐘左右。

三:敷貼

胡椒10粒,研成細末,撒於患兒臍上,外用膠佈固定。每天1次,連敷4~5天,適用於脾腎陽虛型。

四:敷貼

朱砂、白礬、樟腦、松香各等份,分別研末,再混合研勻,裝瓷瓶內,勿令泄氣,2日後即融合成膏。用時挑少許藥膏捻成綠豆大小,置臍中,以膠佈覆。

五:敷貼

吳茱萸、胡椒、蒼術各30克,丁香6克。用火焙幹研粉,混合均勻,裝瓶備用。用時取藥粉2克,用茶油或熱米湯拌勻敷貼臍部,外用紗佈封貼臍部,每天1次。

六:熏洗

鬼針草30克煎湯,泡洗兩足,每日1次,連用3天。適用於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