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生病瞭都需要治療,而吃藥是治療疾病的一種常見的方式,但藥物又分為中藥和西藥,中醫中藥是我國一種傳統的治病方法,很受大傢的青睞,可是大傢對於中藥怎麼吃這個問題很多都還存在疑問,不知道到底怎麼吃中藥才最好。日常服用中藥有禁忌和須知,對此確實不能不知。

中藥怎麼吃

日常服用中藥如何忌口

人參忌白蘿卜。大傢都知道人參是一種非常名貴的大補藥材,是人們所倍受珍視的,不過在吃人參的時候千萬不能與白蘿卜一起服用。人參是補氣的,而蘿卜是行氣、降氣、破氣的,如果蘿卜和人參同時吃,可能會削弱人參的補氣功效。其他的溫補類藥物,如西洋參、黨參、黃芪、何首烏、熟地等,都與人參具有類似的功效,不適合與蘿卜同服。無論生的還是熟的,蘿卜都有行氣的作用,要註意避免與補藥合用。此外,具有清熱解毒的綠豆,也會“抵消”人參等藥物的補益作用。

清熱藥不能沾辣椒。在日常生活當中清熱類的藥物是最為常見,相對來講也是人們吃的較多的一種類,吃清熱藥時不能沾辣椒,否則會影響藥效。如果你正在服用大黃、黃連、黃芩等苦寒藥物,或者牡丹皮、黃柏、金銀花、桔梗、桑葉、連翹等寒涼藥物,應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辣椒、胡椒、咖喱、酒類等,否則會減弱清熱涼血類中藥的療效。

養胃中藥“怕”糯米。胃不好的人在我們身邊可不少見,因此養胃是大傢要重視的一件事情,不過在養胃期間吃養胃中藥最好不要吃糯米。糯米、肉類、豆類等食物不易消化,正在服用健脾養胃類中藥的人最好少吃,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病人康復。胃腸功能已經減退的老年人,如果多吃這類食物,往往會導致腸胃不堪重負。

4種情況中西藥不能同服

小活絡丹(丸)、香蓮丸、貝母枇杷糖漿中分別含有烏頭堿、黃連堿、貝母堿,若與西藥阿托品、咖啡因、氨茶堿同服,很容易增加毒性,出現藥物中毒。

甘草、人參、鹿茸等中藥。這些中藥所含有效成分能促使糖原異生,減少人體組織對葡萄糖分解,從而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在服用優降糖等降血糖藥物期間,忌服用。

中成藥保和丸、六味地黃丸、腎氣丸與西藥氫氧化鋁凝膠、氨茶堿、碳酸氫鈉、胃舒平不宜同時服用。因前三種中藥內含酸性藥物,而後四種西藥為堿性藥物,如同時服用會發生酸堿中和,使中藥、西藥均失去治療作用。

麻仁丸、解暑片、牛黃解毒片中含有大黃,不宜與胰酶、胃蛋白酶、多酶片等同服,因為大黃能抑制這些酶的消化功能。

高血壓是生活中的一種常見又高發的疾病,很多人都需要吃降壓藥,而在吃降壓藥的時候造成要牢記不要和含含麻黃堿的中成藥合用,比如有麻杏止咳露、止咳定喘丸、防風通聖丸等。因為麻黃堿可使血管收縮,有升高血壓的作用,這樣就降低瞭降壓藥的作用。不少患者經常出現降壓藥和含有麻黃堿的藥物“白加黑”同時服用的現象。

大傢都知道要想把藥效發揮的最好,是就要用白開水來送服藥物的,可是臨床上有一些中藥用酒送服的話更有益於藥效的發揮。3種中藥可用酒服用

第一類是活血化淤藥,如用來治療跌打損傷的自然銅、雲南白藥、七厘散等,用來治療痛經、月經不調的香附丸、痛經丸、定坤丹等,用來治療手足麻木、中風偏癱的丹參、雞血藤、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穿山甲,以及中成藥大活絡丸、人參再造丸等。

第二類是補益肝腎藥,如枸杞子、女貞子、鹿茸、地黃、山茱萸、菟絲子等。

第三類是祛風除濕藥。如用來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獨活、威靈仙、木瓜、白花蛇、烏梢蛇,以及中成藥追風丸、祛風舒筋丸、獨活寄生丸、強筋壯骨丸等。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都傾向於中醫看病治病和調理身體,所以中藥的應用是越來越廣泛瞭,若是還不清楚中藥怎麼吃最好那當然是對發揮其藥效有很大的影響的瞭。中藥的服用相對來講有很多的講究,所以大傢要對服用中藥方面多一些瞭解,最好在吃中藥前向有關醫生詢問一下更為安全。

中藥常識

通常患者調理身體的時候都會選擇中藥,但中藥有很多的講究,大傢平時都是如何煎中藥的,如何服用中藥的呢,煎煮中藥以及服用中藥有什麼講究呢?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傢介紹下相關中藥的一些知識吧,我們一起來看下文吧。

服用中藥是非常講究的,你知道嗎,如果我們服用中藥的方式不對的話,那麼中藥的藥效也是會受到影響的哦,會大打折扣的哦。

中醫裡面的“頓服”是指煎好的中藥一次性服完,一頓喝完,這就是頓服。不是所有的中藥都是頓服,有哪些中藥需要頓服呢?

驅蟲藥

包括使君子、檳榔、南瓜子和雷丸等中藥及腸蟲清、驅蛔靈等西藥。而且驅蟲藥一般應在空腹時服用,這樣能使藥力較易發揮作用,達到最佳的驅蟲效果。

通便藥

包括新清寧、麻仁潤腸丸、通便靈等。中醫認為陰虛燥熱內結,腑氣不通之便秘取“溫頓服之”,使藥力集中,以瀉熱潤燥,軟堅通便。

滋補藥

包括人參、鹿茸、冬蟲夏草在內的多種滋補類藥物大多適合晚上臨睡前頓服。因為中醫認為,人的腸胃在晚上處於休息狀態,此時用藥可以減輕胃腸的負擔,也更容易吸收。但最新研究認為,滋補藥應該按照藥物的代謝速度來服用。服用滋補類藥物時應謹遵醫囑,切忌自行盲目服用。

冬蟲夏草在內的多種滋補類藥物大多適合晚上臨睡前頓服

頓服可以讓中藥的藥效可以最好的發揮。驅蟲打蟲中藥、用來通便的中藥、用來滋補的中藥才需要頓服。需要註意的是,特殊情況下藥根據主治醫師的醫囑服藥。

泡藥材別超半小時

我們在煎煮中藥之前浸泡一會兒藥材的話,能夠將裡面的有效成分都溶出來,這樣藥效會更加的好的,但是需要我們註意的是,不一樣的中藥浸泡的時間不一樣。

如紅花、魚腥草等花草類藥材,浸泡15~20分鐘即可。浙貝母、淮山藥等根莖類藥材,因富含淀粉,需稍微久一些。但一服藥裡通常是含多種中藥,因此要采取“折中”原則。即先大致分類,兼顧大多數藥材的特性即可。另外,不同季節藥材浸泡時間也不同,比如,春秋季一般泡30~60分鐘,冬天不超過60分鐘即可,而在炎熱的夏季,藥材浸泡過久容易變質,一般控制在30分鐘以內。

冷藏中藥要“熱透”

加熱時,應把藥液放入蒸鍋、電飯煲隔水蒸,而不是用微波爐加熱。袋裝中藥從冰箱裡拿出後,可放在一個稍大些的容器裡加500毫升左右開水浸泡5分鐘,再換一次水,使藥液“熱透”。

存藥最多一個月

在潮濕悶熱的環境裡,藥材容易受潮、生蟲。小包藥材放置在通風陰涼處即可,而新鮮植物藥材和動物類藥材要單獨包好放入冰箱冷藏。總的來說,夏季保存藥材別超過一個月。

煎煮中藥的基本常識

煎藥前的浸泡

一般加冷水浸過藥面,浸透後再煎煮,則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一般浸泡30分鐘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據藥材自身質地的輕重和季節、溫度的差異分別對待。花、草、葉可浸20分鐘;根莖、種子、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藥材宜浸泡30-60分鐘。總之以藥材浸透為準。

吃中藥不能吃什麼

1、生冷類食物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由於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2、辛辣類食物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於寒證疾病者,而不適於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秘、尿短赤、口幹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癥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3、發物類食物

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鑒此,“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4、魚腥類食物

此類食物多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並誘發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鮎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5、油膩類食物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用藥禁忌1、用藥註意季節:炎熱季節,應少用熱藥;寒涼季節,宜慎用寒涼藥;炎熱季節,發汗藥劑量宜輕;寒涼季節,發汗藥劑量宜稍重。

2、用藥註意對象:如體質強壯的或青壯年能夠耐受較為峻猛的藥物,而年老體弱者則不易耐受。婦女月經期不宜過用寒涼藥、破血藥或瀉下藥;妊娠期不宜過用破血、破氣及峻瀉藥物。

3、妊娠用藥禁忌:(1)禁用水蛭、虻蟲、牽牛子、大戟、商陸、芫花、麝香、三棱、莪術等毒性較強或藥性較猛之藥。(2)慎用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幹薑、肉桂、冬葵子等有破氣、破血、滑利、沉降等作用的藥物。

4、服藥禁忌:服藥期間,一般應禁食生冷、粘膩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如熱證忌食辛辣、油膩;寒證忌食生冷;皮膚病忌食魚蝦。

5、配伍禁忌:主要為十八反(所謂”反”是指:這些藥物合用可使原來的藥效降低或產生毒性):(1)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2)烏頭反貝母、半夏、瓜蔞、白蘞、白芨。(3)藜蘆反人參、黨參、太子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

中醫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之道:

1、飲食調養:可常食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蘿卜、豬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魚、海參、平魚等食物。這些食物都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

2、慎防“久視傷血”:中醫認為“目得血而能視”,因此長時間看書、看報、看電視等,不僅會損傷眼睛的視物功能,還會使本來就不足的血更虛。一般目視一個小時左右,應適當活動一下,使眼部肌肉得到放松,以恢復目之疲勞。

3、不要勞心過度:人的血液循環與心有關,大腦的血液靠心臟源源不斷供給,若思慮過度,挖空心思,就會耗傷心血。因此老年人,尤其是血虛體質的老年人不可用腦過度。一旦感到大腦疲勞時,就要調節一下,或欣賞鳥語或觀賞風景,使人心情愉快起來,就能很快消除腦的疲勞。

4、保持樂觀情緒:血虛的人時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註意力不集中,故應振奮精神。當煩悶不安、情緒不佳時,可以找朋友談談心,或聽聽音樂,或看看幽默劇等,爭取主動排解憂愁,使精神盡快振奮起來。

5、藥物治療:積極參加體育,:老年人經常感到這裡痛那裡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血不夠用,血虛老人更是如此。而時常參加體育運動,能加強氣血運行,這樣可減少或避免疼痛。但運動量不宜太大,運動項目的選擇也應以傳統的健身運動為佳,如太極拳、八段錦等,還可進行郊遊、踏青,這樣既能呼吸新鮮空氣,又能活動筋骨。

服用中藥有講究

去買藥的時候,大夫會告訴你一些忌口的常識,中醫常說,中藥不忌口,壞瞭大夫手,這也是在提醒大傢,吃藥的時候要做好日常的忌口。那麼吃中藥的時候要註意哪些忌口常識呢?中醫介紹,吃中藥的時候要忌吃發物。那麼哪些食材屬於發物呢?

看中醫時,大夫會囑咐病人忌食“發物”,理由是“發物”會加重病情。那麼“發物”究竟是什麼,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中醫認為,食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由於它本身特有的性味所決定的,這就是食物的“食性”。如果不懂食性,對某些特殊體質的人或患者,食性就會誘發舊病,或加重已發疾病,或削弱藥力,這是食物的“發性”,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發物”。多瞭解發物和忌口的知識,能夠避免很多由飲食不當引起的不良後果。

日常發物一共分六種:

一為動火發物,能助熱動火、傷津劫液,如煙、酒、蔥、蒜、韭菜、油炸物等。發熱口渴,大便秘結的人不宜食用,高血壓者應忌口。

二為動風發物,多有升發、散氣、火熱之性,能使人邪毒走竄,如茄子、木耳、豬頭肉、雞蛋等。有蕁麻疹、濕疹、中風等疾病者不宜吃。

三為助濕發物,多具有黏滯、肥甘滋膩之性,如糯米、醪糟、酒、大棗、肥肉、面食等。患濕熱病、黃疸、痢疾等病者忌食。

四為積冷發物,多具寒涼潤利之性,能傷陽生寒,影響臟腑運化,如冬瓜、四季豆、萵筍、柿子等。脾胃虛弱的人要慎食,過食會造成胃虛冷痛、腸鳴腹瀉。

五為動血發物,多有活血散血之性,能動血傷絡,迫血外溢,如羊肉、菠菜、燒酒等。月經過多、皮下出血、尿血等人忌食。

六為滯氣發物,如大豆、芡實、芋頭、薯類等。這些食物多具滯澀阻氣、堅硬難化之性,積食、諸痛者不宜食。

發物之所以會導致舊病復發或加重病情,一是因為其中的動物性食物含有某些激素,如糖皮質激素,若超過生理劑量,可引起感染擴散、潰瘍出血、癲癇發作等。二是其所含的異性蛋白,易成為過敏源,如海魚蝦蟹會引起或加重蕁麻疹、濕疹、牛皮癬等。三是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如蔥、蒜易導致炎癥傷口難以愈合。

想要更快的治療疾病,使中藥發揮最大的藥效,我們不僅要對癥下藥,還要在吃藥的時候做好忌口,以上為大傢介紹瞭常見的六種發物,希望大傢要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