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是一種常見的嬰幼兒疾病,寶寶患上腹瀉後,一般都會出現頻繁腹瀉、多次嘔吐、發冷發熱等等的癥狀,媽媽見到寶寶出現這樣的癥狀,應該帶上寶寶立刻就醫。那麼,正確應對少兒腹瀉?下面為大傢介紹一下。

小兒腹瀉病因

1.感染因素

腸道內感染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引起,前兩者多見,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

①輪狀病毒(rotavirus,RV):是嬰幼兒秋冬季腹瀉最常見的病原,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20%~70%5歲以下的嬰幼兒都感染過輪狀病毒,發展中國傢每年大約有800 000名患兒死於輪狀病毒腹瀉。輪狀病毒屬呼腸病毒科RV屬,常溫下存活7個月,耐酸故不能被胃酸破壞。由11個基因片段組成,分別編碼6個結構蛋白和6個非結構蛋白,非結構蛋白4(NSP4)近來被證實是一種腸毒素,與輪狀病毒腸炎發病機制有關。營養狀況對輪狀病毒發病危險影響不大,改善衛生條件對輪狀病毒的預防並不十分有效。

②諾沃克病毒(Norwalk virus):多侵犯年長兒童與成年人。

③其他病毒:如杯狀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冠狀病毒等也可引起腹瀉,但不是主要病原。

(2)細菌感染(不包括法定傳染病)

1)致腹瀉大腸桿菌:根據引起腹瀉的大腸桿菌不同致病毒性和發病機制,將已知菌株分為5大組。

①致病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為最早發現的致腹瀉性大腸桿菌。EPEC侵入腸道後,黏附在腸黏膜上皮細胞,引起腸黏膜微絨毛破壞,皺襞萎縮變平,黏膜充血、水腫而致腹瀉,可累及全腸道。

②產毒性大腸桿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黏附在小腸上皮刷狀緣,在細胞外繁殖,產生不耐熱腸毒素(labile toxin,LT)和耐熱腸毒素(stable toxin,ST),引起腹瀉。

③侵襲性大腸桿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直接侵入小腸黏膜引起炎癥反應,也可黏附和侵入結腸黏膜,導致腸上皮細胞炎癥和壞死,引起痢疾樣腹瀉。該菌與志賀菌相似,兩者O抗原有交叉反應。

④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GEC):黏附於結腸產生與志賀桿菌相似的腸毒素(vero毒素),引起腸黏膜壞死和腸液分泌,致出血性腸炎,可引起溶血尿毒綜合征。

⑤黏附一集聚性大腸桿菌(enteroadherent-aggregative E,coli,EAEC):以集聚方式黏附於小腸下段和結腸黏膜致病,不產生腸毒素,亦不引起組織損傷。

2)空腸彎曲菌( campylobacterjejun1):與腸炎有關的彎曲菌有空腸型、結腸型和胎兒亞型3種,95%~99%彎曲菌腸炎是由胎兒彎曲菌空腸亞種(簡稱空腸彎曲菌)所引起。致病菌直接侵入空腸、回腸和結腸黏膜,引起侵襲性腹瀉。某些菌株亦能產生腸毒素。

3)耶爾森菌(Yersinia):除侵襲小腸、結腸黏膜外,還可產生腸毒素,引起侵襲性和分泌性腹瀉。

4)其他:沙門菌(主要為鼠傷寒和其他非傷寒、副傷寒沙門菌);長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導致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銅綠假單胞菌腸炎和變形桿菌腸炎發生。

(3)真菌

致腹瀉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黴菌,小兒以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多見。

(4)寄生蟲

常見為藍氏賈第鞭毛蟲、阿米巴原蟲和隱孢子蟲等引起急性或慢性腸炎。

腸道外感染: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膚感染或急性傳染病時,有時亦可產生腹瀉癥狀。腸道外感染導致腹瀉的機制可能與發熱、感染源釋放的毒素、抗生素的應用導致腸道菌群紊亂或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同時感染腸道有關。

2.非感染因素

(1)飲食因素

①喂養不當可引起腹瀉,多見於人工喂養兒,主要是由於喂養不定時、飲食量不當或食物成分不適宜,如突然改變食物晶種,或過早喂給大量淀粉或脂肪類食品;果汁,特別是那些含高果糖或山梨醇的果汁,可產生高滲性腹瀉;

②過敏性腹瀉,如對牛奶或大豆(豆漿)過敏而引起腹瀉;

③原發性或繼發性雙糖酶(主要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腸道對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瀉。

(2)氣候因素

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大氣過熱大量出汗使消化液分泌減少;或由於口渴飲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等,均可能誘發消化功能紊亂性腹瀉。

發病機制:

導致腹瀉癥狀產生的機制有:腸腔內存在著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滲透活性的物質-“滲透性”腹瀉;腸腔內電解質分泌過多-“分泌性”腹瀉;炎癥所致的液體大量滲出-“滲出性”腹瀉;及腸道蠕動增加-“腸道功能異常性”腹瀉等。但臨床上不少腹瀉並非由某種單一機制引起,而是在多種機制共同作用下發生的。

1.感染性腹瀉病原微生物多隨污染的食物或飲水進入消化道,亦可通過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帶菌者傳播。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腸道感染,取決於宿主防禦功能的強弱、感染微生物量的多少及其毒力(黏附性、產毒性、侵襲性、細胞毒性等),其中黏附能力對於引起腸道感染至關重要,無黏附力,就無法定植在腸道而致病。

(l)病毒性腸炎:病毒性腸炎的發病機制,以輪狀病毒為例,病變主要在十二指腸和空腸,病毒侵入腸道後,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上復制,使細胞發生空泡樣變性和壞死,其微絨毛腫脹,排列紊亂和變短,受累的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遺留不規則的裸露病變,固有層淋巴細胞浸潤,致使小腸黏膜吸收水分和電解質的能力受損,腸液在腸腔內大量積聚而引起腹瀉。同時,發生病變的腸黏膜細胞分泌雙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類消化不全而積滯在腸腔內,並被細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鏈有機酸,使腸液的滲透壓增高。微絨毛破壞亦造成載體減少,上皮細胞鈉轉運功能障礙,水和電解質進一步喪失。

(2)細菌性腸炎:腸道感染的病原菌不同,發病機制亦不同。

1)腸毒素性腸炎:由各種產生腸毒素的細菌引起的分泌性腹瀉,典型的細菌有霍亂弧菌、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當細菌侵入腸道後,借黏附因子黏附在小腸黏膜上皮細胞上,進行繁殖產生毒素,但不侵入腸黏膜產生病理性變化。細菌在腸腔內釋放兩種腸毒素,即不耐熱腸毒素(labile toxin,LT)和耐熱腸毒素(stable toxin,ST),LT與小腸上皮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後激活腺苷酸環化酶,致使二磷酸腺苷(ATP)轉變為環磷酸腺苷(cAMP),cAMP增多後即抑制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吸收Na+、CI-和水,並促進腸腺分泌CI-;ST則通過激活鳥苷酸環化酶,使三磷酸鳥苷(GTP)轉變為環磷酸鳥苷(cGMP),cGMP增多後亦使腸上皮細胞減少Na+和水的吸收、促進CI-分泌。兩者均使小腸液總量增多,超過結腸的吸收限度而發生腹瀉,排出大量水樣便,導致患兒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2)侵襲性腸炎:各種侵襲性細菌感染可引起滲出性腹瀉,如志賀菌屬、沙門菌屬、侵襲性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可直接侵襲小腸或結腸腸壁,使腸黏膜充血、水腫,炎癥細胞浸潤引起滲出甚至潰瘍等病變。患兒排出含有大量白細胞和紅細胞的黏液膿血便,以及出現全身中毒癥狀。結腸由於炎癥病變而不能充分吸收來自小腸的液體,並且某些致病菌還會產生腸毒素,故亦可發生水樣腹瀉。一般都有發熱、腹痛,甚至裡急後重等癥狀。

2.非感染性腹瀉

主要是由飲食不當引起。當進食過量或食物成分不恰當時,消化過程發生障礙,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和吸收而積滯在小腸上部,使腸腔內酸度降低,有利於腸道下部的細菌上移和繁殖。食物發酵和腐敗,即內源性感染,使消化功能更為紊亂。分解產生的短鏈有機酸(如乙酸、乳酸等)使腸腔內滲透壓增高(滲透性腹瀉);腐敗性毒性產物如胺類可刺激腸壁,使腸蠕動增加導致腹瀉,進而發生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毒性產物被吸收入血循環後,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毒癥狀。

正確對待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是最常見的兒科疾病之一,好發於6個月~2歲的嬰幼兒,分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非感染性腹瀉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喂養不當,如一次進食過多,或突然改變食物品種,或對某些食物過敏,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亂。二是氣溫變化較大,忽冷忽熱,影響胃腸道功能。三是腸道內雙糖酶缺乏。感染性腹瀉,以輪狀病毒為最常見。秋冬季多發。

判斷病情最重要

遇到小兒腹瀉,父母不必太過著急,最需要的是冷靜判斷病情,這會為醫生提供許多有用的診斷信息。

一要學會觀察大便性狀和次數,如果是糊狀便或夾有不消化的奶瓣兒,每次量不大,不是水樣便或黏液膿血便,可以暫時不用藥物處理;如果是水樣便,每次量很多,或肉眼看見黏液或血絲,應去醫院就診。

二要學會判斷有無脫水,可從精神狀態、皮膚彈性、黏膜、前囟眼窩、肢端、尿量等方面觀察。

排泄衛生尤關鍵

孩子腹瀉期間,衛生尤要註意,腹瀉孩子用過的便器要徹底消毒。其次,要護理好寶寶的屁股。腹瀉的小兒肛門周圍皮膚會發紅,嚴重者出現局部破潰、發炎。要勤換尿佈,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清洗屁股。如果臀部已經發紅,清洗後塗一些鞣酸軟膏或魚肝油。

飲食營養需保證

腹瀉期間,患兒胃口變差,自動飲食減少,而排出增加,腸道吸收障礙,並不需要嚴格禁食,否則反而引起消化不良,致病情遷延。母乳喂養的寶寶可繼續吃母乳,但媽咪們的飲食含脂量要低些;人工喂養的寶寶可按平時量喝奶或進食易消化食物;避免給患兒喂食粗纖維蔬菜和水果以及高糖食物。但切莫隨意進補,隻要合理的飲食不僅不會妨礙寶寶的成長,還能促進腹瀉的痊愈。

點穴療法來幫忙

對於輕型腹瀉,父母需要冷靜對待,從飲食、護理各方面照顧周全,寶寶是很快可以痊愈的;中重型的腹瀉就需要尋求醫生的治療瞭,切勿耽誤治療,延誤病情。

這裡為各位新晉爸媽介紹一套點穴療法,可治療輕型或配合輔助治療中重型的小兒腹瀉,具體操作方法是:①手掌推雙側的跟腱和腰眼穴(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凹陷中),以有灼燒感為度;②拇指揉腹安穴(腋前紋頭直上1寸內開1寸處),50~100次;③拇指或食、中、無名指推第9、10肋間,50~100次。每天做30分鐘,5天為一個療程。即便腹瀉痊愈後,也可堅持操作。

Tips

如何判斷脫水程度

輕度脫水的寶寶有口渴感,口唇稍幹,尿比平時要少,尿色發黃,並且表現出煩躁、愛哭。若出現昏迷、皮膚幹燥、彈性差,前囟及眼窩明顯凹陷,肢端冷涼,尿量很少甚則無尿,說明患兒已經出現瞭比較明顯的脫水癥狀。

切莫濫用抗生素

莫隨意止瀉,給寶寶亂服止瀉藥,可能會加重病情。治療腹瀉的正確方法不是單純止瀉,而是要補充因腹瀉引起的脫水和營養不足。此外,非感染性腹瀉是抗生素治愈不瞭的,使用反而會導致因抗生素引起腸道菌群失調誘發的腹瀉,使治療更加困難。

寶寶拉肚子小偏方

小兒腹瀉偏方寶寶拉肚子,您可用這些偏方,效果不錯,無副作用。

(1)小米50克,炒黃至透出香味,研細末。2--3克/次,2--3次/日。

(2)雞蛋殼10克,陳皮10克,雞內金10克(炒黃)研細末。1--2克/次,3/日。

(3)茶葉2克,小茴香3克,水煎服2--3次/日。

(4)茄子根10克,生薑3片,水煎服1--2次/日。

(5)大麥牙10克,生薑2片,水煎服1--2次/日。

(6)米糠50克,柿幹50克,炒黃研末。2--3克/次,2--3次/日。

用大蒜治腸炎腹瀉一法:

蒜剝皮洗凈,用刀削去蒜瓣的頭尾和蒜的膜皮。拉肚子時,大便後先溫水坐浴,再將削好的蒜送入直腸裡,越深效果越好,一般情況下,放入蒜後瀉肚即止,五六個小時後排便即成條形。每次放一兩瓣,連放兩三天,大便可正常。

肚臍敷藥治腹瀉

將白胡椒粉或雲南白藥敷於肚臍上,上面用消毒棉紗蓋住,最外面用虎骨麝香膏或傷濕止痛膏封住.

小兒腹瀉食療保健

1,良薑幹薑粥:

[原料]高良薑、幹薑各3~5 g,豆蔻5~9 g,薏苡仁20~30 g,糯米30~50 g。冰糖適量。

[制法]先將高良薑、幹薑、豆蔻水煎取汁;與薏苡仁、糯米共煮至粥熟時,調入適量冰糖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溫中散寒,健脾止瀉。適宜風寒型小兒腹瀉。

[服法]1劑/d,分2次服,連服3~5日。

2,荷葉淡竹葉粥:

[原料]鮮荷葉10~15 g(或幹荷葉5~10 g),淡竹葉3~5 g;車前草5~10 g,薏苡仁20~30 g。糯米30~50 g,冰糖適量

[制法]先將荷葉、淡竹葉、車前草水煎取汁;另將薏苡仁、糯米共煮至粥熟時,兌入藥汁與適量冰糖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溫中散寒,健脾止瀉。適宜風寒型小兒腹瀉。

[服法]1劑/d,分2次服,連服3~5日。

3,雞內金散:

[原料]雞內金15 g,山藥30 g,蓮子50 g,紅糖適量。

[制法]將前3昧共研細末,每次取15~20 g煮糊,加入紅糖即可。或將藥末、紅糖調入稀粥中亦可。

[功效]健脾消食止瀉。適宜脾胃虛弱而兼傷食型小兒腹瀉。

[服法]1次/d,分2次服,連服3~5日。

4,桂圓蓮子粥:

[原料]龍眼肉(桂圓肉)5~10 g,蓮子10~15 g,大棗3~5枚,薏苡仁15~30 g,糯米30~50 g,紅糖適量。 [制法]先將大棗剝去內核。然後將大米加入適量清水,煮沸後,納入龍眼肉、蓮子、大棗、薏苡仁,共煮至粥熟時,調入適量紅糖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益氣。適宜脾胃虛弱型小兒腹瀉。

[服法]1劑/d,分2次服,連服3~5日。

5,藿香防風粥:

[原料]藿香3~5 g,防風3~6 g,白術6~9 g,豆蔻5~9 g,生薑2~3片,大米30~50 g。

[制法]先將諸藥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止瀉。適宜風寒型小兒腹瀉。

[服法]1劑/d,分2次服,連服3~5日。

6,山藥蓮子芡實散:

[原料]芡實25 g,山藥30 g,蓮子50 g,紅糖適量。

[制法]將前3味共研細末,每次取15~20 g煮糊,加入適量紅糖即可。或將藥末、紅糖調入稀粥中亦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益氣止瀉。適宜脾胃虛弱型小兒腹瀉。

[服法]1次/d,分2次服,連服5~10日。

7,山藥山楂金蓮粥:

[原料]山楂10~15 g,山藥、雞內金各5~10 g,蓮子20~30 g,大米30~50 g,紅糖適量。

[制法]先將諸藥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粥熟時加入適量紅糖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消食止瀉。適宜脾胃虛弱而兼傷食型小兒腹瀉。

[服法]1劑/d,分2次服,連服3~5日。

治療小兒腹瀉的常用藥有哪些

一、抗生素類:這類藥主要針對細菌性腸炎,品種很多,選藥時醫生往往根據患兒的臨床特點和便檢結果,並結合孩子的用藥史及過敏史等。這類藥在臨床上的問題比較突出,濫用現象諸多,如傢長心急,擅自加大藥量;一種藥不行,再加一種,盲目聯合用藥;醫生開的藥不管用,去藥店買廣告宣傳的藥或別人推薦的藥,造成重復應用;不規律用藥,時服時停,孩子成瞭試驗品。這些做法都屬於濫用抗生素,它最嚴重的後果是腸道菌群進一步紊亂,耐藥細菌大量繁殖,導致藥物難以控制的腸炎,即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因此,非“細菌性”腸炎是否用抗生素一定要遵醫囑,否則後患多多。

二、黏膜保護劑:這類藥顧名思義,就是能覆蓋在腸黏膜上,吸附病原體和毒素,增強腸黏膜的屏障功能,並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擊。常用藥有思密達、必奇等。服這類藥需註意它的用法,一是空腹,二要強調與水調和的比例。空腹不是指飯前,而最好在兩餐之間;怎樣與水調和,務必認真閱讀藥物說明。這兩條做好瞭,會極大地減輕患兒癥狀,縮短病程。

三、微生態制劑:主要是指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一些有益於腸道正常菌群生態平衡的活菌制劑。它能抑制病原菌的定植和侵襲,調節恢復腸道的微生態,從而控制腹瀉。這類藥由於是活菌制劑,切記不能用熱水送服和與抗生素同服。另外,這類藥重在調理,如患兒單純消化不良或因腸外感染引起的腹瀉,癥狀遷延反復時,可服用,但療程要長。

四、中藥類:現有的許多中成藥制劑在臨床上都是行之有效的,關鍵是如何提高寶寶服藥的依從性,應避免飯後喂藥引起嘔吐,或硬喂導致寶寶強烈逆反,盡量尋求一些寶寶願意接受的辦法,使順利喂藥成為可能。

總之,腹瀉患兒如果藥選對瞭,用好瞭,既能縮短療程又減輕孩子的痛苦,也有利於他的生長發育。此外,對於腹瀉寶寶來說,合理用藥很關鍵,飲食調節也非常重要。所以提醒非母乳喂養兒的媽媽在喂養過程中,務必要掌握好喂養的時機和分寸,輔食添加嚴格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防止寶寶稚嫩的胃腸再受到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