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腫瘤多為良性,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或僅表現為輕微的乳房疼痛,性質多為鈍痛或隱痛,少數為針刺樣痛,常呈間歇性且局限於病變處,疼痛不隨月經周期而變化。至晚期癌腫侵犯神經時則疼痛較劇烈,可放射到同側肩、臂部。乳腺腫瘤腫塊位於外上象限最多見,其次是乳頭、乳暈區和內上象限。下面我們來瞭解一下。

乳腺腫瘤的癥狀

乳腺癌的癥狀可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乳腺腫塊,乳腺疼痛,乳頭溢液、糜爛或皮膚凹陷,腋窩淋巴結腫大等。雖然這些癥狀不一定具有特異性,但是瞭解這些癥狀,認識這些表現,將有助於我們對乳腺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當然某些癥狀的出現表明病變已非早期,故全面地,較深層次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癥狀可使我們既不會因錯過治療時機而痛心不已,又無需過分擔心而影響正常生活。

乳腺腫塊

乳腺腫塊是乳腺癌最常見的癥狀,約90%的患者是以該癥狀前來就診的。隨著腫瘤知識的普及,防癌普查的開展,這一比例或許還會增加。若乳腺出現腫塊,應對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瞭解。

1、部位:乳腺以乳頭為中心,做一十字交叉,可將乳腺分為內上,外上,內下,外下及中央(乳暈部)5個區。而乳腺癌以外上多見,其次是內上。內下、外下較少見。

2、數目:乳腺癌以單側乳腺的單發腫塊為多見,單側多發腫塊及原發雙側乳腺癌臨床上並不多見。但隨著腫瘤防治水平的提高,患者生存期不斷延長,一側乳腺癌術後,對側乳腺發生第二個原發癌腫的機會將增多。

3、大小:早期乳腺癌的腫塊一般較小,有時與小葉增生或一些良性病變不易區分。但即使很小的腫塊有時也會累及乳腺懸韌帶,而引起局部皮膚的凹陷或乳頭回縮等癥狀,較易早期發現。以往因醫療保健水平較差,來就診時,腫塊往往較大。現今,隨著乳腺自我檢查的普及和普查工作的開展,臨床上早期乳腺癌有所增多。

4、形態和邊界:乳腺癌絕大多數呈浸潤性生長,邊界欠清。有的可呈扁平狀,表面不光滑,有結節感。但需註意的是,腫塊越小,上述癥狀越不明顯,而且少數特殊類型的乳腺癌可因浸潤較輕,呈膨脹性生長,表現為光滑、活動、邊界清楚,與良性腫瘤不易區別。

5、硬度:乳腺癌腫塊質地較硬,但富於細胞的髓樣癌可稍軟,個別也可呈囊性,如囊性乳頭狀癌。少數腫塊周圍,有較多脂肪組織包裹觸診時有柔韌感。

6、活動度:腫塊較小時,活動度較大,但這種活動是腫塊與其周圍組織一起活動,與纖維腺瘤活動度不同。若腫瘤侵犯胸大肌筋膜,則活動度減弱;腫瘤進一部累及胸大肌,則活動消失。讓患者雙手叉腰挺胸使胸肌收縮,可見兩側乳腺明顯不對稱。晚期乳腺癌可侵及胸壁,則完全固定,腫瘤周圍淋巴結受侵,皮膚水腫可以呈橘皮狀,稱“橘皮征”,腫瘤周圍皮下出現結節稱“衛星結節”。

在乳腺良性腫瘤中,表現為乳腺腫塊的也不少見,其中最常見的是乳腺纖維腺瘤。該病以年輕女性多見,40歲以上發病率低。腫瘤常為實性、質韌、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觸摸有滑動感,一般無皮膚粘連,亦不引起乳頭回縮。導管內乳頭狀瘤,腫塊常很小,不易捫及。稍大者可在乳暈周圍捫及小結節,臨床以乳頭溢液為主要癥狀。乳腺小葉增生很少形成清晰的腫塊,而以局部乳腺組織增厚為主,質地較韌,無包膜感,在月經來潮前常有脹痛。

有些僅表現為乳腺局部腺體增厚並無明顯腫塊,無清楚邊界,大多數被診斷為“乳腺增生”。但仔細檢查增厚區較局限,同時伴有少許皮膚粘連時應引起註意,可以作乳房攝片。[4]

乳腺疼痛

乳腺疼痛雖可見於多種乳腺疾病,但疼痛並不是乳腺腫瘤的常見癥狀,不論良性或惡性乳腺腫瘤通常總是無痛的。在早期乳腺癌中,偶有以疼痛為唯一癥狀的,可為鈍痛或牽拉感,側臥時尤甚。有研究顯示,絕經後女性出現乳腺疼痛並伴有腺體增厚者,乳腺癌檢出率將增高。當然,腫瘤伴有炎癥時可以有脹痛或壓痛。晚期腫瘤若侵及神經或腋淋巴結腫大壓迫或侵犯臂叢神經時可有肩部脹痛。

乳頭溢液

乳頭溢液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乳頭溢液主要見於妊娠和哺乳期女性。病理性乳頭溢液是指非生理狀態下的乳腺導管泌液。通常所說的即指後者。乳頭溢液可因多種乳腺疾病而引起,也較易為患者註意,是臨床上約10%的患者前來就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種乳腺疾病的癥狀中,其發生率僅次於乳腺腫塊和乳腺疼痛。

1、乳頭溢液按其物理性狀可分為:血性、血清樣、漿液性、水樣、膿性、乳汁樣等。其中漿液性、水樣和乳汁樣溢液較為常見,血性溢液隻占溢液病例的10%。病變位於大導管時,溢液多呈血性;位於較小導管時,可為淡血性或漿液性;如血液在導管內停留過久,可呈暗褐色;導管內有炎癥合並感染時,可混有膿汁,液化壞死組織可呈水樣、乳汁樣或棕色液;乳腺導管擴張癥液體常為漿液性。血性溢液大多由良性病變引起,有少數乳腺癌亦可呈血性。生理性乳頭溢液多為雙側性,其溢液常呈乳汁樣或水樣。

2、乳頭溢液的病因主要分為:乳外因素和乳內因素。

乳腺癌患者有5%~10%有乳頭溢液,但以乳頭溢液為唯一癥狀僅1%。溢液常為單管性,性狀可以多種多樣,如血性,漿液性,水樣或無色。乳腺癌原發於大導管者或形態屬導管內癌者合並乳頭溢液較多見,如導管內乳頭狀瘤惡變,乳頭濕疹樣癌等均可以有乳頭溢液。值得註意的是,盡管多數人認為乳腺癌甚少伴發乳頭溢液,而且即使出現溢液都幾乎在出現腫塊之後或同時出現,不伴腫塊者甚少考慮為癌。但近來研究表明,乳頭溢液是某些乳腺癌,特別是導管內癌較早期的臨床表現,而且在未形成明顯腫塊之前即可單獨存在。

導管內乳頭狀瘤是較多發生乳頭溢液的疾病,占全部乳頭溢液病變的首位,其中又以乳暈區導管內乳頭狀瘤多見,可單發或多發,年齡分佈在18~80歲不等,主要30~50歲多見。腫瘤直徑0.3~3.0cm不等,平均1.0cm,大於3.0cm常為惡性可能。溢液性質多為血性或漿液性,其他少見。一般認為發生於大導管的乳頭狀瘤多為單發,甚少癌變,而中小導管者則常為多發,可見癌變。兩者為同類病變,隻是發生部位、生長過程不同而已。

囊性增生病雖非腫瘤,但是乳腺組織最常見的良性病變,多見於40歲左右,絕經後少見。其中,囊腫、乳管上皮增生、乳頭狀瘤病三種病理改變是其溢液的基礎。性質多為漿液性,本病合並溢液隻占5%。

乳頭改變

乳腺癌患者若有乳頭異常改變,通常表現為乳頭糜爛或乳頭回縮。

1、乳頭糜爛:有一種乳腺Paget病的典型表現,常伴瘙癢,約2/3患者可伴有乳暈或乳房其他部位的腫塊。起始,隻有乳頭脫屑或乳頭小裂隙。乳頭脫屑常伴有少量分泌物並結痂,揭去痂皮可見鮮紅糜爛面,經久不愈。當整個乳頭受累後,可進一部侵及周圍組織,隨著病變的進展,乳頭可因之而整個消失。部分患者也可先出現乳腺腫塊,爾後出現乳頭病變。

2、乳頭回縮:當腫瘤侵及乳頭或乳暈下區時,乳腺的纖維組織和導管系統可因此而縮短,牽拉乳頭,使其凹陷,偏向,甚至完全縮入乳暈後方。此時,患側乳頭常較健側高。可能出現在早期乳腺癌,但有時也是晚期體征,主要取決於腫瘤的生長部位。當腫瘤在乳頭下或附近時,早期即可出現;若腫瘤位於乳腺深部組織中,距乳頭較遠時,出現這一體征通常已是晚期。當然,乳頭回縮,凹陷並非均是惡性病變,部分可因先天發育不良造成或慢性炎癥引起,此時,乳頭可用手指牽出,非固定。

皮膚改變

乳腺腫瘤引起皮膚的改變,與腫瘤的部位、深淺和侵犯程度有關,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

1、皮膚粘連:乳腺位於深淺兩筋膜之間,淺筋膜的淺層與皮膚相連,深層附於胸大肌淺面。淺筋膜在乳腺組織內形成小葉間隔,即乳房懸韌帶。當腫瘤侵及這些韌帶時,可使之收縮,變短,牽拉皮膚形成凹陷,狀如酒窩,故稱“酒窩征”。當腫瘤較小時,可引起極輕微的皮膚粘連,不易察覺。此時,需在較好的采光條件下,輕托患乳,使其表面張力增大,在移動乳房時多可見腫瘤表面皮膚有輕微牽拉、凹陷等現象。如有此癥狀者應警惕乳腺癌可能,良性腫瘤很少有此癥狀。

2、皮膚淺表靜脈曲張:腫瘤體積較大或生長較快時,可使其表面皮膚變得菲薄,其下淺表血管,靜脈常可曲張。在液晶熱圖和紅外線掃描時更為清晰,常見於乳腺巨纖維腺瘤和分葉狀囊肉瘤。在急性炎癥期、妊娠期、哺乳期的腫瘤也常有淺表靜脈曲張。

3、皮膚發紅:急、慢性乳腺炎時,乳腺皮膚可有紅腫。但在乳腺癌中,主要見於炎性乳腺癌。由於其皮下淋巴管全為癌栓所占可引起癌性淋巴管炎,此時皮膚顏色淡紅到深紅,開始比較局限,不久擴展至大部分乳房皮膚,同時伴皮膚水腫、增厚、皮膚溫度升高等。

4、皮膚水腫:由於乳腺皮下淋巴管被腫瘤細胞阻塞或乳腺中央區被腫瘤細胞浸潤,使乳腺淋巴管回流受阻,淋巴管內淋巴液積聚,皮膚變厚,毛囊口擴大、深陷而顯示“橘皮樣改變”。在肥胖,下垂的乳房常見其外下方有輕度皮膚水腫,如雙側對稱,乃因局部循環障礙所致;如為單側,則要慎重,提防癌瘤可能。

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直接侵犯皮膚引起潰瘍,若合並細菌感染,氣味難聞。癌細胞若浸潤到皮內並生長,可在主病灶的周圍皮膚形成散在的硬質結節,即“皮膚衛星結節”。

腋窩淋巴結腫大

乳腺癌逐步發展,可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區轉移。其中,最常見的淋巴轉移部位是同側腋窩淋巴結。淋巴結常由小逐步增大,淋巴結數目由少逐步增多,起初,腫大的淋巴結可以推動,最後相互融合,固定。腫大的淋巴結如果侵犯、壓迫腋靜脈常可使同側上肢水腫;如侵及臂叢神經時引起肩部酸痛。檢查腋窩淋巴結時,應使患側上肢盡量放松,這樣才可捫及腋頂。若能觸及腫大淋巴結尚需註意淋巴結的數目、大小、質地、活動度及其表面情況,以和炎癥、結核相鑒別。

如果乳房內未及腫塊,而以腋窩淋巴結腫大為第一癥狀而來就診的比較少,當腋窩淋巴結腫大,病理證實是轉移癌時,除仔細檢查其淋巴引流區外,尚要排除肺和消化道的腫瘤。若病理提示是轉移性腺癌,要註意“隱匿性乳腺癌”可能。此時,多未能發現乳房病灶,鉬靶攝片或許有助於診斷。淋巴結行激素受體測定,若陽性,即使各項檢查都未能發現乳房內病灶,仍然要考慮乳腺來源的腫瘤。

乳腺癌可向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還可通過前胸壁和內乳淋巴網的相互交通,向對側腋窩淋巴結轉移,發生率約5%左右。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有同側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甚至對側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以上隻是對乳腺腫瘤,尤其是乳腺癌的基本癥狀作一簡單描述,隻要廣大女性能有較強的防癌意識,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認真地做好自我檢查,隨著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相信癌癥絕不是不治之癥。

怎樣區分乳腺惡性腫瘤和良性腫瘤

乳腺良性腫瘤中較多見的有腺纖維瘤和管內或囊內乳頭狀瘤。

乳腺惡性腫瘤有癌、肉瘤及癌肉瘤等。而乳腺癌占大多數。

多餘乳腺腫瘤:在多餘乳腺上生長的腫瘤,稱之為多餘乳腺腫瘤。可為良性,也可為惡性,以癌瘤為多見。

乳腺良性腫瘤

乳腺腺纖維瘤:最常見於20~25歲青年婦女。一般多為單發性,也可有多個在一側或兩側乳腺內出現者。乳腺腺纖維瘤的發生與雌激素的刺激(卵巢功能旺盛)有密切關系。因此很少發生在月經來潮前或絕經後婦女。

臨床表現:乳腺纖維瘤多位於乳腺的外上象限。常呈卵圓形,小者為櫻桃大或者胡桃大,但也可有較大者。一般腫瘤表面平滑、堅硬。腫瘤境界清楚,與皮膚及周圍組織無粘連。可在乳腺內四周推動無阻。雖推之可移,但放手即回原位。多無自發痛及觸痛。

乳腺管內或囊內乳頭狀瘤:此病較少見,多為40~50歲婦女。可單發或多發。腫瘤常位於乳頭部擴張的乳管中,或在乳頭附近與乳管通連的囊腫中。乳頭狀瘤一般很小,有蒂及許多絨毛,因富有薄壁血管,故極易出血。

臨床表現:病人一般無疼痛,主要癥狀是乳頭溢液和出血,有時可在乳頭部摸到小的長圓形腫物 ,質軟與皮膚不粘連,可推動。擠壓乳腺時可自乳頭中排出血性分泌物。乳腺管內或囊內乳頭狀瘤可有6-8%癌變率。

乳腺惡性腫瘤

乳腺惡性腫瘤有癌、肉瘤及癌肉瘤等。而乳腺癌占大多數。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資料統計,發病率占全身各種惡性腫瘤的7-10%,在婦女僅次於子宮癌。它的發病常與遺傳有關,以及40-60歲之間,絕經期前後的婦女發病率較高。僅約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

乳腺疾病發病原因

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但許多研究資料表明,乳腺癌的發生除去出生地的因素外,還與下列因素有關:

1. 內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的長期刺激:雌激素的活性對乳癌的發生有重要作用。月經過早來潮(小於12歲)或絕經晚(遲於55歲),未生育,晚育(第一胎在35歲以後)或生育後不哺乳,乳癌的發生率較高。

2. 病毒:致癌性RNA病毒可能與乳腺癌相關。

3. 乳腺非典型增生:有乳腺導管和小葉非典型增生者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增加。(註意:這裡說的是非典型增生,不是通常口語中的乳腺增生)

4. 遺傳和傢族史:乳癌在傢族中的多發性也在統計中獲得證實。具有乳腺癌傢族史(一級直系親屬患乳腺癌)的女性,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群的2-3倍。

5. 營養因素:高脂物質攝入過多與乳腺癌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

6. 放射線:接受高水平電離輻射,尤其是因其他疾病使胸部接受過多放射線照射的婦女,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增加。

乳腺癌並發癥

一、乳腺癌患者少數在早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觸痛或乳頭溢液。乳腺癌腫塊生長速度比較迅速。乳房可有“橘皮樣”改變,腫瘤表面皮膚凹陷,乳頭偏向腫瘤所在的方向,乳頭內陷等。而到乳腺癌晚期通過淋巴轉移和遠處轉移可以並發其他一系列的癥狀。

二、乳腺癌患者到中晚期可出現“腫瘤食欲不振—惡病質綜合征”。食欲不振既是惡病質的原因,又是惡病質的臨床表現。可出現食欲不振、厭食、消瘦、乏力、貧血及發熱等癥狀,嚴重者可引發生命危險。

三、乳腺癌後期可出現淋巴轉移,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而且腫大的淋巴結數目不斷增多,互相粘連成團,少數患者可以出現對側腋窩淋巴轉移。乳腺癌後期還可以出現遠處轉移,乳腺癌會轉移到肺部,出現胸痛、胸水、氣促等癥狀。脊椎轉移可以出現患處劇痛甚至截癱等,肝轉移可以出現黃疸、肝腫大等。

乳腺癌的並發癥多數是癌癥中晚期出現,患者身體狀況比較差,疾病比較嚴重。需要積極控制癌細胞的擴散。

乳腺腫瘤的高發人群

高危不等於遺傳

第一代親屬中(母親、姐妹等)中,如果有乳腺腫瘤發病,這個傢族就屬於高危人群,但高危不等於遺傳。現在發現,如果病人血液或組織中含有BRCA-1基因,同時她子女中如果也能查到BRCA-1基因,那麼她的子女就處於比較高危險的狀態。

一個含有BRCA-1遺傳突變基因的人,一生中發生乳腺腫瘤的機會大於80%,同時發病的年齡比較早,往往在50歲以前,並同時伴有卵巢腫瘤的機會。

母親發病年齡影響後代

如果母親在絕經後發生乳腺腫瘤的,那麼子女發生乳腺腫瘤機會隻多20%。但如果母親是在絕經前發生乳腺腫瘤,那麼子女發生乳腺腫瘤機會多2倍。另外,如果母親是單側發生乳腺腫瘤,那麼子女發生乳腺腫瘤的機會隻是比常人多1倍,但如果母親絕經前發生,又是雙側乳腺腫瘤,那麼子女發生乳腺腫瘤機會多7-8倍,這種情況下這些人群往往有基因突變。

內分泌因素增加發病危險性

乳腺腫瘤與生殖或內分泌因素有關,以下人群發生乳腺腫瘤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群的1.3-3倍。

1、月經初潮年齡小於12歲或絕經年齡大於55歲者。

2、第一胎的生育年齡大於35歲,或未生育、產後未哺乳。

3、月經周期短。這說明雌激素作用時間長。

4、絕經後雌激素水平高或采用雌激素替代治療。我們認為,當絕經後出現潮熱等不適時,適當補充雌激素還是有必要的,但用的時間不宜太長,到更年期癥狀消失之後應逐步減少用量。

改善生活方式可防腫瘤

乳腺腫瘤的發生跟飲食、輻射、醫療、生活方式有關。蔬菜、水果、山藥、香菇、豆制品、胡蘿卜、綠茶等,可降低發病風險。咖啡、膽固醇、不飽和脂肪酸、紅茶、維生素E等與乳腺腫瘤發生沒什麼關系。如果婦女經常飲酒或總脂肪攝入量增加,尤其是絕經後婦女肥胖,可能會增加乳腺腫瘤的發病率。

正常人群在40歲以後每年照一次X線或鉬鈀對乳腺沒有影響,但如果年輕的時候,尤其是在青春期經常照X線對乳腺會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