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臟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在中醫理論中,脾主運化,其中的“運”是運水的意思。當脾的能力不足,也就是中醫所說人體處於“脾虛”的狀態時,人體運送廢水的能力就不足。那麼,治療脾虛的中醫藥膳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

引起脾虛的原因有哪些

脾在五行中屬土,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脾主運化,統血,升清,輸佈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出生後,各臟腑組織器官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養,故稱脾為“後天之本”。其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

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勞逸失調,藥、食損脾或慢性腎病患者濕邪久居,損傷脾氣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

1.脾氣虛

多因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或憂思日久,損傷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體虛弱。

2.脾陽虛

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展而成,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因寒涼藥物太過,損傷脾陽,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氣下陷

中氣亦指脾氣。脾氣上升,將水谷精微之氣上輸於肺,以榮養其他臟腑,若脾虛中氣下陷,可出現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癥。

4.脾不統血

脾氣虛弱,不能攝血,則血不循經。

中醫脾虛的癥狀表現

中醫脾虛證是指中醫所稱之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證,其病情雖較繁雜,在山東淄博古方中醫疑難病研究所長期的臨床觀察,主要有嘔吐、泄瀉、水腫、出血等,山東淄博古方中醫疑難病研究所在治療脾虛辯證臨床經驗總結如下:

脾虛嘔吐證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胃氣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嘔 。

脾虛泄瀉證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註腸道所致,治宜健脾滲濕止瀉。

脾虛水腫證見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治宜溫脾利水消腫,方選實脾飲加減。

脾虛出血證見便血紫黯,甚則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攝為罹,治宜健脾益氣攝血。

中醫藥膳有效治療脾虛

1、脾氣虛:

【臨床表現】

主癥:食少納呆,食後脘腹脹滿,大便稀溏。

副癥:面色萎黃,肢體倦怠,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肌肉消瘦或四肢浮腫。

舌脈:舌淡嫩或有齒痕、苔白、脈緩弱。

【藥膳】參苓粥

組成:人參(或黨參),白茯苓,生薑,粳米。

方法:先將人參(或黨參)、生薑切為薄片,把茯苓搗碎,浸泡半小時,煎取藥汁,後再煎取汁,將一、二煎藥汁合並,分早晚兩次同粳米煮粥服食。

功效:益氣補虛,健脾養胃。適用於氣虛體弱,脾胃不足,倦怠無力,面色蒼白,飲食減少,食欲不振,反胃嘔吐,大便稀薄等癥。

【藥茶】扶中茶

組成:白術(炒),生山藥,龍眼肉。

方法:將上藥共同煎煮,煮至山藥爛為度,取汁,代茶不拘時溫飲,並同時食用山藥、龍眼肉。每2日1劑或每日1劑。

功效:補益心脾,益氣止瀉。主治久瀉久痢而致脾虛氣弱,氣血俱虛,身體贏瘦,不思飲食,少氣無力,心悸等。

2、脾陽虛:

【臨床表現】

主癥:腰膝冷痛,經久泄瀉,面浮肢腫。

副癥:面色恍白,形寒肢冷,下腹冷痛,或五更泄瀉,下利清谷,或小便下利,或腹脹如鼓。

舌脈: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細遲弱,或脈微細。

【藥膳】附片狗肉湯

組成:附片,狗肉,鹽適量。

方法:將附片放入上灌中先煎2小時,然後加進狗肉,煮熟放鹽食

功效:回陽補火,溫中止痛,散寒燥濕之功,煮時用開水,嚴禁冷水,否則會中毒。睡前服,服後不能吹著冷風和接觸冷水。

【藥茶】健脾利水茶

組成:豬苓,澤瀉,黨參,白術,木瓜,木香,檳榔,紫蘇,陳皮,茯苓,肉桂。

方法:按原方比例劑量,研成粗末。每日用50~70克,置保溫瓶中,以沸水適量沖泡,蓋悶20~30分鐘,頻頻代茶飲用。

功效:健脾溫陽利水,寬中理氣行水。主治慢性腎炎,脾虛氣滯水腫、腹腫脹滿、小便不利、消化不良、全身重著、神疲、面色光白、腰痛乏力、食納不佳、大便溏薄、苔白滑或白膩、脈沉緩。

3、中氣下陷:

【臨床表現】

精神倦怠,少氣懶言,納谷不香,面色白,腹脹便溏。重則見男子遺精、女子帶下等癥。

【藥膳】綠豆糯米豬腸

組成:綠豆60g,糯米30g,豬大腸300g。

方法:先將豬大腸徹底清洗凈,綠豆、糯米用水浸泡半小時,然後把綠豆、糯米放人豬大腸內並加水適量,腸兩端用線紮緊,放沙鍋內加水煮2小時左右即可。隔日服1次,連服7~8日為1療程。

功效:補中益氣,清熱解毒,通便止痢。適用於濕熱下痢,便血,痔瘡初起,脫肛等癥。

4、脾不統血:

【臨床表現】

便血,尿血,肌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常伴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癥。

【藥膳】山楂苡仁粥

組成: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山楂5克,白糖適量。

方法:將薏苡仁、粳米洗凈,放於砂鍋中,加水1000毫升,燒開後,加入山楂,小火慢熬成粥,再加白糖適量。分兩次空腹服用。

功效:健脾止瀉、消食化積。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噯氣吞酸、腹痛便溏者。

【藥膳】山藥苡仁粥

組成:山藥粉60克,薏苡仁30克。

方法:先將薏苡仁洗凈水煮,將熟時,調入山藥粉,用文火繼續煮至粥熟。早晚溫服。

功效:健脾益氣,滲濕止瀉。適用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或脾虛不運、濕濁下註之婦女帶下等證。

脾虛患者吃什麼好

糯米:性質溫和,味甘,適合脾虛胃寒的人食用。具有暖和脾胃、消除口舌幹渴、改善自汗、治療便溏和腹瀉等功效。

粳米:性平味甘,對於脾胃以及肌肉的保健都具有益處。可以用來治療、改善因脾虛所致身體消瘦、煩悶、泄瀉、下痢等癥狀。

薏苡仁:味甘淡,屬性微寒。具有利水滲濕和止瀉的作用。對於腹瀉、食欲下降等脾虛癥狀都適用。

芝麻油:芝麻油性涼味甘,能夠潤滑腸道、預防大便幹結、幫助身體排毒解毒、治療食積腹痛、潰瘍等癥。

甘薯:甘薯又被稱作“紅薯”,屬於性平味甘的食物。常吃能夠健脾益胃,治療和改善疳積瘦弱,腹脹瀉痢等身體不適癥狀。

小麥:小麥屬於性涼味甘的五谷類食物。具有健心護腎、清熱止渴的功效。適用於口幹舌燥、心煩不安、食欲不振等脾虛癥狀。

脾虛致手腳涼 5食療方暖你身心

1、栗子粥

原料:山藥300克,熟栗子100克,大米40克,糯米60克,枸杞10克,紅棗7枚;

做法:山藥去皮,紅棗洗凈,栗子去皮;山藥切成均勻大小的塊;鍋裡放水,把大米和糯米淘洗幹凈後放入鍋中;放入山藥和紅棗;煮到40分鐘時放入栗子和枸杞再煮10多分鐘即熟。

功效:本品具有健脾補腎的功效。

2、胡桃粥

材料:粳米30克,核桃30克,蓮子15克,山藥15克,巴戟天10克,鎖陽10克。

做法:將核桃仁搗碎備用;粳米淘凈備用;蓮子去心;山藥洗凈去皮,切小塊備用;巴戟天和鎖陽用紗佈包好備用。在大砂鍋中加適量清水,放入全部主料煮粥,加紅糖適量調味即可。

功效:本品具有補腎壯陽、健脾益氣之功效,適於脾腎兩虧型骨質疏松癥患者食用。

3、豬肚蓮藕湯

原料:豬肚、蓮藕、砂仁、銀杏、蔥段、薑片、鹽

方法:將豬肚洗凈,放入沸水中汆燙,撇去浮油;蓮藕洗凈,去皮切塊;將所有原料放入鍋中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時左右,加入精鹽調味即可。

4、紅棗百合粥

原料:糯米60克,薏米30克,紅小豆30克,大紅棗9個,百合20克;

方法:大紅棗洗幹凈備用,薏米、紅小豆、糯米、百合放到一起淘洗幹凈。鍋裡加水1000毫升水,淘洗好的食材全放進去。蓋上鍋蓋通上電後,按一下煲粥鍵,一小時多粥就做好瞭。

5、山藥粥

原料:生淮山藥500克、白糖。

方法:將淮山藥紮細過篩,放入盆內,調入涼水成糊。鍋中放適量水燒沸,邊攪邊下山藥粉,燒至熟,加白糖調味即成。

功效:山藥含豐富的淀粉,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等成分。《神農本草經》記有“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本草綱目》載“益胃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山藥中的粘液蛋白,能防止心血管系統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有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過早發生,減少皮下脂肪積累,避免出現肥胖。山藥粥是益壽、健美的好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