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是濕邪化熱內蘊會煩熱,口苦,胸痞,黃疸,小便短赤,濕疹,要清熱燥濕,利水,利膽,可多吃細米,白蘿卜,馬蹄,白菜這些清熱利水的食物。那麼,去濕熱喝什麼粥好呢?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

什麼是濕熱

濕熱,為中醫名詞術語,為致病因素,屬於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熱)中的兩邪。亦為中醫證候名,如濕熱證,是指濕熱蘊結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可見全身濕熱癥狀的病理變化。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屬於外邪,稱為濕邪,多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熱,也是一種邪氣,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稱為火熱之邪。熱也可以因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稱內熱。火熱之邪侵犯人體或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內熱時可導致熱證,熱證是感受外邪,或人體機能活動亢進,陽盛陰衰的證候。熱證的臨床表現:發熱,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幹,脈數。

濕熱,是熱與濕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並入侵人體,或可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濕熱證的常見臨床表現:發熱、身熱不揚,頭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黃而短,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濕熱流註關節則謂濕熱痹證,侵犯臟腑時,可出現脾胃濕熱(濕熱蘊脾)、肝膽濕熱、膀胱濕熱、腸道濕熱等證。

濕熱體質是怎樣形成的

濕熱證的形成有四個方面原因:

1.感受外邪

主要是感受濕熱之邪。我國地處北半球,夏秋之交,暑熱未盡,水濕泛濫,濕熱最盛,侵犯人體,蘊結為病。而東南沿海地區,四季濕氣均較重,尤其是每年的3到5月,俗稱“梅雨天”,天氣漸熱,暑熱漸盛,與濕氣膠結,更易致濕熱為患。

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濕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濕,結合亦成濕熱。正如薛生白所雲:“太陽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致,內外相引,故病濕熱。”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脾胃,致濕從內生,鬱而化熱,形成濕熱。

2.飲食不節

偏嗜肥甘厚膩,釀濕生熱;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濕阻、氣滯等,而食滯、濕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濕”,氣滯也是水濕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極具生濕助熱的特性,可見諸多飲食不節因素均可成為濕熱蘊結的病因。

3.脾胃失健

濕邪內生,鬱而化熱。脾主運化,為水濕運轉之樞紐,由於各種原因傷及脾胃,均可導致其運化功能失常,水濕內停。濕阻日久化熱,而成濕熱之證。

4.情志因素

“脾在志為思”,“思則氣結”。張景嶽曾說:“但苦思難釋則傷脾”。過度思慮,情志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協調脾氣健運的重要條件,即“土得木而達”。肝失疏泄無以調暢氣機,脾升胃降失調,脾失健運生濕,濕鬱化熱,濕熱乃成,引起肝膽濕熱或脾胃濕熱。

上述病因在不同的個體會引起不同的濕熱證,如感受外來濕熱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膩,釀濕生熱,或脾胃失健,濕邪內生,鬱而化熱,導致濕熱鬱阻肝膽,形成肝膽濕熱證;如濕熱外邪侵犯人體,或過食肥甘酒酪,釀濕生熱,濕熱內蘊中焦,形成脾胃濕熱證;

若濕熱侵襲大腸,膠結不解,壅阻氣機,則成大腸證;若感受外來濕熱之邪,侵襲膀胱,或飲食不節,濕熱內生,下註膀胱,膀胱氣化不利,小便異常,則成膀胱濕熱證。若濕熱流註關節,關節局部紅腫熱痛,則形成濕熱痹證。

多喝粥可去濕熱

綠豆冬瓜茶可祛暑

飲食調養:宜進食具有清熱祛暑、利濕功效的食物,可多飲西洋參茶、綠豆冬瓜茶等。

藥膳可選擇“夏枯草瘦肉湯”:夏枯草30克,豬瘦肉120克,法夏5克,精鹽、味精各適量。將夏枯草、法夏洗凈,豬瘦肉洗凈切塊。把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再用小火煮1~1.5小時,加精鹽、味精,再煮一沸即成。有清肝瀉火、消暑利濕的功效。

小暑進食莫太飽

飲食調養:避免進食太飽,可多食具有清熱祛暑生津功效的食物,可多喝果汁或湯水,如西瓜汁、綠豆水、荸薺水、薏苡仁水、白茅根水等。

藥膳可選擇“茯苓薏苡赤豆粥”:茯苓20克,薏苡仁100克,赤小豆50克,粳米100克。將赤小豆、茯苓、薏苡仁洗凈。粳米淘洗幹凈。赤小豆浸泡半天。將赤小豆、薏苡仁與茯苓一起入鍋,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至赤小豆酥爛,加白糖少許稍煮即成。有化濁利濕,清熱消暑的功效。

“三豆鰍魚湯”防暑濕最佳

飲食調養:多吃溫軟食物,避免饑飽失調,食物以健脾化濕、益氣消暑的為宜,如小米綠豆粥、綠豆湯、春砂仁、法夏、扁豆、冬瓜、西洋參等。

藥膳可選擇“三豆鰍魚湯”:泥鰍300克,紅豆30克,黑豆30克,赤小豆15克,紹酒10克,炮薑10克,生薑5片。將泥鰍放入清水內,吐凈泥土,宰殺,去鰓及內臟,洗凈。將紅豆、黑豆、赤小豆洗凈備用;將炒鍋置武火上燒熱,加入素油,將泥鰍放入鍋中煎至7分熟後盛起備用。

將煎過的泥鰍與洗凈的紅豆、黑豆、赤小豆、炮薑、生薑一同放入砂鍋,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燒沸,小火熬煮2小時,放入紹酒,調入適量精鹽即成。有清暑祛濕,健脾益腎的功效。

宜溫養脾胃 忌過食生冷

飲食調養:忌吃太多生冷,或因天熱不願進食,應多進食溫軟食物,溫養脾胃,可多飲米湯,砂仁、法夏、苡米、芡實、紅豆、扁豆等。

藥膳可選擇“赤小豆雞內金荷葉粥”:赤小豆30克,雞內金10克,鮮荷葉1張,春砂仁5克,粳米150克。將鮮荷葉洗凈,切碎,連同雞內金一同放入砂鍋,加入清水1000ml,大火澆沸,小火熬煮20分鐘,放入春砂仁後再煮10分鐘,去渣取汁。將淘洗幹凈的粳米、赤小豆放入藥汁中,添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以小火熬煮成粥即可。有健脾利濕,清熱消暑的功效。

清熱祛濕消暑

飲食調養:宜多吃益氣養陰,消暑生津的食物,如薏苡仁、西瓜、冬瓜、西洋參、綠豆、玉竹、石斛等。

藥膳可選擇“薏苡仁橘皮粥”:薏苡仁50克,玉竹10克,橘皮5克,大棗10枚,粳米200克。將薏苡仁、玉竹、橘皮與淘洗幹凈的粳米同置於鍋內,加適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煨熬,待米爛粥稠即成。有清熱祛濕,健脾益氣生津的功效。

濕熱體質的人在臨床上都有哪些癥狀表現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 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療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

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 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 裡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可選用 六一散,或 三仁湯、 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 連樸飲、 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藥,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 地丁草、 苦參、 白蘚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 車前子等; 陰囊濕疹、睪丸脹痛、 白帶黃臭可加 龍膽草、苦參等; 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 石葦、扁蓄等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註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濕熱體質起居飲食調理建議

原則:清化濕熱,分消走泄;

宜食用清利濕熱的食品,如薏苡仁、蓮子、茯苓、紅小豆、蠶豆、綠豆、兔肉、鴨肉、鯽魚、綠豆芽、冬瓜、絲瓜、葫蘆、苦瓜、黃瓜、西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蓮藕、空心菜等。平時多吃清利濕熱的水果,如:西瓜、梨、香蕉、柚子;可食適量平性水果,如:蘋果、檸檬、葡萄、甘蔗;

忌食性濕熱的水果,如:荔枝、龍眼、榴蓮、番石榴、椰子、桃子、菠蘿;

忌辛辣燥烈的食物,如辣椒、生薑、大蔥、大蒜等;

忌大熱大補的食物,如狗肉、鹿肉、牛肉、羊肉、動物內臟;

戒煙酒。不宜暴飲暴食、酗酒。所有食物裡邊,濕熱之性最大的就是酒;

少吃辛辣肥膩的食品、甜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