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癥是指秋季氣候幹燥,空氣缺乏水分,人體吸入幹燥空氣後所致的一種秋日病。中醫學稱之為燥邪,認為其性幹澀,易傷津液、肺臟,且多從口鼻而入,致病多從肺衛開始。由於患者感受燥邪的時間不同,故有溫燥、涼燥和內燥之分,診治、用藥時應該區分開來。

秋燥癥的三大區分

溫燥:潤燥止咳,生津退熱

不少人入秋後會出現口唇幹裂、口渴咽痛等癥狀,會自行到藥店購買降火藥服用。醫生提醒,服用藥物不當有可能加重癥狀,出現幹咳無痰、呼吸不暢、小便短赤和大便秘結等癥狀,嚴重者還會出現發熱、出汗和頭痛等癥狀,應當事先咨詢醫生。中醫學認為,溫燥為初秋之主燥,癥見口唇幹裂、鼻燥出血、口渴咽痛、眼紅目眩;毛發幹枯、指甲反翹、小便短赤、大便結粒;或伴有發熱、出汗和五心煩熱等溫熱癥狀。治療原則當為潤燥止咳、生津退熱。處方用藥可用潤燥退熱湯加減。此外,還可用利咽清涼飲或葛根山藥降火湯等煎服。成藥可口服喉痛靈沖劑、化燥祛熱口服液或潤燥解熱降火丸等,口唇裂者可塗甘油制劑護理。

涼燥:利咽潤喉,清涼化燥

而從中秋進入深秋,天氣轉涼,中醫學認為,此時涼燥為主燥,癥見唇幹舌燥、鼻幹結痂、痂難脫落、口渴咽幹、咽痛聲嘶、毛發幹涸、小便赤長、大便幹燥;或伴有發冷、無汗和手足冰冷等涼寒癥狀。治療原則當為利咽潤喉,清涼化燥。處方用藥可用甘草固衛化燥湯。此外,還可用溫涼生津散或冬瓜淮山潤燥湯煎服。成藥可用涼燥丸、利咽潤肺沖劑和二地化燥散口服。口唇幹燥者可用潤唇膏。涼燥者可吃黑木耳、金橘、胡蘿卜、蘋果、蓮藕、石榴、紅棗等。當然,並非所有水果都適合秋季食用,如李子、榴蓮則可能助火生痰,對預防秋燥有負作用。

內燥:生津補血,補陰祛燥

除溫燥和涼燥外,秋季常見的還有內燥。內燥為病後之主燥,中醫學認為,汗吐下太過,傷耗津液;或失血太多、久病耗傷津血、熱病傷陰後所致的秋燥為內燥。癥見口唇幹澀、鼻幹息微、口咽生瘡、觸之劇痛、畏懼進食、毛發脫落、小便無力、大便不出;或伴有心悸、脅痛、腹脹、哮喘和尿少等五臟內燥癥狀。治療原則當為生津補血、補陰祛燥。處方用藥可用安補五臟湯加減。成藥可酌情使用歸脾丸、腎氣丸、補心丹或六味地黃丸等。外用清秋潤唇膏。需要提醒的是,秋燥癥並非由細菌、病毒感染所致,故無須使用抗菌、抗病毒藥物治療。

秋季要重點預防秋燥癥

1、註意秋燥調養由於秋天氣候幹燥,如果不予以飲食調養,人體往往容易發生口幹、咽痛、鼻燥、皮膚幹燥等不適癥。在飲食上要以生津養陰為主,以滋潤臟腑,如註意多吃些豆腐、銀耳、蘿卜、梨、香蕉、菠蘿、桂圓、葡萄等食物。同時應以清淡為宜,如早上一杯純豆奶,晚上一杯純牛奶是個明智選擇。

2、註意秋涼調養由於深秋氣候的明顯轉冷,為維護胃腸道的良好功能,因而在飲食上對各種食物的加工制作,要適應機體在該階段的消化吸收特點,不宜進行紅燒大肉、原雞、原鴨等這種吃法,應吃些魚、蝦、蛋、肉餡類食物,使胃腸道在陣陣寒流時節有個適應階段,營造一個消化、吸收功能的調整過程。

3、註意秋飲調養由於秋天氣候幹燥,相對而言體內水分揮發增加,因而要適當增加飲料以補充水分,同時要有利於營養和潤肺作用,如吃些水果和多飲些果汁。平時多飲些開水、淡茶水等,也可以用菊花、麥冬、竹心等煎服,對預防“秋燥癥”有一定的作用。

4、要豐富主食對於各種薯類、豆類等食物都是秋天收獲的,這些食物既可作為主食,也可與主食搭配或點綴主食。這樣既豐富瞭主食的花色品種,又使主食營養更為全面合理。如薯類中含有豐富的淀粉、膳食纖維、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不同於主食的蛋白質氨基酸組成特點等,有利於膳食平衡和營養健康。

秋燥癥可吃這三種水果

一、“百果之宗”美譽的梨

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其所含糖類有果糖和葡萄糖等,具有保肝、助消化、促進食欲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靜的作用。所謂秋季養生以潤肺為主,梨為首選水果,不過,因為梨性寒冷,那些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及產後血虛的人,不可多食。

二、 譽為“水果之神”的葡萄

葡萄其色美、氣香,鮮食酸甜可口,開胃消食,是人們很喜愛的一種水果,同時葡萄從表皮、果肉到種籽,蘊含滿滿的養分,不僅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外,還包含氨基酸、維生素C、鈣、鐵等多種礦物質,其中多種多酚類化合物,如原花青素、花青素等更具有極佳的抗氧化,比維他命C高出18倍,保護人體不受自由基侵襲造成老化、維持肌膚彈性,修復紫外線傷害的膠原蛋白。

三、稱為“維生素王”的大棗

紅棗含有蛋白質、脂肪、醣類、有機酸、維生素A、維生素C、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種營養成分。如果經常用紅棗煮粥或者煲湯的話,能夠促進人體造血,可以有效的預防貧血,使我們的肌膚越來越紅潤。同時大棗又物美價廉,我們無需購買昂貴的補品,善用紅棗即可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如何應對秋燥癥

1、提高健康水平

臨床發現,秋燥癥最多見於健康素質較差的體弱嬰幼兒,隻有普遍提高他們的健康素質,才能增強對秋燥的耐受。嬰兒出生後最好母乳喂養並保證足夠的母乳量,如需人工喂養應在醫生指導下采用配方乳;母乳不足嬰兒應及時添加牛奶,可在牛奶中加些奶粉,並多喂開水和果汁,少喝飲料;補充鈣、鐵、鋅及維生素,半歲以上的孩子應該攝入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讓孩子到戶外運動,曬太陽,從各方面提高孩子的健康水平。

2、改善幹燥環境

我們無法改變秋燥的大環境,但可以改變居住的小環境。比如用室內地板灑水、懸掛濕毛巾、放置裝水容器,或用加濕器的方法,保持室內相對濕度在50%以上。起碼在孩子的活動間及臥室應保持這樣的條件。這可以有效地防止機體水分的過度丟失。

3、科學補充水分

秋燥的主要原因是身體缺水,所以最重要的是補足水分。不過有人喜歡給孩子喝添加瞭甜味劑、色素、香精或高糖的飲料,這樣會導致體內高滲,細胞更加缺水。其實多飲白開水是最好的,對嬰兒可用奶瓶喂水。脫水的嬰兒喜歡喝這樣的水,它可以解決口渴,稀釋濃縮的血液和體液,迅速改善脫水和電解質失調。但不要短時間內喝進大量的水,引起腹脹;而要少量多次,保證充分吸收。

中醫教你去除秋燥癥

例如梨(生吃或蒸熟再吃均可)、百合、玉竹、沙參、石斛、荸薺、枸杞等,可以潤心肺、養胃陰。而帶有膠質或是質地黏稠的食物也有“潤”的效用,例如銀耳、海帶、山藥、蓮藕、秋葵、菇類、海參、海蜇皮等。

老中醫說吃豬腳養生,就是因為豬皮富含膠質可潤燥,但若是平常較少運動的人,怕吃豬腳太油,可以改攝取植物膠質。另外,含有油脂的堅果類,例如芝麻、杏仁、煮熟的花生等,也可以達到滋潤、潤腸消便秘的功效。至於炸烤、辛辣等燥熱的食物則應盡量避免,以免耗傷津液、加重秋燥癥狀。

想去秋燥必須養陰,而養陰的重點在於留住水分。除瞭多吃平潤的食物外,水分的攝取也不可少。建議早上起床後喝一杯溫水,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蘇醒過來,腸子開始蠕動,就會想上廁所,當然也就不會便秘瞭;但是千萬不要喝冷水,因為人的脾胃喜溫忌寒,低於室溫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多喝水很重要,喝水的方法也要註意。喝水時最好一小口一小口地喝、少量多次,不要一次灌太大口,否則身體無法有效吸收、分佈。喝太大口的水,就像忽然間下起大雨一樣,尤其是循環差、經絡容易阻滯的人,身體局部會鬧水災,也就是水腫。

另外,中醫還有一個補水小秘方,那就是喝蜂蜜水。蜂蜜可以潤燥、清熱,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滋潤肌膚的功效,與水調和喝下,既可補充水分,又可以防止因秋燥所引起的許多甘燥癥狀,還能抗衰老,是秋季養生的簡單良方。不過,由於蜂蜜內可能含有某些厭氧菌,嬰幼兒、腸胃道過於敏感,或是吃甜食容易泛胃酸的人應避免食用。

喜歡喝茶的人,秋天可以用杭白菊泡茶,半發酵的烏龍茶也是不錯的選擇,適度飲用有助於潤喉生津、清除體內積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