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腳氣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傷害,如果這種疾病不及時治療的話還可能會給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患瞭腳氣以後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會出現不方便,所有患瞭腳氣要正確的對待,那麼,怎樣才能預防腳氣病的出現呢?

治療腳氣過程中容易進入的誤區

診斷不清,就行治療

千萬不要想當然的認為發生在足部的疾病都是“腳氣”。其實發生在足部的疾病有多種多樣,真菌感染引的“腳氣”隻是其中的1種。

“腳氣”的診斷很簡單,有經驗的皮膚科醫生從臨床表現即可診斷,八九不離十,但仍需與其他疾病相鑒別,如濕疹、掌蹠膿皰病等。

因此,醫生往往要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如真菌的顯微鏡下檢查或培養,這樣既可診斷“腳氣”,也可排除其他疾病。

隻有在診斷明確的情況下進行治療才是有意義的,否則,要麼治療無效,要麼因治療方向相反而引發“腳氣”加重。

隻顧止癢,不找病根

“腳氣”發作時,患者往往瘙癢難忍,恨不得將皮膚換瞭,因此很多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已買藥或用他人推薦的“偏方”進行止癢處理。不可否認,有些藥物或偏方確實可以臨時止癢。可是,在一時的痛快背後,這些藥物或偏方往往可加重“腳氣”或引起更嚴重的接觸性皮炎。

癥狀緩解,不再用藥

引起“腳氣”的真菌相當頑固,抗真菌治療一定要合理、足量。針對不同類型的“腳氣”,治療的時間要求會有所不同,但有一原則是相同的,那就是癥狀完全緩解後,仍應堅持再塗藥一周,以免“腳氣”死灰復燃。

腳氣癥狀是什麼

本病常為急性發展期腳氣,起病較急,夏重冬輕。原發損害以小水皰為主,成群或散發,壁厚。皰液清,常位於趾間、足心及足側緣。水皰位於表皮角質層下,由於足蹠部角質層較厚,水皰壁不易被穿破,周圍皮膚無紅暈。如果不繼發細菌感染,數天後皰液可自行吸收。水皰破裂後形成環狀脫屑,皮損繼續向四周擴大。皮損不斷向四周擴展蔓延時,部分小水皰可融合成大水皰。如果繼發細菌感染,則皰周出現紅暈,皰液化膿變渾濁。皰壁潰破後局部出現糜爛或腫脹。此時,如果用藥不當炎癥得不到及時控制,則容易引起淋巴管炎等一些並發癥。

此型腳氣一般自覺劇癢難忍,有時需將水皰抓破才能緩解。經久搔抓後皮膚粗糙、變厚,常可發展為丘疹鱗屑型腳氣。

浸漬糜爛型腳氣主要表現為第三和第四趾間,甚至可波及全趾間皮膚浸軟,部分趾間皮膚皸裂(皸裂【譯】: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手足部皮膚幹燥和裂紋,伴有疼痛),有時露出紅色糜爛面,有臭味。可引起丹毒、癬菌病等合並癥。皮疹夏重冬輕。此型足癬的致病菌尤喜在潮濕、溫暖的環境裡生長繁殖。因而當其長期寄生於伴有多汗的趾間時,易致表皮層皸裂,並因濕潤浸漬而發白。趾間糜爛、角質層浸漬發白是本型特點。多見於足多汗或經常穿透氣性差的雨鞋、膠鞋的人,角質貯水過多而浸漬發白。遭到破壞的角質層較松軟,很容易刮除而露出紅斑糜爛的基底面。

由於搔抓和摩擦,經常繼發細菌感染而發生惡臭,中醫稱之為臭田螺。《醫宗金鑒》寫到“臭田螺瘡最纏綿,腳丫瘙癢起白斑,搓破皮爛腥水臭……”。“腳丫破爛,其患甚小,其癢搓之不能解,必搓之皮爛,津腥臭水覺痛時,其癢方止,次日仍癢,經年不愈,極其纏綿”。此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癢感。

如果由念珠菌引起的趾間浸漬糜爛者,自覺癥狀明顯要比皮膚癬菌引起者為輕。如果繼發感染後引起的炎癥未得控制,可引起一些並發癥的產生。如淋巴管炎、小丹毒、蜂窩織炎等,引起足部及小腿局部的紅、腫、熱、痛。並可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部分敏感體質的患者,可發生癬菌疹等疾病。收由白念珠菌引起者,有時也可致指甲及甲溝的感染。

預防腳氣方法

(一)攝入過少 每天正常成人男性攝入需要量為1.2~1.5MG,女性1.0~1.1MG,與能量需求有關,一般不低於0.5MG/1000千卡。維生素B1在酵母,動物組織,豆類,花生,麥類,糙米中含量豐富,谷物精制後或貯存不當,發黴變質,維生素B1 可喪失。硫胺素為水溶性維生素,在堿性條件下不耐高溫,因此蒸煮烹調不當可隨米湯與菜湯流失或被破壞。此外,食欲減退,大量飲酒,長期靜脈營養患者可致維生素B1攝入不足。

(二)需求量增加 在生理情況下,如生長發育旺盛期,妊娠哺乳期,強體力勞動與運動者,或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質飲食結構為主者,維生素B1需求量增加。在病理情況下,如甲狀腺毒癥,長期發熱,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時,維生素B1需求量亦增加。

(三)吸收障礙 維生素B1根據濃度高低不同,分別以被動擴散與主動轉運形式在小腸吸收,體內儲存量少。慢性腹瀉,腸結核,腸傷寒等疾病可致維生素B1 吸收障礙。酗酒,慢性營養不良及葉酸缺乏者亦可存在吸收障礙。酒精性肝病患者除瞭吸收障礙外,還伴有硫胺素轉變為焦磷酸硫胺的中間代謝障礙。

(四)分解增加 進食某些含硫胺素酶的食物,如生魚片,牡蠣,蝦,咖啡,茶以及其他植物,可氧化維生素,使體內硫胺素水平下降。

(五)排泄增加 維生素B1在尿中的排泄形式主要為硫胺素本身(由腎小管排泌)以及乙酰化衍生物,醋酸噻唑衍生物等。在使用利尿劑時,可使維生素B1喪失過多。此外,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腹瀉時也可致維生素B1喪失。

腳氣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1、首先,香港腳的產生原因。

一般來說,引起腳氣的罪魁禍首是腳部的細菌,主要有紅色毛癬菌、玫瑰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等等,這些細菌可以分解皮膚的代謝物,不過,在分解的過程中就會產生惡臭。

2、其次,腳氣的產生還與角質有關。

從專業的角度而言,雙腳上的角質層,其所含有的角質蛋白為黴菌生長的營養物,要是在汗液的滋潤下,更有利於細菌的成長,而在這樣的環境下,細菌會成幾何級的繁殖,從而讓腳氣防不勝防。

3、就是密閉的空間。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去吃日式料理的時候,會要脫去鞋子,坐在榻榻米上。不過,對於有些人來說,要是把鞋子脫下來,臭味自然是飄香四溢。不要說吃東西瞭,胃口就會大大下降。其實,之所以雙腳會成為腳氣的重災區,那是因為我們的雙腳一天到晚都裹在鞋子中,而鞋子是一個密閉的空間,要是鞋子本來就是通風性能較差,汗液的話不能夠及時吸幹的話,這就是腳氣產生的溫床。所以,很多人在選購鞋子和襪子的時候,都希望能夠選用通風、透氣的。

腳氣日常生活應該註意飲食問題

1、南瓜:民間多視之為“發物”。明朝李時珍就曾指出:“多食發腳氣。”《本草求真》亦雲:“凡人素患腳氣,於此最屬不宜。”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說:“„„腳氣痞悶,皆忌之。”

2、雞蛋:根據腳氣的癥狀治療,很多人以為雞蛋可以治療腳氣,其實恰恰相反。根據清代食醫王孟英的經驗,腳氣患者忌吃雞蛋。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明確告誡:雞蛋“多食動風阻氣„„腳氣皆不可食。”

3、鴨肉:除瞭註意選擇治療腳氣的藥物,飲食也應該註意。根據前人經驗,患有腳氣之人,不宜多吃鴨肉。如清代食醫王孟英曾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多食滯氣,滑腸,凡為陽虛脾弱„„痞脹腳氣,皆忌之。”《飲食須知》亦雲:“鴨肉味甘性寒,滑中發冷氣,患腳氣之人忌食之。”

4、甜瓜:根據古代醫傢經驗,患有腳氣病者應當忌吃甜瓜。如《孫真人食忌》中早有記載:“患腳氣病人食甜瓜,其患永不除。”《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凡虛寒多濕„„腳氣,皆忌食。”

5、荸薺:又稱烏芋。性寒,味甘,但患有腳氣病人忌食之,可引起腳氣的並發癥。如清代名醫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中指出:“烏芋,蓋以味甘性寒,力善下行,是以冷氣勿食,食則令人每患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