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身體不適會選擇拔罐,但上罐後,一些人會出現不適。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緊張,疼痛灼辣難忍,數分鐘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濕氣證),或於施術局部的遠端感覺發涼、發麻、疼痛等,均屬異常反應。中醫拔罐治病有哪些註意事項?拔罐出現不適怎麼辦?一起來看下。

火罐的種類

(1)竹筒火罐:取堅實成熟的竹筒,一頭開口, 拔罐一頭留節作底,罐口直徑分3、4、5公分三 拔火罐種,長短約8~10公分。口徑大的,用於面積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徑小的,用於四肢關節部位。至於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過於幹燥,容易透進空氣。臨用前,可用溫水浸泡幾分鐘,使竹罐質地緊密不漏空氣然後再用。南方產竹,多用竹罐。

(2)陶瓷火罐:使用陶土,作成口圓肚大,再塗上黑釉或黃釉,經窯裡燒制的叫陶瓷火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幾種,陶瓷罐,裡外光滑,吸拔力大,經濟實用,北方農村多喜用之。

(3)玻璃拔火罐:是中華傳統醫療保健中醫器具。一、制作方法:徐州是出產玻璃制品的產地之一。有悠久的歷史。質量優,純度高。生產推出的玻璃拔火罐,是使用高溫玻璃鏈爐、池爐法機制的。是環保產品。二、質量:無色透明。壁厚邊寬,罐口光滑、沒毛刺。手感好。系以耐熱性好的玻璃制成,口小,腔大,罐口略外翻。有五種型號。玻璃罐的優點是罐壁透明,可隨時面察拔罐

部位的皮膚變化,因此臨床最為常用。又由於觀察方便,特別適於刺絡拔罐。

(4)抽氣罐:用青黴素、鏈黴素藥瓶或類似的小藥瓶,將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須光潔,瓶口的橡皮塞須保留完整,便於抽氣時應用。現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於抽氣。

(5)角制罐:系用牛角或羊角等加工制成,用鋸在角頂尖端實心處鋸去尖頂,實心部分仍需留1~2cm,不可鋸透,作為罐底。口端用鋸鋸齊平,打磨光滑。長約10cm,罐口直徑有6cm、5cm、4cm三種。其優點是經久耐用,但因動物犄角不易收集而很少應用。

(6)紫銅罐:紫銅拔火罐是藏醫、蒙醫傳統的拔火罐。

拔罐的輔助材料

一、燃料

火罐是以火熱作為排氣手段的,常用的燃料有乙醇棉球和紙片;①乙醇棉球:常選用蘸有75%~95%乙醇溶液的棉球,在傢庭拔罐無乙醇時,也可以用高度數的白酒代替。乙醇作為燃料具有熱能高、火力旺,能迅速排出罐內空氣,負壓大,吸附力強等特點,當蓋罐後火便速滅,不易燙傷皮膚。②紙片:紙片是拔罐較為常用的燃料,在應用中應該選擇質薄易燃紙,而不選擇厚硬及帶色紙,因其燃點低,熱力不足,影響排氣,如有不慎,還會出現結炭墜落而燙傷皮膚,故一般不宜選用。

二、消毒清潔用品

乙醇脫脂棉球是常用的消毒清潔用品。拔罐前常用其清潔皮膚、消毒罐具,拔罐時用以燃火、排氣。

三、針具

在拔罐治療時,有時需要針罐、刺血罐等,所以有時需要準備毫針、三棱針、皮膚針。

(1)毫針

毫針古代“九針”之一,可用18號不銹鋼絲制成,長短不一。用於刺血療法的毫針,一般以1寸左右即可,適用於小兒及虛性病人。

(2)三棱針

三棱針由不銹鋼制作,長約6厘米,分針體、針柄兩部分,針柄呈圓柱形,針體呈三棱狀,尖端三面有刃,針尖鋒利。常用規格有大號、中號、小號三種。粗毫針、縫衣針、註射針頭可代替三棱針。適用於成人及淺表靜脈瀉血,專為點刺和挑刺放血之用。

(3)梅花針

梅花針又名皮膚針、七星針。該療法已有一千年的歷史瞭。在《靈樞經》裡“毛刺”、“揚刺”的描述跟梅花針治療有許多相似之處。梅花針式樣有好幾種,由於針數多少的不同,名稱也各異。古人把5根針捆成一束,很像梅花的樣子,稱梅花針;將7根針捆成一束的七星針;將18根針捆成一束的叫羅漢針。此外,由於刺得淺,所謂“刺皮不傷肉”,又稱皮膚針。

梅花針有傳統針和改良針兩種。前者是將一根筷子,一端鉆一小孔,將1~7枚針(一般用縫衣針)平齊穿入孔內,露出針身,用棉線捆紮固定即可;後者是針體前端安一螺絲帽,螺帽留一孔,將針穿入,再用螺絲固定。針尖不宜太銳,應呈松針形。針柄要堅固而有彈性,全束針尖應平齊,防止偏斜、鉤曲、銹她和缺損。近來又有用金屬制成的筒狀皮膚針——滾刺筒,具有刺激面積廣、刺激量均勻、使用方便等優點。梅花針是在古代鋼針的礎上演變而成的。《靈樞九針十二原》:“鋼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主熱在頭身也”。梅花針適宜淺刺皮膚瀉血,一般按經絡循行及神經、肌肉分佈為依據,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順序叩刺出血。

四、潤滑劑

拔罐療法可以不用潤滑劑,但對於一些特定的拔罐法需要一些介質作為潤滑劑。潤滑劑一般在接受治療前塗在施術部位和罐口,以加強皮膚與罐口的密度,保持罐具吸力。一般選用凡士林、液狀石蠟、植物油等做潤滑劑。有時用走罐為提高療效,還選用具有藥性的油劑,如紅花油、松節油、按摩乳等,以增強活血功能。使用潤滑劑不僅能提高治療效果,還有保護皮膚避免燙傷的作用。

五、 藥物

根據患者病情、可以選配一些草藥煎湯,濾去雜質後使用,既可以起到潤滑作用,又可針對患各病情作相應的治療。

中醫拔罐治病有哪些註意事項

“拔罐療法與針灸一樣,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物理療法。”專傢說,拔罐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常見疾病都可以用拔罐方法進行治療。如急慢性支氣管炎、頸椎關節痛、消化不良、神經性疼痛、高血壓、發燒感冒等。

選“罐”有講究

專傢指出,拔罐時用的“罐”有許多種,常見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膠罐、抽氣罐等。其中玻璃罐是臨床上最常用的,因其光滑透明,可以觀察到罐內皮膚充血、淤血、起泡及出血情況。傢庭中常用的橡膠罐、抽氣罐使用方便,但不能用火,因此效果較小。根據大小,罐還分為許多型號,不同部位和穴位用的型號不同,背腿多用大號的,額頭、脖子用小號的。

最好由專業醫生拔罐

正因為拔罐療法適用度廣、需求大,因此市場上提供拔罐治療的地方越來越多。除瞭醫院,許多按摩館、美容院、足療店也都有拔罐服務,但其服務人員都隻是經過簡單培訓的美容師。

對此,專傢表示,拔罐是一項專業的中醫理療方法,既要熟知穴位,又要掌握手法,最好由具備中醫行醫執照的醫生進行。如果沒有經過系統學習和訓練,隨意進行拔罐治療,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一些傷害,如燙傷、損傷皮膚、引起疼痛甚至加重病情。據瞭解,很多醫院都曾接診過不少類似病例,輕者燙出水皰,嚴重的甚至造成大面積燒傷。

拔罐治療五個註意事項

近些年,傢庭用的抽氣式罐很常見,但也存在用法不當的問題。專傢指出,拔罐治療需要註意以下一些事項。

一、分清體質。體質過於虛弱者不宜拔罐,會使虛者更虛。

二、註意身體狀況。有心臟病、血液病、患皮膚病以及孕婦、婦女經期、過飽、過饑、醉酒時都不適宜拔罐。

三、小心不宜部位。肚臍、心前區,皮膚細嫩處、破損處、瘢痕處,乳頭、骨突出處均不宜拔。拔罐舊痕未消退前,最好也別拔。

四、拔罐後不可立即洗澡。拔罐後,皮膚處於一種被“傷害”的狀態,敏感脆弱,此時洗澡非常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炎等,建議等上兩三個小時。拔罐時應避免有風直吹,防止受涼。

五、拔罐後正確處理。拔罐後不慎起泡,每個罐內多於3個泡,就應及時塗燙傷膏,或去醫院處理。

拔罐吸拔部位的選擇

(1)就近拔罐

就近拔罐即在病痛處拔罐,也就是在阿是穴處拔罐;這是由於病痛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局部經絡功能之失調,如經氣不通所致;在病痛處拔罐,就可以調整經絡功能,使經氣通暢,通則不痛,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阿是穴是中醫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應點作為針灸治療部位的腧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靈樞經筋》說:“以痛為輸”、即根據痛的部位來定位。阿是穴這一名稱,是《備急千金要方》開始提出來的。它既無具體的穴名,又無固定的位置,臨床上多用於疼痛性病癥。阿是穴在疾病診斷上也有一定參考價值,如在足三裡下1~2寸間有明顯壓痛,結合臨床右下腹部疼痛等體征,有助闌尾炎的診斷。

(2)遠端拔罐

遠端拔罐就是在遠端病痛處拔罐。這遠端部位的選擇是以經絡循環為依據,刺激經過病變部位經絡的遠端或疼痛所屬內臟的經絡的遠端,以調整經氣,治療疾病。如牙痛拔合谷,胃腹疼痛拔足三裡,頸椎疼痛拔足三裡等。

(3)特殊部位拔罐

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因此,可根據病變特點來選擇拔吸部位。如:大椎、曲池、外關等有退熱作用。如治療發熱時,可以在上述部位處拔罐。內關對心臟有雙向調節作用,如心跳過緩、過急可以選擇此穴。

(4)中間結合,強調脊椎

頸椎部是指頸椎到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療頭部、頸部、肩部、上肢及手部的病變和功能異常。如頭暈、頭痛、頸椎病、落枕、肩周炎、手臂肘腕疼痛等。

胸椎上部是指第一胸椎到第六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療心、肺、氣管、胸廓的病變。如心悸、胸悶、氣短、咳喘、胸痛等病癥。

胸椎下部是指第七胸椎到第十二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療肝、膽,脾、腸等器宮的痛癥。如肝區脹痛、膽囊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腸炎、腹痛、便秘等病癥。

腰椎部是指腰椎以下的腰椎部,主要治療腎、膀胱、生殖系統、腰部、臀部、下肢各部位的病變。如腎炎、膀胱炎、痛經、帶下、陽痿、腰椎增生、椎間盤脫出、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癱瘓、疼痛等病癥。

拔罐出現不適怎麼辦

1、正常反應

無論用何種方法將罐吸於體表,由於罐子的負壓吸引作用,局部軟組織可隆起於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覺得局部有牽拉發脹感,或發熱、溫暖、涼氣外出、舒適感等,有的病證立即或漸漸減輕,甚至完全消除。當然,上述感覺並非全部出現,依個體反應的不同,出現的多寡顯隱有別。留罐到一定時間(數分鐘至十多分鐘),或閃罐、走罐多次後,局部的軟組織呈現潮紅、紫紅色(瘀斑色),或出現丹痧(小點狀,紫紅色疹子),起罐後皮膚的這些變化可能維持一至數天。這些,都屬於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應。

中醫和西醫可根據局部的反應情況來診斷和輔助診斷疾病。中醫認為,拔罐區出現水泡、水腫、水氣過多者,揭示患濕氣證。出現深紅、紫黑或丹痧,或觸之微痛,兼見身體發熱者,提示患熱毒證;身體不發熱者,提示患瘀血證;皮色不變,觸之不溫者,提示患虛寒證;微癢,或出現皮紋,提示患風證。有關刺絡拔罐吸出的液體,可表現不同的病情。一般認為:鮮血顯示病情較輕,黑血或瘀塊顯示瘀阻較重,黃水顯示濕熱證,清水顯示寒濕,血水往往出現在治療的開始階段或疾病即將痊愈階段。至於出血量多少,亦可提示病情的輕重及轉歸。有些患者開始治療時,出血量少甚至不出血,這是瘀血阻塞嚴重或風氣盛的表現,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瘀血逐漸被吸出,出血量才漸漸增多,但隨著病情的好轉,出血量又會漸漸減少,直至吸不出血。西醫認為,拔罐區若出現微細出血,可作為診斷發疹性疾病(如麻疹、風疹、猩紅熱、斑疹傷寒等)的依據之一,因為這些疾病的發疹前期都發生毛細血管的損害。若出現印痕黑暈,其中有出血之紫斑,而且相互重疊,則為斑疹傷寒的陽性反應,這種反應較變形菌微生物凝集反應或立克次體凝集反應平均可提早2天出現,且陽性率高;出現很多大水泡,提示有水液瀦留,肢體有不明顯的肉眼難以觀察出現的水腫癥;呈現粉紅色或無色斑,提示患有神經痛或高血壓癥;呈現深紫色斑,並且在紫紅色的印痕中間常出現黑褐色斑紋者,提示患有肌肉風濕癥和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治療過程中這些印痕或斑紋逐漸減少,則提示病情減輕、好轉或痊愈。

2、異常反應

上罐後,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緊張,疼痛灼辣難忍,數分鐘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濕氣證),或於施術局部的遠端感覺發涼、發麻、疼痛等,均屬異常反應。引起異常反應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1)病人心理反應過度。

(2)罐子吸力過大。

(3)施術時失誤、灼傷皮膚,或皮膚本來就有傷口。

(4)所塗藥物的刺激過強。

(5)罐口邊緣過薄(指代用罐),或不平滑,有砂粒狀樣凸起或凹縫、凸痕,或病人皮膚幹枯松弛(如老年人),加上醫者上罐時可能旋轉瞭手腕(旋罐),使皮膚出現皺褶。

(6)吸罐時間過長,局部瘀血形成過多,隆起明顯。

(7)拔罐的局部有淺在的較大動脈分佈(如腹肌溝動脈、足背動脈搏動處),由於吸力的作用,局部軟組織緊張,動脈受壓而使血運受到影響,於是遠端的組織出現缺血,故出現發麻、發冷、疼痛等反應,甚至還會出現組織壞死。

暈罐,是指在拔罐的過程中,病人出現頭暈、心慌、惡心、嘔吐、冒冷汗甚至暈厥等癥狀。引起暈罐的原因為虛弱、饑餓、疲勞、精神緊張,或置罐於禁忌部位等。一般而言,單純拔罐引起暈罐者極為罕見,隻有在施行針罐法和刺罐法時偶有發生。

3、異常反應的預防及處理異常反應的預防及處理措施如下。

(1)要仔細檢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棄之不用;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2)雖然拔罐的刺激不像針刺那樣強烈,但畢竟是穴位刺激。由於存在著個體差異,各人對刺激的反應程度強弱不一,故對於饑餓、疲勞、精神緊張、酒後的患者最好不要施術,尤其不要在反應強烈的穴位,如合谷、太沖等穴施術。環境氣溫不要太低,盡量不讓患者有寒冷感出現。

(3)上罐後要多詢問患者的感覺,多觀察罐內的皮膚變化情況。如果病人訴說吸拔太緊,有疼痛或燒灼感覺(塗藥罐、敷藥罐出現輕度灼痛感屬正常現象),可一手持罐,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指尖輕輕壓一下罐口緣的軟組織,使軟組織與罐口邊緣間形成一個極小的縫隙,若是用氣嘴罐者,可稍旋松氣栓螺帽,讓少許空氣進入,以減小罐內負壓。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應檢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調整。如果經上述處理後仍有不適,應脫罐檢查。假若局部皮膚起泡,也應起罐。起罐後,塗以甲紫藥水,並加以包紮,以預防感染。

(4)在施行針罐法時,如針口過於脹痛,或酸脹痛感向他處傳感,難以忍受,應起罐調整針的深度或刺向,待反應減輕後再進行拔罐。

(5)在施術過程中,如果出現暈罐現象,切勿驚慌失措,應把病人的衣服紐扣解開,給熱開水喝(可加些糖),註意保暖。經上述處理後,仍未能緩解癥狀時,應立即起罐,讓病人去枕平臥。如果反應仍加重者(如昏厥、低血壓),應把枕頭墊於腳下,使成頭低腳高位,同時以指甲緣切按患者人中穴或十宣穴,或用指尖揉按合谷、內關、足三裡等穴。對出冷汗多或冷汗不止者,可用艾條溫灸湧泉穴或百會穴。經上述辦法處理後倘若昏厥、低血壓仍不能糾正者,可考慮應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或輸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