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早教不能操之過急,嬰兒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很強,但是緩慢,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們經常不知不覺的發現自己的嬰兒可以聽懂大人的語言。這不是天生的,而是由於長期在一中語音語義裡接受信號,久而久之就記住瞭這種語言信息。所以,一個出生的嬰兒,如果生活在英語語言環境,很快就會學會說英語;同樣在漢語環境下生活的嬰兒,最先懂的就是漢語瞭。0-12寶寶有哪些早教方法?幼兒的早期教育包括哪些方面?一起來看下。

幼兒的早期教育包括哪些方面

嬰幼兒早期教育的目標是,幫助孩子打好全面素質發展的基礎,包括身體、智力、品德、審美、個性等等方面的素質,因此早期教育的內容包括:

健康教育

嬰幼兒生長迅速,傢長要從各個方面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不僅要重視對孩子的吃、喝、穿、睡等方面的保育,更要教育孩子逐漸學會自我保護和自我保健,樹立健康和安全意識,比如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和生活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睡前刷牙、危險物品不去接觸、安全用電、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接受等等。

健康教育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證孩子心理健康。讓孩子生活在溫馨的傢庭氛圍中,生活得輕松、愉快,培養性格開朗、活潑,避免過度緊張、焦慮、憂愁與恐懼。例如,7個月左右的孩子開始害怕離開母親,這時建立正確的母子依戀關系相當重要;嬰幼兒喂養時要註意避免錯誤的飲食行為,如強迫進食(哄騙進食)、追著喂飯等;2~3歲是幼兒的人生第一反抗期,傢長應該正確引導,切忌動輒打罵,給孩子造成心靈創傷。

智力教育

智力教育是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重點,就是在生活中開發孩子的智力,包括觀察力、註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傢長應清楚認識到每個孩子在智力發展的具體方面是不同的,各有長短,不能拿孩子的短處與其他孩子的長處相比,這樣很容易影響孩子情緒而導致自卑,應註意發揮孩子的長處,補足其弱點。在進行智力訓練時,不能采取單調、刻板的教學方法,而應根據嬰幼兒特點“寓教於樂”,通過講故事、唱兒歌、做遊戲、畫畫等多種形式傳授知識,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也可根據孩子的某些特長而給予適當引導,但不能過分追求發展一技之長。在開發孩子智力的同時,不要忽視非智力因素,如培養積極主動、勤奮學習、不怕困難等品質,比如孩子開始學搭積木,就要以此作為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傢長不能顧此失彼。

學會做人

這是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重中之重,俗話說,“三歲定八十”,也就是說嬰幼兒的早期行為決定其長大後的表現。要讓孩子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待人接物的行為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的習慣等,培養孩子的愛心,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避免“唯我獨尊”。傢長應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孩子的優良道德品質,並不需要特別給孩子上課來講授,例如吃飯時應讓孩子與大人一起進餐,避免把孩子愛吃的菜放在他跟前任他吃,而是要教育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美食和快樂。

因此,嬰幼兒早期教育不僅是智力訓練,而且還包括對兒童進行健康教育,培養孩子如何做人等等。

嬰兒早教的心理需求

第一,孩子需要學習語言,這是語言教育

嬰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學習的,就是語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對他說話,其實就是教他語言。學習母語,對一般孩子來說,都不成問題。

正常的孩子,不到6周歲,都能運用母語應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狀況。除瞭母語,孩子還應學一門外語,首選自然是國際語言–英語。精通英語可以擴大一個人的視野,提高一個人成就的上限。

第二,孩子需要認識生活環境,這是知識教育

孩子所有能接觸到的人、物和現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對環境做到能區別就夠:這個人是媽媽,這個人是爸爸,那個人是叔叔,那個人是阿姨;這是桌面,這是椅子,那是床;這是汽車、這是火車、那是飛機、那是船孩子逐漸長大,對環境的認識增多瞭:媽媽陪我的時間最長,爸爸隻有晚上出現;叔叔和阿姨很多,但並不常見到+孩子的好奇心擴大得很快,有些孩子還未認識傢、學校和他的國傢,他就要認識地球和宇宙瞭;孩子還會好奇過去和未來;好奇森林裡的鱷魚和蟒蛇,也好奇要靠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細菌和原子。

第三,孩子需要發展想象世界,這是創意教育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類的夢想。幻想是創作和發明的開始。反應遲鈍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勵。為什麼有些大人會被覺得單調、乏味?很簡單,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為少聽少讀童話故事,而狹窄瞭他的想象世界,長大成人後,自然顯得較少創意,讓人感到他單調而乏味。顯而易見的,多讀童話故事,可豐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強孩子的能力。

第四,孩子需要學習做做事,這是品格教育

當你發現環境不高興的時候,你差不多沒有時間後悔瞭。隨便丟垃圾袋,隨便砍掉一棵樹,不節省用水,不節省用電,不節省用紙……都是和環境作對的行為。人和人在一起,遊戲或者工作,都不免有沖突。什麼時候堅持己見,什麼時候讓步,怎樣讓步,讓多少,這是很難的決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純粹隻是一個人的,不妨埋頭苦幹。不理別人。但是一牽涉到別人,你就要考慮別人怎麼想、怎麼講。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難的地方。做人做事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越來越困擾著孩子。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教導孩子學習做人做事。

第五,孩子需要認識人生,這是生涯教育

孩子上瞭學校,課本上的大人物,偉大的科學傢、偉大的將軍、偉大的藝術傢、偉大的政治傢是他們另一個並想模仿的對象。

當孩子向往的目標鎖定於有限的幾種之後,對他自己,挫折將多於鼓勵。顯然,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人生之路百條千條,條條道路認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許多動人、感人之處;所謂“行行出狀元”就是這種意思。尊重別人的選擇,努力於自己的方向。隻有人生認識廣泛的人才有這樣胸襟。

第六,孩子需要培養智慧,這是思想教育

創意是智慧的表達。許多人認為智慧是天賦。

不錯,有一些人的確比另一些人有創意而被認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還是靠後天訓練來的。和語言的能力一樣,訓練孩子的智慧,不但要從早,而且要從小:指導孩子怎樣觀察事物;和別人有不同的發現、看法和做法的時候,鼓勵他表達出來,做出來;更進一步訓練他非難別人的和自己的觀點,推翻別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後引導他試著發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訓練孩子的智慧,當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難:孩子小小的發現小小的發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勵。成就獲得肯定是孩子繼續努力的原動力。

第七,孩子需要培養幽默感,這是氣質教育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會說調皮話的人,會說笑話的人,善於諷刺的人,常常被看作是有幽默感的人。這些雖然和幽默感沾上邊。但是還是不能正確地說明什麼是幽默感。

什麼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復寧靜的能力;幽默感對一個人的作用,很象彈簧對汽車和飛機的作用,汽車有瞭彈簧裝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駛,上下震動不會過於劇烈。飛機有瞭彈簧裝置才能安穩著陸,不致摔壞。幽默感不管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潤滑劑。當你沮喪於或狂熱於某些事情上的時候,幽默感將平撫你的情緒,而回到平日的寧靜。

和有幽默感的人相處,富於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覺,他的智慧放出來的,是清風,不是熏風,是清泉,不是是烈灑;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傷、太悲觀,也不叫你太興奮、太樂觀。幽默感是一個人最高尚的氣質,是一個人人生最高的境界。這種氣質怎樣培養呢?和培養智慧一樣,可以從訓練得來。從小訓練,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多閱讀,多觀察,多思考是訓練的內容。幽默感是人生態度,所以必須從小訓練,嚴肅緊張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一樣嚴肅緊張。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個人氣質形成後是很難改變的。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目的在於把幽默感變成孩子的生活習慣,並內化成孩子的氣質.

寶寶適合什麼樣的早教方法

一、語言教育:寶寶需要學習語言

新生兒到這個世界上,最迫切的就是學習語言,當父母抱著他對他說話時,其實就是在教寶寶語言,對大部分孩子來說,學習母語並不是什麼問題。6周歲不到的孩子就要能運動母語應對生活中碰到的各種狀況。除瞭母語,孩子還應該學一門外語,首選就是英語,一個人的視野可以因為語言而提高一個上限。而且,語言越早學習,效果越好,對幼兒來講,學習語言是一個遊戲而不是一門功課。

二、知識教育:教孩子認識生活環境

孩子對所有接觸的、新的人、事、物都好奇。一開始,孩子隻能區這個人是爸爸、這個人是媽媽、這個人是爺爺、那個人是叔叔;這個是桌子、這個是椅子、這個是床、這個是汽車、這個是火車……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認識的環境更加多,比如每天陪我比較多時間的是媽媽,爸爸早上就出門,晚上才出現,偶爾會見到一些叔叔阿姨。孩子的好奇心很快膨脹,還沒認識學校、傢庭可能就要認識星星、月亮、宇宙瞭,還會好奇森林裡的老虎、猴子等等。孩子對環境的認識越多,他越有自信,因此,傢長有幫助寶寶有選擇的觀察和認識生活環境,鼓勵孩子通過閱讀瞭解世界,讓孩子進入成人世界時能更加自信。

三、創意教育:發展孩子的想象世界

小孩子自己玩玩具不寂寞,還會和玩具“對話”,因為在寶寶眼裡,玩具時有生命的,是他的朋友,跟自己一樣會哭、會餓、會冷、會笑。當孩子看童話故事或者聽爸爸媽媽講故事時,他們非常投入,把自己當成瞭故事裡的人,對他們來說,童話故事是真實的故事,不是幻想。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現實,在幻想裡面,孩子能學習語言、認識環境、學習做人做事。因此,父母需要鼓勵和刺激孩子幻想,多給孩子讀童話故事,豐富孩子的幻想世界,長大後,孩子的創意將更加豐富。

四、品格教育:讓孩子學習做事

做人就要懂得和他人相處、和自己相處、和環境相處;做事情就要知道怎麼做才能達到目標。當人懂得做人做事時,他是快樂的,相反,不懂得做人做事,他會變得難過,連他人也難過。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教導孩子學習做人做事,讓孩子不會因為這個問題而困擾自己。

五、氣質教育:培養孩子的幽默感

幽默感能使人的心情恢復寧靜,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一道潤滑劑,平撫自己的情緒,滋潤人與人的關系。那麼怎麼讓孩子有幽默感的氣質呢?得從小訓練,從小事訓練,讓幽默感成為孩子的生活習慣,內化成孩子的氣質。孩子形成自己的氣質,有自己的人生態度後,將一直延續下去,很難改變。

六、思想教育:培養孩子的智慧

智慧就是要能創造新的東西、新的觀點,和語言能力一樣,越早訓練孩子的智慧越好。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觀察事物、做出和別人不同的發現,鼓勵孩子推翻他人或自己的想法,從新的角度看待事物。當孩子有一個小小的發現、小小的發明時及時給予鼓勵,讓孩子有繼續探索的動力。

七、生涯教育:讓孩子認識人生

人都要能獨立成說,讓孩子認識人生可以從講故事、看卡通、看電視劇、連環漫畫開始,讓孩子從中找到自己認同和想要模仿的對象,體驗想要的生活。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人生有很多條路,每條路都有精彩動人之處,要努力自己的選擇也要尊重別人的選擇,有一個廣泛的胸襟。

0-12寶寶有哪些早教方法

從3個月開始,寶寶就喜歡雙手相握,在眼前玩耍,小手就像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玩具。現在,寶寶的雙手靈巧多瞭,抓握玩具不但比以前牢固,而且雙手都可抓起。

紙是寶寶喜歡的玩具,偶爾抓到一張紙時他會在手裡揉搓;抓到有把手的玩具他會胡亂搖動,讓它發出聲音。這個年齡段的寶寶,5個手指頭沒有分工,還是大把抓;手的動作和視線不協調,有時手在玩具周圍轉好幾圈才能抓到。

寶寶對聲音的感覺非常靈敏,吃奶的時候不像以前那樣安靜瞭,隻要註意到有響聲,他立刻停止吃奶,把頭轉過去。寶寶的眼睛特別喜歡追隨大人的活動,他對周圍環境中的各種物品都感興趣。現在,寶寶每天的睡眠時間在16-17小時左右,覺醒時間大大延長。

4個月的寶寶已經硬朗多瞭,動作有瞭較大的發展。抱著時,寶寶的頭能穩穩地直立起來,不需要再特意防護;趴著時,寶寶抬頭挺胸,能用胳膊支撐起上半身,把頭抬起並和肩成90度角;躺著時,寶寶的手腳不閑著,用力翻身還翻不過來。寶寶的小腿更有力瞭,扶著腋下,雙腿能支撐一會兒身體。

4個月的寶寶顯得很懂事瞭,哭叫明顯減少;喜歡讓人抱,會把頭轉來轉去地找人,要沒人在身邊會不高興,又哭又鬧。寶寶在語言發育和感情交流上進步較快,高興時會大聲笑;看到媽媽時,臉上會露出甜蜜的微笑,嘴裡還會不斷地發出咿呀的學語聲,似乎在向媽媽說著知心話;媽媽和他講話時,他會發出咯咯咕咕的聲音,好像和媽媽一問一答的對話。這是寶寶最愉快的時間,也是媽媽最幸福的一刻。

一、認知能力的訓練

1、視覺訓練:嬰兒仰臥位,在小兒胸部上方20-30cm用玩具,最好是紅顏色或黑白對比鮮明的玩具吸引小兒註意,並訓練小兒視線隨物體作上下、左右等方向運動,來刺激視覺發育,發展眼球運動的靈活性及協調性。

2、聽覺訓練:傢長可在小兒周圍不同方向,用說話聲或玩具聲訓練小兒轉頭尋找聲源。可選擇不同旋律、速度、響度、曲調或不同樂器奏出的音樂或發聲玩具,也可利用傢中不同物體敲擊聲如鐘表聲、敲碗聲等,或改變對嬰兒說話的聲調來訓練小兒分辨各種聲音。

3、觸覺訓練:嬰兒面頰、口唇、眉弓、手指頭或腳趾頭等處對觸壓覺很敏感。可利用手或各種形狀、質地的物體進行觸覺練習。光滑的絲綢圍巾、粗糙的麻佈、柔軟的羽毛、棉花、頭梳齒、粗細不同的毛巾或海綿、各種形狀的玩具均可讓小兒產生不同的觸覺感,有助於發展小兒的觸覺識別能力。

4、味、嗅、溫度等感知覺訓練:利用日常生活,發展嬰兒各種感覺。如吃飯時,用筷子蘸萊汁給嬰兒嘗嘗;吃蘋果時讓嬰兒聞聞蘋果香味、嘗嘗蘋果味道;洗澡時,讓小兒聞聞肥皂香味,用奶瓶喂奶時,讓孩子用手感受一下奶瓶的溫度等等,均有助於嬰兒感知覺的發展。

二、動作能力的訓練

1、抬頭練習

俯臥抬頭:使小兒俯臥,兩臂屈肘於胸前,父母在小兒頭側引逗小兒抬頭,開始訓練每次30秒鐘,以後可根據小兒訓練情況逐漸延長至3分鐘左右。

2、側翻訓練

先用一個發聲玩具,吸引小兒轉頭註視,然後,父母一手握住小兒一隻手,另一隻手將小兒同側腿搭在另一條腿上,輔助小兒向對側側翻註視,左右輪流側翻練習,以幫助小兒感覺體位的變化,學習側翻動作。每日2次,每次側翻2-3次。

3、手部動作訓練

抓握練習:用帶響、色彩鮮艷的玩具如搖鈴、響圈兒等訓練。開始可將玩具放在嬰兒手中讓握住,逐步地再用玩具的聲音和色彩逗引他的註意,同時觸碰他的手,吸引他去抓握,每天多次訓練,發展手和眼的協調能力。

三、言語能力的訓練

父母親要利用嬰兒醒著的時間不斷地和他說話、逗笑。嬰兒的名字、嬰兒的吃、喝、拉、灑、睡等所有活動都是說話的內容。

1、說笑逗引:抱起孩子,與孩子面對面,用愉快的口氣和表情與他說笑、逗樂,使孩子發出“啊、呃、呀”聲或笑聲。父母在模仿發音時應有相應的動作,如抱著他搖晃或者把臉貼在嬰兒的臉上等。為瞭更能引起嬰兒的註意,父母有時可以誇大口型,因為誇張的口型更能引起嬰兒的註意。

2、玩具逗引:用孩子喜歡的玩具、圖片逗引他發音,一旦他興奮地手舞足蹈時,就會發出“啊、呀”聲。

3、戶外活動逗引:在戶外活動,遇到孩子感興趣的人和物,他也會高興的咿呀作聲。一旦逗引孩子發出瞭咿呀聲,父母就要富有感情地稱贊他、觸摸他,與他“你一言,我一語”地交談。

四、社交及生活能力的訓練

1、培養清潔衛生的習慣:小兒每次哺喂完,都幫他擦擦嘴。早晨起床後為他洗臉、洗手,入睡前再給他洗臉、洗手、洗腳、洗臀部,在固定時間洗澡等等,均可培養小兒愛清潔的良好習慣。

2、逗引時會微笑,見人能自動微笑、發聲或揮手蹬腳,表現出快樂的神情;喜歡大人和他在一起玩耍;見生人盯看、躲避、哭等。

3、哭吵的特征隨環境而變,不同原因有瞭不同的哭吵聲。善於辨別嬰兒哭聲,並作出應答:哭聲是嬰兒表示不滿的主要手段。嬰兒啼哭時,閉著眼晴,嘴左右覓食或吮吸手指,雙腳緊蹬、嚎叫不停,說明小兒是饑餓或口渴,應給嬰兒喂奶或喂水。持續不斷悲悲切切地嗯叫流淚,可能為尿佈濕、衣著太緊或身體不舒服,父母可給嬰兒寬衣帶、更換尿佈。

5-8個月嬰兒的早早教方案

5個月的寶寶更加強壯,更加活潑。趴著時,寶寶可以用雙臂撐起上身,伸長脖子看周圍的世界發生瞭什麼;坐著時,寶寶用手支撐著床面,頭和身體還有些前傾;躺著時,寶寶喜歡抓住自己的小腳丫,然後把它放進嘴裡。到6個月時,寶寶已經能夠熟練地翻身;每次爸爸扶著他的掖下,他就借勁蹬著兩條小腿不停地上下跳躍。寶寶已經有瞭移動自己身體的欲望。

半歲以後,寶寶的運動能力有瞭很大的發展。在媽媽的引導下,他能夠獨立地坐,自如地爬。由於能夠移動自己的身體,過去隻能遠遠看到的有趣的東西,現在可以接近、觸摸、甚至放到嘴裡品嘗,這對寶寶來說,可是一件非常激動愉快的事情。同時,這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探索時期,身體位移能力的發展,一方面擴大瞭寶寶的探索范圍,提供瞭認識周圍世界的機會,滿足瞭寶寶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打破瞭以前整潔的環境、安寧的生活,使父母的擔心增加瞭幾許。

七個月的寶寶已經能看懂大人的表情,明白大人的喜怒,也逐漸聽懂大人的話語瞭。寶寶能明白“爸爸”、“媽媽”、“沒有”、“再見”等詞的含義,經常發出“da-da”“ma-ma”的音節,爸爸聽到以後,高興地說:“寶寶會叫爸爸瞭!寶寶會叫爸爸瞭”。實際上,寶寶並不是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隻是發出一些連續的音節,但是爸爸這些積極的反應,強化瞭寶寶發音的行為。

一、認知能力的訓練

1、方位聽覺訓練:訓練小兒追尋物體。用玩具聲,吸引孩子尋找前後左右不同方位、不同距離的發聲源,以刺激小兒方位覺能力的發展。每日訓練2-3次,每次3-5分鐘。

2、顏色感知練習。讓孩子多看各種顏色的圖畫、玩具及物品,並告訴孩子物體的名稱和顏色,可使嬰兒對顏色認知發展過程大大提前。

二、動作能力的訓練

1、練習坐

(1)拉坐練習:嬰兒仰臥位,父母雙手的大拇指插入嬰兒手中,讓他握著,其他手指則輕輕抓著嬰兒的手腕,使小兒雙手伸直前舉,手掌向內相對,兩手距同肩寬,然後輕輕向前拉起嬰兒雙手,使小兒頭、肩膀離開床面抬起。此時嬰兒會試圖屈肘用力坐起來,保持此姿勢5-6秒,再輕輕讓小兒躺下,再重復2-3次。

(2)靠坐練習:將小兒放在有扶手的沙發上或有靠背的小椅子上或在小兒身後放些枕頭、棉被讓練習靠坐,以後逐漸減少小兒靠墊的東西,每日1-2次,每次2-3分鐘。

2、手部動作訓練

(1)伸手夠物:通過伸手夠物來延伸小兒的視覺活動范圍,使小兒感覺距離、理解距離,發展手眼協調能力。

(2)發展玩法:通過遊戲,教小兒玩不同玩法的玩具,如搖晃、捏、觸碰、敲打、掀、推、扔、取、傳遞等,使他從遊戲中學到手的各種技能。

三、言語能力的訓練

1、應隨時隨地教小兒周圍東西的名稱。多聽多練,孩子的言語能力很快就會發生驚人的變化。和小兒說話,不僅有意識地給予不同的語調,還應結合不同的面部表情,如笑、怒、淡漠等,訓練小兒分辨面部表情,使他對父母不同語調,不同表情有不同的反應,並逐漸學會正確表露自己的感受。

2、發音訓練。和孩子說話時,應坐在孩子正對面的位置,使小兒能夠清楚看到您的口形、表情,說話速度要慢、而明確。

四、社交和生活能力的訓練

1、睡眠:可將小兒白天的睡眠時間逐漸減少1次,即白天睡眠3-4次,每次1.5-2小時。夜間如小兒不醒,盡量不要驚動他。如果小兒醒瞭,尿佈濕瞭可更換尿佈,或給他把尿,孩子若需要吮奶、喝水可喂喂他,但盡量不要和他說話,不要逗引他,讓他盡快轉入睡眠。要註意孩子睡覺的姿勢,經常讓小兒更換頭位,以防小兒把頭睡偏。

2、飲食:有規律地進食,可使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等協調工作,並建立起對進食時間的條件反射,如,在接近喂奶的時間,胃腸就開始預先分泌消化液,並產生饑餓感,這有助於增加食欲,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每日喂養次數可減為6次,白天哺喂4-5次,間隔3-4小時。

夜間視小兒需要情況進行哺喂,一般1次即可,若小兒夜間不醒或不願進食,可不哺喂。可開始逐漸訓練讓小兒學會用勺吞咽食物,為以後斷奶用勺進食做準備。開始可先用勺喂開水,若不出現嗆,可逐漸開始用勺喂果汁、菜汁、稀糊、蛋黃糊、果泥等。

3、認識自我:將小兒抱坐在鏡子前,對鏡中的小兒說話,引小兒註視鏡中的自己和傢長及相應的動作,可促進小兒自我意識的形成。4、捉迷藏爸爸抱著孩子,媽媽用一塊手絹遮住自己的臉,並逗引他說,“寶寶,媽媽在哪兒?媽媽在哪兒?”接著露出笑臉,同時說,“寶寶,媽媽在這兒?”重復多次後教他用手去拉媽媽們的手或臉上的手絹。逐漸訓練到他可以用手絹遮住自己的臉,互相捉迷藏。

9-12月嬰兒的早早教方案

10個月的寶寶很好動:坐著時,能拉著欄桿站起來;扶著傢具,他甚至還要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寶寶喜歡爬臺階,還想往沙發上爬,媽媽在沙發四周給他開辟瞭一塊活動區域,寶寶在這裡活動時,媽媽也在一邊守護,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還沒有安全意識。

等寶寶快一歲的時候,能牽著大人的一隻手行走,偶爾也能踉踉蹌蹌地獨走幾步。這個時期的寶寶喜歡扔東西,扔瞭後“嗯嗯哎哎”地讓大人給他揀起來,可是,等大人剛把揀起來的東西遞到寶寶手中,寶寶立刻再把它扔掉。

一、認知能力的訓練

1、視覺訓練。除瞭在日常生活,不斷引導小兒觀察事物,擴大小兒的視野外,可培養小兒對圖片、文字的註意、興趣,培養小兒對書籍的愛好。教小兒認識實物,圖片,把幾種東西或幾張圖片放在一起讓小兒挑選、指認,同時教小兒模仿說出名稱來。

2、聽覺訓練。積極為嬰兒創造語言環境,可促進嬰兒更多聽到語言,熟悉語言和漸漸理解語言。用語言逗引嬰兒活動和玩玩具,聽磁帶,觀看周圍的人物交談,唱兒歌給嬰兒聽,小兒咿呀對話。

二、動作能力的訓練

1、爬行動作:在小兒前方放個玩具,引誘他爬過去取玩具,父母扶住小兒的小腿,或用手托住小兒腳掌,左右交替地彎曲其膝關節,助其向前爬行,重復2-3遍,每日1-2次。

2、站立練習:兩手扶站。當小兒兩手扶站較穩時,可訓練一手扶站,可讓小兒一手扶站,另一隻手去取玩具。

3、行走練習:可拉著小兒的雙手訓練其邁步,或讓小兒扶著欄桿或床邊邁步走,還可用較長的圍巾從嬰兒前胸、腋下圍過,父母在孩子後方,拉緊圍巾,讓孩子練習獨立走步。孩子會獨走數步後,可在小兒的前方放一個他喜歡的玩具,訓練他邁步向前取,或讓嬰兒靠墻獨站穩後,父母後退幾步,手中拿玩具,用語言鼓勵嬰兒朝父母方向走去,小兒快走到父母身邊時,父母再後退幾步,直到嬰兒走不穩時把嬰兒抱起來,誇獎他走得好並給他玩具。

4、手部動作訓練。

(1)訓練小兒手的控制能力。在小兒能夠有意識地將物品放下後,訓練小兒將手中的物品投入到一些小的容器中。讓小兒將小木塊放到一個小盒子中,將小粒的東西拾起來放進小瓶中。還可給小兒選擇一些帶孔洞的玩具,讓小兒將一些東西從孔洞中投入。

(2)訓練小兒用手的能力。可通過遊戲,父母示范,教小兒學會手的多種用途。比如把木塊搭起來,打開或蓋上盒蓋、瓶蓋,拉電燈開關線,用筆畫線條,用手翻書,按按鈕、扔皮球,拾東西,模仿用手推玩具火車,拿勺子在碗中攪拌,用勺吃飯,用手挖摳東西等等。

三、言語能力的訓練

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小兒主動發音和模仿發音,積極為嬰兒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父母可在嬰兒面前拉著動物玩具走,並且模仿動物的叫聲,讓嬰兒學,如狗是“汪汪”,雞是“咕咕”,鴨是“呱呱”,貓是“喵喵”等。認識傢裡日常用品,會用手指要東西。

四、社交和生活能力的訓練

1、與人交往。此時,嬰兒已經有一定的活動能力,對周圍世界有瞭更廣泛的興趣,有與人交往的社會需求和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傢長每天也應當抽出一定時間和小兒一起遊戲,進行情感交流。教會嬰兒“拍手、再見”等手勢。

2、睡眠。白天睡眠次數可逐漸減至每日2次,每次睡眠時間2小時。每天應定時讓小兒上床睡覺,睡眠前不要引導小兒過分地興奮。

3、飲食。隨著小兒年齡增長,喂養次數每日可逐漸減到4-5次。定時進餐,有助於消化系統有節律地工作,進餐時要有固定的坐位,訓練進食自理的能力,如讓小兒自己用手拿餅幹吃,獨自抱奶瓶吃奶、用杯喝水,試著拿湯匙舀東西吃。

4、穿衣服。教小兒配合父母穿衣、戴帽、穿襪、穿鞋等,這不僅能培養小兒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能強化左右的方位意識。

危害孩子的12大早教誤區

1、不準掰手指數數

有些父母、幼兒園老師,教寶寶數數時,看見他們掰著手指頭數,就會要求他們放下手,要求心裡記。心理學傢說,這種教寶寶數數的方法,並不科學。

心理學傢認為,2~5歲幼兒的數字概念發展,通常是由口頭數數開始,然後是點著實物數,接下來孩子能夠推算出總數,最後,才是根據抽象的語言數字拿取相等的實物。

幼兒掌握初步的數概念,需經過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由具體到抽象是幼兒對周圍事物形成各種概念的一般認識過程。所以在教的幼兒數概念時,要從具體出發。從具體出發,就是要從接觸具體的事物開始,從親自擺弄、接觸、看具體事物中獲得有關物體數量方面的感性經驗開始。這種對數量的感性經驗越豐富,就越有利於幼兒形成抽象數概念。

正確做法:

數數時不妨讓他們數數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讓他們從具體的東西開始。

2、過分溺愛

有時候,父母的精心呵護反而會“傷”瞭寶寶。比如,有些父母,總怕寶寶走著會摔倒,會累著,於是喜歡用車推著寶寶或是抱著寶寶。這樣一來,寶寶活動量小,協調能力、大肌肉的鍛煉都不夠,活動能力就特別差。寶寶吃飯、穿衣、收拾玩具,傢人總是包辦代替,會造成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寶寶和小朋友發生爭執,父母挺身而出,為寶寶討公道,這種看似對寶寶的愛,會使寶寶今後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對外面的社會。

其實,孩子有著驚人的適應能力。他們需要運動和交流,甚至稍微還要有一點冒險,這樣才能充分發掘他們身上的各種潛能。

正確做法:

放開手,讓寶寶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飯、摔倒後自己爬起來,能使寶寶更快樂,更有成就感。

3、過分專制

有的父母認為管教寶寶,就要從小做起,讓寶寶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寶寶想要紅色的玩具,媽媽卻認為綠色的好看,於是買下綠的。寶寶想看天線寶寶,媽媽卻認為另外的歷史故事更有意義,一切都是傢長做主,寶寶沒有任何可選擇的餘地,不聽話就會挨批評。日久天長,寶寶就會變得畏畏縮縮,心裡總是處於被壓制狀態,從而局限瞭寶寶的智力發展,寶寶變得膽小、怕事。

正確做法:

假如寶寶提出的要求合理,盡量尊重寶寶的選擇,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維強加給寶寶。

4、拔苗助長

有的傢長對寶寶的智力發展和成長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寶寶的過程中操之過急,不遵循寶寶身心發展和智力成長的規律,“拔苗助長”,卻往往適得其反,造成寶寶負擔過重,難以適應壓力而產生消極的心理傾向和行為。比如,有的傢長讓2歲的寶寶學英語,讓3歲的寶寶背唐詩、做數學題,這種方法不值得推廣。

正確做法:

對孩子來說,學就是玩,玩皮球鍛煉寶寶的眼、手、腳協調能力,玩積木鍛煉寶寶的創造力,玩插片鍛煉寶寶的動手、動腦能力。這些能力都有利於今後的知識學習。

5、完全照書本養孩子

許多年輕父母多數以書為標準喂養孩子,有的過分認真地執行書本上的要求,認為這樣才是科學的。比如書上說8個月會爬、1歲半會串珠子,如果自傢的寶寶不會,就異常著急,以為是寶寶的智力發育有問題。其實,書本上的知識和要求不一定與孩子的實際情況相符。有的可能說話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個寶寶的成長路線都是不一樣的。

正確做法:

把書作為參考,一旦覺得寶寶與書上說的哪點不一樣時,不要著急,綜合考慮寶寶的發展,比如不會爬是不是因為穿得多啦,不會說話是不是因為沒給他說話的機會。

6、以孩子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飯時,有好吃的要先給寶寶,寶寶要愛吃哪樣,父母就不能動。這樣一來,寶寶覺得隻有這樣才是正確的,如果哪天父母吃瞭他愛吃的東西,他會哭鬧,而且寶寶會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也會以自我為中心,認為隻有自己重要。這樣的寶寶會變得不懂分享,不懂愛。

正確做法:

把寶寶看成是傢庭成員之一,吃東西時,無論父母愛吃與否,也要讓寶寶分給每人一份,讓寶寶學會分享,懂得關愛。

7、滿足孩子的所有願望

寶寶想要某個玩具,想吃麥當勞,父母一定要滿足他嗎?不一定。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會讓寶寶覺得一切太順利,而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沒瞭。

正確做法:

寶寶想要買某個玩具,可以對他說,假如堅持一周都去幼兒園,媽媽就買給你。要是寶寶想吃麥當勞,可以告訴他生日的時候在這裡開生日PARTY。這樣讓寶寶有一種期待,有一種追求的願望。父母要註意一定要實現自己的承諾,不能騙寶寶。

8、父母替寶寶道歉

二三歲的寶寶一起玩時,寶寶把別人打哭,這時有些父母會挺身而出,替寶寶道歉。這樣一來,寶寶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而且也沒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他長大後不會自己承擔責任。

正確做法:

做錯的事情,父母要及時糾正寶寶,因為寶寶不知道哪樣做是正確的,哪樣做是錯誤的,正誤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訴寶寶打人是不對的,要向人道歉,讓他自己承擔後果,這樣才能讓他記住,明白對與錯。

9、與出生不久的寶寶說話沒必要

父母是孩子學習語言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語言發展有深刻影響。嬰兒聽覺研究專傢發現,嬰兒腦內的“聽覺地圖”大概到1歲左右完成,在此期間,給零歲嬰兒輸送越多的有意義的聲音,越能促進嬰兒腦內主管聽覺的神經元的敏感性。另外,還有研究表明,嬰兒獲得的詞匯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親對嬰兒說話的數量。

正確做法:

當給寶寶穿衣服時,當給寶寶喂奶、換尿佈時,要和寶寶說話,告訴他:“媽媽在給你換衣服,涼不涼啊?伸伸小胳膊、抬起頭”等等。也就是說盡可能地與孩子多說話,這是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當到瞭一定時候寶寶的語言會突然爆發,於是很多話都會說瞭。

10、你唱紅臉我唱白臉

有些父母總是在教育寶寶上不能達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常有分歧。總是出現媽媽懲罰孩子,爸爸替他說情;或者爸爸對孩子發火,媽媽為孩子辯護。有的父母因為教育寶寶的問題,還會互相指責,長此以往,孩子對父母不尊重,並且孩子產生投機心理,誰護著他就找誰。

正確做法:

作為夫妻雙方,在教育寶寶上要一致,私下多溝通,不要當著寶寶的面爭吵。當一個人教育寶寶時,即使說的不對,另一方也不要當著寶寶的面指責。

11、父母的沖突不會影響嬰兒

大多數爸爸媽媽都知道,夫妻當著學齡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緊張的事。但他們中的許多人並不知道,當著初生嬰兒或尚不會說話的嬰兒爭吵,也會影響到嬰幼兒的思想或情緒。

心理學傢在研究中發現,當傢庭中父母沖突升級時,8個月至2歲間的孩子都會變得非常著急,並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間的沖突。2歲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間或陌生人之間的吵架場面後,會很快地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氣勢洶洶地說話和爭鬥,行為舉止變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見,父母應盡量避免在任何年齡的孩子面前爭吵。

正確做法:

當在寶寶面前時,父母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如果覺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傢門,當情緒平靜瞭再回來。不要當著寶寶的面大吵大鬧。

12、物質獎勵

獎勵孩子本質上並不是壞事,但是,你必須明智地去選擇何時何地用何種獎勵。如果孩子做什麼事都期望獲得物質獎勵,那麼沒有得到物質獎勵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灰心喪氣,他們甚至會認為沒有物質獎勵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質刺激的確能對幼兒的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使孩子有高度的積極性,可是產生的效力卻是短暫的。傢長隻考慮物質刺激給幼兒帶來的短期效應,而未考慮給幼兒造成的危害。從長遠來看,這種手段註定會產生不良的影響。當幼兒受到多次物質刺激後,就會變得越來越依賴於物質刺激,甚至做一點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傢長應當慎用物質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勵的方法,給幼兒以精神上的激勵。

正確做法:

當寶寶能按時起床,自己穿衣服時,父母要及時表揚,誇他:“你真棒!”或是親一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