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一個失去正常調控機制而失控性生長的細胞。癌癥可發生於任何器官中的任何組織。當癌細胞生長和繁殖,它們就形成一個侵犯鄰近組織和能向全身播散(轉移)的癌性腫塊。治療和預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判定癌癥擴散和嚴重性的分期來決定。怎樣不會得癌癥?關於癌癥有哪些謠言?一起來看下。

怎樣不會得癌癥

告訴你不得癌癥的秘密!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圖建議我們每人每天吃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蔬菜和水果每天必吃。新鮮蔬菜水果是人類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傳統膳食重要特點之一。蔬菜水果是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質的重要來源,水分多、能量低。薯類含有豐富的淀粉、膳食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富含蔬菜、水果和薯類的膳食對保持身體健康,保持腸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風險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近年來各國膳食指南都強調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攝人種類和數量。推薦我國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g-500g,最好深色蔬菜約占一半,水果200g-400g,並註意增加薯類的攝人。

蔬菜水果與癌癥預防

新鮮蔬菜和水果已被公認為是最佳的防癌食物。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癥研究所(AICR)總結世界各國的研究材料。認為有充分證據表明蔬菜和水果能降低口腔、咽、食管、肺、胃、結腸、直腸等癌癥的危險性,且很可能降低喉、胰腺、乳腺、膀胱等癌癥的危險性,亦可能有降低子宮頸、子宮內膜、肝、前列腺癌的危險性的作用。蔬菜、水果的防癌作用與它們所含的營養成分,包括抗氧化劑如類胡蘿卜素、維生素C、類黃酮類化合物、異硫氰酸鹽及有機硫化物和礦物質.

和其他活性成分等有關,這些物質能使DNA免受損傷,促進其修復,減少突變。另外,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纖維,能縮短食物殘渣在腸道通過時間。並可與潛在的致癌物、次級膽汁酸、短鏈脂肪酸結合,促進其排出。

關於癌癥有哪些謠言

1.癌癥是會傳染的

事實:一個健康的人與癌癥患者進行身體接觸或者呼吸一樣的空氣,是不會傳染癌癥的。甚至將癌癥患者的健康器官移植給他人,接受移植的人也不會患上癌癥。而且癌癥在孕婦體內很少有機會通過胎盤傳播給胎兒。

2.染發劑致癌

事實:你可能經常聽說染發劑會導致腦部腫瘤的傳言。其實這純屬無稽之談。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在有染發劑的工作場所長時間暴露容易致癌,但個人應用染發劑對人的身體不會造成致癌這麼嚴重的傷害。

3.紅酒會致癌

飲酒傷身,紅酒卻養人?過去我們甚至認為每日小酌一杯紅酒能延年益壽,然而近年來關於紅酒與癌癥關系的研究,卻出現越來越多自相矛盾的結論。

2011年《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合會雜志》刊登瞭一項研究,稱找到紅酒抗癌的新證據:紅酒中含有白藜蘆醇和單寧酸。紅酒中單寧酸是抗氧化劑,而白藜蘆醇可以抑制癌細胞的形成和增殖。

但諷刺的是,紅酒的負面消息與正面消息相伴相生。同年11月1日的《紐約時報》報道說,哈佛大學醫學院溫迪·陳博士領銜的一項研究,在對10萬名護士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後發現,每天攝入酒精5~10克 (相當於每周喝3~6杯葡萄酒),會使女性患乳腺癌風險上升15%,並且這種影響是累計的,酒精的日攝入量每增加10克,患癌風險就上升10%。

紅酒抗癌還是致癌

科研人員暫時得到的共識是,紅酒的功效主要源於葡萄。研究員在葡萄皮和葡萄籽中發現瞭白藜蘆醇、類黃酮。尤其是類黃酮,可以降低體內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一種有害膽固醇。不過科研人員提醒,需要大量攝入紅酒(因為一般人不太會連皮帶籽地吃葡萄),它們才能發揮功效。而紅酒的害處主要就在於“酒精”。

但是這些研究大部分都屬於“觀察性研究”,而非因果性研究,研究人員並沒有找到紅酒致癌或是抗癌的機制,僅僅是一種關聯性觀察結果,不排除與調查人群的生活習慣、遺傳因素等等相關。

紅酒也逃脫不瞭“酒精”的危害

雖然飲用紅酒對預防心臟病、老年癡呆、帕金森等都有一定的益處,但飲用紅酒絕不是醫學人士推薦的預防疾病措施,畢竟,疾病風險取決於生活習慣、傢族遺傳、環境污染、精神壓力等眾多因素。而且和白酒、啤酒一樣,紅酒也逃離不瞭是酒的事實,紅酒積累的酒精量帶來的不是健康,而是對肝臟的傷害,無論酒精是來源於哪種酒,其後果都是一樣的。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針對酒精與癌癥的因果關系提出新的評估報告,指出酒精會增加罹患包括乳癌和結(大)腸直腸癌在內至少七種癌癥的風險。國際癌癥研究署(IARC)在三月底發佈的新聞稿指出,酒精向來被視為引發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和肝癌的禍首,如今乳癌和結(大)腸直腸癌等兩種最常見的癌癥也赫然入列,顯示喝酒致癌的風險比以往認為的更高。即使每天隻淺酌十八公克,在統計上也有明顯的致癌風險。

為什麼會得癌癥

人類為什麼會患上癌癥?眾多醫學研究及臨床試驗揭開瞭病魔的面紗:人體細胞電子被搶奪是萬病之源,活性氧(自由基 ROS)是一種缺乏電子的物質(不飽和電子物質),進入人體後到處爭奪電子,如果奪去細胞蛋白分子的電子,使蛋白質接上支鏈發生烷基化,形成畸變的分子而致癌。該畸變分子由於自己缺少電子,又要去奪取鄰近分子的電子,又使鄰近分子也發生畸變而致癌。這樣,惡性循環就會形成大量畸變的蛋白分子,這些畸變的蛋白分子繁殖復制時,基因突變。形成大量癌細胞,最後出現癌癥。 癌癥病情兇險異常,癌細胞的繁殖、擴散的速度極快,現代醫藥常常束手無策。目睹癌癥肆虐,難道人類就要坐以待斃嗎?其實不然。俗話說:一物降一物。臨床試驗證明:人體得到負氧離子後,由於負離子帶負電有多餘的電子,可提供大量電子,從而阻斷惡性循環,癌細胞就可防止或被抑制。另外,負氧離子通過調節因惡性腫瘤引起的體內的酸堿失衡及氧化還原狀況失衡,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性,促進正常的細胞代謝,減輕,消除化療的不良負作用,對患者的治療非常有益。簡言之就是負氧離子不僅可以有效的抑制癌細胞轉移更能從根本上預防癌癥的發生,絕殺癌癥毫不留情。

醫學傢指出癌癥病因是:機體在環境污染、化學污染(化學毒素)、電離輻射、自由基毒素、微生物(細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謝毒素、遺傳特性、內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亂等等各種致癌物質、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導致身體正常細胞發生癌變的結果,常表現為:局部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腫塊。癌癥是機體正常細胞在多原因、多階段與多次突變所引起的一大類疾病。

癌癥有哪些表現

常見癥狀:咳嗽、發燒、惡心、嘔吐、便血、乏力、體弱、乏力、消瘦、疼痛、

由於各種癌的發生部位不同,病理形態不同,以及發展階段不同,因此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臨床表現。但癌癥的早期往往癥狀很少,待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才漸漸表現出一系列癥狀和體征。一般將癌癥的臨床表現分為局部表現和全身性癥狀兩個方面。

一、癌癥的局部表現主要有:

1、腫塊:癌細胞惡性增殖所形成的,可用手在體表或深部觸摸到。甲狀腺、腮腺或乳腺的癌可在皮下較淺部位觸摸到。腫瘤轉移到淋巴結,可導致淋巴結腫大,某些表淺淋巴結,如頸部淋巴結和腋窩淋巴容易觸摸到。至於在身體較深部位的胃癌、胰腺癌等,則要用力按壓才可觸到。惡性腫瘤包括癌的腫塊生長迅速,表面不平滑,不易推動;良性腫瘤則一般表面平滑,像雞蛋和乒乓球一樣容易滑動。

2、疼痛:出現疼痛往往提示癌癥已進入中、晚期。開始多為隱痛或鈍痛,夜間明顯。以後逐漸加重,變得難以忍受,晝夜不停。一般止痛藥不起作用。疼痛一般是癌細胞侵犯神經造成的。

3、潰瘍:由於某些體表癌的癌組織生長快,營養供應不足,出現組織壞死所形成的。如某些乳腺癌可在乳房處出現火山口樣或菜花樣潰瘍,分泌血性分泌物,並發感染時可有惡臭味。此外,胃、結腸癌也可形成潰瘍,一般隻有通過胃鏡、結腸鏡才可觀察到。

4、出血:癌組織侵犯血管或癌組織小血管破裂而產生的。如肺癌病人可咯血,痰中帶血;胃、結腸、食管癌則可便血。

5、梗阻:癌組織迅速生長而造成的梗阻。當梗阻部位在呼吸道即的生呼吸困難;食管癌梗阻食管則吞咽困難;膽道部位的癌可以阻塞膽總管而的生黃疸;膀胱癌阻塞尿道而出現排尿困難等。總之,因癌癥所梗阻的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癥狀。

6、其它:顱內腫瘤可引起視力障礙(壓迫視神經)、面癱(壓迫面神經)等多種神經系統癥狀;骨腫瘤侵犯骨骼可導致骨折;肝癌引起血漿白蛋白減少而致腹水等。

癌癥日常保健

癌癥手術後一個月要做一個影像學檢查,3個月後進行第二次復查對比。再過後3個月進行第三次影像學復查。如果沒有發現異常,再過半年後復查第四次,過後保持1次/半年的復查頻率。術後2年復查都未發現異常,就改為1次/年。

癌癥在近半個世紀以來,正愈來愈嚴重地威脅著人民大眾的身體健康,已成為多發病、常見病。全世界每年新發生的癌癥病人為1000萬,死於癌癥的病人在600-700萬之間;我國每年新發生的癌癥病人約160萬,死於癌癥的約130萬。癌癥在發達國傢中為居民死亡原因第一位,在發展中國傢居第二位。為此,癌癥的防治與研究正成為全世界科學傢日益關註的課題。但癌癥不是“不治之癥”,人類在近半個世紀對惡性腫瘤的防治與研究進行瞭大量頗有成效的工作,取得瞭顯著的進展,已初步摸清瞭各種癌癥的流行情況,癌癥的病因研究尤其在環境因素方面已頗深入。由於腫瘤標志、內鏡、影像學等技術的應用,不少癌癥已進入到亞臨床癌的診斷階段。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生物治療的綜合應用使昔日的“絕癥”,今日已成為可防可治之疾病。癌癥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已使1/3以上的病人得到治愈。正確認識腫瘤,警惕癌癥的早期信號,及時診治,是癌癥治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