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瘤是指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部分,好發於組成腦底動脈環的大動脈分支或分叉部,由於這些動脈都位於腦底的腦池中,所以動脈瘤破裂出血後常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為什麼會得腦動脈瘤?腦動脈瘤患者有哪些表現?一起來看下。

為什麼會得腦動脈瘤

一、先天性因素

腦動脈管壁的厚度為身體其他部位同管徑動脈的2/3,周圍缺乏組織支持,但承受的血流量大,尤其在動脈分叉部。管壁中層缺少彈力纖維,平滑肌較少,由於血流動力學方面的原因,分叉部又最易受到沖擊,這與臨床發現分叉部動脈瘤最多、向血流沖擊方向突出是一致的。管壁的中層有裂隙、胚胎血管的殘留、先天動脈發育異常或缺陷(如內彈力板及中層發育不良)都是動脈瘤形成的重要因素。先天動脈發育不良不僅可發展成囊性動脈瘤,也可演變成梭形動脈瘤。

二、後天性因素

(1)動脈硬化:動脈壁發生粥樣硬化使彈力纖維斷裂及消失,削弱瞭動脈壁而不能承受巨大壓力。硬化造成動脈營養血管閉塞,使血管壁變性。40~60歲是動脈硬化發展的明顯階段,同時也是動脈瘤的好發年齡,這足以說明二者的相互關系。

(2)感染:感染性動脈瘤約占全部動脈瘤的4%。身體各部的感染皆可以小栓子的形式經血液播散停留在腦動脈的周末支,少數栓子停留在動脈分叉部。顱底骨質感染、顱內膿腫、腦膜炎等也會由外方侵蝕動脈壁,引起感染性或真菌性動脈瘤。感染性動脈瘤的外形多不規則。

(3)創傷:顱腦閉合性或開放性損傷、手術創傷,由於異物、器械、骨片等直接傷及動脈管壁,或牽拉血管造成管壁薄弱,形成真性或假性動脈瘤。

(4)其他:此外還有一些少見的原因如腫瘤等也能引起動脈瘤。顱底異常血管網癥、腦動靜脈畸形、顱內血管發育異常及腦動脈閉塞等也可伴發動脈瘤。

腦動脈瘤患者有哪些表現

1、動脈瘤破裂出血癥狀

中、小型動脈瘤未破裂出血,臨床可無任何癥狀。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臨床表現為嚴重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病急劇,病人劇烈頭痛,形容如“頭要炸開”。頻繁嘔吐,大汗淋漓,體溫可升高;頸強直,克氏征陽性。也可能出現意識障礙,甚至昏迷。部分病人出血前有勞累,情緒激動等誘因,也有的無明顯誘因或在睡眠中發病。

約1/3的病人,動脈瘤破裂後因未及時診治而死亡。多數動脈瘤破口會被凝血封閉而出血停止,病情逐漸穩定。隨著動脈瘤破口周圍血塊溶解,動脈瘤可能再次破潰出血。二次出血多發生在第一次出血後2周內。部分病人出血可經視神經鞘侵入玻璃體引起視力障礙。蛛網膜下腔出血後,紅細胞破壞產生5-羥色胺、兒茶酚胺等多種血管活性物質作用於腦血管,發生血管痙攣,發生率為21%一62%,多發生在出血後的3—15天。

局部血管痙攣隻發生在動脈瘤附近,病人癥狀不明顯,隻在腦血管造影上顯示。廣泛腦血管痙攣,會導致腦梗死發生,病人意識障礙、偏癱,甚至死亡。

2、局灶癥狀

取決於動脈瘤的部位、毗鄰解剖結構及動脈瘤大小。動眼神經麻痹常見於頸內動脈-後交通動脈瘤和大腦後動脈的動脈瘤,表現為單側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內收、上、下視不能,直、間接光反應消失。有時局灶癥狀出現在蛛網膜下腔出血之前,被視為動脈瘤出血的前兆癥狀,如輕微偏頭痛、眼眶痛,繼之出現動眼神經麻痹,此時應警惕隨之而來的蛛網膜下腔出血。

大腦中動脈的動脈瘤出血如形成血腫;或其他部位動脈瘤出血後,腦血管痙攣腦梗死,病人可出現偏癱,運動性或感覺性失語。巨大動脈瘤影響到視路,病人可有視力視野障礙。 動脈瘤出血後,病情輕重不一。為便於判斷病情,選擇造影和手術時機,評價療效。

腦動脈瘤的治愈率是多少

近年來,國外主張動脈瘤破裂後急診手術的學者逐漸增多。在動脈瘤出血後幾小時內手術,已在許多單位開展。決定是否手術和選擇手術時機已不再單單依靠臨床分級。

有人認為,隻要有足夠手術技巧和手術經驗,早期手術和晚期手術的危險性是一樣的。早期手術可降低再出血的發生率和推遲手術所造成的後遺癥。對

於腦血管痙攣的治療,繼續使用NIMODIPIN外,日本又開發出新藥鹽酸FASUDIL,臨床應用5年餘後,獲得滿意結果。除術前連續TCD監測腦動脈,還有人應用TCD術中對載瘤動脈進行探測研究,以尋找防治血管痙攣造成並發癥的措施。

但近幾年關於腦血管痙攣的基礎研究仍沒有驚人的進展。近年北美多中心對772例病人早、晚期手術進行分析,早期手術0-3天,晚期手術11-32天,術後觀察6個月結果,術後恢復良好者早期手術好於晚期手術者。未手術動脈瘤再出血死亡率70-90%,多發生於首次出血後24-48小時,其中20-30%因2周內未及時手術再出血。

手術死亡率和術後並發癥。在SAH後0-1天手術,一半的病人腦張力高,10天後僅20%病人腦張力高,但未見因腦張力高而出現的腦挫傷造成的術後並發癥增多。

在出血後的兩周內,血管痙攣的發生率高達70-90%,因痙攣死亡率由1960年40%,降至1980年15%,近年為8%。早期手術清除SAH可降低血管痙攣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我國總計有五十餘傢醫院的神經外科手術治療3246例顱內動脈瘤,取得較好療效。

得瞭腦動脈瘤可以治好嗎

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後的非外科治療

(1)防止再出血:包括絕對臥床休息、鎮痛、抗癲癇、安定劑、導瀉藥物使患者保持安靜,避免情緒激動。應用抗纖維蛋白溶解劑(氨基己酸、抗凝血酸、抑酞酶等)。在動脈瘤處理前,控制血壓是預防和減少動脈瘤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血壓降得過低會造成腦灌註不足而引起損害。通常降低10%~20%即可。

(2)降低顱內壓: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可能出現顱內壓增高,可以應用甘露醇。然而應用甘露醇增加血容量,使平均血壓增高,也偶有使動脈瘤破裂的危險。

(3)腦脊液引流:動脈瘤出血後急性期在腦表面及腦內可有大量積血使顱內壓增高,有的因小的血腫或凝血塊阻塞室間孔或大腦導水管,引起急性腦積水而出現意識障礙,需做緊急的腦室引流。腰椎穿刺和腰大池引流也可以作為腦脊液引流的方法,但在高顱壓狀態下可能造成病人出現腦疝危象。

(4)防治腦血管痙攣:動脈瘤破裂出血後,進入到蛛網膜下腔的血液容易導致腦血管痙攣發生。出血後3~4天開始出現腦血管痙攣,7~10天達到高峰,10~14開始消退。目前腦血管痙攣的治療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進行:鈣離子拮抗劑的應用;血性腦脊液的清除;適當的血壓提升。

顱內動脈瘤的手術治療

動脈瘤的手術治療包括開顱手術和血管內介入治療。

(1)動脈瘤頸夾閉或結紮:手術目的在於阻斷動脈瘤的血液供應,避免發生再出血;保持載瘤及供血動脈繼續通暢,維持腦組織正常血運。

(2)動脈瘤孤立術:動脈瘤孤立術則是把載瘤動脈在瘤的遠端及近端同時夾閉,使動脈瘤孤立於血循環之外。

(3)動脈瘤包裹術:采用不同的材料加固動脈瘤壁,雖瘤腔內仍充血,但可減少破裂的機會。目前臨床應用的有筋膜和棉絲等。

(4)血管內介入治療:對於患動脈瘤的病人開顱手術極其高危、開顱手術失敗,或因全身情況及局部情況不適宜開顱手術等,可用血管內栓塞治療。對於動脈瘤沒有上述情況者,也可以先選擇栓塞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的手術目的在於:利用股動脈穿刺,將纖細的微導管放置於動脈瘤囊內或瘤頸部位,再經過微導管將柔軟的鈦合金彈簧圈送入動脈瘤囊內並將其充滿,使得動脈瘤囊內血流消失,從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風險。

如何護理腦動脈瘤患者

首先,要觀察生命體征,盡量使血壓維持在一個穩定水平;避免一切可以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因素,如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劇烈運動、用力排便或咳嗽等。

抬高床頭15~30°,以利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術後絕對臥床2天,限制體力活動3~4周,以防彈簧栓子移位;給予下肢尤其是腓腸肌處環狀按摩,以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做好口腔皮膚護理,按時翻身,按摩受壓部位;留置導尿管者應保持其通暢,按時進行膀胱沖洗和尿道口消毒,防止並發癥發生。

嚴密觀察穿刺肢足動脈搏動情況及下肢溫度、顏色和末梢血運情況,觀察穿刺局部有無滲血及血腫、瘀斑形成。

保持呼吸道通暢,頭偏向一側,吸盡分泌物,定時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

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保持大便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