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便血隻是表面上的理解,並沒有認識到便血的深處原因,血液從肛門內流出,糞便顏色有暗紅、鮮紅、黑色,這種情況都稱之為便血,不少患者在發現有便血現象時,都非常驚慌,誤以為是很嚴重的病情,產生心理陰影。那麼,直接便血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

直接便血是怎麼回事

(1)消化道潰瘍 最為多見,常有中上腹痛、燒心、吐酸水等表現,出血後這些癥狀反而有所減輕。由於出血量少,出血速度慢,所以表現為便血。也有部分消化道潰瘍病人在嘔血的同時出現黑便。

(2)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 發病前有不潔飲食史者多見。先出現腹痛,為逐漸加劇的臍周或左上腹陣發性絞痛,逐漸轉為全腹持續性痛,並陣發性加劇,伴腹瀉、大便為糊狀或血水樣,惡臭,同時有惡心、發熱和嘔吐,輕者1~3周可治愈,重者可因大量便血而休克。

(3)小腸腫瘤 可有長期臍周疼痛,腹部可捫及腫塊,合並惡心嘔吐、無便、無肛門排氣等腸梗阻癥狀,也可有腹脹、食欲減退、體重下降等癥狀。當腫瘤侵蝕破壞腸壁血管時,即可出現便血。

(4)腸套疊 多見於2歲以下健康嬰幼兒,男性多見。起病突然,突發腹痛,疼痛劇烈,為陣發性絞痛,惡心嘔吐,大便為粘液血性,可有腹部包塊。

(5)腸結核 起病緩慢,右下腹持續性隱痛或脹痛,進食後加重,大便為糊狀或粘液膿血便,伴有午後低熱、盜汗、乏力、消瘦等癥狀。

(6)潰瘍性結腸炎 起病緩慢,反復發作,多以精神刺激、過度疲勞、飲食失調和繼發性感染為誘因,表現為腹瀉,大便為粘液膿性或血性,左下腹或下腹部痙攣性絞痛,痛後有便意,排便後疼痛可以暫時緩解。

(7)結腸息肉 多發於青年成人,有傢族性,平時多無癥狀或長期腹部隱痛,腹脹或大便習慣改變,反復發作性腹瀉,大便帶鮮血和粘液。有高度惡變傾向。

(8)結腸癌直腸癌 中年以上原因不明的下腹痛、腹脹、貧血、大便習慣改變、呈粘液便或血便。

(9)痔與肛裂 多見於長期便秘,年老或體質虛弱者,表現為無痛性便後滴鮮血或便紙帶血。

(10)鉤蟲病 早期患者常有食欲亢進,勞動力減退或有上腹部不適、隱痛,後期食欲下降、惡心、嘔吐,腹瀉或頑固性便秘,常有小量隱性出血,表現為面色蒼白、四肢無力、心悸、頭暈等。肉眼觀察大便顏色無明顯變化,但大便潛血試驗陽性。這類病人有些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瓦片等,醫學上稱為“異食癥”。

(11)其他 引起便血的原因還有很多,比較常見的有細菌性痢疾、傷寒與副傷寒、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口服某些藥物也會損傷消化道粘膜,例如腎上腺皮質激素、阿司匹林等會誘發消化道粘膜損傷出血或出血性糜爛性胃炎,從而引起便血。

出現便血需要到醫院做哪些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包括血、尿、便常規;無肉眼血便但不能除外隱血便可以查糞便隱血試驗。根據原發病不同,可以進行糞便細菌培養、寄生蟲檢測;生化學檢查,包括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腫瘤標志物等。

2.病因學檢查

(1)影像學檢查腹部超聲、CT、MRI、PET-CT、胃/腸鏡、小腸鏡、膠囊內鏡、十二指腸鏡等以明確消化道病變的部位、性質等。

(2)骨髓穿刺檢查,除外血液系統疾病。

(3)肛門指診有助於發現直腸腫瘤。

哪些疾病會引發便血

一、痔瘡,尤其是內痔。一般表現為無痛的噴射狀出血,色鮮紅。也可點滴而下或糞便外附有血液。

二、肛裂的重要表現之一是便血,但肛裂往往伴有排便時和排便後的肛門疼痛,血色鮮紅。

三、直腸及肛門部位的腫瘤也是導致便血的重要原因,表現較復雜,以暗紅色及紫色或醬色血為多見,常常附在大便的表面,早期不痛,出血不易止血,常伴有貧血。

四、息肉也是便血的原因之一。血色鮮紅無痛,可能會有圓形腫物從肛內脫出。腺瘤性息肉,多發性息肉是癌前病變,盡早治療為是。

五、結腸炎、克隆氏病等大腸炎性疾病的便血,往往是粘液血便,常有腹痛、腹瀉等表現。便血的原因雖然不同,但直接的後果是導致貧血,慢性長期的便血可導致重度的貧血。

便血如何鑒別診斷

由於引起便血的疾病甚多,以下僅就常見的疾病作簡要的鑒別。

1.痔核或肛裂、肛瘺

(1)是便血常見病因之一,尤其是內痔出血甚為多見。

(2)血色一般為鮮紅,且與糞便不相混,也不含有黏液,多數情況下表現為大便後滴鮮血,尤在硬結大便時更易發生。

(3)肛裂患者排便時常有疼痛感。

(4)肛門視診及指檢常可確診。

(5)肛門鏡或直腸鏡檢查有利於診斷,可直接窺視到痔核等出血灶。

2.細菌性痢疾

(1)急性期常有畏寒、發熱、下腹部隱痛等癥狀。大便常為膿血樣,每次量不多,常伴有裡急後重感;慢性期為間斷性發作的黏液、膿血便。

(2)大便常規檢查可發現大量膿細胞、紅細胞及巨噬細胞;大便培養可發現致病菌(痢疾桿菌),但慢性期大便培養的陽性率不高,僅15%~30%。

(3)結腸鏡檢查可見病變黏膜呈彌漫性充血、水腫,潰瘍多較表淺,且邊緣常不整齊。

3.阿米巴痢疾

(1)大便多呈果醬樣,或呈暗紅色,量較多,常伴有膿性黏液,患者多有發熱、腹脹、腹痛及裡急後重表現。

(2)大便常規檢查可發現成堆的紅細胞及少量白細胞,如找到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有確診價值。

(3)結腸鏡檢查可見黏膜充血,但水腫不顯著,潰瘍一般較深,常為口小底大的燒瓶樣潰瘍,潰瘍間黏膜正常。病變可發生在大腸的任何部位。

4.血吸蟲病

(1)有疫水接觸史,常表現為慢性腹瀉,大便呈膿血樣或為大便帶血。

(2)常有血吸蟲病的其他臨床表現,如肝脾腫大、全血細胞降低等。

(3)B型超聲波檢查可發現肝纖維化。

(4)結腸鏡檢查可見直腸黏膜有粟粒樣黃色結節,有時還可見到潰瘍或息肉等,直腸黏膜活檢可發現有血吸蟲卵。

5.潰瘍性結腸炎

(1)是一種病因未明的非特異性結腸炎癥,病變呈反復發作、緩解過程,遷延不愈。發作期有腹痛、腹瀉,常伴有裡急後重。本病常最早侵犯直腸與乙狀結腸,爾後病變可向上逐步漫延,直達回盲部;少數患者其病變可從右半結腸開始,再逐漸向左半結腸蔓延。大便一般為黏液膿血樣便,重者可為血水樣便。

(2)大便常規檢查可見紅細胞、白細胞,但糞便多次反復培養無致病菌生長。

(3)病變活動期,結腸鏡檢查可見黏膜呈彌漫性充血、水腫、淺表小潰瘍,黏膜脆性增加,觸之易出血;黏膜活檢,病理如發現腺體杯狀細胞減少及發現隱窩膿腫,對診斷有幫助。慢性期者腸道有時可發現炎性息肉,病程長者腸壁有增厚表現。

(4)X線鋇劑灌腸對診斷也有幫助,可見到黏膜皺襞消失、結腸袋消失等表現。

(5)抗菌治療效果差,而柳氮磺胺吡啶或5-氨基水楊酸、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可緩解病情。

6.腸套疊

(1)排出黏液血便,常不含大便。腹部有時可觸及套疊的包塊。

(2)X線鋇劑灌腸檢查不僅可明確診斷,還可達到治療的目的。

7.直腸癌

(1)是常見的癌腫之一。凡35歲以上的患者,患有慢性腹瀉或有反復發作的黏液膿血樣便,伴有裡急後重,經一般抗炎等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有直腸癌的可能。

(2)直腸指檢可發現病灶,對診斷甚有幫助。直腸癌多表現為腸壁上有不規則、質硬的腫塊,具有壓痛,腫塊表面常凹凸不平;指套上常帶有黏液、膿血。絕大多數的直腸癌可被指檢所發現。

(3)結腸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癌腫的形狀、范圍,結合活檢可明確組織學診斷。

8.結腸癌

(1)中年以上患者,有大便習慣的改變,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糞便伴有黏液膿血時應疑及結腸癌的可能,少數患者可僅表現為固定性的腹部疼痛。

(2)右半結腸癌多以腹痛、腹瀉為主要表現,大便常規檢查可發現有膿細胞、紅細胞,或者隱血試驗呈陽性;左半結腸癌多為大便變細或發生便秘的表現,同時大便也可伴有黏液或膿血。少數患者發生腸梗阻癥狀。

(3)部分病例可捫及腹部固定性包塊,且有壓痛。

(4)晚期病例有消瘦、貧血等表現。

(5)結腸鏡檢查可發現癌腫部位、大小及病變范圍,結合活組織檢查可確定診斷。

(6)X線鋇劑灌腸對診斷也甚有幫助,尤其是對因癌腫浸潤而致腸腔狹窄的診斷更較結腸鏡檢查優越。

9.直腸、結腸息肉

(1)是引起便血的常見原因之一,尤其是兒童及青少年。

(2)直腸、乙狀結腸或降結腸息肉時,表現為大便外附有新鮮血液,血液與糞便不相混為其特點。如果是右半結腸息肉,則血液可與大便相混,但當出血量大時,血液可為暗紅色,出血量較小時可呈黑便樣表現。

(3)少數患者有傢族史。

(4)X線鋇劑灌腸檢查可見到圓形或橢圓形充盈缺損,對診斷有幫助。

(5)結腸鏡檢查可發現息肉的部位、形狀與數量,並可行活檢,以確定息肉的病理類型。

便血患者的飲食禁忌

1、忌飲酒

認為痔瘡多屬濕熱,飲酒可助其濕熱,而且酒(特別是烈性酒)可使直腸靜脈充血,誘發或加重痔瘡。

2、忌食味濃及香料多的食物

容易令腸道不適,同時令肝臟充血、下腹腔壓力加大,可導致痔瘡發生或使痔瘡加重。

3、忌食肥甘厚味、炙烤食物

這些食品可刺激直腸肛門部的黏膜皮膚,使充血明顯,導致痔瘡發生。

4、忌食壯陽火的水果

如芒果、榴蓮、荔枝、龍眼等。

5、忌食難於消化、堅硬的食物

食物難以消化會導致便秘,從而使直腸血管曲張。

6、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生蔥、生蒜、芥末、薑等,能刺激直腸肛門部位血管充血和擴張,造成排便時刺痛和墜脹感,從而誘發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