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痙攣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強直收縮的現象,會造成肌肉僵硬、疼痛難忍。肌肉痙攣的真正機轉目前尚未被確知,大多數的研究結果認為,肌肉抽筋是起因於神經或神經肌應激閾值降低,使得肌肉的神經行動頻率突然增加,造成肌肉強直收縮。那麼,肌肉痙攣應該怎麼處理呢?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

肌肉痙攣怎麼處理

在處理方法上,可分為兩部份,一為急性期的處理,一為治本的處理。

在急性期的處理:也就是抽筋發生時的處理,患者需即刻休息,對抽筋的部位輕輕按摩,並將抽筋部位的肌肉輕輕拉長,因當你將肌肉拉長時,會使肌腱的張力增加,當張力達到某一強度時,神經會將沖動傳至大腦,大腦為瞭避免肌腱受傷會釋放訊息放松抽筋的肌肉。

拉長肌肉時不可用力過猛,以免拉傷肌肉造成二次傷 。短時間的肌肉抽筋經過處理後即可回到比賽場,但再次發生的可能性仍很高。若肌肉抽筋的時間很長,則可使用熱敷或冷敷的辦法來減輕疼痛,或局部的噴灑或擦一些松筋止痛的藥水或藥膏也很有效。萬一很容易再次發生抽筋,則需考慮肌肉是否過度疲勞、或脫水,前者則必須停止活動休息,後者則需補充水份和電解質。

治本的處理:發生抽筋者必須先瞭解自己的一些〞歷史〞,例如瞭解飲食的習慣、平日運動(工作)量對自己產生的壓力量、抽筋的部位、發生抽筋時的天氣狀況等,摔角、自由車、或劍術選手所發生抽筋的原因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經 從事的運動種類也是找出抽筋原因所須瞭解的項目。

將所有的瞭解綜合後,找出抽筋的原因,針對原因做預防改善,方能解決抽筋的問題。若你經常性的發生抽筋,又找不出原因,那你則須小心處理,請教醫生做徹底的檢查,因抽筋可能是一些血管疾病、糖尿並或神經系統疾病的癥狀。

肌肉痙攣的分類

夜間肌肉痙攣

夜間肌肉痙攣(night cramp), 包括在任何靜態的情況下所發生的抽筋,如睡覺時或靜坐不動時發生之抽筋。此種抽筋常發生的部位為腓腸肌和足部的一些小肌肉。此種抽筋有些是因為神經肌的自主性活動使的患者的腳產生活動。

中暑性肌肉痙攣

中暑性肌肉痙攣(heat cramp),此種類型的抽筋與脫水和體內電解質的平衡失調有關。此種抽筋最常發生在運動員的身上,尤其是在炎熱的天氣下運動最易發生。典型的中暑性痙攣是於炎熱的環境下工作一或二小時後發生;中暑性痙攣甚至在活動結束後的18小時之內皆可能發生,且可能在持續幾天內肌肉皆有不正常的現象。中暑性痙攣多發生在手掌、手臂及腿部的大肌肉上,有時一些女性短跑選手也會在腹壁發生中暑性痙攣。

中風後肌肉痙攣

中風偏癱患者在​康復治療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令​人頭疼的​肌肉痙攣。

在臨床醫學上得瞭肌肉痙攣的患者都有哪些癥狀表現

1、全身強直性抽風:全身肌肉強直,一陣陣抽動,呈角弓反張(頭後仰,全身向後彎呈弓形),雙眼上翻或凝視,神志不清。

2、局限性抽風:僅局部肌肉抽動,如僅一側肢體抽動,或面肌抽動,或手指、腳趾抽動,或眼球轉動,眼球震顫、眨眼動作、凝視等。大多神志不清。以上抽風的時間可為幾秒鐘或數分鐘,嚴重者達數分鐘或反復發作,抽風發作持續30分鐘以上者稱驚厥的持續狀態。

3、高熱驚厥:主要見於6個月到4歲小兒在高熱時發生抽風。高熱驚厥發作為時短暫,抽後神志恢復快,多發生在發熱的早期,在一次患病發熱中,常隻發作一次抽風,可以排除腦內疾病及其它嚴重病疾,且熱退後一周作腦電圖正常。

容易引起肌肉痙攣的原因有哪些

高熱、癲癇、破傷風、狂犬病、缺鈣等都可引起肌肉痙攣即抽筋,這屬全身性的,還有局部性的如腓腸肌俗稱小腿肚子痙攣,常由於急劇運動或工作疲勞或脛部劇烈扭擰引起,往往在躺下或睡覺時出現。

引起腿腳肌肉痙攣的常見原因

睡眠姿勢不好,如長時間仰臥,使被子壓在腳面,或長時間俯臥,使腳面抵在床鋪上,迫使小腿某些肌肉長時間處於絕對放松狀態,引起肌肉“被動攣縮”。

疲勞、睡眠、休息不足或休息過多導致局部酸性代謝產物堆積,均可引起肌肉痙攣。如走路或運動時間過長,使下肢過度疲勞或休息睡眠不足,都可使乳酸堆積;睡眠休息過多過長,血液循環減慢,使二氧化碳堆積等。

外界環境的寒冷刺激,如冬季夜裡室溫較低,睡眠時蓋的被子過薄或腿腳露到被外。

早期帕金森癥引發肌肉痙攣如何診斷

帕金森癥是引發肌肉痙攣癥狀之一,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在60歲以後發病。那麼,對於引發帕金森癥肌肉痙攣癥狀的患者該如何診斷?

1. 腦炎後帕金森綜合征:

通常所說的昏睡性腦炎所致帕金森綜合癥,已近70年未見報道,因此該腦炎所致腦炎後帕金森綜合癥也隨之消失。近年報道病毒性腦炎患者可有帕金森樣癥狀,但本病有明顯感染癥狀,可伴有顱神經麻痹、肢體癱瘓、抽搐、昏迷等神經系統損害的癥征,腦脊液可有細胞數輕~中度增高、蛋白增高、糖減低等。病情緩解後其帕金森樣癥狀隨之緩解,可與帕金森病鑒別。

2. 肝豆狀核變性:

隱性遺傳性疾病、約1/3有傢族史,青少年發病、可有肢體肌張力增高、震顫、面具樣臉、扭轉痙攣等錐體外系癥狀。具有肝臟損害,角膜K-F環及血清銅藍蛋白降低等特征性表現。可與帕金森病鑒別。

3. 特發性震顫:

屬顯性遺傳病,表現為頭、下頜、 肢體不自主震顫,震顫頻率可高可低,高頻率者甚似甲狀腺功能亢進;低頻者甚似帕金森震顫。本病無運動減少、肌張力增高,及姿勢反射障礙,並於飲酒後消失、心得安治療有效等可與原發性帕金森病鑒別。

4. 進行性核上性麻痹:

本病也多發於中老年,臨床癥狀可有肌強直、震顫等錐體外系癥狀。但本病有突出的眼球凝視障礙、肌強直以軀幹為重、肢體肌肉受累輕而較好的保持瞭肢體的靈活性、頸部伸肌張力增高致頸項過伸與帕金森病頸項屈曲顯然不同,均可與帕金森病鑒別。

5. Shy_Drager綜合征:

臨床常有錐體外系癥狀,但因有突出的植物神經癥狀,如:暈厥、直立性低血壓、性功能及膀胱功能障礙,左旋多巴制劑治療無效等,可與帕金森病鑒別。

6. 藥物性帕金森綜合征:

過量服用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及其他抗抑鬱藥物均可引起錐體外系癥狀,因有明顯的服藥史、並於停藥後減輕可資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