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表現口痛、厭食、低熱、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多數患兒一周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並發癥。個別重癥患兒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療藥物主要對癥治療。那麼手足口病能吃魚嗎,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手足口病能吃魚嗎

手足口病可以吃魚

牛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手足口病患兒會出現發燒,手足口出現皰疹,有的傢長會覺得給孩子攝入高蛋白,葷食會導致寶寶出現過敏等不適的情況,其實不能想得太絕對,魚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手足口病患兒期間給孩子喝牛奶可以提供高蛋白,提供營養,單一的給寶寶吃流食食物,不會有什麼營養價值,對恢復身體沒有好處

小孩手足口病不要吃辣魚

辛辣的食物手足口病患者是不宜多吃的,因為辛辣食物屬熱性,吃瞭很容易上火,手足口病患者會出現口腔潰瘍的癥狀,吃辛辣的食物會加重病情,所以辛辣食物不能吃。

小孩手足口病不要吃生冷的魚

特別是在夏天,天氣炎熱,大傢都會選擇冰冷的食物,比如魚生,但吃生冷食物是會影響手足口病患者的腸胃健康,導致本來就沒有什麼食欲的患者更加吃不下東西,不利於病情的恢復。

小孩手足口病不要吃海魚,或者海產品

孩子手足口病期間建議清淡飲食,因為體內炎癥腸胃能力也是受到影響 ,就魚來說淡水魚是可以吃些的,而海魚等海鮮類食物,就不建議吃瞭

手足口病患兒吃魚後,溫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手足口病患兒吃魚後,要溫水漱口,以免影響口腔炎癥的恢復

手足口病的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有數種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薩奇病毒 A的其他株或腸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薩奇病毒是腸道病毒的一種,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內的整個消化道,通過污染的食物,飲料,水果等經口進入體內,並在腸道增殖。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4歲以下的兒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後隻獲得該型別病毒的免疫力,對其它型別病毒再感染無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後還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別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二)發病機制

口蹄疫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現稱為口皰病毒(aphoviruses),呈球狀顆粒,直徑為22~30nm,有7種不同的血清型:即A,O,C,SATI,SATZ,SAT3 和亞洲-1型,至少有63個亞型,各流行區的型別分佈有所不同,各型間無交叉免疫作用,從人類分離到的幾乎都是O型,偶有C型,傳染源是患口蹄疫的動物,患病動物的血液,皮膚黏膜分泌物,唾液,尿糞,乳汁均帶有病毒,大多是通過直接和患病動物接觸或擠乳時,病毒通過皮膚微小傷口進入人體發病,偶可通過食用受染的牛乳,乳酪,牛油或其他乳制品被感染發病,甚至食用病牛的肉和骨頭也可感染,人與人之間很難相互傳染。

小編寄語:傢長盡量少帶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的機會,還要註意幼兒的營養、休息,避免日光暴曬,防止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同時對被污染過的日常用品、食具等應消毒處理,患兒糞便極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陽光下暴曬,保持室內通風換氣。

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

(一)普通病例表現。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

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多在一周內痊愈,預後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

(二)重癥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幹腦炎最為兇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後遺癥。

1、神經系統表現: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譫妄甚至昏迷;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查體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陽性。

2、呼吸系統表現:呼吸淺促、呼吸困難或節律改變,口唇紫紺,咳嗽,咳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肺部可聞及濕囉音或痰鳴音。

3、循環系統表現:面色蒼灰、皮膚花紋、四肢發涼,指(趾)發紺;出冷汗;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心率增快或減慢,脈搏淺速或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的健康食譜

1、 紅蘿卜1條,白茅根15克,竹蔗1節,生薏仁15克,每日1劑、煎水代茶。

功效:紅蘿卜健脾和胃、清熱解毒、透疹、降氣止咳;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竹蔗清熱瀉火、解煩;薏仁健脾利濕。此方劑具有補肺健脾、清熱化濕的功效,適用於小兒手足口病、麻疹、水痘、幼兒急疹、流感的易感人群。

2、 燈芯草5紮 ,蟬蛻3g ,木棉花1朵 ,雞骨草10g ,瘦豬肉50g, 煲湯飲用 。

功效:燈芯草利尿通淋,清心降火;蟬蛻疏散風熱,透疹止痛;木棉花清熱、去濕、解暑、利尿;雞骨草清熱解毒。此方具有疏風清熱,化濕解毒的功效。

3、鮮荷葉2張 ,白米50克 ,將荷葉切碎煮粥吃。

功效:鮮荷葉理脾活血,祛暑解熱。

4、 生米仁10克,扁豆10克,綠豆10克,共同煮粥食用。

功效:生米仁清利濕熱;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綠豆清熱解毒。此粥具有健脾、祛濕、清熱的功效。

5、紫草根、綠豆、赤小豆、粳米、甘草各適量,煮粥口服。

功效:紫草根清熱涼血,透疹解毒;甘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此粥既香甜可口,又可治療疾病。

手足口病的日常護理

發熱的護理:若患兒精神不振、怕冷、寒戰、肢端發涼、呼吸加快、面色發紅等,應立即測量體溫。對於高熱的患兒采用溫水擦拭、減少衣被等物理降溫方法,室溫應保持在20℃左右,溫水擦浴水溫以38℃為宜,用毛巾投水後擰幹擦拭患兒全身。手足口病患兒體溫在37.8℃ ~ 40℃。同定熱型,少數患兒伴有畏寒、寒戰。發熱期間,護士要加強體溫監測,掌握體溫動態,對體溫在37.5C ~ 38.5℃患兒,可給予散熱、多喝溫水、洗溫水浴等物理降溫,體溫高於38.5℃的患兒,給予泰諾、托蒽等小兒退熱藥,有高熱驚厥史的患兒,做好預防措施。降溫後30min測量體溫,瞭解降溫效果,及時補充水分,鼓勵患兒飲水。發熱患兒臥床休息,低熱者可酌情減少活動,註意口腔護理,退熱期、出汗後要及時更換衣服,防止受涼。

口腔護理:口腔侵犯率最高,90%以上患兒有口腔黏膜的損害,患兒會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鬧不眠等。要保持口腔清潔,飯前飯後用生理鹽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患兒,可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門腔。可將維生素B2 粉劑與雙八面體蒙脫石散劑混合均勻直接塗於口腔糜爛部位。雙八面體蒙脫石散劑對口腔潰瘍的創面具有獨特的覆蓋能力,對減輕癥狀、促進創面的愈合具有獨到之處,同時對病毒及多種細菌有較強的吸附作用,並將病毒細菌固定在黏膜表面。而後隨唾液排出體外。從而避免口腔黏膜繼續被病原體損傷,或塗魚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維生素C,輔以超聲霧化吸入,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愈合,預防細菌繼發感染。

皮膚護理:患兒皮膚可出現多發、甚至泛發的炎性丘疹、皰疹,加上出汗刺激。皮疹可因患兒搔抓而繼發感染,而且抓破皰疹,皰液滲出會引起病毒的傳播。因此,應每晚給患兒洗澡,並更換柔軟的棉質內衣; 洗澡時不用肥皂、沐浴露; 剪短患兒的指、趾甲。穿長衣袖、長褲將手腳包住; 對破潰處及時塗甲紫藥液進行各種註射或貼膠佈時要避開皮損處。必要時可給患兒戴棉質手套,內衣要寬松、透氣。穿軟底鞋,少走動,減輕皮膚破損,以免引起疼痛和繼發感染。洗澡用溫水即可,且水溫不宜過高。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塗0.5% 碘伏。出汗後及時清潔皮膚,更換衣被,保持床單平整、清潔、無渣屑。加強臀部護理,預防紅臀,向患兒及傢屬講解皮膚自護方法及皮膚受損的危險因素,如有感染可患處外用抗生素藥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