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想必大傢並不陌生,這種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疾病,是被很多人熟知的。有的時候當我們上完廁所之後就會發現自己出現便血的現象,有的人會誤以為這隻是上火瞭,而不多加註意。其實便血往往是很多疾病的一種病癥,那麼關於便血應該怎麼治療呢?

男人便血應該怎麼治療

遇便血者,尤下消化道大出血,應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出血的特征,認真地分析其發生出血的可能原因。同時應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以盡快的達到止血的目的,從而為進一步尋找出血的病因創造條件。便血時應遵循以下治療原則。

1.一般治療措施 有失血性休克者應臥床休息,去枕平臥,給予吸氧。嚴密觀察神志、呼吸及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並應觀察便血的量及色澤,記錄尿量。

2.補充血容量 便血量大、貧血明顯或已發生休克者,應積極補充血容量。以血漿代制品或全血為佳,有利於糾正休克。

3.應用止血藥物

(1)6%~8%的去甲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溶液反復灌腸或者冰鹽水反復灌腸(冬季不宜多用),除可起到止血作用外,還可起到清潔腸道的作用,從而為腸鏡檢查作準備。

(2)凝血酶或白藥或白岌粉等中草藥溶於生理鹽水中灌腸,有時也可發揮止血作用。

(3)靜脈給予常規止血藥物,如酚磺乙胺(止血敏)、維生素K1、氨甲苯酸(抗血纖溶芳酸)、6-氨基己酸或血凝酶(立止血)等。

(4)有條件者可輸註冷沉淀(含各種凝血因子)或血小板等凝血成分。

(5)腸系膜上或腸系膜下動脈選擇性(或超選擇性)造影時,如發現出血部位,可選用垂體後葉素或特利加壓素註入出血的血管內,有效止血率可達80%~90%以上。

4.積極明確出血部位或病因

(1)腸系膜上、下動脈選擇性造影:該檢查在出血過程中均能進行。對明確出血的部位有極大的幫助,有時還可明確病因。

(2)結腸鏡檢查:在基本止血後即可進行結腸鏡檢查,對全結腸(包括回盲部及回腸末端)、直腸的病變有確診價值。發現出血灶後,可在內鏡下采用多種止血方法。

(3)X線鋇劑檢查:出血停止後可進行鋇劑小腸造影或鋇劑灌腸造影,可協助發現多種導致出血的原發病。

(4)對於疑難病例可進行膠囊內鏡檢查或新型小腸鏡檢查,以盡早明確診斷。

5.外科手術治療 少數經上述檢查及治療後仍不能止血或不能確立診斷者,可行外科手術探查。

便血引起的原因有哪些

大便中有膿狀物質或紅色血量覆蓋。腸道有炎癥或受外界刺激,如細菌性腸炎,炎癥性腸炎均可以造成腸道的粘膜受損,才會出現膿血便。

1、血色鮮紅無疼痛者,多見於內痔Ⅰ期痔核以便血為特征,常因大便擦破痔核而出血,所下之血,或點滴不已,或一線如箭,或僅在手紙上帶血;Ⅱ期痔核便血不多或不出血,常脫出肛門之外。

2、肛裂的便血多伴有肛門疼痛及典型的便後周期性疼痛。

3、肛管癌主要表現為便血及疼痛,疼痛於排便前加劇。

直腸疾病1、直腸息肉的主要癥狀是便血,呈間歇性,色鮮紅,一般量不多,這種病常見於兒童。

2、直腸癌的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變細,帶粘液及血,伴裡急後重或排便不盡感,便血早期為鮮紅,或暗紅,量不多,晚期大便中常有惡臭粘液,體重減輕,應高度重視。

3、放射性直腸炎

也可大便帶血,但應有放射治療史。

結腸疾病1、結腸息肉:a、幼年性結腸息肉病,平均發病年齡是6歲,無傢族史,主要表現是大便帶血,常伴有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和生長遲緩,且常伴有先天性畸形,如腸旋轉不良、臍疝和腦水腫等;

b、傢族性幼年性結腸息肉病:有傢族史,癥狀以大便帶血、直腸脫垂和生長遲緩為常見特征;

c、Cronknite Canda綜合征(CCS):為錯構瘤息肉綜合征,至成人發病,大便帶血,多有腹瀉,排便量大,並可含有脂肪,兼見腹痛、厭食、乏力、嘔吐、性欲和味覺減退。幾乎總有指(趾)甲的改變、脫發及色素沉著。

2、結腸癌:常見於左半結腸癌,患者多有頑固性便秘

,也可見大便次數增多,癌腫破潰時,可使糞塊外面染有鮮血或粘液,甚至排出膿液。

3、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與細菌性痢疾:二者都可見便血,且多與粘液或膿液同時排出,伴有腹痛。

4、阿米巴痢疾:以便血為主要癥狀,其大便呈醬紅色,粘液多,且有惡臭味。

5、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表現為急性起病,伴發熱,腹瀉,可有進食腐敗肉食病史,常以食物中毒形

便血有哪些表現

下消化道少量出血(少於500ml)時,可很快被機體代償而不引起明顯癥狀;當出血量超過800~1000ml以上時,尤其是在較短期內丟失者,均可有頭昏、乏力、心悸、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皮膚蒼白等表現,更嚴重者可出現休克的表現。有上述表現時均提示為大出血。

大出血患者,當其頭昏、冷汗、心悸、皮膚蒼白等癥狀消失,脈搏及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則提示出血已經停止。

1.臨床表現。

2.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

3.出血量的判斷 血便的次數與量,根據血便的次數與數量來估計便血的失血量不甚準確,但血便次數多,每次的量也多,無疑是出血量大的指標。此外,如果患者排出鮮紅色或暗紅色血便,甚至排出凝血塊也是出血量大的佐證。患者每次血便量少、次數少,甚至數天才解1次者,提示出血量較小;若紅細胞在腸道內破壞,血紅蛋白與硫化物結合而形成硫化亞鐵時,糞便可呈黑色或稱柏油樣便。

4.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斷 經積極治療後,患者血便的次數與量明顯減少,提示出血減輕,當患者數天不排便或排出黃色便時,常提示出血已經停止。

5.便血診斷的確立 診斷便血時應盡可能地排除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而言,根據病史、體征與出血的特點可作出初步判斷。有潰瘍病或肝硬化病史者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而有炎癥性腸病史者則提示便血可能性大。柏油樣便或黑便伴嘔血者,一般均為上消化道出血;而僅有便血者,便血的可能性稍大,但不少十二指腸潰瘍者可僅表現為便血,此時,需根據病史、癥狀及體征以及血便的特點等進行分析,以判斷是上消化道、抑或便血。雖然上消化道大出血時,因出血量大,血液在腸道停留時間短,也可經肛門排出暗紅或鮮紅色血便,但此時患者一般會有嘔血並存,故鑒別常無困難。有發熱、白細胞升高、血尿素氮顯著升高者,常提示出血部位較高,即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較大。鑒別有困難時,可插入鼻胃管至胃內,如抽吸出含咖啡渣樣或暗紅色胃液,則提示為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無血液而含膽汁的胃液,則可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無膽汁、且清亮的胃液時,則隻能排除食管與胃出血,尚不能完全排除十二指腸出血。最可靠的鑒別方法是胃鏡檢查術,可立即確立或排除上消化道出血(胃鏡到達十二指腸降部仍未見有出血時,基本可排除上消化道病變)。

6.便血的病因診斷 根據患者的病史、癥狀與體征,部分便血患者,其病因可作出初步診斷,例如,患者有痔核史,每次都表現為大便後滴血或血與糞便不相混(血液附著於糞便外),血液呈鮮紅時,應考慮痔核出血。年輕患者,當血液附著在糞便的外面,與糞便不相混時,還應考慮有左半結腸息肉的可能;當患者有排出黏液、膿血便時應考慮腸道炎癥、潰瘍性病變,如同時還伴有裡急後重者,還應考慮有直腸癌的可能。但是確診仍需依靠實驗室檢查和特殊檢查。

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預防便血

一、便血的幾種病因

1、痔瘡,這是最常見的一種便血病因

如果患有痔瘡,在大便的時候一般沒有疼痛感,血出現在大便中或者大便後,而且血不和糞便相互混合,出血量大小不一。

2、肛裂

肛裂的時候也會便血,一般血液呈鮮紅色,手紙擦拭時帶血或者呈點滴狀滴下來,肛門伴隨著疼痛感。

3、消化道問題

消化道出現問題也會便血,表現為黑紅色或是柏油狀,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而如果下消化道出血一般血色較紅。

4、直腸、結腸息肉

這種病因導致的便血一般沒有疼痛感,呈鮮紅色,血與大便分離。

5、直腸癌

這種疾病導致的便血一般呈現滴狀,顏色鮮紅而附著在大便的表層。直腸癌晚期患者的大便次數會增多,腹瀉和便秘次數增加,便血更常見。

二、預防要點

1、預防肛門感染

痔瘡是便血的最常見病因,而很容易受到大便影響而發炎,因此一定要做好預防肛門感染工作。對於痔瘡出血患者,可以使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對進行浸泡肛門,或者痔瘡膏擠入肛門進行消炎、止血。

2、加強肛門鍛煉

平時註意加強肛門的鍛煉,這樣可以促進肛門處的血液循環,具體的做法就是提肛運動。

3、每天定時排便

保持大便的通暢,及時排便。痔瘡出血很多都是大便沒有及時的排出而使腹壓增加引起瞭出血癥狀,或者是大便幹燥,排便力度大導致痔靜脈破裂而出血。因此一定要保持大便的通暢,少吃大肉,多吃蔬菜,多喝開水。便秘患者可以吃蜂蜜或者香蕉,這有助於潤腸通便。

4、飲食營養

如果患者出現一段時間的腹瀉,就要註意保持均衡營養。飲食中如果含有低脂肪、少纖維的食物,雖然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但是不利於消化,因此要限制食用。

5、適當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

飲食中應選擇低脂肪、高蛋白食物,像魚肉、牛奶、豆制品等,同時註意及時補充維生素,多吃些瓜果蔬菜。飲食上要以半流食為主,每天堅持少量多餐,這樣會對便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哪些疾病可以引起便血

1、 痔瘡便血:其便血發生在排便過程中或便後,血色鮮紅,血與糞便不混合。

2、 肛裂便血:其血色鮮紅,滴出或手紙擦拭可見,新鮮肛裂便後有肛門劇烈疼痛。

3、 消化道疾病便血:大便呈柏油狀或呈黑紅色,出血部位多在上消化道;如果血色純紅,則多是下消化道疾病出血。

4、 直腸癌便血:其便血呈鮮紅色,滴狀附於大便表面;晚期伴有肛門直腸下墜和全身消瘦,大便次數增加,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5、 直腸便血、結腸息肉:其血色鮮紅,無痛,血與大便不混合。潰瘍性結腸炎、痢疾多半混有黏液或呈膿血便,並伴有下腹痛、發熱、便頻等癥狀。

6、 全身性疾病便血:如白血病、血友病、尿毒癥以及某些少見的傳染病,便血的同時,會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