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由狂犬病毒通過動物傳播給人的一種嚴重的急性傳染病。傳染源主要為病犬、其次為病貓及病狼等。其發病因素與咬傷部位、創傷程度、傷口處理情況及註射疫苗與否有關。那麼人得狂犬病的癥狀是什麼,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人得狂犬病的癥狀

對於狂犬病,相信大傢一定都聽說過,但是,見過的人可能是很少的,所以,大傢對於狂犬病的一些癥狀也是不太瞭解的,如果身邊的人有類似的癥狀,也是不容易在前期被發現的,下面給大傢簡單介紹一下。

一般狂犬病在發病是分為四個時期。

1、潛伏期:

潛伏期長短不一最短3天最長19年,一般平均約20-90天,在潛伏期中感染者沒有任何癥狀。

2、前驅期:

感染者開始出現全身不適、低熱、頭疼、惡心、疲倦、繼而恐懼不安,煩躁失眠,對聲、光、風等刺激敏感而有喉頭緊縮感。在愈合的傷口及其神經支配區有癢、痛、麻及蟻走等感覺異常等癥狀。本期持續2-4天。

3、興奮期:

表現為高度興奮,突出為極度的恐怖表情、恐水、怕風。體溫升高(38-40度)、恐水為本病的特征,但是不是每一例都有。典型患者雖極渴而不敢飲,見 水、聞水聲、飲水或僅提及飲水時也可以引起咽喉肌嚴重痙攣。外界刺激如風、光、聲也可引起咽肌痙攣,可有聲音嘶啞,說話吐詞不清,呼吸機痙攣可出現呼吸困難和發紺。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可表現為大量流延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但病人神志多清楚,可有精神失常及幻覺出現等。

4、麻痹期:

如果患者能夠渡過興奮期而僥幸活下來,就會進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種癥狀均不再明顯,大多數進入此期的患者最終衰竭而死。患者常常因為咽喉部的痙攣而窒息身亡。

狂犬病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一)發病原因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屬於彈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屬(lyssavirus)。病毒形態似子彈,直徑75~80nm,長175~200nm。內層為核殼,含40nm核心,外層為致密的包膜,表面有許多絲狀突起,突起物遠端為槌狀。整個病毒表面呈蜂窩狀的六角形結構。病毒的基因組為負鏈單股RNA,分子量為4.6×106。病毒基因組長11932個核苷酸,其中約91%的核苷酸參與編碼五種已知的結構蛋白,即糖蛋白(GP)、包膜基質蛋白(M2P)、殼體基質蛋白(M1P)、核蛋白(NP)和轉錄酶蛋白(LP)。基因組RNA與180個NP分子結合成核糖核蛋白(ribose nucleoprotein,RNP),使RNA受到良好的保護而不被降解,同時也為基因組的復制和轉錄提供瞭一個適宜的結構基礎。M2P是狂犬病毒最小的結構蛋白(分子量僅為25×103),它可連接病毒外膜及膜上GP和核殼。GP是一種典型的跨膜糖蛋白,能與乙酰膽堿受體結合使病毒具有神經毒性,同時可誘發宿主體內產生中和抗體和刺激細胞免疫,對狂犬病病毒的攻擊有保護作用。NP為狂犬病毒的群特異性抗原,可使機體產生補體結合抗體。NP誘生的抗狂犬病毒保護力是由各種細胞因子(如抗體、單核因子和淋巴細胞等)參與的相互作用產生的;還能對中和抗體有促進作用。狂犬病毒GP和NP還可能誘導機體產生幹擾素。

用抗狂犬病毒核殼蛋白單克隆抗體可以將狂犬病毒及其相關病毒分為五個血清型:1型-典型的狂犬病攻擊病毒標準株(challenge virus standard,CVS);2型-拉哥斯蝙蝠狂犬病毒(logosbat virus);3型-莫可拉原型株(Mokola virus);4型-杜文海原型株(duvenhage virus);5型-包括歐洲蝙蝠狂犬病毒:EBL1和EBL2。基因分型可分六型:即基因1、2、3、4型分別與血清1、2、3、4型相對應,基因5和6型即為血清5型的EB1和EB2。血清2、3、4、5型和基因2、3、4、5、6型又稱為狂犬相關病毒,其中野外分佈主要為2、3、4型。

病毒可接種於雞胚,鼠腦。也可在地鼠腎細胞及二倍體細胞中培養生長。從人與動物分離的病毒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野毒株,亦是人或動物發病的病原體,稱為“街病毒(street virus)”,其特點是毒力強,潛伏期長(腦內接種15~30天以上),能在涎腺中繁殖,各種途徑感染後均可使動物發病。街病毒連續在動物腦內傳代(50代以上)後,毒力減低,潛伏期縮短,並固定在3~6天,對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不侵犯唾液,不形成內基體,稱為“固定病毒(fixed virus)”。固定病毒雖有減毒變異,但仍保留其主要抗原性,可用於制備狂犬病減毒活疫苗,供預防接種用。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線、甲醛、50%~70%乙醇、氯化汞和季胺類化合物如苯紮溴銨等滅活。其懸液經56℃ 30~60min或100℃ 2min即失去活力,但不易被苯酚和甲酚皂溶液殺滅。在冰凍幹燥下可保存數年。被感染的組織可保存在50%的甘油內送檢。

(二)發病機制

狂犬病病毒對神經組織有強大的親和力,主要通過神經逆行,向心性向中樞傳播,一般不入血。

狂犬病發病過程可分為下列3個階段:

1.神經外小量繁殖期 病毒自咬傷部位皮膚或黏膜侵入後,首先在局部傷口的橫紋肌細胞內小量繁殖,通過和神經肌肉接頭的乙酰膽堿受體結合,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經。從局部傷口至侵入周圍神經不短於72h。

2.從周圍神經侵入中樞神經期 病毒沿周圍神經的軸索向心性擴散,其速度約5cm/d。在到達背根神經節後,開始大量繁殖,然後侵入脊髓,再波及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主要侵犯腦幹和小腦等部位的神經元。但亦可在擴散過程中終止於某部位,形成特殊的臨床表現。

3.從中樞神經向各器官擴散期 即病毒自中樞神經系統向周圍神經離心性擴散,侵入各組織與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經上皮等處病毒最多。由於迷走神經核、吞咽神經核及舌下神經核的受損,可發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痙攣,臨床上患者出現恐水、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癥狀;交感神經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經節、交感神經節和心臟神經節受損,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甚至突然死亡。

狂犬病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遠離以下幾點

在患上狂犬病的人正在治療期間時,想及早的康復,對於日常護理也是不能夠少的,日常護理也是康復的一個關鍵過程,狂犬病的日常護理都是什麼呢?在哪些方面做好護理工作呢?首先在飲食上要註意到吃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在生活方面要使病人的室內保持安靜,防止音、光、水和風等刺激性,這個要進行隔融,做到這些才會有利於狂犬病患者的康復。

1、管理傳染源。對必須飼養的獵犬、警犬及實驗用犬,應進行登記,並做好預防接種。發現病犬、病貓立即擊斃。對不明原因死亡的動物焚毀或深埋,切忌剝皮或進食。

2、傷口早期處理。被咬傷後應及時以20%肥皂水充分地清洗傷口,傷口不宜縫合或包紮。如果單處或多處貫穿性皮膚咬傷或抓傷,破損皮膚被舔、粘膜被動物體液污染,除立即處理傷口並註射狂犬病疫苗外,還應註射狂犬病被動免疫制劑(動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

3、預防接種。凡被犬或其他可疑動物咬傷、抓傷,或醫務人員皮膚傷口為病犬唾液沾污者均應作暴露後預防接種。對於獸醫或動物管理人員以及山洞探險等高危人群應作暴露前預防接種。

4、被污染的衣物管理。狂犬病毒不耐強酸、強堿及高溫,50℃15min,60℃5min,100℃2min即被滅活,告知傷者被動物撕裂的衣服應及時更換煮沸,以防止再接觸皮膚和黏膜發生“非咬傷性接觸感染”。

總之,雖然狂犬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人們生命的重要疾病,且影響狂犬病的危險因素眾多,但目前積極的預防仍是首要的措施。醫護人員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進行探索與研究,采取最有效的護理手段,為降低狂犬病的發病率做出貢獻。

為何孩子更易得狂犬病

兒童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咬傷的機會多,發病率相對高於成人,

①發病率高,14歲以下兒童占發病率的60%以上。

②由於兒童個子矮,當狂犬迎面撲來時,極易咬傷頭面部,頸部及上肢。離中樞神經系統近,傷口處置也有一定難度,血液循環極其豐富,潛伏期短,病情險惡。

③兒童體重相對小,狂犬咬傷後,進入傷口的狂犬病毒在血液中的濃度相對比成人要高出許多倍。

④致殘率高於成人,如咬傷眼部可致盲,咬掉鼻子、耳朵可毀容,也有咬掉手指,甚至有的男孩的陰莖及睪丸者。

⑤還有一些孩子雖未被咬傷,但被抓傷、舔傷後未及時告訴傢長,未能得到及時處置,未註射狂犬疫苗,也有可能發病。

狂犬病吃什麼好

一、飲食

一、狂犬病吃哪些對身體好?

1、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2、供給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食物,如牛奶、雞蛋、魚類、豆制品等。

二、狂犬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食辛辣、辛熱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辛熱食物如羊肉、狗肉等刺激食物,可加重病情。

(2)忌食咸寒及甜膩食品:咸寒食物如咸菜、咸帶龜等可引起咳嗽,不利於病人安靜,使癥狀加重;甜膩食物,如點心、蛋糕、養麥等亦可使脾胃不運,並加重咳嗽,不利於病人安靜,均使癥狀加重,均應忌食。

(3)忌酒、咖啡:二者均可刺激神經興奮,可誘發病人狂躁發作,會加重病情。

(4)禁食發物。如魚類、蝦、蟹、雞頭、豬頭肉、鵝肉、雞翅、雞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