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吐奶嚴重有生理和病理兩方面的原因,寶寶的胃容量小,食管肌肉的張力低,食物很容易吐出。也可能是感冒便秘等引起,喂養姿勢不對,喂奶過快,過早添加輔食等也是造成新生兒吐奶嚴重的原因。

初生嬰兒吐奶

新生兒發生吐奶,不僅僅是因為吃奶後改變抱姿引起的,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嬰兒生理上的特點。首先,讓我們一起瞭解一下嬰兒的胃部構造以及他們吃奶方式上的特點。

吐奶的原因:寶寶的胃部和喉部還沒有發育成熟

新生兒的胃部,從正面看是橫躺著的,呈不穩定狀態,同時賁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松。也就是說,大人吃飯時,當食物進入胃部後,賁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於嬰兒的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與大人相比,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們含乳頭的方式比較笨拙,從而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當孩子打嗝或身體晃動時,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瞭。

初生嬰兒吐奶後什麼情況下需要看醫生

關於避免吐奶,吃母奶的孩子在這方面要優於吃奶瓶的孩子,吃奶瓶會吞咽大量空氣,吃母乳則不會,因為寶寶的嘴和媽媽的乳頭形成一個真空吸附,空氣不容易侵入。至於吐奶量,隻是看上去很多,其實大部分是胃液,孩子不會因此而餓肚子。隻要寶寶沒有表現出不適,也沒有減少體重,或者出現大量頻繁嘔吐、顏色發綠、哭鬧咳嗽等等異常現象,就不必看醫生。

但孩子吐奶後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卻是需要我們多加留意的。在嘔吐得到緩解後,如果寶寶還有精神不振、隻想睡覺、情緒不安、無法入睡、發燒、肚子脹等現象,則可能是生病瞭,應該看醫生。

初生嬰兒吐奶護理

1、上身保持抬高的姿勢

一旦嘔吐物進入氣管會導致窒息。因此在讓孩子躺下時,最好將浴巾墊在孩子身體下面並要保持上身抬高。如果孩子躺著時發生吐奶,我們可以把孩子臉側向一邊。

2、吐奶後,要多註意觀察孩子的狀況

在孩子躺著時要把孩子頭部墊高,或者索性把孩子豎著抱起來。吐奶後,孩子的臉色可能會不好,但隻要稍後能恢復過來就沒有問題。另外,根據情況可以適當地給孩子補充些水分。

3、補充水分要在嘔吐後30分鐘進行

孩子吐奶後,如果馬上給孩子補充水分,可能會再次引起嘔吐。因此,最好在吐後30分鐘左右用勺先一點點地試著給孩子喂些白水。

4、吐奶後,每次喂奶數量要減少到平時的一半

在寶寶精神恢復過來,又想吃奶的時候,我們可以再給寶寶喂些奶。但每次喂奶量要減少到平時的一半左右,不過喂奶次數可以增加。在寶寶持續嘔吐期間,我們隻能給寶寶喂奶,而不能喂其他食物,包括輔食。

5、新生兒吐奶從鼻子出來

傢長要護理好吐奶的寶寶,盡量避免寶寶吐奶從鼻子裡出來,如果奶水從鼻子裡出來,也及時把寶寶抱起來,清理寶寶鼻子,讓寶寶呼吸通暢。

嬰兒漾奶及溢奶和吐奶的區別

嬰兒漾奶:是指喂奶後隨即有1~2口奶水返流入嘴裡從嘴邊漾出。也有少數情況是因為乳母在喂奶後不久給嬰兒換尿佈而引起漾奶。一般情況下,這不會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所以可視為正常現象。隨著月齡的增長,6個月內嬰兒漾奶會自然消失。

嬰兒溢奶:嬰兒吃奶後,如果立即平臥床上,奶汁會從口角流出,甚至把剛吃下去的奶全部吐出。但是,喂奶後把寶寶豎抱一段時間再放到床上,吐奶就會明顯減少。醫學上把這種吐奶稱為溢奶。

嬰兒吐奶: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現象。吐奶也可稱噴奶,不同於漾奶,是由於消化道和其他有關臟器受到某些異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經反射性動作,嘔吐時奶水多是噴射性地從嘴裡、甚至鼻子裡湧出的。吐奶的量比較多,可發生在喂奶後不久,或半小時以後,吐奶前孩子有張口伸脖、痛苦難受的表情。

初生嬰兒吐奶與奶粉的關系

一些傢長在網上網購瞭某奶粉品牌的嬰兒奶粉,寶寶不愛喝,甚至導致寶寶喝完後吐奶的現象,傢長懷疑是奶粉質量不過關,但賣傢卻堅持所出售的奶粉都是正品,雙方僵持不下。其實,對於寶寶吐奶的問題,很多傢長都懷疑是奶粉的質量問題,殊不知,寶寶由於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全,吐奶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寶寶的胃部,從正面看是橫躺著的,呈不穩定狀態,同時賁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松。也就是說,大人進食時,當食物進入胃部後,賁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於嬰兒的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與大人相比,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們含乳頭或奶嘴的方式比較笨拙,從而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當孩子打嗝或身體晃動時,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瞭。

育兒專傢提醒各位傢長,寶寶吐奶後,要密切註意寶寶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如果在嘔吐得到緩解後,如果寶寶還有精神不振、隻想睡覺、情緒不安、無法入睡、發燒、肚子脹等現象,則可能是生病瞭,應該看醫生。寶寶吐奶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而且傢長們也不用擔心餓壞寶寶,其實寶寶嘔吐的大多是摻雜瞭許多胃液的配方奶,並不一定是將吃下去的配方奶完全吐瞭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