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痛指主要侵犯關節、肌肉、骨骼及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的疾病所引起的局部性或全身性疼痛。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那麼我們瞭解一下風濕病常見的癥狀。生活中風濕病引起疼痛的病因是什麼呢?在中醫方面治療風濕病有什麼優勢呢?

風濕病常見的癥狀

1、疼痛 是風濕病的主要癥狀,可表現為局部疼、全身痛、關節痛和肌肉痛。疼痛可以是急性起病,也可以是緩慢起病,疼痛的程度可以很劇烈,也有的很輕微,或僅表現為不適、酸脹或麻木感。疼痛往往由於著涼或受風而又引發或使原有癥狀加重;非外傷引起的關節腫痛常常是風濕病的表現。關節痛、頸肩痛、腰背痛、足跟痛往往是風濕病的常見表現,有時還伴有關節的腫脹,晨起僵硬感。類風濕性關節炎常有對稱性的關節腫痛,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尤為明顯;強直性脊柱炎有腰背痛,夜間、晨起及休息疼痛重,稍微活動後反而好轉,可伴有足跟痛、眼色素膜炎;痛風引起的關節痛,常於夜間發作,刀割樣劇痛,疼痛24小時內達高峰,最常見於足部的關節,單個關節發病,伴有局部腫脹發紅;肌肉無力伴有肌肉疼痛、肌酶升高常見於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2、發熱 是風濕病的常見癥狀,可為低熱、中等度發熱、也可為高熱,往往表現為不規則的發熱,同時血沉快,但是一般無寒戰,抗生素治療無效,激素治療有效。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成人斯蒂爾病、脂膜炎等均可以發熱為首發癥狀。

3、皮膚黏膜表現 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白塞病、脂膜炎、幹燥綜合征均可有面部或者全身皮疹、日光過敏(日光暴露部位皮膚、紅癢、起皮疹等)、口幹、眼幹、口腔潰瘍、外陰潰瘍、眼色素膜炎、皮膚結節、皮膚潰瘍等。

4、雷諾現象 指手指遇冷或情緒激動時出現發白,然後發紫、發紅或伴有手指的麻木、疼痛,嚴重的可有手指末端皮膚潰破,可見於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

5、不明原因的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或貧血,常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幹燥綜合征等。

6、不明原因的血尿、蛋白尿,常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

7、多臟器損害 有些風濕病特別是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幹燥綜合征等可有多個器官的損害,如表現為心臟炎(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腎臟損害(蛋白尿、血尿、浮腫、高血壓、腎功能衰竭)、血液系統(白細胞減少、紅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溶血等)、呼吸系統(間質性肺炎、肺動脈高壓、胸腔積液)、消化系統(肝功能損害、黃疸)等。

風濕病引起疼痛的病因

一.風濕病關節病變

1.關節疼痛; 2.晨僵 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後,關節呈膠粘樣僵硬感,活動後方能緩解或消失。晨僵在類風濕關節炎中最為突出,可以持續數小時,在其他關節炎則持續時間較短。 3.關節腫脹和壓痛 往往出現在有疼痛的關節,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征,其程度因炎癥輕重不同而異。可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則多見於骨性關節炎。關節腫痛;4.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

二.慢性炎癥疼痛

參與各種關節炎、肌炎、皮炎、內臟炎、血管炎、神經炎疼痛。臨床特點是:(1)好發於年青女性,緩慢起病。(2)伴有晨僵,活動後可減輕。(3)多有三個或三個以上關節疼痛。(4)易侵犯雙手小關節如腕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等。(5)關節疼痛呈對稱性。(6)對NSAIDS反應良好。(7)風濕性關節炎抗O高,類風濕關節炎往往類風濕因子高,CCP、AKA會出現陽性。

三.結晶物沉積

與全身性代謝異常有關。有的病與病變部位局部代謝異常有關。結晶物具有一定硬度、體積、直接刺激沉積部位末稍神經產生疼痛,活動時痛加重甚至止動。結晶物直接或間接激活慢性炎癥發病機制。關節痛的特點為:(1)首次發作多為單關節炎,呈非對稱性。(2)急性發作的關節劇痛,多於24—48小時內達高峰,關節周圍紅腫明顯。(3)易侵犯下肢關節如第一蹠趾關節、踝關節、膝關節等。(4)多於2周內消退,可反復發作。(5)X片可見軟骨下骨及骨髓內有穿鑿樣或蟲蝕樣缺損。

四.肌腱、韌帶、關節囊牽拉痛

炎癥水腫狀態的肌腱、韌帶、關節囊對牽拉力承受下降,產生牽拉痛。炎癥後疤痕攣縮的肌腱、韌帶、關節囊的柔韌度下降,不能做大幅度動作,易撕裂,拉傷,產生牽拉痛。

五.軟骨和骨損傷

軟骨代謝異常是產生骨關節炎的主要原因,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進行性減少和骨質過度增生為主的慢性關節炎癥,骨質疏松可以導致骨膜刺激痛。關節病理變化可見局灶性、侵蝕性軟骨破壞、軟骨硬化、囊性變和代償性骨贅形成等。關節痛的特點:(1)多見於老年患者;(2)受累關節多為負重關節如膝、髖、腰椎等,可有關節摩擦音和彈響。(3)多為活動後疼痛,休息後可緩解。(4)關節僵硬感一般小於30分鐘。(5)常在遠端指間關節查到Heberden結節。

六.情感性疼痛

慢性病患者,反復治療後多懼怕疼痛或痛閾下降。如果痛閾較高,則因失去保護性反應,引發更大損傷和疼痛。

兒童患上風濕病的病因是什麼

與免疫調節異常、兒童時期支原體和病毒,特別是風疹病毒感染有一定關系,但真正兒童風濕病的病因至今未明。

因類風濕病具有遺傳易感性性,患兒傢庭中常有其他人患類風濕關節炎。這是主要的兒童風濕病的病因。

此外,關節外傷和創傷,環境影響,如潮濕和氣候變化,心理刺激等成為瞭誘發兒童風濕病的病因。

專傢指出,16歲以下兒童得瞭風濕病,全身癥狀明顯,與成人患的類風濕病有所不同,故特地命名為幼年類風濕關節炎。

該病在女孩較多見。兒童風濕病的病因、病理變化、發病機制均與成年類風濕關節炎相似。

因類風濕病具有遺傳易感性性,患兒傢庭中常有其他人患類風濕關節炎。這也是主要的兒童風濕病的病因。

此外,關節外傷和創傷,環境影響,如潮濕和氣候變化,心理刺激等也成為本病的誘發因素。

產後風濕病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1、婦女產期被風吹或接觸冷水所致的產後風濕,癥狀是長期肢體關節疼痛,手接觸冷水時疼痛明顯。

2、在寒冷地區,人們常常在寒冷環境中工作,寒邪入機體內,久而久之下肢涼、痛、強直,活動受限,行走困難的老寒腿病。

3、人群中有一些人特別怕冷、怕風,吃不瞭冷食、冷飲;夏天穿不瞭短褲、女士穿不瞭裙服等。這類人屬於體質虛寒,所以特別容易得風寒癥。患瞭風寒癥體質更虛,常形成惡性循環。

4、日常生活被風吹,雨淋,久座潮濕地或涼地;濕地睡覺或吹電扇、空調均可致患風寒病;疲勞和熱身運動後,受涼寒氣侵入,形成各種疼痛癥候;夏熱天衛表大開受涼,涼氣入內導致各種疼痛、酸、困癥候;汗後表皮開受涼,使涼氣入內,阻礙氣血運行,導致疼痛癥候;情緒不好著涼會引起寒氣入經,可入臟腑,白話說“氣著涼”發展下去是嚴重。

產後血虛體弱感受風濕寒熱之邪是本病發生的外在因素。

風濕寒邪侵人人體的途徑有:

1、產後大汗淋漓,而未保暖,感受瞭風寒之邪。

2、產婦所住房屋潮濕陰冷。

3、產婦感受門窗過道之過堂風的侵襲。

4、產婦過早勞累或使用冷水洗衣。

5、產婦過早行房事。

6、產婦淋雨受濕。婦女產後由於胞宮受傷出血,導致血脈空虛,元氣大傷,經絡、血脈肌肉筋骨空虛,如果外邪乘虛而人,就會使肌肉、關節疼痛酸困沉重,怕風怕冷,從而導致此病。

風濕病中藥治療的優勢都有哪些

1.辨證論治,整體調節

中醫治療疾病的的最大特點是辨證論治,整體調節。對於風濕病患者來說,根據病人當前的主要臨床表現,首先辨別其病性,是虛實寒熱,如屬實證,當辨明是風痹、寒痹、熱痹、抑或濕痹?如體質偏虛,當判斷是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肝腎虧虛,抑或脾腎虧虛?繼而綜合辨證,整體調節。如外有風寒濕邪阻滯經絡關節,內有氣血虧虛,肝腎不足見腰膝冷痛、關節肌肉重著麻木、腿足屈伸不利等癥,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氣血虧虛、寒滯經脈見四肢關節冷痛、面色少華者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陰虛夾濕熱者,用左歸飲合四妙散;陽虛夾寒濕者,用金匱腎氣丸加味等等。辨證論治、整體調節的治療方法,既抓住疾病的本質,又重視疾病的表象,註重標本同治,邪正兼顧,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2.能迅速減輕癥狀,有效減緩疾病進程

許多患者早期階段可能局限於關節疼痛、腰痛、身痛等幾個癥狀,化驗指標正常或輕度異常,沒達到某些風濕病的診斷標準,西藥選擇治療有困難時,可選擇中藥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病人痛苦。已確診的慢性風濕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可根據病情采取以中醫藥辨證論治為主的治療原則,分別采用疏風祛濕、溫經散寒、溫寒祛濕、清熱涼血、活血通絡、補腎壯骨等不同治療方法。或散風寒於外,或清熱除濕於內,或活血以祛瘀,或溫經以通絡,邪去絡通,“通則不痛”,故能迅速減輕患者痛苦。研究表明,臨床常用祛風除濕類中藥,大多具有與西藥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同樣的抗炎鎮痛作用,其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之力雖稍遜於西藥,但副作用很少,臨床可結合辨證酌情選用。若屬寒者,可選用桂枝、麻黃、烏頭、附子、羌活、獨活、細辛等;屬熱者,可選用忍冬藤、青風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黃柏、丹皮等;屬瘀者,可選用桃仁、紅花、乳香、三七、丹參、蒲黃、血竭;屬虛者,可選用人參、黃芪、當歸、熟地、雞血藤、淫羊藿、巴戟天、杜仲、骨碎補、肉蓯蓉等。

中藥還能通過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緩解病情,改善體質,減少激素撤減過程中復發的危險性,減少發作次數和發作嚴重程度,從而能有效地減緩甚至阻止疾病的進程。

3.能彌補西藥不足,並減輕其毒副作用

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類疾病目前已成為臨床主要治療方案,主要是在中醫辨證論治基礎上,一是合並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既可加強其解熱鎮痛之療效,又可彌補非甾體類抗炎藥療效不持久、不能控制病情進展的不足;二是合並使用改善病情藥,通過調整全身氣血陰陽的盛衰,既能改善臨床癥狀,使聯合用藥能充分發揮藥效作用,又能根據已發生或可能發生的副作用進行辨證治療;三是合並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在激素減量過程中,往往容易導致疾病的反跳,配合中藥治療能有效減少患者對激素的依賴。目前已發現中藥中有許多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及類糖皮質激素作用的藥物,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滋補腎陰和溫補腎陽。其中滋陰藥有:熟地、生地、龜板、枸杞、山茱萸、知母等,溫陽藥有:淫羊藿、巴戟天、補骨脂、附子、鹿銜草、桂枝等,類糖皮質激素的藥物有:甘草、秦艽、穿山龍、淫羊藿等。運用中藥治療還可以減輕激素的副作用,如預防感染和骨質疏松的發生等。如清熱解毒藥對應用激素後感染的誘發和加重,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而無引起二重感染之弊;健脾補腎藥可提高機體抗感染能力;滋陰清熱或溫補腎陽中藥與激素聯合應用,可以消除其食欲亢進、情緒激動、心煩失眠等副作用並提高療效;補腎活血可以防治激素導致的股骨頭壞死;健脾和胃藥可減輕免疫抑制劑或非甾體抗炎藥對胃腸道的刺激;益腎填精藥可防止免疫抑制劑對骨髓及機體正常免疫力的過度抑制等。

4.能調節患者免疫功能

現代藥理研究已經證明,中醫藥治療療風濕免疫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硬化癥、骨性關節炎時,通過調節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從而有效地控制疾病的進展和進程;

能提高免疫功能的品種:如補氣藥中之人參、黃芪、靈芝,滋腎藥中之熟地、黃精、枸杞子,養陰藥中之石斛、天花粉、麥冬,活血藥中之參三七、紅花,清熱藥中之柴胡、鱉甲等,上藥大多具有提高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功能。當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因使用西藥免疫抑制劑沖擊療法導致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受到瞭明顯的抑制而處於低下狀態時,使用一些能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藥,不僅能提高免疫抑制劑的療效,還能改善體質,增進健康,有助於祛邪外出或抵禦外邪的再度侵襲。

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藥:如生地、熟地、金雀根、根、生軍、制、、山、南星、等,這些中藥有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有的具有細胞毒性作用。有專傢預測,找到一種中醫的“免疫抑制劑”的期望指日可待。

5.具有雙向調節免疫功能作用

中醫認為,人體一旦失去平衡就會生病,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狀態。治療上要進行調節,《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很多中藥和方劑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能盡快使體內失衡狀態得到糾正。

在風濕免疫方面,中醫的雙向調節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雙向調節免疫功能,使亢進的體液免疫下降,使低下的細胞免疫上升;調節腎上腺皮質功能,皮質功能失調,有屬陰虛者,有屬陽虛者,補陰助陽,平調陰陽都能提高皮質激素水平;雙向調節血管通透性,既能消除血管壁炎癥,降低通透性以使消炎、消腫,也能增加血管通透性以促進瘀血吸收;雙向調節血液黏度,既能抗凝、抗栓塞,又能促進循環,加速血流等。采用恰當的雙向調節方法和方藥,就能使病人癥狀消除,病情緩解,並能重新建立正常的免疫功能、正常的內分泌功能、正常的內臟功能、正常的血管和循環功能等,達到消除病癥增強體質的目的。雙向調節是中醫中藥治療免疫病的病的基礎。

眾所周知,免疫功能紊亂與大多數風濕病的發病密切相關,應用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後,雖能抑制異常的免疫反應,但同時也可導致正常免疫功能的低下,容易誘發感染等並發癥。而中醫則重視人體的正氣即本身的抗病防病能力,中藥本身不是激素或免疫抑制劑,但大量臨床報道和實驗證實,通過補腎(如金匱腎氣丸)或健脾(補中益氣湯)等扶正療法,可以調動機體促進自身增加激素、細胞因子的分泌,發揮其治療效應。尤其是組成中藥復方後可針對不同證候類型,發揮相應調節作用,使偏亢的免疫反應得以平息,使不足的免疫功能得到恢復,這種通過多層次、多途徑抗炎止痛的所謂“雙向調節”治療機理,值得深入探討。

6.中成藥制劑療效肯定

近20年來,在大量的臨床研究基礎上,一些專傢與藥廠聯合將許多有效驗方或單味中藥制成中成藥,方便患者攜帶服用,便於臨床推廣應用。應該說中成藥在治療風濕免疫病方面取得瞭很大的進展,有些取得瞭突破性的進展。如尫痹康復沖劑、尫痹清靈沖劑、益腎蠲痹丸、痹苦乃停、痹隆清安等中成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狼瘡沖劑治療脾腎兩虛型紅斑狼瘡;益腎通督片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通脈靈治療硬皮病等均取得瞭很好的療效。近年來從傳統抗風濕中藥裡提取有效成分治療風濕病,如從中藥雷公藤根中提取雷公藤多甙、從青風藤中提取青藤堿(正清風痛寧)、從白芍中提取白芍總甙(帕夫林),藥理研究均有良好的抗炎鎮痛和免疫抑制作用,臨床觀察取得較好療效,已廣泛應用於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瘡、強直性脊柱炎等病的治療,顯示出較為廣闊的應用前景。最近還有專傢臨床證實,中成藥清開靈針劑能有效地改善系統性硬化癥(MS)患者的神經癥狀,而且在動物實驗中得到瞭驗證。

7.結合實驗研究成果靈活用藥,使治療更有針對性

近二三十年來,中藥的有效成分和藥理研究進展很快,在調節免疫功能,抑制免疫、提高免疫方面;在提高腎上腺皮質功能方面;在抗過敏、抗變態反應方面;在抗關節炎、消炎止痛方面;升高血液細胞方面都取得瞭很大的進展。對中醫臨床應用和研究幫助很大,可使中醫的臨床經驗提高到理論上來認識。如龜甲補腎,因為其有提高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的作用;土茯苓治療口腔潰瘍,因為其有免疫抑制的作用;丹皮治療皮下瘀點,因為其有抗血管炎、抗栓塞的作用;白蘚皮、黃芩治療皮疹、皮炎,因為其有抗過敏的作用;女貞子治療血虛頭暈,因為其有提高白細胞的作用等。臨床上即可依據辨證用藥、辨病用藥、對癥用藥,還可依據藥理用藥,如能將這些結合起來,將能使辨證治療更有針對性,從而使中醫的治療水平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新的境界。

8.遠期療效好,生活質量高

許多風濕免疫病都是慢性病,有些是終身性疾病。大多需要長期治療,有的需要終身治療,這隻有中醫中藥才能做到。中醫中藥所使用的因人而異,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既能使這些慢性病逐漸控制,好轉、緩解,也保證瞭長期服用中藥安全有效。如紅斑狼瘡病人,經半年至二三年的治療後,不但能將潑尼松(強的松)減量、停用,而且效果會漸漸積累,使病情好轉而緩解,直至完全緩解。他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強直性脊柱炎、過敏性紫癜、結節性紅斑、幹燥綜合征、白塞病、骨關節炎、痛風等有些可單用中藥治療,有些可中西醫結合治療,但最終需將西藥停用,堅持用中藥治療。

9.中醫康復手段多樣,註重養治結合

中醫非常重視患者的調養,強調在積極進行中醫藥治療的同時,註重病中及病後的調養,以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並預防風濕病的復發,同時許多康復手段如運動調理、飲食調理、起居調理、心理調理等對緩解癥狀,改善功能,預防加重或復發均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