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海綿狀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除皮膚和黏膜外,肝臟是海綿狀血管瘤的最好發部位,可單發或多發,有蒂或無蒂,多見於肝臟表面,其體積從針尖至核桃或兒頭大小,嚴重者可占據整個肝臟,向腹部明顯膨出。肝臟海綿狀血管瘤的病因是什麼?下面來詳細瞭解一下。

多發肝海綿狀血管瘤

肝臟海綿狀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除皮膚和黏膜外,肝臟是海綿狀血管瘤的最好發部位,可單發或多發,有蒂或無蒂,多見於肝臟表面,其體積從針尖至核桃或兒頭大小,嚴重者可占據整個肝臟,向腹部明顯膨出。腫瘤質地柔軟,切面呈蜂窩狀,內充滿血液,有彈性,可壓縮。腫瘤初發生時不產生任何癥狀,逐漸長大後因壓迫周圍臟器引起一系列癥狀,也可導致心力衰竭等並發癥,隨著瘤體逐漸增大,若不予治療,可發生破裂引起大出血的危險。

肝臟海綿狀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除皮膚和黏膜外,肝臟是海綿狀血管瘤的最好發部位,可單發或多發,有蒂或無蒂,多見於肝臟表面,其體積從針尖至核桃或兒頭大小,嚴重者可占據整個肝臟,向腹部明顯膨出。

肝海綿狀血管瘤[1]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30~50歲多見,平均年齡50歲,男女比例1∶(1.25~6),也有男性發病較高的報道。

多發肝海綿狀血管瘤癥狀

本腫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病史可追溯到多年以前。根據臨床表現分為:

1.無癥狀型此型占絕大多數(80%以上),終身無任何感覺,多在健康體檢常規行B超檢查或行腹部手術時意外地被發現。

2.有癥狀型通常腫瘤直徑超過4cm以上時,可出現癥狀。常見的癥狀有:

(1)腹部包塊:半數以上患者有此體征。包塊有囊性感;無壓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軟硬不一,隨呼吸上下移動,有的在包塊部聽診可聽到傳導的血管雜音。

(2)胃腸道癥狀:可出現右上腹隱痛和不適,以及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噯氣、食後脹飽和消化不良等。

(3)壓迫癥狀:腫瘤壓迫食管下端,可出現吞咽困難;壓迫肝外膽道,可出現阻塞性黃疸和膽囊積液;壓迫門靜脈系統,可出現脾大和腹水;壓迫肺臟,可出現呼吸困難和肺不張;壓迫胃和十二指腸,可出現消化道癥狀等。

多發肝海綿狀血管瘤病因

肝海綿狀血管瘤的確切發病原因不明,有以下幾種學說。

1.發育異常學說目前普遍認為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於血管發育異常,引起腫瘤樣增生而形成血管瘤。有些在出生時即存在,或在出生後不久即能看到,亦說明為先天發育異常。

2.其他學說毛細血管組織感染後變形,導致毛細血管擴張;肝組織局部壞死後血管擴張形成空泡狀,其周圍血管充血、擴張;肝內區域性血循環停滯,致使血管形成海綿狀擴張;肝內出血後,血腫機化、血管再通後形成血管擴張。

多發肝海綿狀血管瘤治療

肝血管瘤的治療包括手術和非手術治療。根據腫瘤的大小、位置、生長速度和患者的身體情況來確定。由於臨床罕見有惡變,故如無臨床癥狀,即無需特殊處理,可定期隨訪。

(一)手術切除適應證

1.有明顯臨床癥狀,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者;

2.直徑>10cm 的巨大海綿狀血管瘤;

3.診斷不明確,不能排除惡性腫瘤者;

4.生長速度較快、短期內明顯增大的血管瘤;

5.有發生破裂出血可能者;

6.對年齡40歲以下,瘤體>5cm,可能有繼續增大者。

(二)其他療法1.介入栓塞治療目前HAE 多用於無法手術切除的肝血管瘤的治療。另外,妊娠期海綿狀血管瘤常迅速增大,為預防腹壓逐漸增大引起肝海綿狀血管瘤的破裂出血,HAE是最佳的選擇治療方法。

2.放射治療對無法手術切除的巨大肝海綿狀血管瘤,可采用放射治療,以控制腫瘤進一步增大。

多發肝海綿狀血管瘤檢查

肝臟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主要依賴於影像學檢查:

1.超聲檢查 近70%的血管瘤呈強回聲,且內部回聲均勻,餘者可呈低回聲,等回聲或混合回聲,如有鈣化可見強回聲後伴聲影,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血管瘤內血流信號少見,部分血管瘤可出現中央部血池樣充填。

2.CT掃描 海綿狀血管瘤CT平掃表現為低密度,且密度均勻,大的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見更低密度區,呈星形,裂隙狀或不規則形,瘤內偶見鈣化,呈圓形或不定形強回聲,病灶邊緣通常清晰光滑,典型者增強掃描表現為早期病灶邊緣呈高密度強化,隨後增強區進行性向中心擴展,延遲掃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顯示“快進慢出”的表現,直徑小於3cm的血管瘤增強掃描表現較為復雜,可有以下表現:病灶早期呈高密度強化,也有的病灶強化不顯著,低於正常肝組織,延遲掃描所有病灶均呈等密度充填,個別病例始終無強化,延遲掃描也無充填,此類血管瘤管壁很厚,管腔狹小,造影劑難以進入。

3.核素肝血池掃描 對肝臟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價值較高,用99mTc標記紅細胞,有血流的地方即可顯像,血流豐富或淤滯者核素濃聚,肝臟海綿狀血管瘤表現為5min開始在血管瘤的部位有放射性核素濃聚,逐漸增濃,1h後仍不消散,這種緩慢的放射性過度填充現象是診斷肝臟海綿狀血管瘤的特征性依據。

4.MRI檢查 表現為長T1長T2信號,T2像呈相對高信號,呈“燈泡征”。

5.肝動脈造影 系一種有創性檢查方法,對血管瘤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均高,早期註藥後2~3s病灶周邊即有染色,造影劑清除緩慢,可充盈持續18s以上,造影劑的這種快進慢出的現象是血管瘤的典型特征,稱之為“早出晚歸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