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腦卒中的20%~30%,發生的原因主要與腦血管的病變有關,即與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的老化、吸煙等密切相關。那麼,腦出血除瞭正規治療,日常飲食要註意哪些?下面來瞭解一下。

腦溢血飲食

限制總熱量,控制體重在標準或接近標準體重范圍。

每日蛋白質應占總熱量的12%-15%,並包含一定量的優質蛋白(乳類、蛋類、瘦肉、雞、魚、大豆等)。

鹽攝入量每日控制在4克左右。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粗糧、蔬菜、水果等),盡量少吃蔗糖、蜂蜜、水果糖、糕點等。

應適當補充維生素C、尼克酸(維生素PP)、維生素B6及維生素E;還應註意鉀、鎂和微量元素鉻、硒、錳、碘等的攝入。

6減少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攝入量(膽固醇每日限制在300毫克以下),盡量少吃或不吃含飽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動物油以及動物內臟。

7定時定量,少量多餐。三餐的熱量分配最好為;早餐25%-30%,午餐35%-40%,晚餐25%-30%,兩餐之間可以加餐。

腦溢血註意事項

腦出血病人康復期無吞咽困難,宜以清淡、少油膩、易消化的柔軟平衡膳食為主

應限制動物脂肪,如豬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如蛋黃、魚子、動物內臟、肥肉等,因為這些食物中所含飽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膽固醇濃度明顯升高,促進動脈硬化;腦出血平時飲食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飽和脂肪可促進膽固醇排泄及轉化為膽汁酸,從而達到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推遲和減輕動脈硬化目的。

飲食中應有適當蛋白質,常吃些蛋清、瘦肉、魚類和各種豆類及豆制品,以供給身體所需要的氨其酸。腦出血患者的飲食一般每日飲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體內膽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膽固醇的含量。飲牛奶時可將奶皮去掉。豆類含豆固醇,也有促進膽固醇排出的作用。

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維生素C和鉀、鎂等。維生素C可降低膽固醇,增強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鉀、鎂對和因管有保護作用。

每日食鹽在6克以下為宜,因食鹽中含有大量鈉離子,人體攝入鈉離子過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臟負擔,並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從而使血壓升高,對腦出血病人不利所以腦出血患者的食物中要控制食鹽量。

忌用興奮神經系統的食物,如酒、濃茶、咖啡及刺激性強的調味品。此外,腦出血的日常食物要少吃雞湯、肉湯,對保護心腦血管系統及神經系統有益,且需忌暴食。

腦溢血引起原因

腦出血的發病根據不同類型發病機制比較復雜,這裡僅僅作簡單的介紹。

長期的血壓增高可以使得全身動脈壁發生透明變性,使得原本較為堅韌的動脈壁變薄、脆性增加,同時可以出現一些較為細小的動脈瘤或者囊狀的動脈壁擴張,這種變化使得動脈對血壓升高的耐受性下降,尤其是腦動脈表現的嚴重。驟然升高的血壓可以使得內壁變薄的細小動脈發生突然破裂,出現腦出血,此後血凝塊聚集在血管外腦組織內,可以釋放各種血管活性物質,這些有害物質可以使得周圍動脈進一步收縮,出現周圍血管的再次破裂,導致惡性循環的發生,這也就解釋瞭為何臨床上多見短時間(多在首次出血3小時以內)再次出血的表現。在多次反復之後局部腦組織內形成較大的血凝塊,壓迫破裂的血管,此時血腫形成,出血才逐漸停止。臨床上常見的腦出血以基底節區最為多見,研究屍檢發現是因為供應此處的豆紋動脈從大腦中動脈呈直角發出,拐角較大,在原有血管病變的基礎上,受到壓力較高的血流沖擊後易導致血管破裂。

腦出血發生後血凝塊即開始吸收,這個過程血腫塊可釋放血紅蛋白降解產物,高濃度的血紅蛋白對神經細胞有較為明顯的毒性作用。而出血發生後人體內全身凝血機制激活,血液內凝血酶濃度增加,聚集在腦組織內可以導致腦水腫,這是腦出血後最為常見的繼發改變,臨床上甚至遇到出血量不大癥狀不明顯,但腦水腫最終奪取患者生命的情況。

上述的主要是高血壓出血的發病機制,臨床上還有另外一種特殊的腦出血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此種疾病的特點在於其出血主要表現為腦組織之外,蛛網膜之內的腔隙內積血,其主要發病機制主要是由於腦血管動脈瘤、腦血管畸形等,在此簡要說明一下。

腦溢血分類

(1)基底節區出血:基底節區是最常見的腦出血部位,豆紋動脈的破裂出血血腫即位於基底節。基底節出血又可以細分為:殼核出血,丘腦出血,尾狀核頭出血等。

①殼核出血:基底節區的殼核是較為常見的出血部位,約占50%~60%,主要有豆紋動脈外側在破裂引起,出血後可突破至內囊,臨床表現與血腫的部位和血腫量有關,中大量出血時常見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內囊受損的引起的對側偏癱,還可有雙眼向病灶一側凝視,偏身感覺障礙等。出血量大時影響腦脊液的循環,壓迫腦組織產生短時間內昏迷、呼吸心跳受影響,甚至出現短時間內死亡,出血量小時僅表現為肢體癥狀,臨床上較為多見。

②丘腦出血:相對殼核出血發生率較低,主要由於丘腦穿支動脈或者丘腦膝狀體動脈破裂導致,丘腦出血的特點除與殼核出血類似的癥狀如偏身運動障礙、感覺障礙等,可出現精神障礙,臨床上常見的有情緒低落、淡漠等,還可出現癡呆、記憶力下降等癥狀,出血量較大亦可短時間內危急生命。由於位置靠近第三腦室,丘腦出血癥狀容易反復,還易出現持續性頑固高熱等癥狀。

③尾狀核頭出血:較為少見,出血量常不大,多破入腦室,出現急性腦積水癥狀如惡心、嘔吐、頭痛等,一般不出現典型的肢體偏癱癥狀,臨床表現可與蛛網膜下腔出血類似。

(2)腦葉出血:發生率較少,約占腦出血的5%~10%,一般合並有顱內血管畸形、血液病、煙霧病等患者常見,血腫常見於一個腦葉內,有時也會累計兩個鬧葉,臨床上以頂葉最為常見,因為出血位置較為表淺,血腫一般較大,根據不同的部位以及出血量,臨床表現較為多見復雜,可有肢體偏袒、癲癇發作、失語、頭痛、尿失禁、視野缺損等等。

(3)腦橋出血:腦橋出血約占腦出血的10%,腦橋是較為重要的生命中樞,這種類型的出血病情相當危重,大於5ml的出血即可出現昏迷、四肢癱瘓、呼吸困難等癥狀,還可出現急性應激性潰瘍,出現中樞性頑固高熱等,多數病人在發病後不久就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常在發病後48小時內死亡,腦橋出血因極為兇險,治療率及治愈率均較低,是屬於一種危重的腦出血。

(4)小腦出血:小腦位於後顱窩,出血大於10ml即有手術指針。小腦出血約占腦出血的10%左右,發病後可出現小腦功能受損表現:眩暈、共濟失調,患者可出現頻繁嘔吐、後枕部劇烈疼痛,一般不會出現肢體偏癱癥狀,小腦出血量較大時刻出現腦橋受壓影響呼吸功能。小腦蚓部(雙側小腦半球中央部位)出血後血腫可壓迫四腦室影響腦脊液循環,短時間內出現急性腦積水,必要時需要手術治療。

(5)腦室出血:原發性腦室出血較為少見,多見周圍部位出血破入腦室。原發性腦室出血癥狀較為明顯,如突發頭痛、嘔吐、頸強直等,大量出血可很快進入昏迷癥狀。

腦溢血治療

治療原則為安靜臥床、脫水降顱壓、調整血壓、防治繼續出血、加強護理防治並發癥,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殘疾率和減少復發。

1.一般應臥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靜,避免情緒激動和血壓升高。嚴密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等生命體征,註意瞳孔變化和意識改變。

2.保持呼吸道通暢,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必要時及時行氣管插管或切開術;有意識障礙、消化道出血者:直禁食24~48小時,必要時應排空胃內容物。

3.水、電解質平衡和營養,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500ml計算,如有高熱、多汗、嘔吐,維持中心靜脈壓5~12mmHg或肺楔壓在10~14mmHg水平。註意防止水電解質紊亂,以免加重腦水腫。每日補鈉、補鉀、糖類、補充熱量。

4.調整血糖,血糖過高或過低者,應及時糾正,維持血糖水平在6~9mmol/L之間。

5.明顯頭痛、過度煩躁不安者,可酌情適當給予鎮靜止痛劑;便秘者可選用緩瀉劑。

6.降低顱內壓,腦出血後腦水腫約在48小時達到高峰,維持3~5天後逐漸消退,可持續2~3周或更長。腦水腫可使顱內壓增高,並致腦疝形成,是影響腦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復的主要因素。積極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是腦出血急性期治療的重要環節。

7.一般來說,病情危重致顱內壓過高,內科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應及時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8.康復治療,腦出血後,隻要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進展,宜盡早進行康復治療。早期分階段綜合康復治療對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