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流口水有個過程。新生兒時期的寶寶是不會流口水的,因為他們的唾液腺不發達,分泌的唾液較少,寶寶嘴裡沒有多餘的唾液流出。

寶寶流口水正常嗎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並不會流口水,這是因為新生嬰兒的唾液腺不發達。生後第1周,其唾液的分泌量一晝夜為50~80ml(成年人為1000~1500ml),僅夠濕潤口腔黏膜,故此時看不到嬰兒流口水。一般寶寶3個月時,口水的分泌量才會明顯增加。 寶寶4~6個月後開始添加輔食,食物對神經、唾液腺的刺激較強,會使唾液腺分泌功能增強,並致唾液明顯增多。不過這時候寶寶還不會流口水。

一般寶寶流口水多發生在乳齒萌生時。乳齒萌生會對牙齦感覺神經產生機械性刺激,使唾液腺分泌更多唾液。而此時小兒口腔較小而淺,吞咽反射功能還不健全,不會用吞咽動作來調節口水,不能及時將過多的唾液吞下,導致唾液在口腔內不斷蓄積而外溢。

寶寶在高興、嬉笑時,也會將分泌出來的口水流出口外。另外,不少寶寶喜歡將手指、橡皮奶頭等放入嘴裡吮吸,這樣也刺激瞭唾液腺的分泌,使口水增多。

寶寶乳牙萌出時,小牙頂出牙齦向外長,會引起牙齦組織輕度不適,並刺激牙齦上的神經,而這也會導致唾液腺反射性分泌增加。隨著乳牙的萌出,寶寶的牙槽逐漸形成,腭部慢慢增高,口腔底部逐漸加深,能夠容納更多唾液;加之吞咽動作逐漸訓練成熟,能借吞咽來調節口內唾液量,並能夠將唾液及時咽下,流口水自然停止。

如果碰到寶寶牙齒長齊瞭卻還是不停流口水的情況,那麼媽媽們就需要帶寶寶去接受治療瞭。

寶寶為什麼流口水

一般來說,寶貝流口水屬於階段性現象,有一定的規律性。寶貝在新生兒時期唾液腺不發達,生後第1周,其唾液分泌量一晝夜約為50-80ml,是成人的1/20-1/25。嬰兒唾液分泌量約4個月時才增加到每晝夜200-240ml,到5個月後,才顯著地增加。

0-3個月以內:口水少

新生寶貝是不會流口水的,因為唾液腺不發達,分泌的唾液較少。加上此時寶貝大多是母乳或乳類喂養,並不需要唾液酶參與消化,也不會刺激唾液腺分泌。

4-6個月:開始流口水

給寶貝添加的米粉等淀粉類食物,會反射性刺激唾液腺分泌,至寶貝5-6個月時唾液分泌明顯增多。但寶貝口腔容積相對較小,吞咽調節功能發育還不完善,尚不能及時吞咽所分泌的唾液,因此會出現口水外流。

7-18個月:口水旺盛

寶寶長牙期是口水流得最頻繁的時期,乳牙萌出時,小牙頂出牙齦向外長,會引起牙齦組織輕度腫脹不適,刺激牙齦上的神經,唾液腺反射性地增加分泌口水。

2歲之前:停止流口水

隨著寶寶的生長發育,發育較快的孩子,逐漸有效地控制吞咽動作,嘴邊也不再濕乎乎的瞭。一歲半時就會停止流口水,而大部分孩子在兩歲之前,也會因為肌肉運動功能的成熟,逐漸有效地控制吞咽動作,但也有一些寶貝兩歲以後還是不斷地流口水。

三個月的寶寶流口水的異常情況

1、三個月的寶寶流口水伴有口角潰瘍,那寶寶患上的可能是水痘或者手足口病。寶寶在感染水痘或者手足口病後,可能在口腔或者舌頭上出現潰瘍,因為潰瘍會很疼,所以寶寶就會表現出吞咽困難,拒絕進食。

2、三個月的寶寶流口水的時侯,如果會伴隨口角長水泡,寶寶可能得的疾病是口腔潰瘍或者口腔炎。

3、三個月的寶寶流口水還伴有發燒、流鼻涕,可能是咽喉炎或者扁桃體炎。扁桃體炎往往會伴隨著咽喉部的紅腫不適,從而導致寶寶吞咽困難。

4、三個月的寶寶流口水的同時,伴有行為異常,如昏迷等,那父母就得格外註意瞭。寶寶有可能是患瞭神經方面的疾病,如智障、面部神經麻痹,腦膜炎後遺癥等。

寶寶睡覺流口水和胃有關系嗎

首先我們要瞭解人的唾液 (口水)是怎麼來的。人的唾液主要來自於腮腺、頜下腺、舌下腺以及粘膜下的小涎腺。正常情況下,人24小時唾液總量有1000-1500ml,其中90%來源於腮腺和頜下腺,舌下腺占3-5%,小涎腺分泌隻是小量。

正常情況下,從唾液腺分泌到口腔的唾液大部分要隨吞咽被吞入消化道內重吸收,再循環。唾液腺的分泌可受食物的刺激,也受神經活動的調控,當分泌與吞咽配合不當會出現流口水現象。但一般來說,人晚上入睡後吞咽動作減慢,唾液也會減少分泌,通常不會流口水。

可是,口腔牙周組織、粘膜組織受感染發炎時會刺激唾液腺的分泌,使唾液的分泌量增加。常見的口腔疾病有:牙周急性炎癥、口腔粘膜急性感染性炎癥、兒童牙齒萌出性牙齦炎、口面部外傷疼痛影響吞咽等。如果存在以上疾病,又有流口水的癥狀,則需要進行專科治療,才能解決流口水的問題。另外,睡覺前進食不漱口、消化道疾病裡引起返酸的疾病也會刺激不正常的唾液分泌,導致睡後出現流口水。所以,睡前漱口、積極治療消化系統疾病也是控制不自覺流涎的重要措施。

至於小寶寶睡覺流口水,是因為孩子還沒有建立吞咽大量唾液的習慣,口腔又淺,唾液往往流到口外,形成所謂的生理性流涎,這種現象會隨年齡增長而自然消失。

寶寶流口水怎麼推拿

1、脾胃虛寒型

癥見流涎不止,涎液清稀,面色蒼白,四肢不溫,大便稀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而滑。基本手法中減去清脾經100次加補脾經至300次(離心為清,向心為補)掐揉四橫紋(位於食、中、無名、小指掌側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100次。揉外勞宮(此穴在手背側,與手掌側的勞宮穴相對)100次。揉小天心(位於手掌根部,大魚際與小魚際相接處)200次。

2、脾胃氣虛型

癥見流涎清稀,面色萎黃,食欲不振,體倦乏力,舌質淡,苔薄白。基本手法去清脾經100次加補脾經至300次。補肺經(無名指末節羅紋面)300次。推三關(前臂橈側,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條直線)300次。運內八卦(以掌心為圓心,至中指根橫紋內2/3和外1/3交界點為半徑,畫一圓,八卦穴即在此圓上)100次。

3、脾胃積熱型

癥見小兒流涎,涎熱而粘,口角糜爛,口臭而渴,煩躁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基本手法去補脾經100次加清胃經(手掌大魚際外側赤白肉際交界處)200次。退六腑(前臂尺側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200次。清天河水(前臂內側正中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