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又名豚肉,是主要傢畜之一、豬科動物傢豬的肉。其性味甘咸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脂肪、碳水化合物、鈣、鐵、磷等成分。 豬肉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具有補虛強身,滋陰潤燥、豐肌澤膚的作用。凡病後體弱、產後血虛、面黃贏瘦者,皆可用之作營養滋補之品。那麼這四種食物和豬肉搭配太浪費,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

豬肉功效

1、補充蛋白質和脂肪酸

豬肉為人類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豬肉可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

2、補腎滋陰

豬肉性平味甘,有潤腸胃、生津液、補腎氣、解熱毒的功效,主治熱病傷津、消渴羸瘦、腎虛體弱、產後血虛、燥咳、便秘、補虛、滋陰、潤燥、滋肝陰、潤肌膚、利小便和止消渴。

3、潤燥

豬肉煮湯飲下可急補由於津液不足引起的煩燥、幹咳、便秘和難產。

這四種食物和豬肉搭配太浪費

牛肉

豬肉和牛肉不共食的說法由來已久,《飲膳正要》指出:“豬肉不可與牛肉同食”。這主要是從中醫角度來考慮,一是從中醫食物藥性來看,豬肉酸冷、微寒,有滋膩陰寒之性,而牛肉則氣味甘溫,能補脾胃、壯腰腳,有安中益氣之功。二者一溫一寒,一補中脾胃,一冷膩虛人。性味有所抵觸,故不宜同食。

羊肝

中醫雲:“豬肉共羊肝和食之,令人心悶。這主要是因為羊肝氣味苦寒,補肝、明目,治肝風虛熱。豬肉滋膩,入胃便作濕熱,從食物藥性講,配伍不宜。羊肝有膻氣,與豬肉共同烹炒,則易生怪味,從烹飪角度講看,亦不相宜。

大豆

從現代營養學觀點來看,豆類與豬肉不宜搭配,是因為豆中植酸含量很高,60%―80%的磷是以植酸形式存在的。它常與蛋白質和礦物質元素形成復合物,而影響二者的可利用性,降低利用效率;還有就是因為豆類與瘦肉、魚類等葷食中的礦物質如鈣、鐵、鋅等結合,從而幹擾和降低人體對這些元素的吸收。故豬肉與黃豆不宜搭配,豬蹄燉黃豆是不合適的搭配。

豬肉做法

豬肉臊子面的做法

臊子面受歡迎不僅因為面條勁道,亮點應該是在面鹵上,臊子配料豐富,味道鮮香。

用料:

手搟面300克、木耳(水發)5克、胡蘿卜50克、青蒜20克、豆腐150克、五花肉200克、食鹽3克、八角1個、料酒15毫升、生抽10毫升、老抽5毫升、陳醋20毫升、辣椒粉1克、白糖3克、胡椒粉少許、辣椒油5毫升、植物油適量。

做法:

1、將五花肉切小塊,幹木耳泡發,蘿卜切小丁,青蒜切末,薑切末備用;

2、豆腐切成小方塊用油煎至金黃備用;

3、炒鍋燒熱放入少許油,放入肉丁轉小火煸炒其間加入薑末和大料炒出香味;

4、煸炒至肉粒發幹後烹入料酒,出香味後倒入生抽、老抽、醋、鹽、辣椒面、白糖,翻炒均勻,再加入100毫升清水,小火燉煮15分鐘左右;

5、鍋中湯汁收幹再加入胡蘿卜、木耳和豆腐,翻炒一分鐘,再倒入熱350毫升水,加入鹽調味,再煮10分鐘,最後撒胡椒粉和青蒜關火;

6、鍋中加入多量的水,水沸後加入面條煮5分鐘左右,中間加入兩次涼水,防止於鍋;

7、撈出煮好的面條,舀一勺臊子鹵,澆點辣椒油即可食用。

小貼士:

1、臊子鹵材料多變,豬肉也可以換成羊肉。添加的菜也可以根據喜好換成芹菜、豇豆或醃制的酸菜等;

2、臊子鹵咸鮮酸辣,醋和辣椒油的用量可以適量調整。

功效:豬肉做成菜肴可用於溫熱病後,熱退津傷,口渴喜飲;肺燥咳嗽,幹咳痰少,咽喉幹痛;腸道枯燥,大便秘結;氣血虛虧,羸瘦體弱。

豬肉的適用人群

一般健康人和患有疾病之人均能食之,但食之過多,便使人攝入瞭過多熱量,多餘的熱量轉化為脂肪在人體內儲存,就致人肥胖,肥胖則易發多種疾病。

多食或冷食豬肉易引起胃腸飽脹或腹脹腹瀉;對於脂肪及豬油,患高血壓或偏癱(中風)病者及腸胃虛寒、虛肥身體、痰濕盛、宿食不化者應慎食或少食之。

豬肉適宜陰虛不足、頭暈、貧血、老人燥咳無痰、大便幹結以及營養不良者食用;對濕熱偏重、痰濕偏盛、舌苔厚膩之人,忌食豬肉。

豬皮和豬蹄具有“和氣血、潤肌膚、可美容”的功效,愛美的女性可多食用豬皮和豬蹄。

選購豬肉方法

由於豬肉的纖維組織比較柔軟,還含有大量的肌間脂肪,因此比牛肉更好消化吸收。中醫上認為,多吃豬肉中的瘦肉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對熱病傷津、消渴羸瘦、燥咳、便秘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按照所處的部位不同,豬肉大體分為10種。不同部位的豬肉在脂肪含量和口感上有很大的不同,也因此適合不同的烹調方法。

裡脊肉:是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肉中無筋,是豬肉中最嫩的一部分。水分含量多,脂肪含量低,肌肉纖維細小,炸、熘、炒、爆等烹調方法都適合。

臀尖肉:位於臀部的上面,都是瘦肉,肉質鮮嫩,烹調時可用來代替裡脊肉。

坐臀肉:位於後腿上方,臀尖肉下方。全為瘦肉,但肉質較老,纖維較長,一般多在做白切肉或回鍋肉時用。

五花肉:為肋條部位肘骨的肉,是一層肥肉、一層瘦肉夾起的,適於紅燒、白燉和做粉蒸肉。

前腿肉:又稱夾心肉,位於前腿上部,半肥半瘦,肉老筋多,吸收水分能力較強,適於做餡和肉丸子。在這一部位有一排肋骨,叫小排骨,適宜作糖醋排骨或煮湯。

前排肉:又叫上腦肉,是背部靠近脖子的一塊肉,瘦肉夾肥,肉質較嫩,適於做米粉肉和燉肉。

奶脯肉:在肋骨下面的腹部,結締組織多,均為泡泡狀,肉質差,一般做臘肉或煉豬油,也可燒、燉或用於做酥肉。

彈子肉:位於後腿上,均為瘦肉,肉質細嫩、筋少、肌纖維短,適用於炒、煸、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