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有助提高腸道內食物的通過速度,特別是那些有細小籽的水果,比如獼猴桃、火龍果、桑葚、柿子、草莓、香蕉(現在很多香蕉品種的籽是退化的)、鮮枸杞、甜瓜、西瓜、葡萄之類。易腹瀉的人少吃帶籽水果,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腹瀉的病因

一、急性腹瀉的病因:常見病因是感染和藥物。

細菌感染(20%):

①細菌性痢疾:起病較急,常有畏寒,發熱,腹痛,腹瀉及裡急後重感,可伴惡心與嘔吐,腹瀉特征為黏液膿血便,每天次數不等,顯微鏡下發現大便中含大量紅細胞,白細胞,大便培養可發現痢疾桿菌。

②沙門菌屬感染:多有不潔飲食史,常有腹脹,腹痛與腹瀉癥狀,大便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少有膿血,大便每天3~5次不等,大便培養可發現致病菌(沙門菌或傷寒桿菌等)。

③大腸埃希桿菌性腸炎:常有不潔飲食史,起病較急,可有畏冷、發熱及腹痛、腹瀉等癥狀,可伴有嘔吐、腹瀉,多以水樣便為主,也可有黏液和膿血,大便培養可發現致病菌。

④小腸彎曲菌感染:癥狀一般較輕,表現為中上腹部疼痛伴有腹瀉,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要表現,抗生素治療效好。

⑤小腸,結腸耶爾森菌感染:臨床表現與彎曲菌感染大致相似,腹瀉等癥狀常較輕。

⑥腸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起病較急,可有畏寒,發熱,腹痛與腹瀉等癥狀,腹瀉以稀便為主,可伴有少量黏液膿血,大便培養可確立診斷,本病常在使用廣譜抗生素,激素或外科大手術後發生,大便培養可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

⑦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現多認為與產氣莢膜桿菌或魏氏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有關,起病較急,腹痛,腹瀉等癥狀一般較重,腹痛較劇烈且可遍及全腹,可為持續性痛或陣發性加劇,早期腹瀉可為稀便或水樣便,每天10餘次不等,繼而可帶血,重者大便可呈血水樣,常伴有畏冷,發熱,惡心與嘔吐等癥狀,本病以青少年多見。

⑧假膜性腸炎:系在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治療後發生,也可發生於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多因腸道繼發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所致,該菌的毒素對腸黏膜有損傷作用,臨床特點為大便次數多,重者每天可達20次以上,糞便可有黏液膿血,甚至呈血水樣,有時可排出呈蛋花樣的假膜,常伴有發熱,心悸,脫水,電解質紊亂,低血壓等全身中毒癥狀,大便作厭氧菌培養時可發現致病菌,甲硝唑,萬古黴素等治療有效。

⑨霍亂:系霍亂弧菌感染所致,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者癥狀較輕,常為水樣瀉,每天數次不等,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重者大便次數更多,大便可呈米湯樣,患者常有發熱,脫水,低血壓等全身中毒表現,大便培養可找到致病菌。

原蟲與寄生蟲感染(20%):

①阿米巴痢疾:起病一般較急,常有發熱,腹痛及腹瀉等癥狀,腹瀉每天數次至10餘次,大便伴黏液膿血,有時大便呈暗紅或果醬樣,量較多,具惡臭,新鮮大便檢查如發現阿米巴滋養體即可確診,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療有效。

②急性血吸蟲病:一般發生在初次感染大量血吸蟲尾蚴者,常有畏寒,發熱,腹脹,咳嗽,腹痛與腹瀉等癥狀,腹瀉並不嚴重,每天3~5次不等,可為稀便或帶有黏液,末梢血中嗜酸性細胞增高,如果患者是反復多次感染,則常伴有肝脾腫大等表現。

③梨形鞭毛蟲感染:大便每天3~5次,多為稀水樣便或稀便,少有黏液,糞便中找到鞭毛蟲即可確診,甲硝唑治療效好。

④滴蟲感染:腸道滴蟲感染也可導致腹瀉,大便每天數次不等,以稀便為主,可帶黏液。

病毒感染(10%):

多見於腸道輪狀病毒感染,腸道腺病毒感染,臨床癥狀一般較輕,可有腹痛,腹瀉等,腹瀉每天數次不等,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

真菌感染(15%):

長期應用抗生素,激素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患者腸道可發生真菌感染,引起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及潰瘍形成而導致腹瀉,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輕者為稀軟便可伴黏液,每天數次不等,有時大便呈蛋清樣表現;重者大便可呈黏液膿血樣,糞便常規檢查找到或培養發現致病的真菌時可明確診斷。

食物中毒(10%):

①進食瞭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菌,嗜鹽桿菌或肉毒桿菌等污染瞭的食物後,可出現發熱,腹痛,嘔吐,腹瀉及脫水的癥狀,稱之為食物中毒,患者大便可呈稀便或水樣便,常伴有黏液,少數可有膿血。

②服用瞭毒蕈,河豚魚,較大的魚膽及其他有毒化學性毒物,如毒鼠藥,農藥等可發生腹瀉,腹瀉以稀便或水樣便為主,少有膿血,可伴有嘔吐,腹痛等癥狀,上述各種毒物除腹瀉外,尚有其各自的特殊癥狀。

變態反應(5%):

如食物過敏(牛奶,魚,蝦,海鮮產品等)可引起腹痛,腹瀉;過敏性紫癜等疾病可伴有腸蠕動增快而發生腹瀉,腹瀉特點常以稀水樣便為主,常伴有腹痛。

藥物:多種藥物可導致腹瀉,如紅黴素,氫氧化鎂,新黴素,林可黴素,硫酸鎂,山梨醇,甘露醇,5-氟脲密啶,利舍平(利血平),普萘洛爾(心得安)等,這些藥物導致腹瀉的機制不盡相同;某些化學物質如磷,砷,汞及酒精中毒等均可導致急性腹瀉,腹瀉常以稀便和水樣便為主,常無黏液膿血。

二、慢性腹瀉的病因 引起慢性腹瀉的病因甚多,一般而言,可分為以下七方面,臨床上因慢性腹瀉較多見,故對有關疾病的特征作簡要闡述,以資鑒別。

(1)腸道感染:是引起慢性腹瀉最常見的病因。

①細菌感染:

A.慢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未徹底治愈可演變為慢性,亦可在慢性基礎上呈急性發作,表現為每天大便3~5次不等,可伴黏液,膿血,多有裡急後重感,少數患者有左下腹疼痛,慢性菌痢時大便培養陽性率較低,一般隻有15%~30%,故應反復多次培養始能發現致病菌。

B.腸結核:多見於青少年和壯年,女性多於男性,本病的好發部位是回腸末端或右半結腸,腹瀉是潰瘍型腸結核的主要癥狀,常與便秘交替出現,腹瀉的特點是糞便呈糊狀或水樣,每天3~5次不等,重者可達10次以上,常伴有發熱,盜汗等結核中毒癥狀,X線鋇劑灌腸或結腸鏡檢查可明確診斷。

②原蟲和寄生蟲感染:

A.慢性阿米巴痢疾(亦稱慢生阿米巴腸炎):大便每天3~5次,呈糊狀和稀水樣,可伴有黏液或血,典型的果醬樣大便在慢性者少見,病程可遷延數月,數年之久,病程中可反復急性發作,反復多次在新鮮糞便中常可發現阿米巴滋養體。

B.慢性血吸蟲病:慢性血吸蟲病者可發生腹瀉,每天3~5次不等,多為稀便,可伴有黏液或膿血,患者常有血吸蟲病性肝纖維化表現,確診有賴於血清抗體測定及糞便或直腸黏膜活檢發現蟲卵。

C.梨形鞭毛蟲或腸滴蟲感染:慢性者每天大便數次不等,常為稀便或水樣便,有時伴黏液,糞便中發現梨形鞭毛蟲或滴蟲時可確診。

③慢性真菌性腸炎:常發生在長期使用抗生素,激素之後,亦易發生於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晚期,表現為腹瀉,重者伴黏液或膿血,且可反復發作,大便中發現真菌即可確診。部分患者感染性腹瀉後可出現腸易激綜合征。

(2)腸道非特異性炎癥或非感染性炎癥:

①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多認為是自體免疫性疾病,近年來國內有增多的趨勢,好發於中青年,病變主要侵犯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也可侵犯右半結腸,可分為輕,重及暴發3型,以輕型最多見,輕者每天大便3~4次,重者可達10餘次,糞便呈糊狀或稀便,常混有黏液膿血,重者僅排出黏液膿血而無糞質,常伴有腹痛,裡急後重等癥狀,少數病例可有關節痛等腸外癥狀,X線鋇劑灌腸及結腸鏡檢查對診斷甚有幫助,本病在癥狀發作期,經過治療後一般可得到控制,使疾病處於緩解期,如未行維持治療則又可復發。

②Crohn病(克羅恩病):也屬自體免疫性疾病,我國遠較歐美少見,好發於青壯年,病變可侵犯全消化道,但多見於回腸末端及其相鄰近的盲腸,升結腸,腹瀉的特點為每天大便3~6次不等,多為糊狀或稀便,少有黏液膿血;右下腹常有壓痛,有時右下腹可捫及包塊,少數病人可有關節炎等腸外表現,X線鋇劑灌腸及結腸鏡檢查有助於診斷,本病也有癥狀發作與緩解的特點,疾病可遷延多年。

③慢性放射性腸炎:患宮頸癌或盆腔惡性腫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後數周或數月內如發生腹瀉,應考慮放射性腸炎的可能,主要表現為黏液血便,常伴裡急後重,直腸局部有疼痛感,結腸鏡檢查時可見病變黏膜(放射治療後損害的黏膜)有充血,糜爛或呈滲血樣表現,本病可持續多年而不愈。

(3)吸收不良綜合征:吸收不良綜合征的分類十分復雜,吸收不良可因胃及小腸疾病而引起,也可因肝膽,胰腺疾病所致。

①原發性吸收不良:

A.熱帶性脂肪瀉(tropic steatorrhea):也稱為熱帶口炎性腹瀉,發生在熱帶,病因尚不明,一般認為與蛋白質,葉酸及B族維生素缺乏有關,腹瀉的特點是糞便量多,具惡臭,約1/3的患者表現為脂肪瀉。

B.非熱帶性脂肪瀉(nontropic steatorrhea):也稱為麥膠性腸病,原發性脂肪瀉或乳糜瀉,患者的腸黏膜內缺乏一種肽類分解酶,故不能分解有毒性作用的α麥膠蛋白,α麥膠蛋白對腸絨毛及腸上皮細胞有損害作用,最終導致吸收不良(大麥,小麥及燕麥中均含有α麥膠蛋白),腹瀉的特點是脂肪瀉,糞便量多呈油脂狀,具惡臭,大便每天數次不等。

②繼發性吸收不良:

A.胃切除術後:多見於全胃切除術及畢羅Ⅱ式手術後,由於食物很快進入小腸,使腸激酶,胰消化酶及膽汁分泌不足,或胰液膽汁與食物混合不充分,都可造成吸收不良而引起腹瀉,此外,如胃腸手術後,造成細菌過度生長(盲襻綜合征)時,因細菌分解結合膽鹽而影響微膠粒的形成,可導致脂肪瀉。

B.慢性肝膽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內外膽管梗阻等,可因膽鹽的缺乏,使脂肪不能乳化及轉運,故可導致脂肪瀉。

C.小腸疾病:小腸切除過多(如小腸被切除全長的75%以上或僅剩餘120cm時,稱為短腸綜合征),胃,結腸瘺或胃,回腸瘺都可因小腸的吸收面積減少,或食物不經過小腸或空腸而經瘺管直達結腸,最終均可導致腹瀉。

D.慢性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可因胰液分泌不足,胰酶缺乏而造成脂肪及蛋白質消化吸收障礙而引起腹瀉。

E.小腸黏膜彌漫性病變:如小腸惡性淋巴瘤,Whipple病等,均因小腸黏膜受損及淋巴管擴張或阻塞等因素而致脂肪瀉;硬皮病時,因胃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發生萎縮,最終可引起消化吸收障礙而導致腹瀉。

(4)內分泌疾病:多種內分泌疾病都伴有腹瀉的癥狀,患者有時可因腹瀉而首先就診於消化科,故必須加以鑒別。

①甲狀腺功能亢進癥:10%~15%的甲亢患者出現腹瀉,但腹瀉一般不嚴重,每天數次,多為稀軟便或水樣便,無黏液膿血,少有腹痛,患者常有多汗,心悸,消瘦,甲狀腺腫大和突眼等表現。

②糖尿病:發生腹瀉的原因與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礙及腸運動功能異常有關,腹瀉可為軟便或水樣便,亦可為脂肪瀉,常無黏液膿血,每天數次不等,少數患者可表現為頑固性腹瀉。

③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與甲狀腺髓樣瘤:前者可因低血鈣引起神經-肌肉應激性增高而發性腹瀉,但腹瀉一般不嚴重,每天2~3次不等,後者是因瘤釋放降鈣素而導致腹瀉。

④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時,可引起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減少,同時常伴有小腸吸收功能障礙,故可發生腹瀉,常為糊狀便,次數不很多。

⑤胰性霍亂綜合征(亦稱Verner-Morrison綜合征,WDHA綜合征,水瀉-低鉀-無胃酸綜合征或血管活性腸肽瘤,即Vipoma):本病少見,國內有散在病例報告,本病系腫瘤細胞異常分泌血管活性腸肽(VIP)所致,有人認為成人患者的VIP多來自胰島細胞瘤,而兒童患者的VIP多來自神經節神經瘤或神經節神經母細胞瘤,本病臨床特征為水樣瀉,低鉀與真性無胃酸(國內報道病例有胃酸分泌正常者),確診需依靠VIP測定,B超,CT或MRI檢查發現腫瘤。

⑥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綜合征,卓-艾氏綜合征):系因胰島非β性細胞瘤分泌大量胃泌素所致,大量胃泌素刺激壁細胞分泌大量胃酸,腹瀉與大量胃酸及胃液分泌有關,本病常伴有胃,十二指腸多發性潰瘍形成,確診需依靠胃液分析,胃泌素水平測定及B超,CT或MRI檢查發現腫瘤(腫瘤多數位於胰腺組織內,少數位於腹腔內其他部位)。

(5)腫瘤性疾病:有以下良性或惡性腫瘤。

①胃腸道惡性淋巴瘤:胃腸道淋巴瘤最易侵犯的部位是回腸,結腸受累較少,除發生腹瀉外,常伴有腹痛或腹部包塊,少數患者可以血便為主要表現。

②類癌綜合征:腹瀉與類癌細胞分泌的5-羥色胺,緩激肽與血清素等大量血管活性物質有關,類癌發生部位以闌尾最常見,腸道其他部位也可發生,除腹瀉外,患者常有面頸部或上半身皮膚陣發性發紅現象(亦稱“陣紅”),少數還伴有支氣管哮喘癥狀。

③結腸癌:中,晚期直腸或乙狀結腸癌可有黏液膿血便,且伴左下腹疼痛及裡急後重,腹瀉是右側結腸癌的重要癥狀,常表現為稀便或糊狀便,無明顯黏液膿血(但顯微鏡下常有紅細胞,膿細胞),患者通常伴有腹痛,消瘦及貧血癥狀,左半結腸癌以便秘或慢性腸便阻為主要表現,但如合並有感染或癌破潰時,可表現為膿血便。

④腸道腺瘤性息肉或息肉病:可因息肉表面出血,糜爛或潰瘍形成而導致分泌性腹瀉,除腹瀉外,血便亦是腸息肉的重要癥狀之一。

(6)胃腸道功能障礙性疾病:即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IBS是由腹部不適或腹痛伴排便異常組成的一組腸功能障礙性綜合征,患者腸道無任何器質性病變或異常生化指標,既往所稱的黏液性結腸炎,易激惹結腸或過敏性結腸炎現都統稱為IBS,本病的發生常與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有較重要的關系,即精神心理因素對發病有重要影響,此外,應激和(或)腸道感染(如痢疾,腸炎等)常是IBS發病的重要誘因,近年來對IBS的發病有瞭較深入的研究,認為IBS具有內臟感覺異常,結腸對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從而引起排便的異常(腹瀉或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2000年,國際上頒佈瞭IBS最新的診斷標準即羅馬Ⅱ標準,其要點為:

①診斷:本病首先需要排除組織結構或生化異常對於癥狀的解釋。

②1年內至少要累計3個月,有反復發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適並伴有下列3條排便異常中的2項指標。

A.便後腹痛緩解或減輕。

B.排便頻率異常(即>3次/d或<3次/周)。

C.排便形狀異常(稀便或幹硬秘結便),羅馬Ⅱ標準正逐漸被多國消化病醫生所接受,腹瀉型的IBS患者,常在腹部疼痛或不適感後發生腹瀉,便後腹痛或不適緩解或減輕,大便特點為稀便,軟便,少數為水樣便,每天次數不等,常在3次以上,糞便不帶膿血,少數可伴有黏液,中醫學診斷為“五更瀉”,可認為是IBS的一種表現形式,患者常在黎明前出現腹痛或腹部不適感,多數有腸鳴音亢進,腹痛後疼痛隨之緩解或減輕,一般於早餐前腹瀉2~3次,而於早餐後腹瀉常可停止,另有少數患者易在每餐後發生腹痛,腹瀉,這是因為進食後引起胃-結腸反射亢進,即胃容納食物後,引起結腸蠕動亢進,患者有腹部隱痛或不適感,隨之有便意,此種表現也應認為是結腸功能障礙所致。

(7)其他因素:

①腸道菌群失調:腹瀉多因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後,使腸道的正常菌群發生瞭失調所致,嚴重者可誘發假膜性腸炎。

②尿毒癥:因發生尿毒癥性腸炎而致腹瀉,大便每天3~5次不等,多為糊狀或水樣便。

發病機制

易腹瀉的人少吃帶籽水果

首先,易腹瀉的人應該少吃帶籽的水果。水果有助提高腸道內食物的通過速度,特別是那些有細小籽的水果,比如獼猴桃、火龍果、桑葚、柿子、草莓、香蕉(現在很多香蕉品種的籽是退化的)、鮮枸杞、甜瓜、西瓜、葡萄之類。這些水果籽大多是纖維類,不能被腸道消化吸收,它們會刺激腸道蠕動,促進腸道內容物更快地排出體外。所以因為日常膳食纖維不足而常有便秘問題的人,就很適合吃帶有籽的水果。可是,那些本來腸胃較弱的,胃酸過少,吃東西容易發生腹瀉,甚至喝涼水都覺得想上衛生間的人,就不適合多吃水果瞭,特別是帶細小籽的水果,一次吃得過多很容易造成腹瀉。

其次,對於消化能力原來比較弱的人來說,如果吃瞭大量水果,會稀釋消化液及胃酸,導致腸道消化吸收功能和殺菌能力下降,這時要少吃些油膩和高蛋白質食品,以免引起胃脹、產氣及細菌性食物中毒。反過來,對這些人來說,如果已經吃瞭很多油膩食物或高蛋白食物,胃腸道負擔較重,也不要再吃很多水果。

最後,水果中的蛋白酶和草酸、單寧等物質會傷害口腔和消化道黏膜,有些水果還可能導致過敏。比如,很多人吃瞭獼猴桃後舌頭刺痛,甚至黏膜破損、出血,吃柿子之後口腔澀麻,這是被蛋白酶和單寧傷害的結果。這類人需清楚導致自己過敏的水果,避免食用。

腹瀉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實驗室檢查

1.常規化驗

血常規和生化檢查可瞭解有無貧血、白細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情況。新鮮糞便檢查是診斷急、慢性腹瀉病因最重要步驟,可發現出血、吞噬細胞、白細胞、原蟲、蟲卵、脂肪滴、未消化食物等。隱血試驗可檢出不顯性出血。糞培養可發現致病微生物,如彎曲桿菌屬、沙門菌屬、志賀菌屬、艱難梭菌等。通常水樣便培養不易獲得陽性結果。此外,耶爾森菌屬、鄰單胞菌屬、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屬O157:H7、氣單胞菌屬及非霍亂弧菌屬等因不予常規檢查而易漏診。但應強調糞便化驗時糞便取材要新鮮,送檢應及時,否則會影響診斷,此外,如一次培養陰性時,不能輕易否定感染性腹瀉,還應多次送糞便培養,有時會獲得陽性結果。

2.胰腺外分泌功能試驗

如懷疑腹瀉是胰腺疾病所致時,應進行胰腺外分泌功能試驗,如試餐試驗(Lundh試驗),苯甲酰-酪氨酸-對氨基苯甲酸試驗(PABA試驗)及促胰泌素試驗等。

3.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1)糞便中脂肪球,氮含量,肌纖維和糜蛋白酶含量測定:顯微鏡高倍視野下,脂肪球高達100個以上時(蘇丹Ⅲ染色法),可考慮脂肪吸收不良;糞便中含氮量增加時,考慮系糖類吸收不良;糞便中肌纖維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時,都提示小腸吸收不良。

(2)右旋木糖試驗:小腸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減少。

(3)放射性核素標記維生素B12吸收試驗(Schilling試驗):小腸吸收功能障礙者,尿內放射性核素含量顯著低於正常。

4.呼氣試驗

多為14C-三酰甘油呼氣試驗,脂肪吸收不良者口服14C標記的三酰甘油後,由肺內呼出的14C標記的CO2減少,而糞中14C標記的CO2排出量增多,近年來開展較多的13C呼氣試驗可觀察糖類的吸收情況,對乳糖吸收不良亦有重要的診斷價值,此外還有14C甘氨酸呼氣試驗等方法。

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鋇餐或鋇劑灌腸檢查可瞭解胃腸道的功能狀態,蠕動情況等,對小腸吸收不良,腸結核,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淋巴瘤,結腸癌等有重要診斷價值。

2.B超,CT或MRI檢查:可觀察肝臟,膽道及胰腺等臟器有無與腹瀉有關的病變,對腸道腫瘤性病變也可提供依據,因此,B超,CT及MRI檢查對消化吸收不良性腹瀉及腫瘤性腹瀉等均有輔助診斷價值。

3.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對回腸末端病變,如腸結核,克羅恩病,其他潰瘍性病變以及大腸病變,如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直腸息肉及癌腫,慢性血吸蟲腸病等均有重要診斷價值。

4.逆行胰膽管造影檢查:對膽道及胰腺的病變有重要診斷價值。

5.小腸鏡檢查:雖然小腸鏡檢查未能普遍開展(新型小腸鏡即將問世),但其對小腸吸收不良及Whipple病等有較重要診斷意義,小腸鏡直視下可觀察小腸黏膜的情況,活組織病理檢查可判斷微絨毛及腺體的變化等。

6.小腸粘膜活組織檢查 某些寄生蟲,如賈第蟲屬、類圓線蟲屬等感染大便中難以檢測到病原菌,彌漫性小腸粘膜病變,如熱帶性口炎腹瀉、乳糜瀉、Whipple病、彌漫性小腸淋巴瘤等,可經口插入小腸活檢管吸取小腸粘膜作病理檢查以幫助診斷。

7.血清胃腸道激素與化學物質測定。

怎麼預防嬰幼兒腹瀉

註意飲食衛生:加強衛生宣教,對水源和食品衛生嚴格管理。食品應新鮮、清潔,凡變質的食物均不可喂養小兒,食具也必須註意消毒。

提倡母乳喂養:尤以出生後最初數月內應以母乳喂養。因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幫除患結核、心腎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應提倡母乳喂養。應註意正確的喂養方法,做到定時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

按時添加輔食:小兒生長發育迅速,不信紙母乳或人工喂養兒均應按時添加輔食,以滿足營養需要。添加輔助食品時,品種不宜過多,變換不宜過頻,要在嬰兒逐漸適應新的食品後,才漸次增加其他食品。具體而言,添加輔食時,要註意嬰兒的消化能力,每次隻能增加一種,從少至多,逐漸增加。一般在出生後半個月開始添加維生素c及d,2-3個月加菜湯、奶糕或米糊,4-6個月添加蛋黃、肉末及碎菜等。

註意飲食質量: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養及人工喂養時,應註意飲食調配,不宜過多或過早要給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發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初出生至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豆漿補充,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以利於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時,不宜強制進食。

增強體質: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註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避免不良刺激: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

夏季衛生及護理:嬰幼兒的衣著,應隨氣溫的升降而增減,避免過熱,夜晚睡覺要避免腹部受涼。夏季應多喂水,避免飲食過量或食有用脂肪多的食物。經常進行溫水浴。

加強體弱嬰幼兒護理:營養不良、佝僂病及病後體弱小兒應加強護理,註意飲食衛生,避免各種感染。對輕型腹瀉應及時治療,以免拖延成為重型腹瀉。

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行,對新生兒,托幼機構及醫院應註意消毒隔離。發現腹瀉患兒和帶菌者要隔離治療,烘便應做消毒處理。

合理應用抗生素:避免長期濫用方譜抗生素,以免腸道菌群失調,招致耐藥菌繁殖引起腸炎。

嬰幼兒腹瀉的保健方法

第一,要調整好孩子的飲食,以減輕胃腸道的負擔

有些傢長千方百計地喂孩子巧克力、牛奶、雞蛋等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想以此來彌補患兒腹瀉造成的損失,殊不知這樣做反而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腹瀉長時間不愈。此時宜給孩子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湯、糖鹽開水,甚至暫禁進食,使胃腸功能得以恢復,以加快疾病的痊愈。

第二,註意孩子的腹部保暖

小兒腹部容易受寒,而患有腹瀉的兒童,腸蠕動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涼則腸蠕動更快,從而加重病情。

第三,要註意保護好病孩的臀部

由於排便次數增多,肛門周圍的皮膚及粘膜必定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傢長在護理中要特別註意肛門部位。便後應用細軟的衛生紙輕擦,或用細軟的紗佈蘸水輕洗,洗後可塗些油脂類的藥膏,以防紅臀,並要及時更換尿佈,避免糞便尿液浸漬的尿佈與皮膚摩擦而發生破潰。對於病孩用過的便具、尿佈以及被污染過的衣物、床單,都要及時洗滌並進行消毒處理,以免反復感染或傳染給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