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醫學技術水平也是日新月異,加之科學技術的支持,疾病的檢查方式和方法增多,檢查的誤差降低。那麼直腸癌的檢查方式都有什麼?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引起直腸癌發病的因素有哪些

飲食因素

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的所謂西方飲食被認為與直腸癌發生有關。西方國大腸癌高發地區,直腸癌發生率高,與此對比是南非斑替氏族攝取的是低脂肪而富有纖維素的粗糙食物,直腸癌發病率低。這些居民如移民至直腸癌高發地區,飲食結構改變,則發病率隨之增高。因為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能使糞便中甲基膽蒽物質增多,可引起膽酸分泌增加,被腸道內厭氧菌分解為不飽和的多不烴,此兩種物質均為致癌物質。纖維素量減少,又使糞便通過腸道速度減慢,使這些致癌物質與腸結膜接觸時間增加,而導致癌變機會增多。

遺傳因素

在直腸癌患者傢庭中,有很多都有癌腫的傢族史,也有不少消化道腫瘤,由於正常細胞的基因發生改變,患癌病人體內由遺傳得到一種易感性,加上某種激發因素,使組織細胞生長迅速,就會發展成為癌,細胞遺傳基因突變,變為具有遺傳特性的惡性細胞表現為癌腫的傢族史。

腺瘤癌變

瘤性息肉可癌變,腺瘤可分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混合性腺瘤3種類型。管狀腺瘤發生率高,絨毛狀腺瘤癌變率高。腺瘤中有遺傳性的傢族性發性腺瘤,被視為癌前病變,一般在30歲以後發病,但也有在20歲以前發生癌變者。

直腸癌的檢查方式都有什麼

1.直腸指檢:是診斷直腸癌的必要檢查步驟約70%-79%的直腸癌患者於就診時可

通過直腸指檢被發現可觸及質硬凹凸不平包塊;晚期可觸及腸腔狹窄包塊固定指套見含糞的污濁膿血

2.結腸鏡檢:可窺見腫瘤大小形狀部位並可直接取組織作病檢。

3.病理學檢查:是直腸癌確診的主要依據。由於直腸癌手術常涉及改道問題,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為避免誤診誤治,術前或術中一定要取得病理學檢查的結果,以指導治療。絕對不要輕易挖除肛門。

4.癌胚抗原測定:癌胚抗原(CEA)測定已普遍開展,一般認為對評價治療效果和預後有價值,連續測定血清CEA可用於觀察手術或化學治療效果。手術或化學治療後CEA明顯降低,表示治療效果良好。如手術不徹底或化學治療無效,血清CEA常維持在高水平。如手術後CEA下降至正常復又升高,常提示腫瘤復發。

5.B超檢查:對發現直腸腫瘤的病例,可進一步作直腸腔內B超。這是一項近年發展起來的無創檢查,其優點是可判斷直腸癌的浸潤深度及范圍,同時對淋巴結是否有轉移也有一定價值。肝臟B超尤為重要,以防直腸癌肝轉移的漏診。

6.直腸癌CT檢測:CT掃描並不是直腸癌診斷的必須檢查,直腸癌的確診並不需要CT檢查。但在有些時候,大腸癌的CT檢查卻是有它獨特的作用,尤其CT掃描診斷病變侵犯腸壁的情況,向外蔓延的范圍,周圍臟器及淋巴結有無轉移等情況,對大腸癌分期有重要意義。CT術前主要適用於晚期病人的分期,以便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手術;術後對監測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起重要作用。

7.MRI檢查 MRI可從三個方位檢查盆腔,對顯示直腸癌非常理想。在T1加權像上,腫瘤呈低於或等於腸壁組織信號強度的軟組織腫塊,在T2加權像上腫瘤的信號強度增高,接近或超過脂肪組織的信號強度。在腸管內氣體和腸壁外脂肪組織的對比下,腸壁增厚及腔狹窄易於發現。軸位掃描有利於觀察腫瘤與腸腔的關系,矢狀位及冠狀位掃描有助於確定腫瘤的范圍、大小及對鄰近結構的影響以及盆腔淋巴結轉移腫大。使用小視野和直腸內線圈,可觀察到腫瘤對黏膜和黏膜下層的侵犯情況。

患瞭直腸癌患者應該如何治療

化學藥物治療

適用於手術前後輔助治療或不能手術的患者,常用藥物有氟尿嘧啶、絲裂黴素、阿黴素、順鉑等,幾種藥物聯合應用的療效更好。術後1年內行6個療程化療。但化學藥物具有較強的不良反應,可以配合人參皂苷Rh2緩解癥狀,提高療效。

放射治療

適用於不能手術的晚期直腸癌或手術前、後照射。照射能使腫瘤縮小,提高手術切除率,減少局部復發率。

激光治療

適用於年老體弱或內科疾病不宜手術或不願手術的直腸癌,激光能直接汽化、凝固腫瘤,有利於緩解腸梗阻癥狀。

手術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一直是直腸癌早期治療首選治療方法,能夠最大限度切除惡性腫瘤。但是手術治療並不能保證徹底切除癌細胞,特別是直腸癌晚期的患者也有擴散轉移可能,因此多在直腸癌手術治療後配合相應鞏固治療,比如放化療及中藥治療,多數是以中醫中藥治療作為常用的直腸癌晚期手術鞏固的治療方法。

放化療方法

放化療的治療一直是直腸癌晚期常用治療方法,見效快,放化療在治療直腸癌晚期過程中具有很大毒副作用,所以臨床上多數在放化療治療直腸癌晚期的時候配合相應的中藥治療,一方面是為瞭減輕放化療毒副作用,另一個方面是提高直腸癌晚期的治療整體療效,常用的中藥有升血調元湯等。

如何鑒別直腸癌和痔瘡

1、便血

此癥狀為這兩種疾病共有,尤其是內痔,在體表看不到痔本身,因此成為影響這兩種疾病鑒別的主要原因。但是仔細觀察這兩種疾病的便血特點,隻要大傢細心,還是可以初步區別出來。

痔瘡患者的大便有血,一般都是“被動”出血。這是因排便時大便擦傷痔(曲張的靜脈團)患處,血液多數是隨著大便排出後滴下來,因此與糞便不相混合,更沒有粘液存在,所以一般是大便表面帶血,便後手紙帶血。便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色。

直腸癌的出血是“主動”出血,這是因為腫瘤本身表面破潰,不斷地出血或滲血。此外,由於直腸癌位置常常高於內痔,因此當大便在直腸儲存時,會與直腸癌出血混合,造成大便內混雜有血液。可見直腸癌的大便帶血為陳舊性出血,因此血液顏色多見暗紅或果醬色,時間長瞭甚至大便內的血液變成黑色。同時因直腸癌破壞直腸粘膜而產生粘液分泌,以及繼發局部感染流膿,所以大便本身還會帶有粘液和膿液,後者又被稱為膿血便。

2、發病年齡

在發病年齡中,兩種疾病的特點也截然不同。痔瘡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而直腸癌的患者多是中年人(>40歲)或老年人。

3、伴隨癥狀

正如上述,痔瘡是曲張的靜脈團,所以便血多表現為無痛性、間歇性,有時還會有腫塊(靜脈團)從肛門脫出。對於脫出的痔,手指按壓後很軟,和身體其它部位的靜脈一樣,可以被壓扁,或者推回肛門內。如果內痔長期脫出,會出現疼痛和硬結感,這是因為曲張的靜脈團內形成瞭血栓。

直腸癌作為實體腫瘤,位置固定,質地較硬,一般不會出現脫出肛門的情況。也正因為直腸癌在直腸局部固定生長,會導致直腸壁僵硬、受壓,從而出現大便次數增多、肛門墜脹,裡急後重、排便後不久又出現便意,但卻無糞便排出或僅排出少量糞便;進一步生長還會導致直腸管腔狹窄、甚至部分堵塞直腸,從而導致大便困難、大便變細等,少數患者還會因直腸梗阻出現腹痛,腹脹等。而痔瘡則極少會引起這些癥狀。

當直腸癌到瞭晚期之後,還會因腫瘤侵犯周圍組織和器官,出現尿頻、腹部疼痛,骨盆疼痛等;腫瘤長期消耗人體,則會出現貧血、體重下降、疲勞等情況。

直腸癌的早期癥狀

1.便血:腸癌早期病變僅限於黏膜,可無癥狀,或僅有排便習慣改變。當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即可出現便血,血色多淡暗,粘附於大便表面。糞便鏡檢可發現紅細胞,大便潛血試驗呈陽性。對有血便或持續大便潛血陽性病人,應首先考慮到有大腸腫瘤的可能,並應做進一步的相關檢查;

2. 黏液便和膿血便:癌腫破裂時,大便中常帶有鮮紅或暗紅的血液和黏液,且糞血相混;

3. 排便習慣改變:大便次數由原來的每天一次變成兩三次,每次大便完畢後有大便不盡的感覺;

4. 腹瀉或便秘交替:若有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等癥狀,就可能是因為癌瘤的生長影響瞭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應該考慮癌變可能;

5. 腹痛和腹脹:腸癌患者因腸道梗阻會腹脹、腹痛,其中腹痛的發生率較腹脹的發生率高。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輕重不一,多為隱痛或脹痛;

6. 貧血與消瘦: 隨病程進展,病人可出現慢性消耗性癥狀,如貧血、消瘦、乏力及發熱,甚至出現惡液質,並經常伴隨著疲勞和無法解釋的體重驟降,與便血、攝入不足以及消耗過多有關。